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年级作文《我的家乡在武昌金口-中山舰的门来》0
时光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暑假了。在一次写信当中我得知你今年暑假没有安排。所版以我希望你能来我的权家乡做客。
我的家乡是在中国江苏连云港,读过四大名著中《西游记》的人应该都知道连云港有个花果山,那里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家乡了。当然我的家乡还不仅有花果山还有海边呢!
花果山位于连云港市区东南,为云台山脉的一部分。原名苍梧山,亦称青峰顶,因吴承恩创作神话小说《西游记》取材于此,故名花果山。山中林木茂盛,青竹滴翠,云海起伏,古有“东海第一胜境”之誉。
花果山素有“孙猴子老家”之称。这里峰奇石怪,花果满山,景色神奇秀丽,中国著名的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就是以此山为背景,创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的美猴王的形象,花果山也因此而名扬天下。今山上仍可见小说中所假托的遗迹,如猴石、老君堂、南天门、水帘洞、七十二洞、八戒石、唐僧崖等,此外还有阿育王塔、三元宫及郁林观石刻等多处胜景。如今的花果山上,庙宇亭阁大都修葺一新,自然景色正如吴承恩所描写的那样:“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连通往花果的要道口猴嘴山上的天然石猴依旧神气十足地在看守门户。进入神奇的花果山,就仿佛进入
Ⅱ 初中作文 《秋游》 游玩中山舰公园 600字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参观中山舰博物馆。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1910年清政府向日本船厂订购的,1913年完工返国,被编入北洋政府海军。“中山”舰虽然吨位不大,但却以它特有的历史而成为名舰:1915-1916年,“永丰”舰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参加了护国讨袁运动,首创义举,随后它又经历过“护法运动”“东征平叛”“孙中山蒙难”“中山舰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于1938年10月武汉保卫战中被日军击沉于今天的武汉市江夏区金口水域。
经过一路的颠簸,我们来到了中山舰博物馆的大门口,远远的就看见了中山舰博物馆,它从外面看就像一艘巨大的军舰。
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就是牛头山山顶的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碑的25根剑直指南天的雕塑柱,象征英勇迎战日本飞机,不幸阵亡的25名中山舰战士。我们看见墓碑上被人们洒满了菊花花瓣,这代表着我们现代人对这25位阵亡将士的缅怀。
中山舰经历了五大事件,又是国父孙中山危急关头乘坐的军舰。中山舰打捞出水的1997年,参与1938年与日机作战的中山舰战士尚存14名。截止2008年,存世只有两名:当时的见习官陈鸣铮和当时的轮机兵张奇骏,后来都做到国民党中将。1998年陈鸣铮从台湾来看中山舰。2006年住在美国的张奇骏也抵汉与舰重逢。
之后,我们还参观了中山舰纪念园的雕塑,它们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气势磅礴的武汉会战,是武汉最大的雕塑群。这些雕塑是很多我国著名雕塑家创作的,鲁迅美术学院孙家彬教授担纲《血染大江》、《全民抗战》大型雕塑,我国著名雕塑大师叶毓山教授参与了雕塑的策划与设计,湖北美院和武汉理工大学的团队勇挑重担,精益求精,奉献了各自的精品力作。武汉市的抗战史、中山舰史的专家也参与了史实的收集和论证。
最后我们参观了中山舰博物馆,在1999年11月,武汉开始了中山舰舰体的修复保护工程。修复完工后的中山舰,恢复了1925年永丰舰命名为中山舰时的历史原貌,保留了1938年“武汉保卫战”中被敌机炸沉的历史痕迹,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奋斗、前赴后继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2008年5月25日16时58分,96岁的中山舰经过10天的运送,舰首抵达中山舰陈列馆门口。人们向迁移队伍建议:舰首对准牛头山上的中山舰英雄纪念碑,于是,轮船公司员工对方向进行了微调。中山舰的右舷有一个弹孔,那是被日本军队攻击的。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山”舰等49艘军舰被国民党政府调入长江内。这些舰只大部分被日寇飞机和舰炮击沉,或自沉于江阴、马当等所谓“阴塞线”上。
1938年秋,京、沪沦陷后,武汉成了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山舰奉命参加武汉保卫战,担负从嘉鱼、新堤至武昌县金口镇江面的警戒及运输任务。当时,中山舰主、副炮已拆下装在岸边几个要塞上,1938年10月24日下午15时许,当“中山”舰巡航在湖北金口江面时,突遇六架敌机轮番攻击。舰长萨师俊等25人在作战中牺牲,另有20多人负伤。“中山”舰舰尾等处要害部位中弹,经抢修无效,沉没在波涛之中。
今天的参观让我长了不少见识,也让我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只有国家强大了,才不会被人欺负,在国际上才会有地位,才会有话语权。
Ⅲ 迁西西山公园游记600字作文初中作文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参观中山舰博物馆。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1910年清政府向日本船厂订购的,1913年完工返国,被编入北洋政府海军。“中山”舰虽然吨位不大,但却以它特有的历史而成为名舰:1915-1916年,“永丰”舰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参加了护国讨袁运动,首创义举,随后它又经历过“护法运动”“东征平叛”“孙中山蒙难”“中山舰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于1938年10月武汉保卫战中被日军击沉于今天的武汉市江夏区金口水域。 经过一路的颠簸,我们来到了中山舰博物馆的大门口,远远的就看见了中山舰博物馆,它从外面看就像一艘巨大的军舰。 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就是牛头山山顶的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碑的25根剑直指南天的雕塑柱,象征英勇迎战日本飞机,不幸阵亡的25名中山舰战士。我们看见墓碑上被人们洒满了菊花花瓣,这代表着我们现代人对这25位阵亡将士的缅怀。中山舰经历了五大事件,又是国父孙中山危急关头乘坐的军舰。中山舰打捞出水的1997年,参与1938年与日机作战的中山舰战士尚存14名。截止2008年,存世只有两名:当时的见习官陈鸣铮和当时的轮机兵张奇骏,后来都做到国民党中将。1998年陈鸣铮从台湾来看中山舰。2006年住在美国的张奇骏也抵汉与舰重逢。 之后,我们还参观了中山舰纪念园的雕塑,它们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气势磅礴的武汉会战,是武汉最大的雕塑群。这些雕塑是很多我国著名雕塑家创作的,鲁迅美术学院孙家彬教授担纲《血染大江》、《全民抗战》大型雕塑,我国著名雕塑大师叶毓山教授参与了雕塑的策划与设计,湖北美院和武汉理工大学的团队勇挑重担,精益求精,奉献了各自的精品力作。武汉市的抗战史、中山舰史的专家也参与了史实的收集和论证。 最后我们参观了中山舰博物馆,在1999年11月,武汉开始了中山舰舰体的修复保护工程。修复完工后的中山舰,恢复了1925年永丰舰命名为中山舰时的历史原貌,保留了1938年“武汉保卫战”中被敌机炸沉的历史痕迹,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奋斗、前赴后继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2008年5月25日16时58分,96岁的中山舰经过10天的运送,舰首抵达中山舰陈列馆门口。人们向迁移队伍建议:舰首对准牛头山上的中山舰英雄纪念碑,于是,轮船公司员工对方向进行了微调。中山舰的右舷有一个弹孔,那是被日本军队攻击的。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山”舰等49艘军舰被国民党政府调入长江内。这些舰只大部分被日寇飞机和舰炮击沉,或自沉于江阴、马当等所谓“阴塞线”上。 1938年秋,京、沪沦陷后,武汉成了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山舰奉命参加武汉保卫战,担负从嘉鱼、新堤至武昌县金口镇江面的警戒及运输任务。当时,中山舰主、副炮已拆下装在岸边几个要塞上,1938年10月24日下午15时许,当“中山”舰巡航在湖北金口江面时,突遇六架敌机轮番攻击。舰长萨师俊等25人在作战中牺牲,另有20多人负伤。“中山”舰舰尾等处要害部位中弹,经抢修无效,沉没在波涛之中。 今天的参观让我长了不少见识,也让我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只有国家强大了,才不会被人欺负,在国际上才会有地位,才会有话语权。
Ⅳ 去中山舰扫墓600字作文
今天早上通过大街,看见一群学生擎着个大花圈,前面吹着号子,后面跟着老师,猛然间想起,今天是清明节。无疑,这些学生是跟嘉康杰烈士扫墓的,而且每年都有部分学校组织学生为英雄的先辈们扫墓。我们小的时候,学校常常组织的是为司马光和在解放运城牺牲的两个烈士扫墓,那个时候的司马光墓,荒芜,凄凉,远没有现在的气派和吵闹,更没有远道而来的人为他时时祭扫,这大概就是他的不朽罢。
今天我是来重新写扫墓的。那个时候,老师在大家扫墓归来,都会布置这么一篇《扫墓》的作文,作文里的话也几乎千篇一律:我们的红旗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新时代,一定要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把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我觉得那时候每当我写到这里,都会激动地暗暗发誓:一定要做一个将来有用的人。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扫墓归来写什么,而每当问的时候,往往会说我吃了苹果,我喝了饮料,鸡蛋面包给扔了,心里往往不是滋味。我认为,我们现在仍然要看重这种形式,而且绝对不能丢掉这种形式,每当新的生命茁壮成长的时候,我们要让他们记住我们的历史,不能忘记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和耻辱感,一个不知道自己历史的民族后代是一个无比羞耻的后代,一个不能担负起自己历史责任的民族后代是愚昧的后代,扫墓是挖掘,扫墓是追忆,扫墓是心和心的交流,扫墓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扫墓这种形式必须进行到底。也许某个时期这种形式是深刻的,也许某个时期这种形式是肤浅的,当日本人的靖国神社再一次直刺中国人的灵魂的时候,我们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不得不遭到质疑:扫墓难道仅仅是形式吗?不,它是一个民族的血痛。光辉的思想是不朽的,英雄的鲜血是不能白流的,历史的长河里,闪耀着无比灿烂的精神光芒,继承、发扬、广大,是我们中华民族永不丢弃的遗产。
Ⅳ 作文:《我去过的地方 --中山市冰雪王国》
秋天是一个如诗如画的季节,正是秋游的好时光。10月9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老师带着我们去中山舰博物馆游览。
到了目的地,同学们下了车,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小山丘,山丘下面是一个美丽的湖,湖水清澈见底,湖面上映出岸边树木的倒影。同学们惊叹道:“哇,太美了。”
老师带着同学们来到博物馆外面的射击、射箭的位置,射击游戏,我射的是3环,当然有人射得比我好,可我觉得自己已经不错了哦。射箭游戏,我虽然没射到,可是我已经尽力了。
这时,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烈士纪念碑前,据老师说,纪念碑下面是烈士的遗体。我看了看地上,发现有许多鹅卵石,我想:这鹅卵石是烈士们的屋顶,谁要是拿了一块鹅卵石,谁就相当于把烈士的屋顶毁了,在下雨的时候让烈士们受雨淋。
我们终于可以进博物馆了,一进去,我们就看见了一艘大船,大家称作为“中山舰”。这艘船长十几米,宽大约也有十来米,好像一轮弯月。听说,孙中山古时候就住在这艘大船里,船上还有预防掉水的道具呢。我们围着船转了一圈,我发现船身有一些破洞,我想了想,可能是当年孙中山带着战士们打仗时被炮弹打破的痕迹。我们接着往里走,又看到了许多古时候的餐具、刀、枪、炮弹、地图,真是太令人难忘了!
哦,我们要走了,我又回头看了看中山舰博物馆,似乎看见了孙中山举着旗帜带领战士们一起打仗的情景,我一定不会忘记这个地方的。
Ⅵ 二年级参观中山舰两百字的作文
今天早上,我和妈妈乘车到江夏区金口镇,参观中山舰景区。
一进入景区,我们眼前就一亮,只见一座造型奇特的建筑,其外形像一艘正在航行的军舰,十分威武。哇,原来它就是中山舰纪念馆。我们走进馆内,大厅内摆放着一艘大军舰,比我想象中的要迷你些,甲板不算大,官兵的卧室很窄小。大家沿着参观回廊仔细观看中山舰,我对上面的炮和高射机枪比较感兴趣,很想知道它们能打多远。
据解说员介绍,中山舰原名永丰舰,1912年由日本建造,1925年为纪念国父孙中山,更名为中山舰。中山舰曾经历过多次历史事件,并参加过许多战斗。1938年在一次与日本战斗机的激战中不幸被击沉。2008年中山舰被打捞出水。年近“百岁”的中山舰上,至今还清晰可见一个巨大的炸弹孔和无数机枪眼,让我联想到一幕场景:当年舰长身负重伤,仍指挥战斗,最后25名官兵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江水,中山舰沉入江底。
我们还观看了大量历史图片、塑像和300多件文物,文物有轻重武器、生活用品等等,其中当年的军刀、调速器、六分仪、自行车、烤箱等,都是我第一次亲眼所见,它们都是国外生产的,说明那时的中国还很落后。
我参观完展览,走出纪念馆时心里有点不平静,为什么我们以前总被人欺负,国家怎么那样贫穷落后啊?爸爸告诉我,一个国家只有强大起来,别人才不会欺负你,落后就要挨打。他鼓励我要学习先烈们坚强不屈的精神,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无比强大。我说,我一定能做到。
Ⅶ 船政之光的作文
1.船政文化概况
苍苍鼓山,泱泱闽水。依山傍水的福州马尾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
1842年,西方列强炮火轰开了福州大门。一个多世纪以来,面对血与火的洗炼,福州人沉思、探索、追求、呐喊、拼搏。
1866年(清同治五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了福建船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他们曾先后活跃在近代中国的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经济等各个领域,紧跟当时世界先进国家的步伐,推动了中国造船、电灯、电信、铁路交通、飞机制造等近代工业的诞生与发展。他们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传播中西文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他们直面强敌,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疆场上浴血奋战,慷慨捐躯。林则徐、严复、詹天佑、邓世昌等一代民族精英和爱国志士第一次让世界了解了福州人的骨气、智慧和力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虽因时代局限,福州马尾福建船政的辉煌只延续了40多年。但在历史的弹指挥间,却展现了近代中国先进科技、高等教育、工业制造、西方经典文化翻译传播等丰硕成果,孕育了诸多仁人志士及其先进思想,折射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砺志进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忠心报国的传统文化神韵,为此,我们将之称为“船政文化”。它是福州人民涵泳百年不懈的历史骄傲,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天挖掘、整理、研究船政文化,发扬光大船政文化精华,营造再掀闽江开放潮、推动福州大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有着深远的意义。
[编辑本段]2.船政文化内涵及主要精神
文化通常指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福建船政事业历时近百年,成效卓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福建船政文化既是特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有其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个性。
1、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船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第一次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尝试,也是中国学校以西方现代科学知识教育学生的开始。堪称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中国官僚机构与近代工业企业、科技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有机体。是中国最早最大的官办船厂和船政学堂。
3、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福建船政是当时远东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设备最完整的造船基地。
4、近代中国培养科技队伍的基地。船政学堂是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所近代性质的高等学校,也是中国第一所科技海军学校,培养了大批造船和航海以及其它相关人才。船政局产生了中国早期无产阶级和一批熟练的技术工人。
5、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福建船政局制造出一艘艘兵商轮船,组建起中国近代第一支舰队;船政学堂培养了许许多多海军人才,成为北洋、南洋、福建、广东水师各级将领的供应基地,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与发展。
6、中国航空业的摇篮。福建船政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正规的飞机制造厂,自行设计制造出中国首批达到当时国际水平的飞机;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飞潜学校,培养了第一批航空工程人才。
7、中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船政文化所体现的自立自强、开放革新、学习进取等等精神,世代传承,永放光芒。
以上仅是船政文化丰富内涵的主要体现。至于船政文化外延,更是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方方面面,联系广泛。此次船政文化研讨会已征集海内外专家学者不少论文。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不断研究、深入探讨,传承创新,更好为现实发展服务。船政文化名称,可根据不同场合和需要,冠以马尾、福州、福建或中国马尾,以区别于沪、津。
福建船政为后人留下诸多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有诸多传统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一、民族自强。19世纪中叶,列强侵华势力扩张使“神威远震”的“天朝上国”向外国人屈膝妥协,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有识之士莫不为之痛心疾首,谋求富国强兵之道。“师夷长技以制夷”、“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治水师不可;欲整治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买船有受外国支配之弊,只有造轮船才能夺彼族所恃”、“船政之兴衰在于人才的培养”等主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革新图强的呼声愈来愈高。福建船政正是在这样历史背景下创办的。船政员工以其坚韧不拔的民族自强精神,艰苦创业,开拓革新,创造了许多旷古未有的光辉业绩。不仅制造出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一批军舰、组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舰队,制造出中国第一批飞机,而且创办了船政学堂,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社会科学人才,翻译西方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西方学术著作《天演论》,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对外开放和中国近代化进程。
二、崇尚科学。在兴建船政之前,左宗棠就考虑如何培养人才,以应需要,建议设立“艺局”。沈葆桢高瞻远瞩认为:船政根本在于学堂,船政前途的兴衰在于人才的培养。建厂之初就创办“求是堂艺局”,不久改称船政学堂,分前学堂、后学堂。后又增设绘事院、艺圃,民国二年船政学堂分出福州海军制造学校、福州海军学校、艺圃改称福州海军艺术学校,绘事院改称绘算所。1917年设福州海军飞潜学校、后艺术学校改为勤工学校,增设福建省林森高级商船职业学校。1946年勤工、商船二校合并,改称福建省立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为中国近代的造船、航海、文化、天文、航空、铁路、机械等培养大批科技人才。1867年建成船政衙门,沈葆桢特地写了一副楹联悬挂在大门:“且慢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即此是格致关头,认真下手处;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以此激励广大员工勤奋进取,认真刻苦学习格物致知的科学道理。船政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行政管理层层负责、处处把关,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必须熟悉洋务。
三、对外开放。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左宗棠、沈葆桢等人更明白知夷才能制夷的道理,既重视社会经济的改造,更重视近代西方最新科技成就的吸收,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举措,把开放意识化为扎实的行动。“请进来”就是以高价购买、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高薪聘请洋教习,实行“拿来主义”。先后聘用日意格、德克碑为正、副监督,共81名洋师、洋匠。聘用过程始终在坚持“独立自主、权操在我”原则的同时,注重发挥外籍专家的作用。对表现优秀的洋教习一再续聘,而不能胜任者则断然解雇遣返。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注重与中国国情结合,有所继承和创新。“送出去”即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从船政学堂毕业生中选出天资颖异、学有根柢者赴法、英等西方国家深究造船驶船、练兵制胜之理。学成而归,报效国家。事实说明,“拿来主义”对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事半而功倍的效用。据有关资料,从1877年船政派第一批留学生至今,全国先后派遣留学生已达100多万名,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造就了一批批中华民族精英。
四、改革创新。福建船政创办过程,在当时传统封建制度和封闭锁国思想禁锢下,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压力、困难可想而知。船政创业者坚持改革创新,义无反顾。“以一篑为始基,从古天下无难事;致九译之新法,于今中国有圣人”,坚定自信,催人奋进。以新知识来教育学生,更派出大批优秀毕业生到西方汲取新知。注重实践,背离传统科举制度之道,使学生学以致用,成为有用之才。以“生死以之”的决心,知难而上,排除来自统治阶级内部及英、法列强等外部的种种非议、刁难、掣肘、阻挠、破坏,克服腐败的官僚体制、经费匮乏、缺乏经验等种种困难,使福建船政取得令世人瞩目的绩效。正如光绪元年左宗棠奉命议奏所陈:“中国轮船局分设闽、沪,闽局所设船、铁诸厂,华匠能以机器造机器,华人能通西法作船主,沪局所不如”。
五、学以致用。学习新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讲求实效。首先是重视新知育才,船政学堂先后开办制造(造船)、绘图(设计)、艺圃(技工)、驾驶、轮机、电讯等专业,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学制造者学法文和造船需要的基础数学、物理、解析几何、微积分、机械学以及重学、水力学、材料力学、制造、制机等课程。学驾驶者学习英文和驾驶需要的算术、几何、代数、三角、航海天文、航海理论、地理、驾驶学、御风、测量、演放鱼雷等;学管轮者另授汽理、行船汽机、机器画法、机器实习、修定鱼雷等。艺圃是专门培养初级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技工学校,艺徒半工半读,主要学习语文、算术、几何、机械作图等。同时,重视实践,如学驾驶者在理论学习三年后经考核转入练船,实践科目有航海术、炮术、指挥等航海技能。先后配置“福星”、“建威”、“扬武”号等练船专供学生实习,洋员教其驾驶,由海口、近洋而远洋,“凡水火之分度、礁沙之夷险、风信之征验、桅柁之将迎,皆令即所习闻者,印之实境,熟极巧生”。学用结合使船政学生基本掌握了制造、航海技术,因而在大批洋师匠如约回国后,船政“可不用洋匠而能造,不用洋人而能驾”。
六、追求卓越。以育才为例,主要包括:(1)精选生员。每次招生采用“广报精收”的办法,考选十分严格。(2)严选教师。学堂开办初期“延致熟习中外语言、文学洋师”,请了不少外籍语言、专业教师。1879年后逐渐改由最优秀的留学生如严复、郑清濂、魏瀚等担任。要求为师者不单在课堂上“授道解惑”,更在思想的品德、志向、学问、作风、仪表、体魄、奉献等诸方面作出好榜样。(3)严正风纪。对学生思想教育抓得很紧,管理极严。学生稍有违规,小则记过,大者斥革;每三月一考,成绩一等赏银,三等记惰,两次三等责戒,三次斥出,学员淘汰率极高。(4)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锻炼相结合。对实习课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因此,船政学堂生员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蔚为风气。一位参观过船政学堂的法国工程师赞叹:“他们把敏捷的思维、坚韧不拔的精神、永远渴望成功的思想,全都用在学习上,这体现了中国人的特点”。即使到了国外留学也依然如此。如1877年首批12名留英海军生,留学三年全都成绩良好,令外国士官生吃惊。结业评结中:严宗光(严复)“考试屡优”,蒋超英“造诣最深”,刘步蟾、林曾泰“成绩优异”,何心川、方伯谦、林永升、叶祖珪、萨镇冰“于行军布阵及一切战法无不谙练”,黄建勋、林颖启、江懋祉“专心学习”,1879年先后学成归国,服务海军建设。
七、爱国忘我。这不仅表现在船政创业者恃“生死以之”精神开拓革新、艰苦创业,更表现在历次抗击外来侵略者战斗中以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奋勇杀敌、视死如归。1874年沈葆桢亲率福建舰队赴台,在日军武装侵略面前以坚定的爱国精神与坚强的武装实力,逼贪得无厌的日侵略军退出台湾,保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并开始了台湾的近代化进程。1884年甲申中法海战,船政学生参战25人中捐躯18人;水师牺牲的6位舰长中有5位是船政学堂毕业的青年人;留学归来的船政学堂毕业生杨兆楠、薛有福、黄季良等一批参战青年也在战斗中献身。1894年甲午中日海战中船政学堂毕业生为国捐躯的不少,如邓世昌、林永升等管带(舰长)。值得一提的是甲午战败,清廷李鸿章等为寻觅可以为已脱罪卸责之说词,改写战报,捏造战情,罗织在前方浴血奋战之下属以代罪。这方面已有不少史实记载及研究资料为含冤者辩诬,“官书多妄,野史多诬”之说法可谓入木三分。1938年抗日战争在保卫武汉大会战中,中山舰(原名“永丰”)官兵与敌机奋战到底,16名将士壮烈殉国。舰长萨师俊在指挥台中弹,在自己腿被炸断、手臂重伤的情况下仍坚守岗位继续指挥,高呼:全舰官兵努力杀敌,誓与本舰共存亡!他们大义凛然、浩气长存,不愧为民族的脊梁,永远值得后人怀念。
八、当好表率。福建船政的创办者尤其是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精明干练,处事果断,以身作则,公正廉明,成为僚属的楷模。他的过人之处在于:(1)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处处表现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为重,坚定走民族开放和民族自强之路,没有顾及个人宠辱得失。(2)在艰难的环境中埋头苦干。务实开拓,有胆有识,奖惩严明。(3)严守中华传统美德,廉洁自律、光明磊落,令人景仰。左宗棠在后来致总理衙门书中称:“闽局之有成,赖幼丹(沈葆桢,字幼丹)中丞清强忠实,能得华洋之心,总司其上,而朴干之官绅员弁分效奔走于下”。语不惊人,却道出了领导者当好表率的十分重要作用。
[编辑本段]3.船政学堂毕业生历史名人
由船政学堂毕业的部分历史名人:
前学堂: 魏翰(造船专家、民国时任海军造船总监、福州船政局长)。
后学堂: 刘步蟾;邓世昌;严复;罗丰禄;詹天佑;林永升;林泰曾;叶祖珪;萨镇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