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全套作文 > 孟子高中作文

孟子高中作文

发布时间:2020-12-21 14:39:49

『壹』 我眼中的孟子作文700字

认识孟子是从认识孟子的文章开始的,当我第一次读到那样气势磅礴的文章时,心已被这位“亚圣”折服了。在那一句句连珠妙语中,我仿佛看到一位大家穿梭于各诸侯国间的身影。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孟子的宽广胸襟注定了他要心忧天下,情系百姓。孟子其实不是圣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学者,普通的孟子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他哀民生疾苦,他乐国泰民安。
孟子是寂寞的。曲高和寡,孟子的寂寞在与他站得比别人高,看得比别人远,忧得比别人多。于是孟子便站在高岗上独自品味着孤独的寂寞。
寂寞的孟子不甘于寂寞,他不断的在各国游说,他只是为了实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无饥色”的理想,然而在那个战乱纷纷的时代,孟子的理想是那样遥不可及。他不断地寄希望于各国君主,而那些醉心于战争的君主们却一次次将他的希望摔得粉碎。
也许孟子在想:总有一天我会成功。那一刻,我突然佩服起他那坚定的信仰来了。人,是不可以没有信仰的,没有信仰便失去了生活的价值,孟子的信仰源于那颗博大的仁爱之心。
孟子终究没有成功,他还是孤独的站在高岗上,品味着的孤独,坚持他的坚持,努力着他的努力。
这使我想起了庄子,那个消极避世,那个整天念叨着“逍遥游”“至人无己,圣人无名”的老庄,与其说他自在,不如说他自私。为了替自己的自私找一个心安理得的借口。虽然他曾经努力过,但最后他选择了放弃,他没有孟子的韧性和坚强,于是他冷眼旁观,观世间种种荒唐与罪恶。无可否认,庄子在放纵,在自暴自弃。
庄子的文章极美,美得飘然,美得轻逸,我喜欢庄子犹如孟子,却无法苟同庄子的人生观。庄子追求自由事实上追求的是一种享受,在那样烽火连天的时代,庄子却享受着内心的悠闲自得,仿佛这个世界与他无关。他完全可以继续努力,他也曾有过那样的机会,但他怯于踏出看似渺茫的第一步,因此,我要说庄子是懦弱的!
庄子也是寂寞的,他的寂寞不是站在高岗上的寂寞,而是想要自由实则自由不了的寂寞,在那个大家都不自由的时代,庄子怎能独自超然与物外呢?正因为庄子不是站在高岗上,所以他没有孟子的视野开阔,所以他也写不出如孟子般大气磅礴的文章,他更说不出“生与忧患死于安乐”“德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样婶富哲理的至理名言。
孟子和庄子都没有成功,然而却各自赋予了失败以新的意义,孟子是努力后的无怨无悔,庄子是放弃之后的一事无成。孟子,庄子,孰高孰低?

『贰』 我心中的孟子,,800字作文

我心里的孟子。 性蕃论是孟子教育思想的心理基础。孔子讲“性相近,习相远”,到了战国时期分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性善和性恶两种思想都是先验论的。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天生就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在于保持善性,培养善性,扩充善性,并排斥环境中坏事情的污染和损害。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人生来就有“良知”“良能",人人具有_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悬非之心这四种萌芽(四端),并人人具有由这四胡|发晨而成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凡是人类同具这些德性,叫做“同类性”,好象有口都能识味,有耳都能听音,有目都能观色一样,有心便都能识理义。圣人和我们同类,具有同样的心,所以人人都可以做尧舜。这样就得出一个人人平等的结论,反映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倾向。人人只要按照自然的.天性,给以良好的环境和启发诱导,好象种庄稼一样,给以充分的阳光雨露,象种树造林一样,不要常去砍伐,就都能生长得很好。孟子这种教育思想中,还包含精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观点。内因虽有薯质,但还要靠外部的环境和教育。他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他说丰收的年景,子弟多善良;饥荒的年最,子弟多暴恶,这并非天生的结果,而是由于物质生活的影响。在孟子看来,凡物和人都是一样,在于得到好的培养,如果养得好就长得好,失其养就消亡。 来源:人民教育

『叁』 作文:围绕孟子的观点题目自拟(800字)

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出自《孟子.公孙丑》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公孙丑问道: “请问,先生擅长哪一方面?”孟子说:“我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又问道:“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

孟子说:“难以说清楚的呀。它作为一种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去伤害它,它就会充满天地四方之间。这种气,必须与义与道相配合;没有义与道,它就会软弱无力了。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行为有一点亏心之处,气就软弱无力了。……” 公孙丑又问:“什么叫做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呢?”孟子回答:“偏颇片面的话,我知道它的偏颇片面之处,言过其实的话,我知道它缺失之处,邪曲的话我知道它离开正义之处,躲躲闪闪的话,我知道它理屈词穷之处。”
追问:
题目要求是。要求1.有真情实感,必须是自己的观点。2.题目自拟,内容自定,不少于800字。你的这个答案不对吧。

『肆』 求一高中作文《谈谈孟子》1000字左右

仁者无敌——孟子的人生哲学 在孟子看来,要想成为圣人就必须“保养本心”、善养“浩然之气”。孟子说这种“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能够“塞于天地之间”,听起来似乎充满故弄玄虚的神秘色彩,实则仍以保养本性和加强仁义道德修养为旨归。纷繁世间,酒色财气,人生总是充满了欲望和诱惑,要想学做圣人就必须摆脱这些干扰。孟子认为,人们的差别不在于富贵贫贱,而在于能否保持高尚的道德,即做“仁人”。君子“以德服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抵御外在物欲干扰,保养良好天性,既需要好的环境,更需要个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因此,孟子更强调个人的立志和坚持,强调君子必须“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孟子反对的是大家都将“仁义”抛诸脑后而把眼睛紧盯在“利”上,反对“见利忘义”和“后义而先利”。他认为,如果人人都“怀利以相接”,“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那就会导致人们不顾廉耻、互相倾轧,天下大乱。因此他提倡君子应该做到“仁民而爱物”,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要舍利取义、“舍生取义”。 与老子的清净无为不同,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轩昂霸气,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可奈何更为坚毅和充满斗争意志。他相信即使暂时遇到挫折和困难,那不过是一些必经的考验,人要想成功,必须经风雨、见世面。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在面对困境时,“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以实现人生价值。 孟子还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典范——大丈夫人格。在孟子看来,保持自我和完善人格才是理想的人格即所谓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只有人格独立自主才能“无为其所不为”,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仁人无敌于天下”,有了这样的修养和“浩然之气”,就能够无所畏惧。

『伍』 我心中的孟子,,800字作文

当我走在这片广袤而深厚的土地上时,耳边总是萦绕着悠扬绵长的钟声,我知道这是你亘古的吟诵,千年之前的齐鲁之声。
孟子,我总在想,在你仰望千年前那片苍蓝色的天空时,看见巨大的飞鸟鸣叫着飞过声音破碎而嘹亮,留下透明的痕迹,你是不是也会泪流满面,想起飞鸟可以向着自己的梦想不顾一切地飞翔,而你却站在风里,找不到方向,这么懦弱。
于是,孟子,你依然是这么伟大的一个人当作看到百姓在现实中挣扎时,你是那么难过。于是,你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是,哪一个君主会心甘情愿地让自己从天降落到最底层,看到那些愚蠢的王,我不知道你会怎么想,我只是想知道,那些飞鸟的影子是不是又落进你清冷的眸子中,你的表情那么哀伤,仿佛听到钟声里掩盖的死亡。
可是,孟子,你依然是这么伟大的一个人,当你发现你再也无法用你的雄辩去感化那些愚昧的王,你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于是,你怅然离开,如果不能感化他们,那也不能让自己同流合污,看到你离去的背影,我不知道你的眼里是不是涌满了泪水,我只是想知道,你的表情是不是同你的背影一样,孤单而落寞。
可是,孟子,你依然是这么伟大的一个人,当你回到这片广袤而深厚的土地上,你还是想散发你的热量,你收了很多徒弟,你写了很多书,你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你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看见你苍老而虔诚的面容,仿佛那亘古的钟声传来,散发出璀璨而华丽的光芒。
孟子,你我都生长在这片广袤而深厚的齐鲁大地上,隔了千年我依然可以感觉到你的呼吸,你的言语,你的思想;你的寂寞,你的迷茫,你的希望。
苍蓝色天空上有飞鸟飞过,破空的鸣叫让我想起你迎风而立的身躯,耳边的钟声悠扬而绵长,是你直古的吟哦,这千年来的齐鲁之声。

『陆』 孟子其人其事 高中作文

第一讲:初识孟子——孟子其人其事

孟子
(

372

---

289

)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
孔子以后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邹

(
今山东邹县人
)
。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母仉氏。生卒年月
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
其中又以
《孟氏宗谱》
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
年(公元前
372
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
289
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
用。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
479
)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
来的已很少,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
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
后家道衰微,
从鲁国迁居邹国。由于有关孟子的故事中,大多只见其母,不见其父,所以多数
人认为孟子早年丧父。
《韩诗外传》
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
《列女传》

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
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列女
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
乎不可信。
《史记
.
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孟子从小立志学儒习礼,十五岁左右,他入学读书,“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
之门人
”。
孟子怀着救民于水火的美好愿望,
肩负平治天下“当今之世,
舍我其
谁”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带领弟子,
周游列国,
推行仁政。
他曾游说于梁
(魏)

齐、宋、滕、鲁等国,但仁政理想未能实现。公元前
319
年,齐宣王继位,恢复
了建于临淄城西的“
稷下学宫
”,
一时间,
汇集了上千名士,
成为当时政治咨询、
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
于是,
孟子再次前往齐国,

望在这里能够实现他的理想。
齐宣王聘他为客卿。
在稷下学宫,
孟子吸收各家所
长,突破了孔子的思想局限,较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君仁臣义、尊贤使能、以民
为本、
统一天下等仁政理论。
这既是孟子从事政治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
又是其
思想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孟子的仁政主张曾使齐宣王受到一定鼓舞和赞
赏,但齐王欲以武力称霸诸侯,与孟子产生了分歧。由于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孟
离开齐国返归故里。回到邹国时,孟子已六十多岁,从此他不再出游,而是在家
乡兴办学校,广收门徒,与万章、公孙丑等弟子答疑解难,编著《孟子》
。此书
记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论、活动及其思想学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他留给
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公元前
289
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
84
岁,葬于邹国境内(今邹城市城
东北约
12
公里)的四基山西麓,即今孟子林。邹国人因孟子去世十分悲痛,废
除了在冬至日贺冬的习俗(
“邹人因哭孟子而废贺冬之礼”




孟子去世后,
经历代学者的推崇,
逐步确立了儒学嫡系传人的地位,
东汉
赵岐首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元至顺元年(
1330
年)
,文宗皇帝加赠孟
子为“邹国亚圣公”,
这是孟子始被封建朝廷尊封为“亚圣”。
从此,
在中国历
史上,
“亚圣”便与孟子紧密联系在一起,
成为孟子的代名词。
与孔子合称为“孔
孟”。

他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
提倡“王道”,
主张“仁政”,
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等国游说诸侯,终不被采用。晚年退居讲学著述。
著有《孟子》一书,现存
7
篇。他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
家,
百家争鸣高潮中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经孟子而发扬光
大,长期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
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
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
,
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
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
逻辑严密
,
尖锐机智
,
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
之初,性本善。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
提出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孟子休妻

选自
《韩诗外传》

原文为‚孟子妻独居,
踞,
孟子入户视之,
向其母曰:
‚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
曰:
‚我亲见之。
‛母曰:
‚乃汝无礼也,
非妇无礼。
《礼》
不云乎?‘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将入户,
视必下。
’不掩人不备也。
今汝往燕私之处,
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
敢去妇。‛

买肉啖子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
汝。
‛其母自悔而言,
曰;
‚吾怀娠是子,
席不正不坐;
割不正不食,
胎之教也。
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孟母断织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

,呼
而问之:
‚何为中止?‛对曰:
‚有所失,
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
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柒』 我所了解的孟子,作文800字,急要!!

孟子是中国儒家早期了不起的人物,他倡导人性本善,坚持仁义并举,丰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理论,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孟子》中。《孟子》一书对后人的教育和启发甚多,影响深远。在《孟子》一书中,“君子”是一个高频词,出现八十余次,书中从人格上、道德上把仁人志士、仁义之人、有道之人称作君子。国学大师钱穆讲“中国人讲人,列出许多区别来,如君子小人,善恶贤不肖等,而最高则有圣人”,还说“讲做人道理,实为中国文化之精髓”。 在孟子眼里,“君子”有古今的分别:“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这是说,从对待过错的态度和做法上,可以看出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高下之别。有过则改而不顺,更不得从为之辞,应是君子的正确态度和做法。 君子不仅有古今之别,也有与庶民、小人的差别。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和禽兽有差异,但差异几希、有限。君子存之者为何物?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和礼存于君子之人心。孟子又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己之间互敬互爱,在今日社会也是需要提倡的,可以是良好的夫妻关系,也可以是和谐合作的上下级关系与同事关系、朋友关系。 孟子以义为路、以礼为门:“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常将仁和义并举,以仁为宅、以义为路,如“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能近取譬,以宅、路、门比仁、义、路,阐述了如此一番君子之道和做人道理,影响深远。人生之中不居仁宅,不走正路,岂不可哀可叹! 《孟子》中“君子”“小人”的对比,有明朗朗的一句“君子小人,每相反而已矣”。提醒人们注意君子和小人的分别。与小人对立的还有“大人”。大人者,德行高尚的人。如“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告子上14)体有贵贱,有小大,所以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孟子提出了“心之官则思”的名言,明确了大人“立乎其大”的要求。 来源:青年时代

『捌』 高中作文《孟子 离娄上》

孟子
原文:

离娄上•第十一章
孟子曰:“道在迩①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离娄上•第十二章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离娄上•第十三章
孟子曰:「伯夷辟①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②归乎来③!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离娄上•第十四章
孟子曰:「求也为李氏宰①,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②,连诸侯③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④者次之。」
离娄上•第十五章
孟子曰:「存①乎人者,莫良于眸子②。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③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④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度⑤哉!」
离娄上•第十六章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离娄上•第十七章
淳于髡①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②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离娄上•第十八章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①;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②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③,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离娄上•第十九章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皙①,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馀?』必曰『有。』曾皙死,曾元②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馀?』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离娄上•第二十章
孟子曰:「人不足与逋①也,政不足间②也。惟大人为能格③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译文:
11
孟子说:“道在近处,却到远处去寻求,事情本来容易,却往难处去下手。只要人人都亲近自己的父母,敬重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安定了。”
12
孟子说:“处于下级的地位不能得到上级的信任,老百姓就无法治理好。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办法的,首先要取得朋友的信任,假如不能取信于朋友,就不能得到上级的信任。取信于朋友是有办法的,首先要得到父母的欢心,侍奉父母不能让他们高兴,就不能取信于朋友。让父母高兴是有办法的,首先要诚心诚意,如果反躬自问而心意不诚,就不能让双亲高兴。使自己诚心诚意是有办法的,首先要懂得什么是善,不明白善的道理,就不能使自己诚心诚意。因此,诚,是上天的准则;追求诚,是为人的准则。极端诚心而不能使别人动心的,是从来没有的。不诚心,则从未有过能感动人的。”
13
孟子说:“伯夷为躲避殷纣,隐居在北海之滨,听说周文王兴起,便说:‘何不去归依他啊!我听说西伯是善于养老的人。’姜太公为躲避殷纣,隐居在东海之滨,听说周文王兴起,便说:‘何不去归依他啊!我听说西伯是善于养老的人。’他们两位是天下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去归依文王,就好比天下的父亲都归依了文王。天下做父亲的归依了文王,他们的儿子还会跑到哪儿去呢?诸侯中如有施行文王之政的,七年之内,必定能统治整个天下。”
14
孟子说:“冉求做季氏的家臣,没有能改变季氏的德行,反而帮助他将赋税增加了一倍。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门徒,后生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好了。’由此看来,不帮助国君施行仁政而使他聚敛财富,都是被孔子所唾弃的,何况为他们使用强力去争战呢?为争夺土地而作战,杀死的人充满原野;为争夺城池而作战,杀死的人充满城邑,这就是所谓的为争夺土地而吃人肉,其罪行连死都不足以宽恕。所以,好战的人应受最重的刑罚,策划合纵连横的人应受次一等的刑罚,开垦荒地、分土授田的人应受再次一等的刑罚。”
15
孟子说:“观察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地方了,眼睛不能掩盖他的丑恶。心胸端正,眼睛就明亮;心胸不正,眼睛就昏暗。听人说话,观察他的眼睛,他的善恶能藏匿到哪里去呢?”
16
孟子说:“谦恭的人不会欺侮他人,俭朴的人不会强夺他人。有些国君一味欺侮,强夺他人,还唯恐别人不顺从自己,怎么能做到谦恭、俭朴呢?谦恭、俭朴这两种美德难道能用声音和笑脸做到吗?”
17
淳于髡说:“男女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制吗?”
孟子说:“是礼制。”
淳于髡说:“嫂嫂掉入水中,要伸手去救援她吗?”
孟子说:“嫂嫂掉入水中而不救她,是豺狼。男女间不亲手递接东西,是守礼制;嫂嫂掉入水中伸手去救,这是权宜时的变通办法。”
淳于髡说:“现今整个天下都掉入水中了,先生不去救援,为什么呢?”
孟子说:“天下掉入水中,只能用道来救援。嫂嫂掉入水中,是用手去救援的,你想用手去救援天下吗?”
18
公孙丑说:“君子不亲自教育儿子,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因为在情势上行不通。教育必定要用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没有成效,接着就会发怒。一发怒,便会伤感情了。‘老人家用正确的道理教育我,可自己却不从正确的道理出发。’这样父子间就会相互伤感情。父子间相互伤感情,关系就恶化了。古时候相互交换儿子来教育,父子之间不用善的道理来责备对方。如果用善的道理来责备对方,就会有隔膜,一有隔膜,那就没有什么比这更不好的了。”
19
孟子说:“侍奉谁最为重要?侍奉父母最为重要。守护什么东西最为重要?守护自身的节操最为重要。不丧失自身的节操又能侍奉自己父母的人,我听说过;丧失自身的节操又能侍奉自己父母的人,我未曾听说过。谁不该侍奉呢?但侍奉父母是侍奉中的根本;谁不该守护呢?但守护自身的节操是守护中的根本。曾子奉养曾皙,每餐必定有酒和肉,将要撤去时,必定请示要把剩余的给谁,如果曾皙询问有没有多余的,曾子必定说:‘有。’曾皙去世,曾元奉养曾子,每餐必定有酒和肉,将要撤去时,不请示要把剩余的给谁,如果曾子询问有没有多余的,曾元就说:‘没有了。’实际上是要将剩余的下次给父母再吃,这叫做奉养父母的口舌和身体。只有像曾子那样,才可以叫作顺从了父母的意愿。侍奉父母能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
20
孟子说:“人事不值得过于指责,政事不值得过于非议。只有君子才能够纠正国君内心的错误。国君仁,就没有人不仁;国君义,就没有人不义;国君正,就没有人不正。因此,只要国君品行端正,国家就安定了。”

阅读全文

与孟子高中作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