㈠ 喜迎十八大家乡新变化的作文我的家乡是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不要抄袭的。
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红火,老百姓也越来越幸福,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改革。只有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美好!
我的家乡在陕西省淳化县寺前村,那里原来是十分荒凉的,没有大路、没有高楼、没有繁华的市场;有的只是简陋的土房、有的只是一条条凹凸不平的土路、有的只是贫穷的人们。而如今,党的政策好了,老百姓都吃得饱、穿得暖了,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这一切都是党的政策好!
家里有钱了,我们在繁华的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园区里有各种绿化,有装饰品,有六层的高楼,还有亭台小院。城里全是高楼大厦,要是放在农村,那就是稀世珍宝,但在城里,却是十分平常。这一切都是党的政策好!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小汽车,家家出行都方便了,想去哪,就去哪,再也不用走得脚疼了。但是随着汽车的越来越多,逐渐堵车的机率越来越大。根据这个问题,党把原来的双车道改为四车道,再改六车道,最后改为八车道;还有单号日和双号日。从马车、农用车到小汽车;从堵车到畅通无阻、单双号日。这一切都是党的政策好啊!
有些人家里没有车,出门都得坐公交车。坐公交还要等,有时你还坐不上,就算坐上了,还要像“肉夹馍”一样被死死地夹在那,弄的人十分不舒服。2011年,我们西安也开通了地铁,现在人们出门都方便了,既不用成为“肉夹馍”,而且出门速度也快了。从凤城五路到钟楼只需十几分钟。就这样,地铁的开通一致得到大家的好评。这一切,难道不是党的政策好的作用吗?
在党的十七大召开的时候,党宣布了一个政策——九年义务教育。这个政策让无数家庭看到了希望,使无数的家庭的孩子实现了上学的心愿,给人民带来了温暖。我相信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上,一定也会推出一些让人民温暖、幸福的好政策!
㈡ 家乡南通名人作文
李方膺
李方膺(1695~1755)清代诗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乳名龙角。通州(今江苏南通)人。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扬州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以卖画为生。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闵乃本
闵乃本江苏如皋人。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87年获日本东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人工晶体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改进了浸蚀法,使能显示近于平行晶面的位错,澄清了体心立方难熔金属中的位错组态;利用光弹方法首次观察到螺位错并给出了成像规律;提出了晶体生长的层错、孪晶等缺陷机制,发展了非完整晶体的生长动力学。用实验观察研究了界面失稳、胞状界面的演化、枝晶、分形的形成过程。提出了周期、准周期微米超晶格的声学效应、光学效应和非线性光学效应的理论,开拓了通过控制微米级微结构来研究新材料、新器件的领域
著名人物
近代
清代画家、诗人 扬州八怪之一 李方膺
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晚清君主立宪派领袖 张謇
曾任江苏省省长 韩紫石
民初著名学者、语言学家、教育家、慈善家 易作霖
现代
艺术家、科学家中科院院士 闵乃本
中国计算机科学先驱,德籍华裔 闵乃大
表演艺术家 赵丹
书画家 范曾、康戎、袁运甫、袁运生、范杨 王个簃、康平
著名作家 朱千华、黄蓓佳、苏枕书(原名瞿艳丹)
军警国际著名刑侦专家 李昌钰
原复旦大学校长 王生洪
发改副任: 李盛霖
建设副长:黄 卫
农业副长: 刘 坚
高检院长: 曹建明
刘延东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
顾秀莲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妇联主席
陈炳德 上将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参谋部总参谋长
张佑才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吉佩定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作文:
名人张蹇、他本是清末状元,然而中国在甲午战争的失败,促使他从一个传统文人转而去从事实业救国。放弃看得见摸得着的仕宦之路,去做这样的角色变换,背后的风险,可不是谁都愿意担的,然而他做了。爱国之心切,断腕之魄力,由此可见!
南通的近代化进程,几乎是在张蹇一己之力的推动下,一步一步走来。他的发展思路是 ——“父实业,母教育”。作为经济基础的实业,是张骞最早着手创办的,从大生纱厂开始,先后共建了四座纺织厂,形成“大生系”。关于这个集团的由盛而衰,成败得失,专门的研究者估计可以另出一篇很深入的论文,这里不多说。我们看看在实业发展之后,这个城市所发生的深刻变革。
对南通影响极为深远的,是“一城三镇”的城市格局。张蹇的城市规划中,通州城为商业生活区,唐家闸为工业区,天生港为港口区,狼山为风景区。这么科学的分布,直到今天依然是不落伍的。与之紧密相关的交通方面,陆续修筑了一城三镇之间相通的公路,而且由于规划合理,其线路走向至今没有太大变化。很庆幸,南通的城市骨架那时就搭好了,换到现在,规划工程一茬一换,没准就是欣欣向荣一片工地的景象。
张蹇留给南通的,还有若干项第一,比如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个中国人创办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座气象台,等等。硬件有了,自然是考虑软件。他所请进来的人物,可谓大腕云集,比如胡适的老师、美国哲学大师杜威,请他来讲学;京剧名家梅兰芳, 请他来更俗剧场演出;刺绣大师沈寿,请她来主持女工传习所。名人效应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这些文教方面多方位的大手笔,估计当年忙坏了不少老记们。然而,盛况的背后,我看到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伟大的灵魂:他的眼光,远远超越了企业的经营,而在于通过全面的探索与实践,去奠定一个城市的经济基础和精神气质。这一点上,张蹇与近代无锡民族资本的人自为战是有区别的。
那么,在这个城市脱胎换骨的过程中,南通老百姓收获了什么?简单说,是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质量。虽然我没有统计数据的支持,但是我知道,即使是张蹇去世之后,南通一度有些衰落,祖母的父亲却依然可以通过汽车行维持还说得过去的生计。因为,张蹇生前发展的公路交通,成为这一行得以生存的空间。
㈢ 要一个写家乡的作文,北京通州,600字,要没发表过的
家乡的春节我们家乡的春节别有一番特色,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天都会有精彩.虽然春节期间大家都忙里忙外,但是如果把忙碌和欢乐相比,我想应该是欢乐占的比例更多吧.除夕是最值得我们庆贺的一个时刻.因为在这个时刻,除了有特殊原因外,一般大家都会回到家里,与家人们团聚 在一起,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离别时的奇闻乐事,津津有味地品偿美味佳肴,享受着团圆的乐趣.吃完年夜饭,我们可以到室外去观看四处美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缤纷绽放,聆听四处每一声喜庆的祝福.走在小镇的每一条大街小巷,你都会真切地感受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企业科技力量的提高,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烟花不断涌现,我们所看到的烟花越来越美、人们燃放的烟花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我感到变化很大.除了晚上八点钟的春节联欢晚会外,到了十二点左右,也就是午夜零点时刻,我们又能听到一阵一阵激烈的爆竹和鞭炮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为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啊!大年初一的早晨,我们总是要吃汤圆或面条,这是我们的传统习惯.从初一开始至初十左右,我们大家都要到亲戚朋友家里去作客拜年.去时一般都会带上一些礼品,表达一片客气之意.同样,亲戚朋友来作客也是如此.无论是我们去作客,还是亲戚朋友来作客,小孩子肯定赚足了便宜,因为他(她)们能得到大人们的压岁钱,手拿压岁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正月里各个商家初次开门都会燃放爆竹,企业开工一般在初六之后,也都会燃放大量爆竹,还有的放烟花,都呈现给人一派喜庆的景象.正月里我们家乡还有各类丰富的娱乐活动,如书法家们为大家现场书写并赠送春联,京剧、越剧爱好者们会组织演唱会等.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我们春节期间的一个重要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购买汤圆或自己做汤圆吃.吃汤圆表示我们大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家乡的春节多姿多彩,最快乐的当然要属我们小朋友了.除了过年能有压岁钱外,最开心的是我们可以轻松自由地玩耍.尤其是春节里,男孩子们可尽情地点放鞭炮,每一次响亮的爆炸声,都预示着一次快乐的欢呼,哪怕是冒着耳朵也能感受到心跳的精彩.大人们虽然没有和我们一起玩,但看着我们那高兴的样子,他(她)们也都心花怒放!春节是快乐的节日,是丰收的节日,让我们一起来庆贺吧!
㈣ 一篇题目为“美丽的家乡”的作文,可以写南通,也可以写如皋,大约600字
我的家乡——南通。位于中国东部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长江入海口,是个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
我们这儿属于温带地区,春夏秋冬分得非常清楚。在这里生活是一种享受。
当小草悄悄的探出绿茸茸脑袋时,柳树也发出碧玉般的嫩芽,春天就悄悄的来了,眨眼的工夫整个世界都绿了。过不了几天,春姑娘就会给大地绣上红色的杏花、粉红色的桃花、洁白的梨花…….到处姹紫嫣红,简直是人间天堂,当油菜花开时,满世界的金黄花镶嵌在碧玉般的麦田之间,简直就是金玉般世界。整个春天空气中到处都散发着花的香味,我常常闭上眼睛再深吸一口气享受这自然的芬芳。我常和爸妈在通州广场放飞那只雄鹰般的风筝,与许多风筝在空中翩翩起舞,我们快乐的笑着、跑着。爸爸还经常去清 澈的小河里钓鱼,总能让全家品尝到美味的鱼汤。
第一声蛙鸣开始的的时候,夏天就急匆匆的来了,天渐渐热起来。夏收时,满树的桃子,杏子,李子,桑葚….都熟了,这是夏大哥给我们的礼物。夏收过后,我们这里的田野尽是水,插满了秧苗,到处都是水的世界。天热的说话,大人们提着网兜到河里捞鱼,小孩们则三三两两的在清澈的浅水河里游泳、摸虾,总能给自个的餐桌添上美味的佳肴。暑假里我们小朋友们经常躺在大树荫里纳凉,听着树枝谁知了的歌唱;大人们下棋、聊天。最享受的是到瓜田里摘几个大大的西瓜来,切开来大家分享,那沙红沙红的瓤里夹着几粒瓜子,流着鲜红的汁水。你咬上一口顿时那清凉、甜润的汁水使你常常一口没啃完就啃第二口,或到瓜田里捡发黄或发白甜瓜,弹弹响声清脆的,闻着散发出香气的,搞几个洗净去皮后享用,那种爽意别提多美了。
当田野里高梁红了,稻子黄了,玉米熟了的时秋天就来了。秋大嫂总会给我们捧出一树树礼物:有红似灯笼的柿子,黄色皮球大小的秸子,算珠大小的枣子等等。这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常有许多商贩从我们这儿运出一车又一车的白玉似的大米,听他们议论说“南通真是个鱼米之乡。”
随着太阳东移,气温下降。小河里结出薄冰,冬天如约而至。田野里长着绿油油的麦苗,最开心的是冬爷爷给我们送来的大雪。当雪花轻盈地飘落在我们这方圣土时,整个大地到处一片银白色,就象盖上一条 大棉被。我们则开心的堆雪人、打雪仗、那雪球打入脖子里的那凉丝丝的感觉,也是一种快乐!
我们能品尝到只有我们这才有的刀鱼、鲥鱼 ,还有桂鱼、鲤鱼、甲鱼、乌龟、河虾、龙虾、小白虾、河蟹等数不胜数的江鲜。还能品尝到天下第一鲜的文蛤、大黄鱼、小黄鱼、带鱼、梭子蟹等各种海鲜。
如今我们的家乡如今交通非常发达,到处是平坦的水泥路,纵横交错的大柏油马路,行使着汽车、摩托车、电瓶车……。另外我们南通有火车站,飞机场,洋口港轮船码头。
这方圣土养育了我,给于我知识与快乐,我永远爱我的家乡——南通。
㈤ 写家乡名人的作文400字要南通的
南通的名人
张謇
1894年,南通人张謇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鉴于甲午战败,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 塞漏”的抱负,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1895年,张謇集资50万两银子,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以后,又陆续在崇明外沙(今启东)久隆镇创办了大生二厂,在海门创办了大生三厂,在城南创办了大生副厂。并在吕四,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按照他:“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190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 ─通州师范学校,接着,于1905年创建了我国第一座民办博物苑, 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后来,农、医,纺三所学校合并成为南通学院。与此同时和稍后。还兴办了各种中、初级职业学校,短期讲习班和特殊教育事业。如商业学校,银行专修科、测绘专修科、工商补习学校,镀镍传习所、蚕桑讲习所,女工传习所,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三镇的格局,开始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苏北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城镇向资本主义的城市过渡。
沈寿
二十世纪初叶,以精美的绣品名震京华,载誉世界。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喻为“针神”的沈寿。
沈寿,原名雪芝,字雪君,号雪宦、别号天香阁主人,一八七一年出生于江苏吴县阊门海宏坊一个古董商的家庭。父亲沈椿,强习书史,研究盐法,曾在浙江任盐官。他酷爱文物,富有收藏,后来开了一个古董铺。母亲宋氏,生有三男二女,雪芝排行第五,从小便随父亲识字读书。家藏的文物字画,给她丰富的艺术董陶,拨动了雪芝心灵中美的琴弦。
苏州的刺绣素负盛名。尤其是苏州城外的木渎一带,几乎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堪为“苏绣之乡”,小时侯,雪芝常去那里的外婆家,对奇妙的苏绣艺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在姐姐沈立的带领下,七岁弄针,八岁学绣,开始了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刺绣生涯。雪芝天资聪颖,又好钻研,学绣进步很快。起初,她绣些花草之类,主要是一些实用性绣品。后来就将家中收藏的名画作为蓝本,开始绣制艺术性作品。十六七岁,她便成了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雪芝二十岁结婚,丈夫余觉(名冰臣,又名兆熊),淅江绍兴人,后居苏州。他出身书香世家,能书善画,经济条件也颇好。婚后夫妻俩一个以笔代针,一个以针代笔,画绣相辅,相得益彰。雪芝除操劳家务外,总是闭门刺绣,从不间断。
光绪三十年(公元一九○四年)十月,是慈禧太后的七十寿辰。清政府谕令各地进贡寿礼。余觉得知消息后,听从友人们的建议,决定绣寿屏进献,他们从家藏古画中选出《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作为蓝本,很快勾勒上稿,并请了几位刺绣能手一齐赶制,雪芝在这些绣品上倾注了很多心血。慈禧见到《八仙上寿图》和另外三幅《无量寿佛图》,大加赞赏,称为绝世神品。她除授予沈雪芝四等商勋外,还亲笔书写了“福”,“寿”,两字,分赠余觉夫妇。从此,沈雪芝更名“沈寿”。
一九一四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应聘来到南通,担任了所长兼教习,余觉则担任了南通平民工场的经理。女红传习所起初附设在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后移到南通濠阳路,传习所第一期招生二十余人,以后逐年增加,学制也逐渐完善。所内设有速成班,普通班,美术班和研究班。
沈寿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刺绣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富有经验的刺绣教育家。在教学中,她主张“外师造化”,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绣花卉,她就摘一朵鲜花插在绷架上,一面看一面绣。绣人物,她则要求把人的眼睛绣活,绣出人的精神,在沈寿的精心教诲下,南通女红传匀所培养了许多苏绣人才。南通的绣品也逐步形成了“细” “薄”“匀”“净”的风格,在国内外打开了销路。
沈寿在南通“授绣八年,勤诲无倦”(张謇语),不幸积劳成疾,张謇“惧其艺之不传”,便在延清名医为沈寿治病期间,征得她的同意,亲自动手记录整理她的刺绣艺术经验。沈寿在病体稍微好一点的情况下,边回忆边口述,历经几个月,终于写成《雪宦绣谱》一书。张謇在绣谱的序言中说:“积数月而成此谱,且复问,且加审,且易稿,如是者再三,无一字不自謇书,实无一语不自寿出也。”由此可见,这本绣谱确实是沈寿四十年艺术实践的结晶。此书分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绣通,共八章。从线与色的运用,刺绣的要点到艺人应有的品德修养,以至保健卫生,都有比较完整的阐述,堪为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苏绣艺术经验的专门著作。
一九二一年六月十八日,沈寿病殁于南通,终年四十八岁。根据沈寿生前的愿望,张謇将她安葬于南通马鞍山墓地,墓门石额上镌刻着张謇的楷书“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之墓阙”。墓后立碑,碑阳镌刻着张謇撰写的《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灵表》,碑阴雕刻着沈寿遗像。大师已去,艺术长存,她的精美绣品长留人间,至今仍熠熠生辉。在北京、南京、上海、苏州、南通等地的博物馆都收藏有沈寿的绣品,当人们看到她绣的《八仙上寿图》、《耶稣像》、《倍克像》、《无量寿佛》、《万年青》、《花鸟册页》、《生肖像》、《观音像》、《文蛤图》、《柳燕图》时,无不为之倾倒,惊叹这位苏绣大师,以其超人的智慧,灵巧的绣手终于把传统的苏绣工艺提高到了更为绚丽神奇的艺术境界。
㈥ 以江苏南通为美食的作文
我的家乡——南通。位于中国东部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长江入海口,是个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 我们这儿属于温带地区,春夏秋冬分得非常清楚。在这里生活是一种享受。 当小草悄悄的探出绿茸茸脑袋时,柳树也发出碧玉般的嫩芽,春天就悄悄的来了,眨眼的工夫整个世界都绿了。过不了几天,春姑娘就会给大地绣上红色的杏花、粉红色的桃花、洁白的梨花…….到处姹紫嫣红,简直是人间天堂,当油菜花开时,满世界的金黄花镶嵌在碧玉般的麦田之间,简直就是金玉般世界。整个春天空气中到处都散发着花的香味,我常常闭上眼睛再深吸一口气享受这自然的芬芳。我常和爸妈在通州广场放飞那只雄鹰般的风筝,与许多风筝在空中翩翩起舞,我们快乐的笑着、跑着。爸爸还经常去清 澈的小河里钓鱼,总能让全家品尝到美味的鱼汤。 第一声蛙鸣开始的的时候,夏天就急匆匆的来了,天渐渐热起来。夏收时,满树的桃子,杏子,李子,桑葚….都熟了,这是夏大哥给我们的礼物。夏收过后,我们这里的田野尽是水,插满了秧苗,到处都是水的世界。天热的说话,大人们提着网兜到河里捞鱼,小孩们则三三两两的在清澈的浅水河里游泳、摸虾,总能给自个的餐桌添上美味的佳肴。暑假里我们小朋友们经常躺在大树荫里纳凉,听着树枝谁知了的歌唱;大人们下棋、聊天。最享受的是到瓜田里摘几个大大的西瓜来,切开来大家分享,那沙红沙红的瓤里夹着几粒瓜子,流着鲜红的汁水。你咬上一口顿时那清凉、甜润的汁水使你常常一口没啃完就啃第二口,或到瓜田里捡发黄或发白甜瓜,弹弹响声清脆的,闻着散发出香气的,搞几个洗净去皮后享用,那种爽意别提多美了。 当田野里高梁红了,稻子黄了,玉米熟了的时秋天就来了。秋大嫂总会给我们捧出一树树礼物:有红似灯笼的柿子,黄色皮球大小的秸子,算珠大小的枣子等等。这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常有许多商贩从我们这儿运出一车又一车的白玉似的大米,听他们议论说“南通真是个鱼米之乡。” 随着太阳东移,气温下降。小河里结出薄冰,冬天如约而至。田野里长着绿油油的麦苗,最开心的是冬爷爷给我们送来的大雪。当雪花轻盈地飘落在我们这方圣土时,整个大地到处一片银白色,就象盖上一条 大棉被。我们则开心的堆雪人、打雪仗、那雪球打入脖子里的那凉丝丝的感觉,也是一种快乐! 我们能品尝到只有我们这才有的刀鱼、鲥鱼 ,还有桂鱼、鲤鱼、甲鱼、乌龟、河虾、龙虾、小白虾、河蟹等数不胜数, 这方圣土养育了我,给于我知识与快乐,我永远爱我的家乡——南通。
㈦ 作文家乡南通的名人
南通的名人张謇 1894年,南通人张謇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鉴于甲午并在吕四,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多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