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全套作文 > 拟行路难读后感高中作文鲍照

拟行路难读后感高中作文鲍照

发布时间:2020-12-22 14:19:16

❶ 鲍照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的影响1500字左右

李白
在他的 诗歌里,充分继承了左思这一传统,对于利禄 富贵和 权贵们的蔑视更大胆、更泼辣。
鲍照对李白有着很大的影响。他出身微贱而 又生 活在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他的一生受尽了歧 视和打 击。这种遭遇使他相当清醒地认识到当时社会 的腐 朽。他的乐府诗,继承与发扬汉乐府的优秀传 统,骨 力强劲,尤其是他的七言乐府诗,更是取得了 卓越的 成绩。这类作品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是《拟行路 难》十 八首。这十八首抒情诗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现实 的情 绪。例如 :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
“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227《拟行路难》第六首
诗歌刻划了一个拔剑击柱、孤傲兀立的诗人自 己的形 象。那强烈的感情,雄肆奔放的风格给了李白 重要的 借鉴和启发。我们将这首诗和李白的“金樽清
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筋不能食,拔剑 四顾心
茫然 。”(《行路难》其一)对照一下,再将
鲍照《拟 行路难》第五首和李白的《将进酒》作一对比
,就不 难看出,李白向鲍照学习了许多东西。
他们的诗在结构上都具有纵横变幻的特色; 他们
诗歌的语言都有着强烈的抒情色彩;他们都运 用了夸
张的手法和散文化的句法;都有一种纵横驰骋 的气势。
在古代诗人中,鲍照是七言歌行的奠基人。由于
他的大量创作并取得卓越的成绩,七言歌行的 地位才
确定下来。后来的诗人,真正继承鲍照的只有李白,
而且就其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来说,李白超 越了鲍
照。七言歌行到了李白,可以说发展到了顶峰 状态。
李白诗中很多地方提到二谢(谢灵运、谢昉) 的名
字并表示追慕,尤其是谢昉。他不仅慕名去过 二谢曾
经游历过的地方,而且最后葬在谢家青山之旁 。由于
他和二谢有着共同的游历生活的基础,由于他
对二谢
作品的爱好和揣摹,因而他在一部分描写山水
风景的
诗歌中,就有意识地吸收了二谢的长处,并将
二谢作
品中的某些境界融化在自己的作品里面。在他
们三人
的诗集中可以找到很多类似的句子。当然,李
白之与
二谢,不仅仅是某些篇章字句的形似,更主要
的是他
们都以激赏和爱抚的态度来拥抱大自然。
在李白的全部诗作中,《古风》五十九首是
一个 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这组诗的渊源,前
人早已
指出是接受了阮籍和陈子昂的影响。从阮籍的
《咏怀》
到陈子昂的《感遇》,再到李白的《古风》,
无论在内
容旨趣上或表现形式上,都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的。他
们的这三组诗都是“抒发性灵,寄托规讽”之
作,有
着明确的创作目的,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人生
态度和
政治态度;这三组诗都采用了朴实自然的五言
古诗的
形式,有着共同的艺术特色;这三组诗都大量
地采用
了寄托、隐喻的表达方法,来申述自己的观点
。当然,
由于诗人们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个性不一样
,三组
诗也存在着不少的差别。相对《咏怀》、《感
遇》而言,
《古风》更显豁明朗一些。
由于李白和陈子昂时代相隔较近。因而他向
陈子
昂学习的成分也就更多。陈子昂大力扫荡齐梁
诗风,
标榜“风雅比兴”、“汉魏风骨”的传统,在
复古之中
实行革新。李白继承了陈子昂的革新精神,以
恢复建
安、正始时代的诗歌传统为己任。他们的诗歌
理论有
着很近的血缘关系。他们又都努力实践自己的
诗歌理
论,因而他们作品中的政治社会内容也就更为
接近。
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着同情人民、反对不义
战争的
思想;都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情绪,都称颂古代
燕昭王
求贤若渴的美德,悲叹自己不能遇到这样贤明
的君主,流露出无限的感慨。
除以上提到的几位以外,对李白有影响的诗
人还
有嵇康和郭璞、阴铿和庾信等人。总之,没有
古代民
歌和前代诗人的哺育,李白不可能在唐代诗坛
上光辉
夺目而又照耀后世。

高中作文以鲍照的拟行路难为主题

暴雨中,在呼伦贝尔大草地里行走,无人不发出这样的感叹:走路,好难内!
绿油油的容草地上,我们几个伙伴发现有一群马,便迫不及待地想去和它们近距离接触,那时还是晴空万里呢,踩进泥土里有股“沙沙”的轻微声响,听起来极是舒服,我们一跑一跳着来到了马的旁边,每人都臭美了一番。
照片拍成了,马也悠闲地往远处走去。可天公却不作美了,顿时,天色暗下来,像是在几秒之内从艳阳高照的中午到了昏暗暗的傍晚,这让我们还真有些害怕。
“嗞嗞”——我们才意识到:变脸啦,要下暴雨了!我们瞬间像逃命似的想跑回大巴,无奈路程太远,没有走出几步,就被某个东西限制住了,低头一看——竟是一大团的泥浆!这可糟透了,在这个无人之草地上,被泥泞困住了,这可怎么好?我戴上了衣服后的帽子,这才缓解大雨从天而降打到脑门子上麻麻的、微微的痛楚。

❸ 鲍照在拟行路难中形象描述人的命运句子是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在这两句诗里,诗人对眼前这些内人间不平事不容是去直接呼吁和呐喊,当然,这也是像诗人这等社会地位低微之人的呼吁和呐喊所不能起改变的。因此,诗人只能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不正常现象,并渴望从不能像他人那样“行叹复坐愁”的追求之中求得心灵深处的慰藉和解脱。从“人生亦有命”一句看,诗人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而从“安能行叹复坐愁”一句看,诗人的思想意识深处又蕴藏着不甘寂寞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因素。

❹ 鲍照写拟行路难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专出身贫寒,他虽然属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出处:出自南北朝时期鲍照的《拟行路难》。

(4)拟行路难读后感高中作文鲍照扩展阅读:

原文:《拟行路难》

作者:鲍照 朝代:南北朝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白话释义: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❺ 李白的《行路难》与鲍照的《拟行路难》的比较与分析

相同点:

1、都是古体杂言诗。

2、 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不遇、悲愤不平的感情,且都是借助于“行路难”这一特定含义,来暗指宦途的艰难。

3、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4、技法上,都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把水的流向的不同比作人生的贵贱穷达的不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则是把宦途比作行路的艰难。

5、两首诗的诗人都是通过喝酒来发泄内心的苦闷。

6、诗句中有相通之处,李白行路难一中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出自《拟行路难》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李白行路难三中的“吾观自古贤达人”引用《拟行路难》:“自古圣贤尽贫贱”。

不同点:

1、创作时间不同。

《拟行路难》创作于南北朝时期,《行路难》创作于盛唐公元742年(天宝元年)。

2、背景不同。

《拟行路难》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鲍照出身寒微,怀才不遇,于是常常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出了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了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行路难》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3、表达情感的深度不同。

鲍照的《拟行路难》带有慷慨悲凉之气,爆发出顽强的不屈精神和抗争意识,给读者以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白的《行路难》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

❻ 根据鲍照的《拟行路难》以“鲍照,我懂你”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鲍照,我知道你心中有无限的悲哀和苦闷,你心中的的愤懑已经无法压抑,是呵,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所以你才只有在文笔中畅快的吐露出来。

❼ 鲍照的拟行路难的主旨是什么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确士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穴,才逼出真情的吐露。“心非木石岂无感”,是呵,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应当说,此刻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成最大密度,似乎达到了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程度。不尽情渲泻,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下面出现的竟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不难想见,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敢怒而不敢言,令人道路以目的地步!人们要呼不能呼,要喊不得喊,只能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该是人间多么大的不幸呵!作者有着正确的感知,读者亦有正确的感应。这不幸从何而来,已尽在言外,全可理喻的了。所以,回顾前文,那“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能看作是诗人在忍气吞气,无可奈何之下的一句愤激之词罢了。

从读者的审美心理角度来说,本诗主旨启人思索,耐人品味。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前人王船山曾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沈确士曾说:“妙在不曾说破”。这都准确地指明了本诗的艺术特点。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灵活的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钟嵘《诗品》曾批评鲍照“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岂不知,这恰是鲍照诗作独具艺术特色之所在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前人王船山曾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沈确士曾说:“妙在不曾说破”。这都准确地指明了本诗的艺术特点。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敢怒而不敢言,令人道路以目的地步!人们要呼不能呼,要喊不得喊,只能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该是人间多么大的不幸呵!作者有着正确的感

❽ 鲍照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有何影响

一、首先是直接化用原句。
1、李白行路难一中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出自《拟行路难》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2、李白行路难三中的:“吾观自古贤达人”引用《拟行路难》:“自古圣贤尽贫贱”。
杜甫也说李白的诗“俊逸鲍参军”可见鲍照的诗对李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其次李白不仅在诗歌的豪迈奔放上借鉴了鲍照的创作经验,与其有着共同的诗风,而且还能巧妙地化用鲍诗的意境.如李白的《出自蓟北门行》,就明显地保留着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的胎记.且看下面一段比较:“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鲍)“,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李)“;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鲍)“,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李)“;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鲍)“,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李)“;箫鼓流汉思,旌甲披胡霜”(鲍)“,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李)“;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鲍)“;途冬风沙紧,旌旗冻凋伤”(李)“;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李).从这些诗句的对比中不难看出:两诗不但主题相同,篇章结构完全一致,甚至连使用的词语,创造的意象都何其相似.此类影响在其他诗中也不乏例证.鲍照:“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拟行路难》其四),李白:“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拟行路难》其六),李白:“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其一)等等.从以上诗句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李白无疑是接受了鲍诗的启迪和沾溉,而李白对鲍诗的学习创新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
其次,鲍照和李白的诗歌在体裁和语言表达的特征上,也有着相同之处.李白是盛唐大家,他“得古今之体势”,兼采各家之长.当时的各种诗体,他都能够运用自如.但他最擅长的体裁是乐府歌行和七言古诗.他吸取了鲍照乐府音节高亢、气势凌厉、风力遒劲的特点,形成自己天才纵逸、落笔惊挺、跌宕有序、酣畅自如的格调.可以说,李白的歌行体是对鲍照诗歌体裁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将进酒》、《行路难》等诗风韵调都近于《拟行路难》组诗,而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杜甫赞赏李白的歌行体:“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何、刘、沈、谢力未工,才兼鲍照愁绝倒”(《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指出李白的歌行体深受鲍照的影响,这是后来人们所公认的.王世贞《艺苑卮言》中说:“太白乐府,杳冥变幻,极才人之至.”可谓切中肯綮.鲍照在诗歌语言运用上,既有“运语极拙,述情颇尽”〔2〕之妙,又有语言丽辞彩赡华之美.二者有机地结合在鲍照所要表达的内容之中,因而形成俊逸遒丽,奔放流畅的语言风格,其遣词造句之功是不朽的.李白的诗歌语言是真率自然,音节和谐,浑然天成,呈现出清水芙蓉之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将进酒》),气势何等雄伟;“长啸《梁甫吟》,何日见阳春”(《梁甫吟》),情感何等激愤;“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遣词造句又是多么的清新隽永,通体光华.当然,李白的诗歌因描写内容不同而呈现出多样的风格,特别是他那重于气势和自然的语言,充满了火热的激情,如龙吟虎啸,则又发展了鲍诗俊逸的风神.
还有值得一提的一个共同处,这就是两位诗人都注意向民歌学习,从民歌中汲取营养.鲍照在当时吴歌西曲被视为里巷歌谣的情况下,却十分推崇这些自然天成的作品,吸取乐府民歌质朴自然的特点,创作了大量生动活泼别致新颖的诗篇,如《采莲歌》七首之二《,吴歌》三首之二等,都写得细腻优美,深得南朝民歌妙处.其诗作虽然“零落者多”,今存乐府仍有86首〔3〕.他的艺术风格与当时“典正可彩,酷不入情”(《南齐书·文学传论》)的形式主义倾向大异其趣,从而在刘宋诗坛大放光彩.高评李白诗歌“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辞咸善”,指出了李白善于学习民歌语言的成就.从重视向民间文学学习这一点讲,李白是继承并发展了鲍照的精神的,从而使他的诗歌语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李白诗歌“十丧其九”(李冰阳《草堂集》),现仍存乐府149首〔4,为乐府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鲍照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曾影响过众多的诗人.永明体的代表人物谢眺、沈约,梁代的江淹、吴均,唐代的杜甫、韩愈、白居易莫不从中吸取营养.同样,鲍照的创作风格,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李白.胡应麟《诗薮》说鲍照“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张溥在《鲍参军集题辞》中亦说:“诗篇创绝,乐府五言,李、杜之高曾也.”这些评论,的确很有见地.李白正是从鲍照的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沾溉和启迪,因此,两人的诗歌就出现了本文论及的那些共同之处,而后者又把前者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李白对旧题乐府作了最辉煌,更伟大的发展和完善,使其乐府诗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❾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描写抒情主人公鲍照的300字

(1)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情感看,李白的《行路难》与鲍照的《拟行路难》有回何异同?

《行路难答》古代乐府《杂曲歌辞》。鉴赏诗歌要知道诗人所处环境:74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❿ 以鲍照《拟行路难》中内容为话题议论文800字

暴雨中,在呼伦贝尔大草地里行走,无人不发出这样的感叹:走路,好难!
绿油油的草地上,版我们几个伙伴权发现有一群马,便迫不及待地想去和它们近距离接触,那时还是晴空万里呢,踩进泥土里有股“沙沙”的轻微声响,听起来极是舒服,我们一跑一跳着来到了马的旁边,每人都臭美了一番。
照片拍成了,马也悠闲地往远处走去。可天公却不作美了,顿时,天色暗下来,像是在几秒之内从艳阳高照的中午到了昏暗暗的傍晚,这让我们还真有些害怕。
“嗞嗞”——我们才意识到:变脸啦,要下暴雨了!我们瞬间像逃命似的想跑回大巴,无奈路程太远,没有走出几步,就被某个东西限制住了,低头一看——竟是一大团的泥浆!这可糟透了,在这个无人之草地上,被泥泞困住了,这可怎么好?我戴上了衣服后的帽子,这才缓解大雨从天而降打到脑门子上麻麻的、微微的痛楚。

阅读全文

与拟行路难读后感高中作文鲍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