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爱的味道》作文800字记叙文
【满分作文一】
今夜长明灯没亮
谢 瑶
晚自习后,我匆匆往家赶,和往常一样,穿过一条长而漆黑的过道,便来到了家门前的小巷里。抬头一望,四楼那盏长明灯今天竟然熄灭了,整幢楼沉睡在一片黑暗之中。我心猛地一沉,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眉批:波澜顿起,下笔含情。】
不管是狂风细雨,还是数九寒天,每次自习回家,我在路上从来不敢耽搁,只要想起四楼那盏“茕茕孑立”的灯泡发出的耀眼光芒,我便知道妈妈正在等着我。然而今夜,我感到今天自己好像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我知道,自己真的伤了妈妈的心。【眉批:点明灯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
还是白天,我在书店发现了梦寐以求的名著《魂断蓝桥》,便跑回家缠着妈妈要钱。妈妈下岗四年了,本来就很节约的她,现在更节俭了。一听说要三十八块钱买课外书,她久久地坐在桌子旁默不出声。看到妈妈那极不情愿的样子,我不容商量,一把抢过她的外套,掏出五十元钱,溜出了家门。【眉批:动作描写传神,“抢”、“掏”、“溜”三个字形象地道出了自己当时的心情。】书是买到了,可一直心有余悸。
【眉批:回忆往事,交代故事原委,为下文的歉疚作铺垫。】
我拖着沉重的步子一步一步往上爬。平时短短的梯道今天仿佛一下子变成了四十层、四百层,漫长而又遥远。我才感到,这盏平常的灯,在自己心中原来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我也明白,在寂静黑暗的旅途中是妈妈点亮的这盏灯帮我驱走了黑暗、寒冷和迷茫,给我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无限勇气。我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擦干泪水,打开门。屋里一片漆黑——妈妈已经睡了。【眉批:用细腻的心理描写进一步交代自己的内心感受。】
放下书包,轻轻来到妈妈房间里,只听见床上传来辗转反侧的声音。我轻轻走到床头,也许我的声音太大,吵醒了妈妈。她扯亮灯,坐起来,用嘶哑的声音说:“回来了?妈妈今天不太舒服,没有等你……”
我走上前,吻了一下妈妈。当我触及妈妈的脸颊时,猛然发现妈妈脸上浸满了湿润的泪水。我鼻子一酸,禁不住把身子紧紧地贴在了妈妈怀里。 夜更深了,望着这盏照亮我归途的小灯,我觉得,今夜那灯光似乎比往常更亮、更温暖。【眉批:母亲的宽容让作者感动不已,这一情节较好地反映了“我”在实践的成长。】
❷ 初中六年级作文《爱的味道》300字以上 急急急!!!
爱是什来么味道?
我想说,爱自是水的味道。
有人说,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纯净的水是没有味道的。妈妈每日的叮咛,爸爸严肃的劝告,家人的关爱就像白开水,平平淡淡地渗透到生活中,却是最有益身体的。
有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自然界的水是清凉的。高山流水,知音相遇,真正的朋友间的友爱,就像山泉水,沁人心脾,没有太多利益纷扰,只有真心相照。
有人说,上善若水。
水是能容纳一切味道的。牛奶的甘香,米酒的清甜......然而,别忘了,我们小小的一滴泪,却和浩浩海水是一个味道。咸涩之中,似乎多了些许了悟。
爱,或是平淡深沉的,或是清新爽口的,或是甜蜜悠长的,或是如泪水、如海水一般,有些苦涩甚至有些心酸的。
这就是爱,就像水一般,无法用一种味道概括,却让人难以忘怀。
..........................
这是我自己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❸ 初中作文《爱的味道》600字以上,急急急急!
爱,是一粒百味丹。
——题记
苦苦的味道
又一次失败了,我的心好凉,好凉,好痛,好痛,面对考试的不理想,我只能默默的悲伤。
到了家门口却不敢进家门的我在家门前徘徊着,我害怕面对家人们生气的脸庞,责备的话语,但最后,经过一番挣扎后,还是进去了,并直奔房间。
坐在房间里的我不想隐瞒了,于是把考试成绩告诉了家人,原以为他们会责怪我,但出乎我的意料的是他们并没有这样,而是尽力地鼓励我,安慰我,他们不寻常的行为使我感觉有一些愧疚,觉得对不起他们。泪水一滴滴落下来,就这样,我惭愧地尝到了爱的味道,苦苦的,就像一杯咖啡。
酸酸的味道
临近考试了,我是万事具备,只欠复习了,于是爷爷奶奶便开始催促我了。
在他们的催促下,我开始了茫茫无边的复习生涯,每天除了睡觉、吃饭,面对的都是一些乏味的文字。(在我眼里算得上是乏味吧!)“深宵灯火”是闻一多先生的伴侣,我说“白天黑夜”都是我的伴侣呢!每天的我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真累呀!
当时,我的心酸了,认为没有活路了,于是,我被逼无奈的尝到了爱的味道,酸酸的,就像一个青苹果。
甜甜的味道
我的生日到了,我期待同学们的礼物、问候以及祝福,我等待着……
当期望一点点地变成绝望时,惊喜出现了。当我打开课桌,发现了一张精美别致的贺卡,我慢慢拿出贺卡,小心翼翼地打开它,生怕把它弄坏,我定晴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祝你生日快乐!希望你天天开心!学习进步!还记得我们以前的约定吗?要一起一直走到老,永不离分哦!我们永远是好朋友,希望我的祝福让你的生日更完美!
❹ 爱的味道为题的作文
三十有余的父亲喜欢品茗。
而母亲则喜欢看着品茗的父亲。
饭后,父亲拿出珍藏的香茗,轻悄悄地,小心翼翼地泡上一壶,洗着碗的母亲微笑着看着他。父亲相视一笑,端起茶,喝上一点,发出啧啧的声音。母亲与其说是在看着父亲,更不如说是在端详一幅风情万卷的画作……我在脑海里拍下了这一幕,我心悸动,我闻到了缕缕消魂,清幽,温暖的爱的味道。
年过花甲的爷爷喜欢酸菜。
而奶奶则喜欢制作酸菜。
晴朗的午后,奶奶在浸酸菜。好奇的我凑上去,“哇!闻着都那么酸,那吃起来不就……”“就是要酸才好吃。”“为什么要吃这么酸的菜呢?”“因为你爷爷呗!他年轻时喜欢酸菜,那时时间不够,工作忙,没怎样做给他吃,现在退休了,时间充裕,给他做点,让他享享福。”……我一言不发,品尝着酸入心扉的酸菜。“爱一个人,就先从他的肚子下手。”我已忘记是谁说的了,但我在此尝到了爱的味道。
我的家人喜欢看电视。
而我却喜欢听他们互相交谈的声音。
晚上,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他们互相交流着,“这人真好……”“这剧情不错……”我听着,听着,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已无法说清是什么感觉了。我想,是爱的味道吧……
爱的味道,浓浓的,酸酸的,暖暖的,千姿百味。不过,我明白,不是每份爱都惊天动地,但每份爱必定有属于它的味道。
❺ 初中作文 爱的味道
爱过留香
世上最醇香味道是母亲亲手做出的美食的味道;世上最温柔的声音是母亲细细的叮嘱和呵护;世上最动人的爱是母亲超越平凡的爱,用细微的照料诠释非凡的爱。
嫩嫩的牛肉,在我的口中迟迟散不尽浓郁的香味,那种味道饱满和柔和,恰似母亲如涓涓细流一样的爱,深切和温柔。
那是骄阳高照的一天,在经过上午的奋斗后脑细胞失“养”过多,竟有些迟钝,连厨房里浓厚的烤牛肉的香喷喷的味都没有闻到。直到我茫然地踱步到餐厅,醒目地,一大块牛排占据了整个盘子,丰盛得好似春节的大餐,而妈妈那端只是可怜巴巴的一只小碗和只有稀稀疏疏几片菜叶的疙瘩汤……再看看自己盘中的牛肉,思绪的呆滞竟瞬转化为目光的惊诧和心中的感动,此时妈妈被热气撩红的面颊看到我情不自禁地笑了,飞快地将疲惫掩藏,如此明显的遮挡,竟让我一直忽视了,直至今日才发现,嗓子微微哽咽了。我开始享受那“丰盛”的盘中餐,不禁想那儿时吟咏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时母亲的声音飘入脑海:“怎么样?味道还可以吗?”我故作轻松地说:“嗯,味道有点怪……”还未说完只看母亲的目光立刻黯淡了,但马上略带不安地说:“不爱吃就放那吧,尝尝别的。”听罢我赶忙补上如同背错课文的小学生一样慌乱:“没有啊,我的意思是味道太好了好得有点怪了!”听罢,笑颜重新爬上母亲的面颊,而那高兴的神采分明就像得到首肯的孩子一样,高兴地喝着小碗里的汤……
而这时,我低下头,掩饰湿润的眼眶,正如母亲掩藏的疲惫一样,悄无声息却蕴含着最浓郁的爱意……
头脑不再呆滞,而是飞快地涌现出妈妈留香的爱意:寒冬时,天未亮就为我做饭;冬天一次次给我煲出浓浓的排骨汤,自己却从不尝一口,夏天可以在太阳的炙烤下奔波数里只为寻找我最爱的面包;每次给我买回一大包零食,总是小心翼翼地像小孩一样试探我是否喜欢;每次我说出想要吃的东西时,再次回家书桌上一定摆满我所想要的;而我只知道她是喜欢吃面的,其他的我竟一无所知,我恍惚觉得羞愧,她了解我的一切,而我对她的了解甚至少得那么可怜……
这些平凡而细小的呵护在十四年不断的重复中,细腻而香醇……悄悄感动着我,细细品味妈妈那独特的爱过留香……
【自己初中写的不知道行不行】
❻ 爱的味道作文900字_初中初一作文 - 作文库
我躺在床上来,肚子饿得咕咕叫,难受自极了。我想:好去吃早饭了。我看了看妈妈,她正在呼呼大睡。我就穿起衣服,悄悄去买早饭了。到了早餐店门口,看见蒸笼里直冒白烟,白烟里飘来一股浓浓的香味。这时,我更饿了。走进店里,看见里面坐满了人,他们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包子。我见了馋得要命,口水直流,只好往肚子里吞。我马上点了两个包子,狼吞虎咽似的吃着,一会儿工夫就吃完了。我付完钱正要走时,忽然想起来:妈妈还没起床,一定也饿坏了。我应该买几个包子给她吃,一定会很高兴的。我回到家里,叫醒了她。我把早饭递到她面前,笑眯眯地说:“妈妈,我给你买了早饭趁热吃吧!”妈妈马上坐起来,接过早饭,笑着说:“哇!儿子长大了,会孝顺我了。这包子,特别好吃。”“为什么特别好吃呢?”我故意问。“因为这包子里是你买的,有爱的味道。”我听了心里喜滋滋的,赶紧凑过身子,叫妈妈喂我几口吃吃。我也觉得好吃极了。我明白了,妈妈觉得我买的包子有爱的味道,那是因为我能关心妈妈了。是呀,妈妈爱我,我也爱她。
❼ 爱的味道作文600字以上
爱的味道
早上,我坐在床上,任由想象的翅膀满脑子飞翔。想着想着,我的小内脑袋容瓜中,跳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爱是什么味道的?“爱的味道?”我睁开眼,自言自语地说:“爱的味道,是甜的,还是苦的?是酸的,还是辣的?”突然,我想起了一件事,一件关于母爱的事。
记得那是个万里无云的下午,我和妈妈手牵手来到楼下的小店里玩。妈妈走进店里,与店主聊起了天。而我却在店外玩泥巴。我正想去洗手,突然,脚一滑,与地来了个亲密接触。可不幸的事还在后面,一块碎玻璃扎进了我的右下巴!年仅7岁的我,看见鲜红的血大量地向外流,吓得哇哇大哭。巨大的哭声惊动了妈妈。妈妈连忙从店里跑出来,看见我满手是血地坐在地上。连忙把我送进了医院。
到了医院,经过医生的妙手回春,我终于不哭了。回到家,妈妈立刻叫我去床上躺着,她自己又跑到超市,买了红枣,莲子等材料,为我炖了一大碗红枣莲子汤。然后又向单位请了一天假,在家陪我。
呀!我知道爱的味道了,是甜甜的,就像妈妈做的红枣莲子汤那么甜!
❽ 爱的味道 作文
味道,是复酸涩的橙汁制,是香甜的奶茶,是浓苦的咖啡,还是清凉的薄荷?都不是,味道是每个人心里了一扇窗,是每个人身边的一件事,是每个人给你的一次感动。有一种味道频繁于世却不被人所发觉,他盖过的人生的百味,那就是爱上爱的味道。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咖啡和奶茶,浓苦后面则是怡人的香甜。
❾ 爱的味道作文
味道好极了
油炸臭豆腐
这是江南冬天特有的地方小吃。
小的时候,一放学就往街上跑,当然,这是在口袋里有几个钱的时候。穿过小巷,翻过小桥,就可闻到油炸臭豆腐的香味。经营油炸臭豆腐的是个瘦瘦的老人,眉毛胡子全白了,他总是挑一副担子,担子其实是木头做的箱子,前面一个箱子放着臭豆腐、酱油、辣椒酱和一叠小盘子,还有一个罐头瓶,里面插着几双筷子。后面一个箱子安放着一只小煤炉和一口锅。
老人总是站在街的拐角,专心致致地油炸臭豆腐。从没有听过他的吆喝声,但总有许多食客寻着香味而来,在他的小担子前站成一圈。他的臭豆腐很有特色,乍看上去黑不溜湫,和别的臭豆腐没有什么两样,但一入锅再一出锅,就变得金灿灿、香喷喷,涂上一层酱油或辣椒酱(他的辣椒酱是自制的,红艳艳的,辣得香,辣得舒服),黄黄红红,煞是好看。小心翼翼咬上一口(因为非常烫),外黄内白,外酥内嫩,香辣刺激,此时已不是在吃而是舌头打着卷往下吞。
老人一次总是只炸几块,炸好几块卖几块,所以等的人都是一个吃,其他的人共同行注目礼。吃油炸臭豆腐的人大多是女人和孩子,真的很奇怪,江南女子都是不吃辣的,但一到这担子前就都变成“辣妹子”了,辣椒酱涂了厚厚的一层还要涂,女人此时也不管斯文了,直吃得嘴唇通红,涕泪交加,热汗直冒。老人只是不住地说:辣得结棍,勿要吃得格许多。说归说,他也不去阻挡。所以,老人的辣椒酱每天都要消耗一瓶。
那时,我父亲每月给我五毛钱,至少有一半的钱是贡献给臭豆腐了。一块臭豆腐一分钱,吃完一块,这一天才能安静下来。有时候没有计划好超支了,那么,我就克制住自己不往那里跑,怕自己的眼睛里会长出钩子来。不过,那样的时候,只要我不小心溜到老人的担子前,老人总会洞察一切,好象发现了我的口袋里没有半分钱,就会笑眯眯地炸一块最脆最嫩的送给我吃。不好意思白吃,等下个月父亲寄钱来的时候,我马上就去还给他,老人也收下,但必定多炸一块臭豆腐给我。
离开那个江南小城二十多年了,我再也没有吃过那样美味的油炸臭豆腐(虽然我在其他江南城市也吃过油炸臭豆腐,但是味道好象总是差了一点)。它总是出现在我的梦里,和它一起出现的还有那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白胡子白眉毛的瘦老人。
肉骨头粥
我只吃过一次肉骨头粥。
那是江南冬日的一个星期日的早晨,一向节俭的舅母突然提出带我去吃肉骨头粥。我受宠若惊,一路屁颠屁颠地紧跟在她身后,生怕她又突然改变主意。
沿着青石板路,穿过熙熙攘攘的菜市,拐进一条小巷。远远看见一个小铺子飘出阵阵白雾,还听到铁勺敲锅沿的声音。舅母领着我走进这间铺子,铺子里已经座无虚席。大家都在唏哩哗啦地喝这叫肉骨头粥的东西,好象这东西真的很好吃。
老板娘把我们领进里间的灶旁,满脸歉意地说:“就在这里吃吧。”老板娘是一个40来岁的女人,头发齐耳,一丝不苟地用黑色的发卡别在耳后。我生怕舅母临阵脱逃,赶紧自做主张说:“可以可以。”结果招来舅母两个白眼。“好吧,来一碗肉骨头粥。”老板娘一手抄起大铁勺,一手揭开大锅盖,顿时一股热浪席卷着肉粥的香味扑鼻而来。她用大铁勺在锅里搅了搅,盛了一大碗粥递给我。这碗粥是灰白色的,米已经煮得不见原形,粥面上还点缀着几小块肉骨头。我小心翼翼地尝了尝,嗯,香香糯糯,黏黏呼呼。真的不需要“吃”,只要喝就行了。我就这样站在大灶旁,端着大碗,呼啦呼啦地喝着有生以来第一次肉骨头粥。最后还像小狗一样把那几块肉骨头啃得干干净净。那碗粥花了舅母5分钱。
后来,舅母告诉我,煮肉骨头很麻烦。先要把肉骨头(连着些肉的骨头)煮上几小时,然后再把新米淘好放进去,再煮。不能煮焦,关键是要掌握火候,细火慢熬才行。最后放上盐和味精。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肉骨头粥的,费时费力还不经喝。她还警告我,街上的肉骨头粥不能多吃,因为有的老板为省钱把客人吃过的骨头,又重新放进锅里煮。也不知她说的是真是假。反正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吃过肉骨头粥,不是因为害怕不卫生,而是口袋里的钱还不够分配的呢。
不过,我还是经常到那家肉骨头粥铺去,主要是想看看她们怎么处理吃完的骨头的。可老板娘好象明白我的意图,总是笑眯眯的招呼我:“小姑娘,来吃一碗啊。”然后,我撒腿就逃。
阳春面
阳春面名字挺好听,很高贵的样子,其实是江南老百姓最爱吃最便宜因而也最能爽气掏钱的大众面食。《上海的早晨》中资本家徐义德为了逃避公私合营装穷,叫小伙计送的午饭就是这个阳春面,可见,阳春面是属于劳苦大众的专利。至于为什么取这样一个阳春白雪的名字,可能是取其反义吧,但我敢肯定,取这个名字的人绝不是下里巴人。
二十多年前,舅舅一家好象特别喜欢吃阳春面,每到星期天,舅舅就必定带领全家到镇上的面馆去吃阳春面。两个表弟兴高采烈,但我却很不喜欢。阳春面上除了撒一些葱花就没有别的了,光溜溜的,一点味道都没有,吃了第一口就不想吃第二口。每次我都没有方法把一碗阳春面吃完,我总是旁敲侧击地提醒舅舅还是吃馄饨好,至少还有点肉味。但舅舅坚决不肯,说馄饨太贵,又不经吃,同样一角钱,阳春面吃得饱饱的,而馄饨却只能塞牙缝。舅舅的牙缝好大。不喜欢吃,但每个星期天都得陪舅舅全家去吃,因为这是他们的节日,整整六天他们都在等着这一天。镇上那家面馆都认识舅舅,每次一来不用吩咐,就很快端上阳春面来,然后,舅舅一家就开始埋头苦干,并制造出幸福的声响来。每当此时,我就望着面前的阳春面愁眉苦脸。
陆文夫在《美食家》里专门提到过阳春面,说第一锅的阳春面最清爽最可口,因此,很多人都赶早去吃头汤。我想,舅舅们吃得绝对不是这种阳春面。但不管怎么说,我对阳春面是没有兴趣的了,胃口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倒了。
光饼
光饼是福州的小吃。据说是记念戚继光而来的,总之和这位民族英雄有一定的关系。
小的时候总喜欢站在高高的桶炉前面,看师傅做光饼。做光饼的师傅到处都有,一个案板,一个炉子就是全部的道具。光饼师傅把袖子卷得高高的,把放了碱水和盐水的面团摔得啪啪作响,然后分成一个一个剂子,用手左右一拍,一个小圆饼就出来了,再用一根竹签往中间戳一个小洞,就势往桶炉内壁一贴,等着吧,不一会,炉内就飘出香味来。估计差不多了,光饼师傅就用小铁铲利索地一铲,焦黄的光饼就跳出来了。
这光饼硬梆梆、黄通通的,咬得很费劲,没有一口好牙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是对付不了它的,但一旦入口就越嚼越香,越香越嚼,最后总是吃了一块还想带走第二块。光饼耐嚼还耐储藏,放它十天半月没有问题,坚韧不拔,很有民族气概,可能这就是它和戚继光的关系吧。光饼很便宜,一分钱一块,那时经常光顾光饼炉,买上一两块,一路嚼着上学校。
冬天光饼师傅比较幸福,守着炉子暖烘烘的,夏天就苦了,赤膊上阵还是大汗淋漓,汗水滴在炉子上嗤嗤作响。我就不敢买了,因为那光饼里必定也有光饼师傅勤劳的汗水。
前段时间,在福建“老乡”处提到光饼,他们都说那玩意好吃而且对牙齿有利,经常嚼嚼绝对比“白箭”“绿箭”效果好。但不知现在还有没有了,都好多年没有吃过了。但愿,这光饼炉子还能在福州的某个街角看到。
芋头果
芋头果是福州的早点之一,也称三角糕。据说是把槟榔芋煮熟后剥皮碾成糊状,再掺入米粉揉合而成。然后,切成一块一块三角形状,放到油锅里去炸,直炸得两面焦黄,出锅。吃的时候,用一张纸包着芋头果的下端(因为很油),以一个角为突破口,咬一口,外焦内嫩(内色灰白),还有一股芋头的清香,嗯,味道好极了。
炸芋头果的摊子也是到处都有,每天一大早,就可看到街头巷尾支起的一个个摊子,烟雾缭绕,香气四溢,买芋头果的人端着碗或提着小竹篮,等着芋头果出锅。往往炸出一锅就买出一锅。但也有买不完剩下的,搁一两个时辰也不要紧,吃起来还是很香的,它不象油条,登陆不久就成了嚼不烂的老油条。所以,卖芋头果的摊主都很自得,有时候上午九十点钟了,还不见他们收摊子,慢悠悠地守着还没有卖掉的几块芋头果。他们知道总有肚子容易饿的人自会寻香而去。
福州的市民通常是一碗锅边糊外加一只芋头果就解决了早饭问题,既好吃也实在,吃完后,打一个饱咯去上班,这革命干劲足得没法说。
锅边糊
一次在办公室里和同事们侃吃,我说要论吃,还是福州的锅边糊好吃。他们齐声问:什么叫锅边糊?这帮平日里吃遍天下无敌手的家伙竟然也有不知道的东西。我得意洋洋地开始向他们介绍福州小吃——锅边糊。
锅边糊在福州乃至福建许多地方都有,但在外地我却从来没有看到过,不出产的原因可能是外地没有一种叫“虾油”的调味品,而锅边糊没有加虾油就不成为锅边糊了。
锅边糊的制做很复杂,要先把大米淘净浸泡几小时,然后磨成糊状待用。支一口大锅,煮上一锅汤,汤里放上虾米、蛏干、香菇、葱、蒜、芹菜,最后放进必不可少的虾油若干勺,这浓汤就做成了。这还没有完,万里长征第一步。将汤倒出另装,下清水若干烧到七成热时,锅边抹匀花生油,然后舀一碗米糊绕锅浇一圈,盖上锅盖。三分钟后见锅边米浆起卷时,用锅铲铲入清水中,再加入清水,重复上述行为。当最后也就是第四次浇完时,放入一份浓汤料,并视情再加入虾油等辅助调料。煮熟后盛放在另一口锅中,用微火保持温度,待售。
总之这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没有耐心是做不成的。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锅边糊的,要吃就到街上去买。福州的大街小巷饭店小摊都有买,而且很便宜。锅边糊味道特别,海鲜味浓,每片米糊都打着卷,白白的,象一管管青葱,非常爽口,再配上黄黄的虾米、蛏干,黑黑的香菇,绿绿的葱蒜,色泽鲜明,令人食欲大开。
听到这里,同事们的喉咙都动了一下。然后商量,什么时候能去福建出差,一定要去尝尝这锅边糊。我补充说,在福建,锅边糊都是作为早点和茶余饭后的点心的,并不把它当正餐,大概它是管吃不管饱的缘故吧。想想本地品种单一而又甜得发腻的小吃,大家都说:福建人民真是幸福。
是啊,福建人民真幸福。
馄饨
我想,大概没有什么小吃有馄饨那么普及和名称多样了。馄饨在福建叫扁肉;在四川叫抄手;在云南广西一带叫云吞;只有在江南才叫馄饨。
内容差不多,形式却有些差别。福建的馄饨注重鲜,加虾油是它的一大特色。小时候总是被喜欢吃馄饨的母亲支出去买馄饨,买来买去,也就买出经验来了。知道街头的那家馄饨味太浓,吃完后就要赶紧灌开水;而街尾的那家馄饨味道尚好,就是只见皮不见肉;最好的是穿过几条街的那家“野”店,说它野,是因为时开时不开的,好像全凭主人兴趣。这家的馄饨量足味最地道,每只馄饨雪白剔透,中间一点红红的肉馅若隐若现,再配上几粒葱花,就好象一池秋水中的白莲。福建的馄饨一般都很节俭,一根小木棍往肉泥上一点再往馄饨皮上一翻,一只馄饨就完成了,往往一盘肉泥可以对付一天所要出售的馄饨。吃馄饨的一般都是女孩子,她们可以不计较得失,慢悠悠地翘起兰花指,用小调羹小心翼翼地舀起馄饨往樱桃小口里送。所以,较之其他小吃,福建馄饨更显得女人味一些。
而四川馄饨则个性鲜明,阳刚味十足。首先一大特色是没有汤,第二大特色是辣得过口不忘。那一年去成都调研,特地拜访“抄手”,谁知端上来的是几只干巴巴的结结实实的饺子状馄饨,上面还浇了一层红彤彤的辣椒油。仗着本人吃辣还有一些功底,挣扎着把这碗“抄手”给吞了。结果,除了辣,我已经不记得它还有没有其它味道。
江南一带,馄饨是最常见的小吃,这里的馄饨分为大馄饨和小馄饨两种。大馄饨里馅比较多,有鲜肉的也有青菜的,但它又不同北方的饺子那样皮厚馅足,江南人总是不肯象北方人那样干脆利落地做出饺子风格,他们总要保持馄饨的传统,哪怕再大一些,小家碧玉的本色不变。江南大馄饨是放大了的小馄饨,样子象修女的帽子,汤多量也足,一般人吃一碗也就有了七分饱的感觉。
正宗的江南小馄饨是最具江南文化味的,皮擀得讲究,贴着碗能看到碗里的花纹,真正是薄如蝉翳。肉要精瘦的,处理得细腻无渣,烧好后的馄饨,皮子晶莹舒展,“白里透红,与众不同”,象一只只美丽的白蝴蝶 。这时候的注意力就不会在吃上了。不过,这样的小馄饨现在已经不多了,做的人和吃的人好象都已经缺少了这份精致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满街都是的大众小馄饨,简单一裹,完事,连皮也不擀了,买现成的。
在北方读书的时候,思念馄饨(福建的江南的),思念得咬牙切齿。北方同学很不以为然,说,那有什么好吃的?清汤寡水的,不如咱北方饺子实在。
是的,要想实在,吃北方饺子;要想苗条,吃江南馄饨。
羊肉串
很奇怪,我向来不吃羊肉,但对羊肉串却来者不拒。
第一次吃羊肉串是在北京。那一天,从北京图书馆查资料出来,拐到白石桥附近,那里有一片饭店餐馆和小吃摊点。先买了仿膳食品窝窝头,吃得直冒酸水,发了一通诸如慈禧太后的胃口怎么这么好对付之类的牢骚后,就站到了烤羊肉串的摊子前。并没有想要吃,的的确确是被那种香里带膻的味道吸引过来的。
同学也是南方人,不吃羊肉,但他敢想敢干的精神令我佩服。他先买了三串,然后视死如归地说:“我先吃吃看。”他小心翼翼地先咬了一口,翻翻眼珠,接着就加快了频率。我盯着他上下翻飞的大嘴,直问:“哎,别顾吃啊,到底好吃不好吃?”他“嗯嗯”地一气吃完了三串,才摸摸肚子很满意地说:“不吃真傻。”赶紧掏钱,一手抓一把,这串咬一口,那串咬一口,真的很好吃,肥而不腻,焦香十足,还有一种特有的,说不出来的怪怪的味道(后来才听新疆的同学说,那是孜然的味道)。我们就这样边走边吃,吃完了,就地再买,反正羊肉串摊子到处都有。直吃得饱咯里都带羊膻味,不能再吃了,再吃下去,我们非得变成草原牧民了。
本来以为羊肉串就是这样好吃了,谁知新疆的同学说:那算什么羊肉串?真正好吃的是咱们新疆的羊肉串,那可是羊肉串的老家。第一次那么羡慕新疆人,真正觉得新疆是个好地方。
咱也没有机会去新疆啊,就把北京的羊肉串当新疆的吧。
回到南方后,也见过羊肉串,但不仅外貌小里小气,味道也完全变了样,如果说北京的羊肉串是仿名牌,那么南方的羊肉串就是假冒伪劣了。也有例外,一次到南京出差,在新街口发现了久违的羊肉串,那味道,那相貌和北京的一样。我又一次站在南京的大街上不顾斯文地大嚼起来。以后只要去南京,都要想方设法地溜到新街口去过过瘾。
但总是心有不甘,有事没事总鼓动头儿:“咱们也到乌鲁木齐去开个读者作者联谊会?”
羊肉泡馍
有了羊肉串垫底,去西安吃羊肉泡馍的时候就好象有了胆量。
看过雄赳赳气昂昂的兵马俑,摸过杨贵妃的洗澡池,躲过小商小贩的围追堵截,吃过田里刚采下来的草莓,当然也爬过大雁塔和古钟楼,接下来就是品尝西安小吃的时间。
西安小吃最具代表性的小吃是肉夹馍和羊肉泡馍。不过,肉夹馍我连看都不看,一块大肥肉塞在一块大饼里,肥油直冒,尽管肉馍的主人说怎么怎么好吃,我就是吃不下去。不是怕胖,而是从小就不吃肥肉。肉夹馍是放弃了,但羊肉泡馍是一定要吃的。
于是就去找。在古楼附近转来转去,转累了就在一个小摊子上坐下来。坐定后才发现对面一个老头在专心致致干活:把一块硬硬的馒头掰成颗粒状。他神态专注地不紧不慢地掰呀掰,掉下来的粉末都用小指捺到嘴里。他在干嘛?是不是牙口不好?正想着,又见老头把掰好的产品倒进一个盛满浓汤的大海碗里,那碗浓汤顿时就变成了一碗浆糊。老头有滋有味稀里哗啦地喝完了这碗浆糊,站起身子,抹了抹沾在胡子上的残留物,打了个响亮的饱咯,满脸都是幸福感。突然好象明白了什么,赶紧找来伙计问:“那是什么?”“羊肉泡馍啊。”老天,这糊里糊涂的东西就是大名鼎鼎的羊肉泡馍?小的时候就最恨把馒头放进汤里 ,软不啦及的,要口感没口感要味道没味道,再好吃的馒头再好喝的汤都给搅浑了。
所以,很遗憾,在西安最大的收获是买了一堆民间工艺品,而在吃上,却是一片空白。
看了贾平凹写的陕西小吃,其中花了大量的笔墨形容羊肉泡馍的精彩,但我还是没有被他煽乎得流出口水来。这在我看关于吃的书籍的历史中是少见的。
朝鲜凉面
初到东北,第一次看到正宗的朝鲜人和朝鲜文字还是大惊小怪的,后来看多了,就见怪不怪了。然后就开始琢磨如何深入了解朝鲜民族文化,比如,他们的饮食文化,更具体地说,如何吃遍学校周围的朝鲜小吃店。
于是,先去朝鲜泡菜摊子前侦察一番,和买泡菜的朝鲜族老大妈套近乎,问:“道拉及是什么意思?”朝鲜族老大妈真的很象《奇袭》里的老大妈那样慈祥,她不仅耐心地回答我的幼儿园水平的问题,还推荐我买了朝鲜泡菜的代表作——桔梗。尝了桔梗后,对朝鲜小吃就有了信心。
那一天,零下18°,屋外早已是灰白两色世界。从澡堂出来,头发一会儿就冻成柴火棒。并不觉得冷,只是渴得慌。就到处找有水源的地方,后来发现一面“朝鲜凉面”的幌子正迎风招展,凉面?正好解渴。一头扎进去,里面已是高朋满座,人人都端着一个大海碗往肚子里灌凉面,很舒服的样子。于是也要了一碗。等端上来后,才觉得好象有点不对劲。鲜红的面汤上波澜不兴,面条当然是潜伏在汤底的,只是这汤,怎么看都好象是刚从自来水龙头里出来,冷不说,还有股漂白粉的味道。怀疑归怀疑,我真的太渴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喝了再说。结果,渴是解了,但我体内的那点余温可全给带走了。一路跑着回到宿舍,又是捂热水袋又是灌开水,折腾了半天,才把胃里的那块冰坨融化掉。
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东北人和南方人本来就不一样,他们冰天雪地里可以吃冻梨吃冰棒,那是因为他们有从小就锻炼出来的坚强的胃。所以他们可以裹着大棉袄吃凉面,而我,只能在穿短袖的时候。
但,我还是没有勇气再去品尝朝鲜凉面了。甚至一想到这四个字,我的胃就开始冒凉气。
不怪朝鲜凉面,只能怪我自己。
道口烧鸡
说来惭愧,自己在外求学几年,大部分的注意力花在吃上。究其原因,一是学校食堂乏味的饭菜,使自己时常处于饥饿状态;二是天性所致,“民以食为天”嘛,自己当然也不例外。
于是,刚到长春不久,就打听到“道口烧鸡”挺有特色,忙亲临考察。果真,摆在橱窗里的烧鸡肥嫩嫩、黄灿灿、热腾腾,撒发着迷人的香气,又看到买烧鸡的人排成了长队,更证实了此烧鸡的名不虚传。此后三年间,只要钱包里有点余钱,便忙不迭地往烧鸡店送,买不起整只就买半只;买不起半只就买鸡杂碎(鸡肝、鸡卵等构成,便宜而味极佳,是穷学生最亲睐之物)。那种拎着一小袋烧鸡走路的愉快,无法言喻,只觉得生活在那一刻是多么美好。此时若去攻读书关,再厚的“砖头”也能毫不费劲地“啃”下来,这就是“道口烧鸡”的威力。有时,人的胃口会比脑袋重要得多,换句话说,就是物质有时也能毫不客气地战胜精神。
逢到宿舍里的女同胞过生日,无例外地都要买只“道口烧鸡”以飨大家。鸡上台面后,往往还没等打开塑料袋,大家就已经操起家伙跃跃欲试了。那香喷喷、热腾腾的烧鸡,嫩而无渣,连骨头都是酥的,一块鸡肉在舌头上还来不及停留就溜进肚子里去了。而此时往往有师兄师弟寻着香味不请自到,说句“生日快乐”就一屁股坐下来大嚼起来。那时候,要求师兄师弟办事或反过来他们求我们办事,都言不二价:一只道口烧鸡。
在长春的三年,可以说是伴着“道口烧鸡”的香味渡过的。(虽不能常吃,但离学校不远的一家烧鸡店每天毫不吝惜地飘来的香味,使我们的读书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临毕业的时候,有人告诉我,有一家大饼店专营夹肉大饼,味道好得没法提。可惜没有
❿ 初二以《爱的味道》为话题的竞赛作文
爱的味道
回忆里飘过一丝熟悉的味道,暖暖的,有如爱的味道,唤起我记忆深处的感动,嘴馋的我吃惯了大姨做的饭。
从我记事起,我就整天跟在大姨后面。大姨总说我不听话,因为我吃东西挑三拣四。我喜欢听大姨用沙哑的嗓音数落我之后扑哧的笑声,大姨舍不得骂我呀。我便借着大姨的疼爱放肆地成长着。
许多年来,最喜欢的还是大姨做的饭。喜欢在无人问津的生日时,吃大姨做的可以把我脖子缠好几圈的长寿面;喜欢在挑剔早餐后,喝大姨亲自为我做的合我口味的八宝粥……没有鲜艳的颜色,没有丰富的营养,没有诱人的香味,没有鲜美的味道,却总发现里面的味道怪怪的,又难以忘怀。最爱的是那蓝蛋黄的鸡蛋。
小学时,我在大姨家寄住,大姨无微不至的照顾我,好像妈妈。“快吃!这是好东西!”每天早上大姨都因为鸡蛋数落我,可我偏偏和鸡蛋不对眼。后来,我故意的为难大姨,我坏坏的笑着说:“我只吃蓝蛋黄的鸡蛋。”大姨真犯了难。从蒸鸡蛋到煮鸡蛋,从炸鸡蛋到煎鸡蛋,每天的餐桌上变换着不同的吃法。大姨总是心急地先剥开看看是不是蓝蛋黄,每次总是同样的结果,我笑着避过一难,而大姨却是喃喃自语,想着究竟什么是蓝蛋黄的。
后来,当我渐渐淡忘这蓝蛋黄的鸡蛋时,浸泡了好久的茶叶蛋终于好了,大姨那双有明显被茶色浸泡的手端上一盘蓝蛋黄的鸡蛋,大姨像个孩子似的满足地笑了。嚼着蓝蛋黄的鸡蛋,我笑着流泪。
以后的日子,餐桌上不再有变换的菜式,我也离开了大姨,可是我却爱上了那每一道菜的味道,因为那里倾注了对我的关心、包容和最深沉的爱,那就是那种最独特的味道,令我永远记惦的味道。跨过十四岁的槛,我终于明白,那爱的味道是我一辈子无力偿还的。我想亲情的形容应该还包括平凡吧,它并不都是轰轰烈烈,有时就隐藏在某一细微处,需要你用一生去品读,用一生来求证;它平凡的不会被你轻易地发现,就像洋葱,一层层剥下,就会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