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眼中的蔺相如或者廉颇,来一个八百字作文
我眼中的蔺相如
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以国为重的人。他是战国时期赵国人版,经别人的推权荐被赵王重用,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一次,秦王想以15座城池作诱饵来把赵国的和氏璧骗到手,蔺相如则随机应变,机智地从“鱼钩”上把“鱼”给取了回来,并果断地派人将和氏璧先行送回赵国,从而使秦王的计划失败,表现了他足智多谋,而且勇敢机智的品质;在渑池之会上,由于秦王侮辱了赵王,蔺相如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羞辱和回击了秦王,同时挽回了赵王的尊严,回到赵国后,被赵王升为了上卿,比廉颇的职位还高,而廉颇又认为蔺相如的本领和资历都不如自己,心里很不服气,扬言要侮辱他。蔺相如得知后,却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躲避着廉颇。这时,一些人看到了,就说蔺相如惧怕廉颇,而蔺相如却告诉大家说:“如果自己和廉将军闹不合,被秦王知道了,他肯定会乘机来攻打赵国,自己躲避廉将军,并不是怕他,只是不想给秦王以利用的机会。”在廉颇负荆请罪时,他又热情地招待廉颇,表达出了他先国家之急的品质及大度的胸怀。
蔺相如真是一个勇敢、机智、大度、并以国家为重的人。
② 有关蔺相如的考场作文
蔺相如。 我喜欢他的宽宏大量、顾全大局的精神和品质。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专中蔺相如为了国家属的利益,不和廉颇争斗。他请假不上朝,是为了避免和廉颇发生矛盾;有一次他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就叫车夫把马车向后行驶,避开廉颇。他的这种行为最终使得廉颇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没想到蔺相如不但没有责怪廉颇,反而连忙热情地迎接,更与廉颇结成了好朋友,齐心协力保卫赵国。所以,我最喜欢这个人物。 蔺相如他机智、勇敢、爱国、顾全大局。难道这样的人物不值得我们喜欢吗?
③ 作文 蔺相如是一个大仁大智大勇之人
当看到《廉颇蔺相如列传》时,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谁呢?是那机智英勇、不畏强权的蔺相如?还是那虽胸襟狭窄、妄自尊大却勇武过人、细心的廉颇?
在渑池之会时,当你看到那英勇的蔺相如寸步不让的与秦王唇枪舌战时,你可曾想过,为什么渑池会后,秦军没有加兵于赵?那是因为廉将军勇武过人,他部署重兵以防备秦兵的入侵,使得秦军不敢轻举妄动。在赵王一行人回国后,蔺相如被委以重任,且职位在廉颇之上。试问这哪能让心高气傲的廉颇服气呢?正式因为这样,导致了廉颇想要羞辱蔺相如的想法。但是在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后,他不也勇于改错,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了么?
在这篇文章中,我更喜欢廉颇,或许你会说,蔺相如机智英勇、心胸宽广不是很好么?这一点我并不否认,廉颇虽然为人鲁莽、心胸狭窄、妄自尊大,他知错就改的品质更让人觉得他的人性化,让我觉得他是一个与我一样的人,毕竟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圣人。人无完人,是人就会犯过错误,可敬的是承认自己的过错并正确纠正错误。不是有句老话吗,“知错就改 善莫大焉”。
知错就改又是许多成功的人都有的品德。美国南北战争初期,北军遭受到严重挫败。总统林肯大为恼火,往往容易发脾气。有一天,一位受伤的团长从前线回来,向总统请假,去看望生命垂危的妻子。林肯一听到“请假”二字,火冒三丈,训斥了他。第二天清晨,天还没有亮,林肯便赶到团长住处道歉,他说:“昨天我对你的态度实在太粗鲁了,我一夜懊悔,不能入睡,现在请你原谅。”林肯替这位团长向军部请了假,并亲自用车送他到码头。
正是林肯这种知错就改的品质使得他深受属下的爱戴,廉颇也是如此。虽然他们都因为一时的鲁莽而做错了事,但他们在事后都及时反省改过,纠正了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善莫大焉”,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一种素质、一种美德。它不仅是个人成功的奠基石,也是一个国家先进的催化器……学学廉颇,学学林肯,放下你那微不足道的架子,知错就改吧,因为它真的善莫大焉。
④ 作文 我心中的英雄蔺相如
蔺相如,中国人都知道,是有名的赵国丞相。而《将相和》就是以记录他和廉颇之间的事为主的。一次,我正在读《将相和》中的“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脑子里却闪过一个念头:蔺相如,太莽撞了!
看过《将相和》的人都知道:蔺相如到了秦国,识破秦王的骗局后,是以“要将璧撞碎”来威胁秦王的。而问题就出在这了。
蔺相如呀蔺相如,你再有把握也不要拿脑袋来开玩笑呀!万一秦王没听清楚你刚才说的是什么,你就撞上去了,碎了脑袋又碎了璧,不值得啊!再说人总要有缺点嘛,书本里可只说了“蔺相如说完就拿起璧要往柱子上撞”,可没说“和脑袋一块往上撞”。万一你刚把璧撞碎了,人家秦王又来一句“你刚才说的是什么?”一解释完了,又不想把脑袋送上去了,到那时,不得尴尬死?!那时,在秦国,人人都说蔺相如撞碎了和氏璧;在赵国,人人都说蔺相如撞碎了国宝。尤其是在赵国。要知道,和氏璧可是赵国的国宝呀!!!
还有,当蔺相如识破了秦王的骗局以后,为什么不施展口才,将秦王说服,让和氏璧两国同时拥有,这不也是个好办法吗?如果秦王是个老顽固,说不通,你再使用你之前的那个办法也不迟呀!!!
在“渑池会”上,你也是太莽撞了。秦王拒绝击缶,你就拔出剑要向上冲过去。精神是不错,可也是不是太“勇猛”过头了?秦国是当时最强的国家,出个门身边“护卫队”的人肯定也不少。你要“以一挡十”?那是廉颇干的吧?!
⑤ 荆轲与蔺相如的作文 300字长
顺大势者成,逆大势者败。这里,势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
的发展规律。“完璧归赵”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当时战国七雄齐
、楚、燕、韩、赵、魏、秦称霸于世,人才济济,谁也不甘示弱
。秦国虽日益强大,有吞并六国之心,但苦于对手林立,一时不
能得逞。蔺相如为了国家出使秦国,顺势而为,一举获得成功。
而56年后,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之时,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
的变化,韩国被消灭,秦统一中国的大势已定。燕太子丹的太傅
鞠武给太子丹分析形势说:“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
北有甘泉、谷旦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右陇、
蜀之山,左关、?之险,民众而士厉,兵革有余。意有所出,则
长城之南,易水之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
鳞哉!”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你怎能为了受过欺辱这点儿怨恨
就想去触怒他呢!(太子丹受辱之事是指他作为人质在秦国时,
秦王对他不好,他是从秦国逃回来的。)不久鞠武又对太子丹说
:“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
,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资怨而助祸矣。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
,必无事矣。且以?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意思是
采取危险的行动却希望安全,制造祸患而祈求幸福,计谋短浅而
结怨很深,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害,这正叫增加
仇恨以助长灾祸。像?鸷一样凶狠的秦国,一旦对燕国发泄其仇
恨残暴的怨气,那燕国一定完蛋。对太傅关于形势的正确分析,
太子丹置若罔闻,一心只为报“见陵”之怨。可见荆轲所为是逆
大势而动。
高素质者成,低素质者败。蔺相如是赵国宦官令缪贤的门客
,缪贤向赵王说了推荐他的理由:缪贤曾欲背叛赵国去燕国,并
说燕王曾与自己私下握手“愿结友”。蔺相如听了此事对缪贤说
:“当时赵强燕弱,而你又是赵王的心腹。今你背赵去燕,燕畏
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将捆缚你送回赵国。”蔺相如要缪贤“
肉袒伏斧质”向赵王请罪。由此可见相如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爱国
精神。接受出使秦国的艰巨任务,也是相如主动承担的。他向赵
王保证:“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赵,臣请完璧归赵。”相如
出使秦国前赵王并未封他什么官职。后来在“将相和”中相如有
意避开廉颇,更显出他的高品质。
与之相反,荆轲虽“好读书击剑”,但当他“以术说王元君
”时,王元君不用他。他又游于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
目之”。他只得离去,再游于邯郸,鲁勾践与之搏战,争道,结
果“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走,遂不复会。”可见荆轲多
次为不受欢迎的人,只是燕国的隐土田光收留了他。当太子丹向
荆轲吐露心中的秘密刺杀秦王时,荆轲一口拒绝:“此国之大事
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丹向前顿首,请对方不要推让
,荆轲才许诺。随后荆轲被尊为“上卿”,安置在上等的宾馆,
“太子日造门下”,给高贵的饮食品,备办珍奇的东西,隔几天
就送上车骑美女,“姿荆轲所欲”。太子丹完全用金钱美女来收
买荆轲。太子丹没有大度胸怀,急于报私仇,两次催促荆轲出发
,弄得荆轲不顾君臣竟然叱责太子:“何太子之遣!”很显然,
就出使秦国前的个人素质而言,蔺相如高,他一心为国,不为名
不为利,有主动精神;荆轲低,剑术差,为名为利为女人;太子
丹素质更差,不顾国家利益。
什么是出使秦国时需要的素质呢?爱国,镇定自若,临危不
惧,思维活跃,随之应变,始终掌握主动。这一切蔺相如都具备
了。相如三次夺回了主动权:第一次秦王将璧“传以示美人及左
右”,相如机警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用了一个借口“璧
有瑕,请指示王。”使璧回到自己手中,面对偌大的场面,凶暴
的秦王,没有过人的胆量是想不出这个主意的。第二次秦王“召
有司案图,指从此以住十五都予赵”,相如不被秦王的花言巧语
所迷惑,也骗秦王“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斋戒五日,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如果蔺相如不能做到“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璧再次到秦王手中,恐怕永远也不得回头了。第三
次相如“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相如
充分认识到只有璧离开秦国,璧才安全;也意识到,秦王设那样
的场面,而自己拿不出璧来,会面临杀身之祸。但这有什么呢,
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秦王终没有杀相如,因他到底是一位政
治家,与“欲引相如去”的“左右”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再看
荆轲,虽说进入秦廷后,秦舞阳色变时,荆轲作了巧妙的回答,
但关键问题是面对因剑长拔不出的秦王和皆没有武器的群臣,荆
轲竟然没有能刺伤秦王。他被秦王的淫威慑服了,固有的为官为
财物为女人以及不学无术整日与高渐离击筑唱歌的消极一面都在
这一刻显露得淋漓尽致。
目标切近者成,目标虚幻者败。凡做成一件事必须要有明确
的可能实现的目标。蔺相如的目标很明确:或者城入而璧留秦,
或者完璧归赵。而且这两个目标也是切实可行的。荆轲之行,太
子丹为他定了两个目标:或者劫得秦王,使秦国全部返回从各国
侵占去的土地,或者刺杀秦王,“彼秦大将擅兵在外,而内有乱
,则君臣相疑,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第一个目标完全不
能实现,凭此二人一把匕首就能劫得秦王么?姑且劫得秦王,又
怎么出去?至于要秦国返回各国的土地,更近于笑话,完全是一
种虚幻的想法。第二个目标就算刺死了秦王,秦国就起“内乱”
吗?秦国如此强大自有其一套班子实施中央集权的领导,所谓“
合纵”诸侯的梦幻早已破灭。其时韩已被秦灭,楚、魏、赵名存
实亡,燕、齐危在旦夕,六国大势已去,早已扶不起来了。如果
通过刺杀一个领导人就能改变世界的格局,那就把事情看得太简
单了。制定目标要讲究实现的可能性,失去切实可行的目标等于
蛮干,而蛮干没有不失败的。
⑥ 急求关于蔺相如宽容的作文
今天,我读了《负荆请罪》这篇课文。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居功自傲,不甘居于因出色地完成“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而被“拜为上卿”的蔺相如之下,时时跟蔺相如过不去,并扬言“见相如,必辱之”。而蔺相如则从赵国大局出发,为不伤将相和气不与计较,廉与他过不去时,他一再忍让。当廉颇知道真相后,十分惭愧,特此负荆请罪。
蔺相如真是一位不计前嫌、宽容大度、顾全大局的士大夫。
廉颇经常在别人面前辱骂他,他只当没听见。好几次他的马车被廉将军的马车挡住了路,他改道而行,有意避让廉颇。蔺相如好几天没有上朝,他不是怕廉将军,而是怕廉将军和他闹情绪而上了和气,蔺相如深知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他和廉将军为私人意气争执起来,就好比二虎相斗,必有一伤。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当廉颇知道后十分羞愧,特地背着荆条去蔺相如家谢罪,甘愿让蔺相如用荆条狠狠地抽打他一顿时,蔺相如却把荆条扔在一边,恭恭敬敬扶他起来。当廉将军主动承认错误时,蔺相如却笑着摆摆手说,没关系,没关系,过去的事就别提了!他还叫人准备筵席和廉将军痛饮谈心,两人结成了刎颈之交。
我们要以蔺相如为榜样,学习他对国家的忠诚;学习他深明大义、不计私仇的博大胸怀。
⑦ 聪明蔺相如 500字作文
大家都听说过《三国抄演义》中诸葛袭亮的机智了吧!在公元前283年有一个名叫蔺相如的人,于大将军廉颇一同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从前,有一块壁,叫做和氏璧,是一个无价之宝。秦王知道赵国很弱小,便想把和氏璧占为己有。赵王知道后,很着急,在大臣们的举荐下,让蔺相如带着和氏璧进宫见秦王。蔺相如一看便知是秦王的诡计,故意拖延时间,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封他做大夫。
蔺相如知道秦王很想不劳而获,不肯交出十五座城,便把壁高高举起,往柱子上撞,不得不让秦王胆战心惊。而蔺相如不怕失去自己保贵的生命。俗话说的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啊!可见蔺相如的勇敢真值得我们敬佩啊!
蔺相如不但勇敢,而且十分有计谋。在秦宫里。蔺相如知道秦王不会交予赵国十五座城门,便约定几天后,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拖延时间,有更多的时间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和氏璧已经被我送回赵国去了!”秦王没有办法,他生怕失信于天下,只好客客气气地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
作者司马迁用巧妙的文笔,把蔺相如描写的栩栩如生。在文学的天空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⑧ 我心中的蔺相如 作文
蔺相如,生卒不详,战国时期赵国上卿,为赵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相传为河北曲阳人。在强秦意图兼并六国、斗争逐渐尖锐的时候,不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让秦国的图谋屡屡受挫,更难得的是,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为重,“先国家而后私仇”,是一位胸怀广阔的政治家。他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他,无畏的胆略,超人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和以国事为重的思想品德,可以说是驰誉九州,光耀千古。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我们展现了蔺相如光彩夺目的人生片断。后人在景仰蔺相如的同时,对其人其事也想有更多的了解,可是历史也总是给人留下缺憾,对蔺相如早期及晚期的活动记录很少。即便在有限的资料记录中,也有许多错讹、互相矛盾之处,令人真假难辨,莫衷一是。比如,从现有资料看,仅蔺相如故里及墓地就有多种说法,其中故里说主要由河北省邯郸的蔺家河村、山西省古县的宝丰村和洪洞县的许村、山西省榆次的蔺郊和相立村、山西省的泽州、山西省柳林县孟门镇、河南省辉县、安阳的太平岗、相村等地;蔺相如的墓地主要有河北邯郸、邯郸蔺家河、磁县羌村、保定曲阳相如村、涞水县蔺家庄、陕西临潼、山西古县蔺子坪、山西泽州、河南辉县、修武县等十余处。不要说各地众说纷纭,让一般人看了一头雾水,即便是一些地方政府乃至研究专家往往也是各执一词、难有定论。本人作为蔺氏后人一员,对此尤为关注,亦苦苦探究分析事实真相,力求去伪存真,为蔺相如文化研究稍尽绵薄之力。下面是本人根据现有资料,经过综合分析比较、研究考证得出的一些初步结果。希望借此为后人景仰、怀念、了解相如弥补一些缺憾,并推动蔺相如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丰富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内涵。
⑨ 我喜欢文官蔺相如 作文
我喜欢文官蔺相如
通过语文学习,我认识了一位《史记》中的人物,他可谓是战功赫赫的大将军。战场上的他,打仗起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生活中的他,与百姓一样,拥有七情六欲。书中记叙了一个名为蔺相如的文官,保了赵国的尊严,赵王便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将军还高。他十分不服,想与他比试比试,就像生活中人们说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但蔺相如却已心知肚明:如果“内部”都自相残杀,那又该如何联合起来对抗敌人呢?当这位将军知道了蔺相如的用意,恍然大悟,立马脱下战衣,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而蔺相如一见是他,连忙请他起来。从此两人结为好友,一起齐心协力对抗“外来入侵者”。现在,你知道“他”是谁了吗?没错儿,他就是《史记》中的男主角之一——廉颇。
一开始本要结为“死对头”的两个人,因蔺相如的一番话,终究还是和好了,这完全属于廉颇的嫉妒心理。生活中,常常发生这样的事儿,比如:某某同学考试考得好;某某字写得漂亮;某某衣服穿的名贵;某某口才好……我们又何尝不会嫉妒呢?有时甚至连朋友都不认了!但廉颇能与蔺相如和好,是蔺相如的大气,也在于廉颇的自悔,你能肯定你的每一个朋友都不那么小鸡肚肠吗?自己也不为了一点儿小事斤斤计较吗?所以,我被蔺相如与廉颇的行为打动了,
他们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廉颇教会了我知错就改,蔺相如教会了我要宽恕他人
⑩ 作文:蔺相如我敬佩你(500字)
蔺相如——提起这三个字,我想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在学完《完璧归赵》这篇课文后,我便对他起了仰慕之情.
他是一个有勇有谋,机智的人,因此,他在我心目中的位置一直无人取代.在现在的社会中像蔺蔺相如的人也很少有,多数人都很有才华,但缺少勇气,换个角度说,就是很自私,做什么都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为大局着想,但在《完璧归赵》中,当秦王拿着和氏璧,但并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的意思时,蔺相如便借口和氏璧有瑕疵的理由,从秦王手中拿回和氏璧,然后把和氏璧高高举起,说:“臣认为贫民之交,尚且受信,更何况是一国之君?今天,臣看大王没有交换城池的诚意,所以将和氏璧收回,如果大王一定要抢强,臣只有和这和氏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秦王害怕蔺相如真的将和氏璧撞碎,只有答应在五天以后再正式交换城池,聪明的蔺相如却趁此机会,派人乔装,走小路带着和氏璧回赵国去了.等秦王发现被骗时已经来不急了.
蔺相如的机敏吸引了我,他的勇气更加让我钦佩,你或许不会有太多的感触,但设身处地的考虑一下,如果赵王把这项任务交给你,你会怎么样?你有勇气说出蔺相如所说的话吗?你能够将和氏璧完整的带回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退一步来讲,你我也一定不会去接受这一个任务,因为你根本不能放弃你那荣华的生活.
当今社会是黑暗的,但人心更加黑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利益和金钱腐蚀了多数人的灵魂,只有及少数的人能够认清自我,多数人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用出各种阴谋诡计,做了多少伤天害理之事,有的还为了金钱和利益白白送出了自己的生命.之是多么可笑,拿他们和蔺相如相比,简直是两种极端,而且是两种不同的极端.或许还是一个学生的我没有资格去评论谁,没有权利去指责谁,给没有能力去揭穿社会的黑暗,但至少我能够在作文中写出我内心的想法,不必虚假的活着.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拥有蔺相如那种机智头脑的人是普遍存在的,并不罕见.但是有多少人用在正处呢?那写聪明的人往往被“聪明”蒙住了心,最终走向死亡的深渊.但他们没有像蔺相如那样,没有向社会做出贡献,他们枉费了上苍所给予他们的那机智,灵敏的头脑!活的那么无耻,死的那么可笑啊!
蔺相如,或许他也有缺点,但他有的缺点应该被他光彩四射的优点所埋没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