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清明扫墓作文有哪些要点
你可以这样写,时间地点什么的就不说了,扫墓的时候你的家长给你讲版了一个关于什么亲戚的故事,权比如爷爷奶奶?然后可以写一个他做了什么事,给家族带来荣耀,然后感叹他的不容易,缅怀他,第二个思路我觉得可以这样,他得了什么病死了,其实这个病在现在来说是个小病,但是当时的医疗条件没有治好,感叹现在祖国的繁荣富强,自己也得到什么感悟,比如好好学习?这样,整个主题就升华了,必然高分。
我是作文控,听我的准没错
㈡ 品尝野菜马兰头的滋味作文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齐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滴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
㈢ 我爱吃的风味小吃――臭豆腐作文450
我的家乡绍兴是一座美丽的城市,绍兴有许多好吃的土特产,有臭豆腐、茴香豆版、霉干菜、艾饺……但我最权爱吃臭豆腐。
一天,我和妈妈到小吃街上去买些吃的,我看见一个老奶奶在做臭豆腐。我小声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吃臭豆腐。”妈妈笑着点点头。我看见奶奶先把豆腐放在卤水里泡一会儿,过了几分钟把豆腐从水里捞出来,然后放进油里炸一炸,不到几分钟臭豆腐就炸好了。老奶奶利落地把臭豆腐串起来,然后在上面涂上酱,一串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臭豆腐就做好了。我拿过臭豆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就像在吃山珍海味一样。一会儿我就把一串臭豆腐消灭光了。我对妈妈说:“我下次还要来吃。”妈妈点点头。
吃了臭豆腐,能让你百吃不厌,回味无穷!
㈣ 熟悉的一种野菜作文400字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齐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滴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㈤ 清明节作文500字
这是一段莺飞草长、柳绿桃红的日子,是一段风和日丽、细雨霏霏的日子,是一段百感交集、心情郁闷的日子……在这样的一段日子了,偏偏又是事情最多的时候。说了这么多,这是什么日子呢?是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这个节气,我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这一天,我们会来到墓前,放置一束鲜花,烧上一些纸钱,借以表达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一边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和快乐地生活着。此时,我们不禁会回忆起他们曾经和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那些画面仿佛还历历在目,想到这些,我不禁凄然泪下。
曾几何时,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中,有多少我们武进的英雄儿女,为着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把鲜血洒在家乡和异地。他们中有的千古留名,有的却连姓名都不知道,但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那就是为了共产义事业而奋斗。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一身傲骨,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我们后人树立了榜样。他们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光荣!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吟诵这句诗句,不免给人添上了一份伤感。这句诗好像更适用,难道古人有预知未来的本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似乎人们都已忘记了祭祖这件事,更多的是在清明节游山玩水,的确清明节的另一个活动就是踏青。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每年有多了一个活动——瞻仰民族英雄,为共和国的烈士扫墓。如果没有这些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自由、民主、和谐的社会,就不会有我们的未来。
正是因为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宁,我们才得以在舒适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也许我们无法体会战火纷飞的时代的艰辛,但我们明白了幸福的来之不易。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继承和发扬先烈们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随时迎接困难的挑战!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为共和国的烈士扫墓的道路是沉重和庄严的。所以我们不能忘记先烈们的精神和遗志。我们用这种方式寄托我们的哀思,继承先烈们的遗志,以高昂的精神面貌,投身到学校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去。青山肃立,绿水长歌,我们将永远铭记和颂扬革命先烈的事迹,继承先烈的遗志,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㈥ 绍兴的民风民俗,我要写一篇400子字的作文!
编辑本段]绍兴特产绍兴兰花绍兴丝绸 茴香豆 绍兴腐乳霉干菜 绍兴香糕 绍兴老酒 绍兴麻鸭 绍兴大菱 绍兴河蟹 绍兴金银箔 绍兴鳜鱼 绍兴乳黄瓜 绍兴母子酱油 绍兴青石 绍兴青鱼 绍兴花边 王星记纸扇 绍兴锡箔 越瓷 越鹅 越鸡 油炠臭豆腐干 绍兴贡瓜 柯桥豆腐干 兰亭水蜜桃 绍兴乌毡帽 绍兴河鳗 绍兴滩簧孟大茂香糕日铸茶南宋赵构皇帝被金人所逼,到处奔窜于江浙一带。公元1131年逃至绍兴(那时是越州)觉得心情很好,江山会被收复,所以有了一句“绍祚中兴”,并改元为绍兴,而越州也就成了绍兴城。在绍兴,一跨入农历十二月,人们就忙着准备过年:买酒、春糕、裹粽、掸尘、杀鸡宰鹅、买鱼买肉,准备新年穿戴的衣着鞋帽,购置馈赠亲友的礼物等等,可谓忙得不可开交,唯恐筹措不周,闹出笑话。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种富有粘性的糖,借此粘住灶神的牙齿,使他没法向玉皇大帝陈说人们的过失。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圣宗”四字,绍兴人叫祝福菩萨、大菩萨,据说是宋代的皇帝。南宋灭亡后,遗臣们慑于元朝统治者的淫威,不敢公开设祭大宋君王,因此只好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地进行。这种带有民族意识的祭记,后来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增添了答谢神明保佑和祈求来年幸福的意义。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惮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其摆法都有一定的规矩,如鸡鹅要跪着,头朝福神,表示欢迎;一尾活鲤鱼用红绳穿过其背刺吊在“龙门架”上,用红纸贴住色眼睛,是取“鲤鱼跳龙门”之意。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别说百身莫陵的寡妇祥林嫂,就是鲁府的太太、小姐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 祝福后便祭祖(俗称“请回堂羹饭”)。祝福时桌子是照桌面的木纹横摆的,祭祖时则改为直摆;祝福时祭扫者朝外行礼,祭祖时则朝内跪拜。祭祖后,便用煮福礼的汁汤烧年糕或面吃,名日“散福”,表示神所赐之“福”放给了一家人。过年的习俗,绍兴和外地大同小异。“除夕吃喝,尤已穿着”,这是过年的高潮。在新年旧岁交替的一个月里,人们就是这么忙碌着的。然而,在吃人的旧社会里,对劳动人民来说,过年如过关,祈神祭祖是得不到什么“福”的。像管四老爷家里那种阔绰的祝福排场,令人只有在电影《祥林嫂》里,作为历史的陈迹而重现。 2002年,绍兴市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㈦ 突出人物性格的作文
我那粗心的妈妈
我有一个好妈妈,他什么都好:漂亮、勤快,对我和爸爸可好了!可是妈妈有一个缺点:做事总是丢三落四的,太粗心了。
因为有其母必有其子,所以我也常常被爸爸授予“小马虎”的称号。爸爸为了帮助我和妈妈改正“马虎”这一缺点,决定每月在我和妈妈中评选出一位“马虎先生”,谁一旦被评上,就得动用自己的“小金库”请客。
就说上个星期吧,我和妈妈去外婆家,外婆刚好做了好吃的艾饺,我一连吃了好几个,吃的肚子都涨了,可我还想吃。妈妈怕我吃坏肚子,连忙说:“别急,妈妈等会儿给你带回家去吃。”
“太好了,我要带很多!”
“可以,你想带多少就带多少!“
外婆在一旁说道。
吃完中午饭,我和妈妈就要回家了,外婆给我装了满满一袋艾饺。我手里拿着艾饺,心里可高兴了,心想这下我可以痛痛快快的吃个够了。
上了22路公交车,车上有点儿挤,我的头也有点儿晕了。我就对妈妈说:“妈妈,我头晕,想睡觉,这艾饺就由你保管吧。”妈妈点头答应,并保证到:“你放心,妈妈一定帮你保管好。”听完妈妈的话,我就放心的睡觉了。
公交车终于到站了,我跟妈妈下了车。走了好一会儿,突然想起了我的艾饺,我看看妈妈空空的双手,大叫一声:“妈妈,我叫你保管的东西呢?”
“啊……我忘在车上了!”
“妈妈,恭喜你,这个月的”马虎先生“该你当了!哈哈……”
㈧ 清明节感到最深刻地一件事 作文
今天是四月五日,也就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既然是清明节,那么吃艾饺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今天我就要和妈妈一起亲自做一次艾饺。 于是,我们拿上来剪刀和篮子,来到了不远的郊外,我们一到达田野上就开始寻找艾草,妈妈首先找了一株艾草给我看了看艾草是长什么样的,后来我们就仔细地寻找起来。经过一个上午的时间,我和妈妈每人都采了一大篮的艾草。 回到了家里,我和妈妈开始整理艾草,虽然有点多,但是不一会,我们就完成了这道工序。妈妈立刻把整理好的艾草拿进了厨房里去焯了一下。之后,将它的水分挤干。后来我一听才放下心来,终于可以休息一会儿了,因为下一步是需要把艾草全部切成碎粒,妈妈怕我会切到自己的手,所以由她自己来完成。我悠闲自在地坐在沙发上。想:原来做艾饺有这么困难啊,真想坐在这里等妈妈做好,拿出来给我吃。但是好景不长,我正这样想着,突然听到妈妈叫我的声音,我一听就知道,肯定又要继续干活,我走进厨房一看,妈妈果真己经切好了。妈妈叫我拿出脸盆和两种米粉,然后对我说:“这一步是做成艾饺最关键的一步,一定要认真做,不然就会做不好艾饺。”她又接着说:“米粉一定要按一定比例来搅拌均匀,然后撒上切好的艾草再次搅拌,之后放适当的温水,一边放水一边要搅拌,再看看它的黏稠度。”我先照着妈妈所说的去做了,搅拌完毕之后,我又通过妈妈的指导,开始用力把它们捏成一团,这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玩泥土一样,手上全部是留下来绿色的粉末,捏完了绿团之后我将绿粉末洗掉了。接着真正的开始了做艾饺的形状。首先摘下一小块下来,做出饺子的形状,但是不要封口,之后把事先准备好的豆沙拿出来倒进去,最后才将此封口,每一之都以这样的方法做。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个甜蜜的时刻,我也终于尝到了自己劳动换来的食物!
㈨ 写一篇关于。重阳饼的作文。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有诗描述重阳糕的制作:
蔡云:
篝火鸣机夜作忙,
织工一饮登高酒,
依然风雨古重阳,
蒸出枣糕满店香。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称“送糕”;又请出嫁女儿回家食糕,称“迎宁”。
今年的重阳节,我们不妨自己来亲手做重阳糕,增添节日的乐趣。方法如下:
原料:主科:上白面粉:千克。
配料:红、绿丝各50克,糯米酒汁200克。
调料:洗沙300克,白糖500克,熟猪油200克。
制法:
(1)面粉入盆,加温水,兑入甜酒汁,抄匀拌和,使其发酵,至出现蜂窝状时,加白糖(200克),用筷子搅匀。
(2)洗沙用热水搅稀。白糖(300克)用热水化开。红绿丝切成粒。
(3)在蒸笼底部抹油,用1/3面糊摊开笼底刷上一层糖水、洗沙泥;再将V3的面糊摊上,再刷一层糖水、洗沙泥;再将剩余的面摊上加盖,上火蒸熟后,面上刷上糖水,撒上红、绿丝,稍晾凉切成棱形块即成。
㈩ 突出人物鲜明特点的作文 急急急!
我那粗心的妈妈
我有一个好妈妈,他什么都好:漂亮、勤快,对我和爸爸可好了!可是妈妈有一个缺点:做事总是丢三落四的,太粗心了。
因为有其母必有其子,所以我也常常被爸爸授予“小马虎”的称号。爸爸为了帮助我和妈妈改正“马虎”这一缺点,决定每月在我和妈妈中评选出一位“马虎先生”,谁一旦被评上,就得动用自己的“小金库”请客。
就说上个星期吧,我和妈妈去外婆家,外婆刚好做了好吃的艾饺,我一连吃了好几个,吃的肚子都涨了,可我还想吃。妈妈怕我吃坏肚子,连忙说:“别急,妈妈等会儿给你带回家去吃。”
“太好了,我要带很多!”
“可以,你想带多少就带多少!“
外婆在一旁说道。
吃完中午饭,我和妈妈就要回家了,外婆给我装了满满一袋艾饺。我手里拿着艾饺,心里可高兴了,心想这下我可以痛痛快快的吃个够了。
上了22路公交车,车上有点儿挤,我的头也有点儿晕了。我就对妈妈说:“妈妈,我头晕,想睡觉,这艾饺就由你保管吧。”妈妈点头答应,并保证到:“你放心,妈妈一定帮你保管好。”听完妈妈的话,我就放心的睡觉了。
公交车终于到站了,我跟妈妈下了车。走了好一会儿,突然想起了我的艾饺,我看看妈妈空空的双手,大叫一声:“妈妈,我叫你保管的东西呢?”
“啊……我忘在车上了!”
“妈妈,恭喜你,这个月的”马虎先生“该你当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