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爱山西的大同古城墙600字作文
山西,在太行山的西边,因此而得名。山西的省会城市是太原,那里是个好地方。山西也是回中华民族的母答亲河——黄河经过的地方。
山西,有许多名胜古迹。有普救寺、后土祠、黄河大铁牛、关帝庙……还有很多游玩的地方,比如:夏县的漂流、运城的东花园等等。这些地方足够我们欣赏和游玩十天半月的。
山西的大同被人们称为“煤矿之都”,顾名思义,就是出产煤炭最多的地方,也为此得到了一个“黑色”的奖杯。
山西的风味美食很诱人,有太原的过油肉、六味斋酱肉、平遥的牛肉,还有清和元头脑、刀削面、拨鱼儿、猫耳朵以及闻喜的煮饼,这些食品能让你垂涎三尺。
山西的土特产品有杏花村汾酒、清徐老陈醋、稷山板枣……分布的主要民族有汉族、回族、满族和蒙古族。工艺美术品有新绛石雕、平遥推光漆器、大同铜火锅、绛州澄泥砚。
山西,是我们的家乡,是我们的摇篮,是我们的骄傲啊!我爱你,山西!
㈡ 荆州古城墙 作文
荆州古城墙
美丽的荆州古城今天,阳光高照,微风吹拂着我的脸, 路边的小花都露出了笑脸专,鸟儿在树属上唱着悦耳动人的歌儿。我和妈妈兴高采烈的来到了美丽的古城,心情格外的好。荆州古城位于长江中下游,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我和妈妈站在城墙下,映入眼帘的是一堵高大雄伟的城墙,我十分高兴。接着,我看见了荆州古城被长长的护城河围绕着,湖里的水像一面镜子一样,两边还有几棵柳条倒影在湖中呢,像美丽的姑娘梳洗着头发。湖上还停泊着几只船只,护城河上横跨着一座坚固的石桥,桥上十分宽阔有来来往往的车辆城外还有一个大广场;广场中央耸立着标有凤凰的的石雕,相传是凤凰的故乡。我站在城墙上,铺着一块块大大小小的青砖,伸手摸了摸石砖像饱经风雨老树一样凹凸不平 ,还透着一层层青苔,城墙呈现凹下的部分是三国时期抵御敌军的。走进城楼看见三国人物,刘备,关羽,张飞。我一路看了好久。最后,我依依不舍的下了城墙,这壮阔的景象使我流年忘返,我与妈妈拍下许多值得纪念的照片
㈢ 大名府城墙作文300字
名府人来杰地灵、万堤古源墓群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遗址,唐为天雄军治。大名县文化灿烂、府、州,明仍为大名府,北周魏州、清为路,宋仍为大名府,民国废,晋曰广晋府。境内现有五礼记碑、朱熹写经碑,周因之、狄仁杰祠堂碑,历史上曾几度繁荣昌盛、道,益满中国古今大地。三国魏阳平郡,五代唐曰兴唐付;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明;战国时期属魏国。解放后,元曰大名路,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属直隶省、郡治所在地,元、直隶七师校址等,曾建大名市;汉朝为冀州魏郡;秦朝为东郡。春秋时代属卫国;清代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汉改为大名府,人文荟萃,建为北京,清因之,又为天雄军,在历史上曾为府,金曰大名府路、路、道所在地,故治即今河北大名县、马文操神道碑;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称大名府,为发展大名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史称“北京”,名“五鹿”
㈣ 美丽的浚县作文(重点写云溪桥和古城墙)
我的家乡在鹤壁,这里有正月古庙会很好看的大伾山,还有节日里更热闹内的广场容,更有历史悠久的淇河……而我最喜欢云梦山了。 云梦山位于鹤壁市淇县县城西南15公里的太行山脚下。听妈妈说,战国时期著名的鬼谷子曾经在这里讲学,教授兵法,培养了许多军事家,所以云梦山被誉为“第一古军校”。
我们可以坐车上山,也可以自己爬山,享受攀登的喜悦!上山后你可以欣赏到水帘洞、孙膑洞、大草原……这许多名胜古迹。 我爱云梦山,我更爱我的家乡。
㈤ 襄阳古城墙;四年级作文
襄樊能走到今天,有两个功不可没的大功臣,它们就是护城河与古城墙。版
护城河很宽,权有三四十米。水是碧绿的,两旁种满了老柳树。老柳树有着粗壮的树干,翠绿的叶子和青绿的河水互相衬托着,真是美不胜收。也许是最近经常下大雨的缘故吧,护城河的水位上涨了许多。说到这里,使我不禁想起当年诸葛亮在护城河边的城楼上抚琴弹奏,使用空城计逼退魏家兵的情景。历尽沧桑的护城河水拍打着岸边,它的微波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就象在演奏一首胜利的赞歌。
城墙守在河边,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已经下岗了,只能让后人赞叹它的一生。或许现在的它,只是一个妆点城市的点缀品,但它的一生是值得回味的。千百年来,它陪伴着战士们抵抗外敌、它坚守着襄阳古城、解放战争中它目睹了解放军攻破敌人防线,解放襄阳城。
今天的城墙和护城河,已不再是昔日对付敌人的城防工事,它的美丽的身影,妆点着城市的风景,也在无声的告诉后来的人们,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故事。
㈥ 南京明城墙的作文
南京古城墙
在我们的家乡南京的周围,有一座高大的古城墙,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南京古城墙。
这座古城墙的历史十分悠久,相传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国(今湖北江陵)灭了越国(今苏州),楚威王设置金陵邑,并在今清凉山上筑城,这就是最早的南京城墙了。
南京明城墙建于1366年,完成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86年),全长33.676公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为宏伟的古代都城墙。南京城墙还是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呢!
14世纪有代初年的都城----明代南京城,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城,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公元1356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攻下南京,第二年开始筑城墙,总共用了21年的时间,才修造了这世界最长的城垣,高14至21米,它的基宽14米,顶宽7米,有13616个垛口、200个藏兵洞、13个城门,既能攻,又能能守,真是一“材”多用呀。但其中中华门最为雄伟和壮观。中华门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构成。 其中,南京京城墙,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3.676公里,比首都北京的古城墙还长出0.776公里呢!而南京古城墙的外廓城周长则为60公里。数百年的沧桑,宫城、皇城、外廓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惟有高大的京城墙,除城门等木构建筑不复存在,城墙依然屹立。所以,现在通常所称的“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即指京城墙。 南京的城墙,为我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真可谓是继我国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 当然,南京十朝建都史中最辉煌的一页当数元末至正二十六年,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开始建造的明城墙。它东连石头城,南贯秦淮区,北带玄武湖,将历代都城都囊括其中。朱元璋为建造这座都城,动用各类筑城人员达百万余众,涉及长江中、下游数省的广袤地区,具有强烈的民族亲和性及地区代表性。 说到这儿,我才感受到中国人是多么的伟大,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世界所称赞的名胜古迹。
南京明城墙
城墙,是古代保卫国家和城市的重要设施。而我们前天徒步走访的,便是已在风雨中屹立了六百多年的南京明城墙。
1月18日上午,我们在南京明城墙台城段集合,在阐明了此次活动的意义后,我们都很兴奋。因为我们要徒步沿着明城墙的遗址从台城前往清凉门。这是什么概念?明城墙外城的轮廓仿佛是一张人脸,我们都说它是“朱元璋的脸”,而玄武湖也正位于“人脸”的眼睛位置。台城在哪儿?台城在“人脸”的下眼睑位置。清凉门呢,则在“后脑勺”。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沿“朱元璋的鼻子”和“嘴巴”一路南下,再折向西行,走到“朱元璋的后脖根儿”,再一路北上,到达清凉门。由于明城墙的原长度约为25公里,也就是整个“脸”的轮廓的周长,而我们这次的行程是从“眼睑”走到“后脑勺”,相当二走了大约二分之一的长度的长城遗址,也就是约13公里。在明城墙每处著名的地段如龙脖子、东水关、武定门,我们一行人中都会有一名同学充当讲解员,为大家讲解这时独特的地势、沧桑的历史和美丽动人的神话,我们与自东水关后加入队伍的小学生一道,无不眨着好奇的眼睛,聚精会神地听着。从同学们娓娓动听的介绍中,我眼前的城墙仿佛慢慢褪去了往日的风尘,上面原有的坑坑洼洼也随之烟消云散。秦淮河水变得清澈见底,河畔草木青青。周围不周是喧嚣的街市,而是几群高大魁梧的将士在商讨着国家大事。我感觉回到了六百多年前的南京。正当我愣神的功夫,这奇妙的景象又像雾气一样散尽了。
13公里的明城墙路,整整一天的时间,在我们的脚下渐渐远去。我甩了甩早已酸胀的腿,抬头望着太阳早已落山的天空,南京明城墙又如画卷一般展现在眼前,它像一位世纪老人,深情地凝望着它挚爱了六百余年的孩子——南京城。在它的心目中,不再担负战争时期护民守城的重任,而是时时刻刻陪伴着它养育了六百余年的南京,直到永远……
㈦ 介招赣州古城墙作文400字
我的家座落在赣州城,那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小城。城外,有清澈的江水,新鲜的空气,连绵的青山,优美静谧;城内,有笔直的大路,热闹的街市,美味的小吃,繁华美丽。城内城外的风景,构成了一幅别具一格的画卷。
赣州城外,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连绵起伏的山,葱葱茏茏,成千上万的树,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小草。远远望去,或深或浅的绿,明艳的跳动着,像一个个有生命的小精灵,有一种说不出的生机。环绕赣州的江有两条,一条是章江,一条是贡江,它们潺潺地流着,欢快地歌唱,如同一条银光闪闪的腰带装点着赣州。雨后,来到城外,深呼吸一口气,混杂着泥土芬芳的新鲜空气扑鼻而来,令人感到十分愉悦。赣州的山和水,让赣州变得更加美丽。
赣州城内,华灯璀璨,车水马龙。一条条笔直的大路,四通八达,像蛛网一样铺在地面上,路上的汽车,更给大路增添了几分热闹。还有街边的小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远远望去,车灯和路灯,像繁星点点,散布在漆黑的天空上,和万家灯火交映辉煌,夜晚的赣州,有如人间仙境。赣州的人和车,让城内更加热闹。
赣州还是个文化古城呢!主要有保存完整的赣州宋代古城墙、巍然壮观的八境台、郁然孤峙的郁孤台、完整壮观的文庙、艺术宝库通天岩等。通天岩风景名胜区位于赣州城西北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这里岩深谷邃,树木参天,丹崖绝壁,风景秀丽,是一处发育十分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区,主要是由观心岩、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等五个岩洞组成。
㈧ 描写寿县古城墙的作文
寿县古城墙,是全国屈指可数的保存完好的城墙之一。由于寿县地处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千百年来一直是兵家争夺的军事重镇。因此,历代对其城垣修筑颇为讲究,屡毁屡建,日益坚固。如清末状元孙家鼐所记:“城堞坚厚,楼橹峥嵘,恃水为险。”据光绪《寿州志》记载,今寿县城墙重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明清时曾多次修因,迄今完好。 作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寿县古城墙位于安徽省寿县,属宋至清古建筑,历经900多年的沧桑后,如今亟待修复。
城墙原为平砖砌筑,解放后为了防洪,曾将局部墙垣改用石块垒筑,近年,又陆续用石条进行了加固。城内原建有涵道,与城外相通。东西涵看墙之上,分别镌有“崇墉障流”、“金汤巩固”字样。涵口之上筑有月坝,与城墙等高,既利于城内积水的排出,又能在洪水季节堵阻外水倒灌入城。洪水泛滥时,只要关上城门,滴水不入。同时,通过涵口观察水位,还可以比较城内外水差。这一水利设施,曾被誉为古水利工程的一颗明珠。
作为古老历史的见证,寿州人非常珍爱至今保存完好的城墙。城墙为宋代重筑,尔后迭有修葺。城墙周长7174米,高为9.7米,底宽18—20米,顶宽6— 10米。城有四门,并各有瓮城,其中西瓮门北向出,北瓮门西向出,东城门与瓮门在平面上平行错置同为东向出。这种门向的特殊设置,不仅有利子军事防御,而且还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明代为了加固墙基,于城墙外侧以条石迭砌一周扩城泊岸,保护城墙不被水冲蚀。古人赞其“若匹练之横亘也,菪生铁之焰祷也”。城内北部东西两侧各有一泄水涵闸,平时城内积水可由此排出城外,当洪水季节,又可自行关闭涵闸,防止外水倒灌额镌有“金汤巩固”、“崇墉障流”题名,是对这坚固雄伟的寿州城墙的真实写照。 1991年,古城抵御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围困,保护了城内十多万人的生命财产,再次显示了它的特殊功能。在古城南门东墙上嵌着一块石刻,上刻一个做行刺状的武士,这就是“寿州内八景”之一的“门里人”。细读碑文,品味历史,您或许会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启示。望着那高耸的城楼,绵延的城垣,人们觉得这古城仿佛就是一部沉甸甸的历史巨著,她的博大和精深,会令您痴醉留连。[1]
㈨ 关于寿县古城的作文500~600个字
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里,我们参观了寿县古城.站在雄伟的城墙前,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寿县古城是棋盘式布局的一座宋城,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分别以“宾阳”,“通淝”,“定湖”,“靖淮”命名.城墙古朴雄伟,气势磅礴,如苍龙环绕.站在下面,观望城墙,有种“泰山压顶”的感觉.我们买了门票后,顺着阶梯,上了古城墙.站在城墙上往下望去,极目远眺,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古战场尽收眼底,俯视城区街道,人潮如流,车水马龙.
此外,我们还参观了寿县的瓮城.瓮城呈半圆形,依附于城门.瓮城三壁都有藏兵洞.把城门关上,瓮城便无出口,四周都是坚硬的城墙.当入侵的敌兵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攻破城门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进入了瓮城,守城士兵便形成了“瓮中捉鳖‘之势.三面藏兵洞中的伏兵一出,入侵军便是”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了.这使我不得不佩服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寿县古城不仅气势雄伟,建筑巧夺天工,构思巧妙,而且还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因为它为南北要冲,是兵家反复争夺的地方.其中最著名的一场战役莫过于”淝水之战“了,东晋谢安,谢玄,以八万士兵战胜了苻坚八十万余大军.这次战争是以少胜多的战例,给后人带来了无限遐想.摸着城墙,我似乎感觉到了当年战火留下的余温,看到了千军万马的古战场.
闻名遐迩的寿县古城,它以它的气势,外观吸引着诸多中外游客,同时也为中华民族那悠久的历史嵌上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
㈩ 寿县古城墙怎么写作文
作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寿县古城墙位于安徽省寿县,属宋至清古建筑,历经900多年的沧桑后,如今亟待修复。据史料记载,寿县古城墙始建于宋朝(1068~1224年),是棋盘式布局的一座宋城。明清以来,按照防御战争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断进行整修。它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完善的七大古城墙之一,比山西平遥古城还早100年。寿县,古称寿春,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此,曾10次为郡,并屡为州郡治所。古城基坚墙固,气势雄伟,迄今保存完好。今城墙为南宋宁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统许俊重筑,墙砖面亦常见“建康许都统造”字样。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墙周长7141米,高8.3米,底宽18-22米,顶宽4-10米,墙体以土夯筑,外侧贴砖,外壁下部有2米高条石砌基,通体向内欹斜,层层收分。城外东南为濠,宽约60米,北环淝水,西接寿西湖,外壁墙脚筑有宽约8米的护城石堤。城有四门,东为宾阳,南曰通淝,西称定湖,北名靖淮。四门皆有护门瓮城,其中西门的外门朝北,北门的外门朝西,东门内外两门平行错置,具有军事防御和防汛抗洪双重功能。与城墙有密切关联的“舐犊情深”、“刘仁赡死节守城”、“当面锣对面鼓”、“门里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美好传说,伴随各城流传至今。1958年,寿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墙为全国七大古城墙中唯一保存较完好的一座宋代城墙、砖壁石基、周长7147米。城有东、西、南、北四门、东为“宾阳”、南为“通淝”、西为“定湖”、北为“靖淮”。四门原都有护门瓮城。城墙古朴雄伟、气势磅礴,如苍龙环绕,是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寿县地处皖中,控扼淮淝。古为南北要冲,是兵家反复争夺的地方。公元383年的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这次战争,再次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给后人留下了“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历史掌故。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与南唐又激战寿春,当时身为后周大将的赵匡胤(后来的宋太祖)随周世宗柴荣亲征,围团寿州,立下了赫赫战功。至今两淮民间还流传着“赵匡胤困南塘”的故事,获得部优奖的寿县传统名细糕点“大救驾”就源千这个故事。作为古老历史的见证,寿州人非常珍爱至今保存完好的城墙。城墙为宋代重筑,尔后迭有修葺。城墙周长7174米,高为9.7米,底宽18—20米,顶宽6—10米。城有四门,并各有瓮城,其中西瓮门北向出,北瓮门西向出,东城门与瓮门在平面上平行错置同为东向出。这种门向的特殊设置,不仅有利子军事防御,而且还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明代为了加固墙基,于城墙外侧以条石迭砌一周扩城泊岸,保护城墙不被水冲蚀。古人赞其“若匹练之横亘也,菪生铁之焰祷也”。城内北部东西两侧各有一泄水涵闸,平时城内积水可由此排出城外,当洪水季节,又可自行关闭涵闸,防止外水倒灌额镌有“金汤巩固”、“崇墉障流”题名,是对这坚固雄伟的寿州城墙的真实写照。1991年,古城抵御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围困,保护了城内十多万人的生命财产,再次显示了它的特殊功能。在古城南门东墙上嵌着一块石刻,上刻一个做行刺状的武士,这就是“寿州内八景”之一的“门里人”。细读碑文,品味历史,您或许会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启示。望着那高耸的城楼,绵延的城垣,人们觉得这古城仿佛就是一部沉甸甸的历史巨著,她的博大和精深,会令您痴醉留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