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生需要伯乐高中作文
人生需要知己
八年级 | 500字 | 议论文
一个人只有经历过无数次挫折与困难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然而,单凭个人微薄的力量是无法闯过重重挫折与困难的关卡。只有人与人互相鼓励,互助前进,一起共患难,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而一起共患难过的人就能成为最亲密的知己。因此,人生需要知己。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诗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道:“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都能证明如果人生没有了知己,那李白又怎能写出千古传诵的佳句?那王勃又怎能写出脍炙人口的诗篇呢?因此,人生需要知己。
《伯牙绝弦》中的伯牙为子期这位知己逝世而砸了琴,永不再弹琴。这个千古流传的高尚情谊,为后人所赞颂。如果没有了知己,就不会有这个为后人所赞颂的高尚情谊流传后世。因此,人生需要知己。
知己会在你危难时,伸出援助之手;知己会在你面对困难时,鼓励你前行;知己会在你伤心时,不停地安慰你;知己会在你被人误会时,第一个出来帮你澄清。知己不会看你走向无法自拔的道路、知己不会鼓励你去干坏事,知己只会在关键的时候,提醒你该怎样做、知己只会将你从万丈深渊里解救出来。
知已能够与你同荣辱,共进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哪怕风再大,雨再大,也视若无睹,因为——值得!
知已能够与你团结一致,心灵相通,哪怕分歧再大,最终也能接纳对方,达到同舟共济,因为——没有什么能比知已间的情谊更至高无上的了。
因此,人生需要知己。
来源:作文网
⑵ 材料:伯乐与千里马,高中作文
素材可以选择小沈阳和赵本山;唐太宗和魏征。这个材料的立意如果你已经确定下来是伯乐和千里马的问题了那就直接围绕素材叙述就成了。
⑶ 体现伯乐精神的作文 800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让自己成为一名伯乐,欣赏别人的优点,发掘别人的潜力,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题记
任何看似愚蠢的东西,它一定也有值得喝彩的地方。当然,人也一样,即使是再普通的人,也有闪光点。只要我们练就一双慧眼,用心观察,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你就会是一名非常优秀的伯乐。
19世纪末,美国西部的密苏里有一个坏孩子。他偷偷地向邻居家的窗户扔石头,还把死兔子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臭气熏天。9岁那年,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告诉继母要注意这孩子。继母好奇地走近这孩子,当她对孩子了解之后说:“你错了,他不坏,而且很聪明,只是他的聪明还没得发挥。”继母很欣赏他,在继母的引导下,他成了美国当代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这个人就是戴尔·卡内基。换个角度去对待一个人,心怀欣赏去评价,也许你的几句话就可能激励他,也许你就成了他的引路人。
台湾作家林清玄去一家羊肉馆用餐,老板对他说:“您还记得我吗?”林清玄说:“记不起来了。”老板拿出一张20年前的旧报纸,上面有林清玄的一篇文章,那时他在一家报社当记者。这是一篇关于小偷的报道,说小偷手法高超,作案上千次,次次得手,最后栽在一个反扒高手的手上。文章感叹道:“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如此灵巧的小偷,做任何一件事都会有成就的吧!”老板告诉他:“我就是那个小偷,是你的这段话引导我走上了正路。”连小偷身上也有可欣赏的地方,连小偷也能在欣赏的引导下走上正路,我们周围还有什么人不能欣赏,不能被引导呢?不要吝啬自己的赞扬,不要关闭自己的心灵,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欣赏别人,你就会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伯乐。
欣赏别人是一种美德,也是对别人的肯定和认同,通过正确的引导,把人身上所
⑷ 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以伯乐为题的800字作文)
谁也不能否认伯乐的重要性.因为千里马的千里之能要在特殊的位置上才能发挥出来,这就需要伯乐的慧眼识英雄.鲍叔牙举荐管仲,成就了齐桓公的一世霸业;侯赢举荐朱亥,成就了信陵君的救赵功勋.数不清的事例都证明着:千里马需要伯乐.
无人赏识的千里马是悲哀的.正如韩愈马说中的例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食不饱而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千里马需要优善的条件,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不是最好的说明吗?然而无人赏识的千里马也很多: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当未出现伯乐时,这些千里马也便失去千里马的才能了.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面临罢用的稼轩只能空抒怀,而不能展现其才能.想当初,在耿京义军中时,他不是立过大功吗?他的大智大勇在劫杀叛徒时不也展示过吗?然而耿京一死,他便失去伯乐,他这千里马最终未受到新伯乐的赏识.他又有什么办法?"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那个时代多少千里马被埋没!"一身报国有万死"的陆游到头来"双鬓向人无再青"只能哀叹"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无奈."长淮望断"的张孝祥终只能"长淮望断",不得不忍受"常南望,翠葆霓旌"的悲哀,不得不"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试想,当时有伯乐出现,将这些千里马一一尽其能,那南宋会偏安一隅?那"一血中原膏血"又岂只是会出现在诗篇中而不是史书上?堪惜千里马,伯乐今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