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全套作文 > 小学生关于国学的作文

小学生关于国学的作文

发布时间:2020-12-20 13:27:21

㈠ 一篇有关国学的作文400字左右

对话《论语》

六年级一开学,爸爸给我买了《论语》。我翻了翻,没兴趣,丢在一边。
第二天,爸爸对我说,要不要听故事?我马上来了精神,好的!爸爸开始讲了起来:古时鲁国有一群人周游列国,经过匡城时,被匡城人围住了。因为以前鲁国的阳虎曾经攻打过匡城,匡人一直记恨在心。此时,匡城的简子认准其中一个正是阳虎,心想:这正是替匡人报酬的好机会!于是,转身去召集兵卒。这群周游列国的人一天旅途下来,准备好好休息一下。突然听到外面喊声惊天动地,只见无数兵卒铠甲齐备,把他们的住所围了个水泄不通,并高喊:“快快让阳虎出来受死!”这群周游列国的人中有人非常愤怒,手举画戟,要去与匡人拼命。这时,人群中一位智者制止了他们,说:“为什么不多从仁义方面想一想呢?我们本来不是阳虎,别人却把我当成阳虎,这不是我的过错,那是命运啊。来吧,我们自管自唱歌吧。”就这样唱了三遍之后,简子的围兵就撤退了。
我听了之后,好奇地问:那位智者是谁呀?爸爸:孔子。这个故事就在《论语》里,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个小故事,却能告诉一个个大道理。刚才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危急时刻更需要静下心来”的道理。
于是我慢慢翻开这本小册子,惊奇地发现,原本以为高深莫测的神秘经典竟是用如此朴实无华的词句写就,一句句,一章章,无不是生活中老师对学生的谆谆教导,以及师生之间简单朴素的对话和讨论。然而每一篇短小精炼的辞章却都是微言大义,包含了无尽的人生智慧。

㈡ 我对国学的认识作文300字

“国学网络知识竞赛”如一阵风般吹进了我们的生活中,在我看来,它举办得十内分有意义,因为它如一股从容未触及到的雨露般,洒了千千万万颗幼苗里。现在的学生,功课完成之后,除了活动就是看书,而看书的内容无非就是作文大全或漫画、小说之类的,很少涉及到国学方面的内容来。
这次的网络竞赛,考的就是大家平时容易被忽略的国学知识。它的出现让许多人对国学开始重视起来,更引起了不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这次的比赛,也让我们逐渐意识到,作为祖国的花朵,绝对不能不去汲取自身土地里的营养,绝对不能不去学习祖国历史上的各大文学名著。现在,分数榜上的满分记录保持者越来越多,他们是如何达到的?靠的当然就是对国学的那份热爱与自己不懈的努力呀!
如今,我已去考过了几次,虽然成绩不怎么理想,但是,我相信,只要通过我的不懈努力,成功,一定离我不远!
同学们,除了这些,中华美德还有很多很多。它经常会在我们中间出现。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拥有中华美德的中华人!

㈢ 小学生以《国学经典》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该怎样写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着的一部军事经典着作。
孙武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考。他本是齐国人,后移居吴国,因擅长兵法,被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庐。孙武将其所撰兵法13篇献给吴王,阖庐遂以孙武为将,出兵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扬名诸侯之间。孙武最后终老于吴国,葬在吴都巫门外。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出自孙武。但后人因《汉书·艺文志》着录《吴孙子兵法》有82篇,图9卷,而多认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汉书·艺文志》着录的《齐孙子》,即《孙膑兵法》久已失佚,后世流传的只有一部《孙子兵法》,而认为13篇出自孙膑之手。不过,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部《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的残简,以及记载孙武言行的70余枚竹简后,学者们已多倾向于13篇应出自孙武之手,82篇则是孙武后学所着,是用以补充和解释13篇的。
《孙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题思想,但又构成一完整的思想体系。
《计》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孙武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地”、“将”和“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道”指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昼夜、晴雨、寒暑等气候时节和天命、人事、道义;“地”指土地和地势、地形的高下、险要、平坦、距离的远近,攻守进退的利弊;“将”指将帅的智谋、赏罚必信、爱抚士卒、英勇果断和军纪严明;“法”则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孙子认为,从这五要素出发,根据国君是否贤明,将帅有无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条件如何,法令能否贯彻实行,兵力强弱与否,军队是不是训练有素,和赏罚是否分明,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从而采取适当的对策和相应的行动。
《作战》篇主要阐述的是如何进行战争。孙子认为,战争的消耗和战费的开支是十分庞大的,战争旷日持久势必危及国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张速胜。此外,为弥补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敌国,他又主张“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

㈣ 小学生作文写国学带给我的好处

小时候,我对身边的一切都感到很新鲜,学一点知识就爱卖弄。那天,我和妈妈一起在外公家吃晚饭,电视上突然打出了这样一条标语:请勿闯红灯。天晓得,我哪来的勇气,居然大声读道:请勿马红灯!大家先一愣,接着哄堂大笑。我丈二的和尚摸不着脑袋,好一会儿才明白原来是孤陋寡闻的我把“闯”读成了“马”!真没想到,字读半边让我尴尬不已。从那以后,我下定决心要学好语文,我要做一个满腹经纶的人。

后来,我上学了。第一次听到老师用标准的普通话和我们交谈,第一次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下遒劲有力,方方正正的汉字,我的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兴奋,这时我明白了,老师是在讲述、在描绘那奇妙的:语文。我那样惊叹汉字的神奇。从那时起,我对我语文就有了一种说不出的喜爱。一个个整整齐齐的方块字,一篇篇工整的字体连成的文章,一本本有趣的文章连成的书总让我如痴如醉,于是,一代代大师的形象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而跃然纸上,我感动于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敬佩于文天祥对宋朝的赤胆忠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语文真实的文字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兴衰,深切感受其中人物的悲欢离合.虽然我很少涉足山山水水,但是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将祖国的大好山河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面前,使我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我爱语文,语文使我越过时空,跨过地域,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

我爱语文,它伴随着我一点一滴的成长。从牙牙学语到会遣词造句,既而能写出一篇令我满意的文章。这一点点的进步,总会让我欣喜不已。儿时的我尝试着写一篇篇日记,用稚嫩的手握着笔,汉字里夹着拼音记录下幼小的我一串串心声,短短几行却是我成长的足迹。现在,已步入六年级的我每每翻阅着孩提时代的故事,总会感慨万千。到了三、四年级,语文对我来说,越来越重要,阅读能力领悟能力,写作能力……样样离不开语文。读题需要语文,交流需要语文……生活无处无语文。不知不觉,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语文已在我心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五、六年级更是不言而喻。在我人生的乐章里,语文是闪动的,最美的音符,她为我带来的太多太多……

成长之路,充满了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曲折漫长的生命旅途中,无论如何,语文总是一束温暖的光,不断照耀着我昂首行进在大路上。每当有习作被老师作为佳作评讲时,我感谢语文,因为有了语文,我的学习生活变得精彩;每当我在作文竞赛中获奖,同学们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时,我感谢语文,语文给了我施展才华的天地,给了我放飞梦想的空间……

语文学习,让人逐渐形成了一种气质,是由内而外的,它会浸透在你的身体里,飘撒到你的周围。语文,让我在知识的世界里流连、陶醉。噢,语文伴我飞翔!

㈤ 小学难忘的国学三分钟400字作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于是,千百年中国傲立于东方,历史长河金鲤化龙,浩瀚的广宇群星灿然,炎黄挺起五岳的脊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稼轩呐喊的两宋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面对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胆
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千年。何为国学?是司马迁熟悉华夏文明,留下了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是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还是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库全书》?何为国学?不就是经那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
《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国学的经典,华夏的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肩起民族复兴的伟业,让中国这条龙腾飞在世界东方!

㈥ 关于国学的作文600字

九十几年前,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将中华传统思想批判的一无是处,中华传统思想是有不可取的地方,但我们不该忽略它的精华。

九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大多数人似乎彻底抛弃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忘记了仁义礼智信。

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门,艳照门,SS门。我们也发现了形形色色的哥和姐。哥只能是个传说,因为哥没本事。姐永远的寂寞,如凤姐,芙蓉姐。还有,90后被称为脑残,为什么?因为有个人他爸叫李刚。

物质文明空前繁荣的今天,我们的思想怎么了?

我们不懂礼仪,不懂谦虚,我们懂了AV,学会了偷菜。

从小学到大学的哑巴英语带给了我们什么?是连用汉语写一篇论文的能力都没有,“网络一下”成了千万大学生的救星。

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我们穿着时髦的衣裳,唱着RAP,却莫名奇妙的心伤。

看那个铁骨铮铮的年代,我们看到的是狼烟起,江山北望,忠骨埋他乡,而如今却是那小沈阳。

我曾经想回大唐,和李白一起云游四方。如今,拥有最便捷的交通却寸步难行,金钱和时间给我们设置了屏障。

60年前的战争刚结束,人们还没有忘记那离殇。如今朝鲜半岛上,大炮正在被架上,指向的,是曾经一体的邻邦。

礼仪之邦,华夏儿郎,记住,我们的祖先是炎黄,我们曾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有一条河流叫长江,有一件衣服叫霓裳,有一对图腾是龙凤,有一种韵律叫诗歌,有一些圣人叫孔孟老庄,有无数经典告诉人们要心灵健康,有一种艺术是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还有一群人,他们撑起了民族的脊梁。

无论你是铁石心肠,在汶川玉树地震时依旧会心伤。无论你是智慧异常,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小儿郎。不管建起多么高的大厦,心中始终存在着一块功德牌坊。尽管衣装革履,忘不了的,仍是那大唐风韵,满清旗袍。

无论是哥的犀利还是姐的狂放,流淌在心中的华夏血液,依旧会澎湃激昂。

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

㈦ 写一篇关于校园文化:国学的作文

伴随着优美的上课铃声,朗朗的读书声再次在教室里响了起来。
“人之初,性版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权。苟不教,性乃迁……”这就是我们润新小学全体学生每天中午必修的国学内容。通过诵读和老师的讲解,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更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个叫黄香的孩子,九岁就知道给父亲温暖床铺。而做为同龄人的我却感到很惭愧,什么事情总是先想到自己,从来没有主动关心过父母和长辈。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跑前跑后地为我治病,都累瘦了,可我却因为一点小事不如意就冲着妈妈发小脾气,想想黄香,想想自己,唉!真是不应该呀。
自从学了国学后,我还了解到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灿烂的文化,身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此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作为一名小学生,我更要努力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国学使我懂得要有礼貌、要孝敬父母长辈、要乐于助人、要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等等,我一定要把这些道理用到我的行动上。

㈧ 写一篇关于国学的作文

15一场演讲 百年震撼 -- 王财贵博士北师大讲座

我再举一个例子,让大家更加的捶胸顿足,回家好好反省,好好把握。有一个在八年前我刚推广的时候,就来听我演讲。这个人是学西洋、学牙医的。一辈子都只读西洋的东西,但他听了之后,他自己觉得:小孩子要读,我也要读。我要有一套大人读书的方法。大人也可以读经,凭什么?大人读经,把你的心理年龄降低跟儿童一样。就是当你要读这些书的时候,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你就这样念,千万不要想了解,你要想了解,你心烦气燥,你就读不下去了。你一遍一遍的读,再一遍一遍的读。他从那时就开始读《论语》,后来他结婚了,他叫他太太也来听我演讲。他们两夫妻,每天早晨起来,先做功课:读半个小时《论语》,你一句我一句,感情好得很。然后他的太太怀孕了,照常这样读。这个胎儿就在肚子里面听十个月的《论语》。出生以后,相貌不凡,而且非常好带,几乎不费父母任何的烦恼。晚上从来不会哭,不是笨到不会哭,而是聪明得不需要哭。十个月的《论语》教育嘛。出生以后,父母亲照样读《论语》,这个婴儿就在旁边听。我刚才讲过,醒着可以,睡着也没关系,反正照听《论语》。等到这个孩子,一周岁会讲话的时候,他就会背《论语》了。1岁半就认识很多字,2岁就开始读书,读自己的书,读那些幼稚园的书。我都不知道这件事情,我反正这样讲,我讲过这话以后,我什么时候与你见面呢?你什么时候告诉我呢?那个人也是一样。我什么也都不知道,等到经过七年多,这小孩子5岁半了。他又见到我,他说:“我的小孩子使我很烦恼,因为他太喜欢读书了。”他现在读什么呢?读世界名著。5岁半,字太小,父亲不让他读。他就偷偷地读书,所以这个孩子读书的时候很紧张,听到父亲的脚步声,就把书藏在床下,说:“我在玩。”他爸爸说:“玩好,你赶快玩。”。各位,如果天下的家庭,都是如此,我告诉你呀,天下太平了。

现在我们台湾的教育部长,曾志朗先生。他在烦恼我们的国民不喜欢读书,烦恼我们的孩子不读书,烦恼我们的青少年只喜欢玩。他知道阅读习惯要从小学开始,所以他拼命在提倡儿童阅读教育。我就告诉大家,看谁能够去传话:“你不要再提倡了,你用我的方法,你连禁止都禁止不了。”老师教读经的时候,小朋友的语文能力一提升,接着他们就看书,越看越喜欢看,理解能力越来越高。他的知识量,超过老师。他总是喜欢看,下课老师看到全班怎么都不动?因为他们在看书,下课都在看书,老师很生气,就说:“我数到三,
17回复:一场演讲 百年震撼 -- 王财贵博士北师大讲座
。”“一!二!三!”大家往外面跑,拿书去外面读,这一种孩子,老师还窝心吗?老师还烦恼什么?这种孩子还要教他数学吗?还要教他自然吗?还要教他社会吗?还要教他语文吗?老师根本不要教书了!
那你老师做什么?老师只说孩子往前走,孩子啊,你的前途比我好,孩子你赶快读经,所以,老师只做一件事:读经。然后再做一件事,鼓励他多读课外书,老师不费吹灰之力,人才从此培养成功。不是再这样——“写生字,跟我写:一笔、一划、一钩”,“你给我造词,你给我造句,你给我作文”……。教造句跟作文是最笨的老师,造句不用教,作文不用教,只要他看一千本书,他就作文给你看,假如他没有看过一千本书,你作文是白费力气的,要把握教育的重点,不要再浪费老师的青春了。

㈨ 关于国学的作文 急急急!!!

国学: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
杨晨光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日前举行开学典礼。围绕国学院成立,学术界、文化界展开了一场有关国学的讨论。这场讨论正演变成一场关于当今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大讨论。

复兴国学是否过时?国学如何随时代变迁体现新的特色?未来国学发展之路指向何处?记者带着种种问题采访了有关学者和专家。

重振国学,时机是否成熟

如何重建和保持全球化时代国家不可或缺的清晰的文化身份,走出文化自卑的历史阴影,是在经济、科技塑造民族自信的今天,当代中国不能回避的文化命题。有学者指出,在眼下的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并立,尤其是现代文明还没有在我国立稳根基的前提下,急于呼唤重建国学有点不合时宜,把握不好有可能弄巧成拙,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封建思想复辟。

针对这一观点,人大校长纪宝成认为,民族精神的传承,主要是通过自己固有的精神文化来体现,国学则是这种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重视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广泛的共识,因此重振国学可谓恰逢其时。人大兴办国学院不是图一时的热闹,而是要踏踏实实地从事一件带有探索性质的教育事业,为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育体制、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倡导国学教育,绝不是简单的钻故纸堆,更不是复古,而是充满了明确的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当代精神;绝不是张扬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追求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致力于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加以继承、阐释和光大。

部分社会学家担心,重振国学绝不是仅靠知识分子的力量就能做到的。对此,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表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根本的是文化的自觉与复兴,必须对自己的文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越多的民众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了解越深,根就越深,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这方面讲,在社会大众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普及国学,是时代的需要,关系到民族的未来。

与时俱进,国学需要创新

某高校中文系的一位教师说,最具活力的中青年人没有多少人读古文,他们对博大的中华文化知之甚少,因此许多人出现精神迷茫不足为奇。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是个宏观的大问题,与个体的命运联系得不太紧密。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他们对追求时尚生活方式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今天的国学一定要有自己的发展创新,不是重复古人的思想,要有时代观点在其中。”人大国学院院长、红学家冯其庸说,“传统文化不是凝固的,而是不断丰富发展的,我们研究得越深入,越会有新的意识产生,形成今天的科学新面貌,形成我们的时代精神。有两句话说得非常客观,旧学要将新学扬,今朝不与昨朝同,这种唯物辨证的观点是我们在创新国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的。”

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则认为,当前存在一些不利于文科发展的东西,即评审制度,用理工科的标准来衡量文科,不利于文科的发展,越评文科的创新性就越萎缩。文科要有适合自己特点的评价标准,而不是看发表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对于青年人学习国学来说,发表多少文章是次要的,关键是不断充实自己,真正把基础打牢。

看来,在探索国学建设新路径的过程中,既要继承前人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又要注意导入现代化的教育、科研手段,使青年学生真正对国学感兴趣。

未来发展,国学路在何方

重提国学,重建学科,如果说是为了平衡自身心灵的需要,应该没有什么困难;但如果是为了重建兼容并包的中华新学术、新文化,就必须具有开放的视野、健全的心态,自觉养成把中国文化置于世界文化总体格局之中加以分析和判断的思维习惯。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友渔表示,许多人都想增加自己的国学知识,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这方面的基本常识,因此,热心倡导国学的人最好把自己的任务看成是文化补习的教师,而不要把自己定位成点化门徒、拉人入教的“教主”。国学的前景包括大力吸收现代化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以当前的情况看,倡言者应当注意考虑行政中立性原则,即把个人的文化立场和职务行为分开,以及在学术争论中学会严密地论证,而不是靠气势压服别人,这个原则对所有的人都适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汀阳认为,百余年来,人们以西学格式去改写国学,有得有失。随着研究的问题规模越来越大且越复杂,“不分家”的方法论在今天又显示出优越性。将来的发展方向可能就是这样,把原来被认为分别属于各个领域的事情重新联系在一起去思考,这不是所谓“多学科”或者“跨学科”,而是“学术一体化”。这种做法暗合了中国传统的方法论,即综合性学术研究,同时是政治、伦理、哲学、历史等方面的混合理论。

谈及未来国学的发展,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岂之说,培养国学人才不能忘记从人类所有文化里吸收有用的东西,在强调国学重要的同时,不能忘记二十世纪重要的经验,今天我们要向西方学习人文学术方面对我们有价值的知识,未来的发展更要强调这一点,从全人类的文化中汲取营养。
国学,我们能期望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副院长 彭永捷

【编者按】近年来,“国学热”正愈演愈烈。复兴国学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自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国学复兴运动就断断续续在中华大地上演,如何看待国学沉浮难定的命运?国学对于当今自主创新的文化建设意义何在?国学如何走出一条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也许本文能给予读者些许启迪。

80余载国学复兴路:时起时落循环往复

几乎与新文化运动同时,国学复兴运动也开始起步。从上世纪20年代刘师培、黄侃、陈汉章诸人倡“保存国粹”,胡适、顾颉刚诸人倡“整理国故”,至清华学校创立时只设有国学一门的研究院、厦门大学诸校设立国学研究院,再至上世纪90年代北大成立国学研究院和不久前人大成立国学院,时断时续、时起时落的国学复兴运动已走过了80余年的历程。在这80余年中,历史似乎是在循环与回溯,给人些许似曾相识的感觉。

成立“国故社”、创办《国故》月刊的刘师培等人,“慨然于国学沦夷”,故而“发起学报,以图挽救”。清华学校成立研究院,主事者慨然中国教育对欧美教育之模仿抄袭,忧虑本国文化研究之忽视。今日国人再倡国学,与彼时的感慨与忧虑,何其相似!

国故社诸人,明其宗旨为“欲以谋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在研究院成立时,演讲《学问独立与清华第二期事业》,认为研究院的创立,标志着清华完成了模仿阶段而走向独立创业阶段。今日学术界深刻反思中国人文学科的合法性危机,反思人文学术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危机,与彼时学术独立的自觉,何其相似!

清华学校研究院另一位导师吴宓,批评现代教育以分科为特征,用文、史、哲的分科之学取代了对中国文化整体的研究。今日我们对文、史、哲分科研究之弊的反思,对拆除学科壁垒的呼唤,与彼时寻求对中国人文学术特性的尊重,何其相似!

清华学校研究院之成立,不特以学术研究为指归,还以寻求中国之国魂为目的。人大国学院之成立,也不特以培养文史哲通才为任务,还希冀于“脊续”中国之文脉,培育民族之精神。期待以国学、国故,以人文学术,来找寻和树立我们的国魂、民族精神,此时与彼时,又何其相似!

今日研究国学,倡导科学方法,这与胡适《研究国故的方法》提出的“历史的观念”、“疑古的态度”、“系统的研究、整理”,或清华学校研究院倡导的“科学的方法”,何其相似!

今日反对国人重倡国学,劝说国人把本国文化当作“千年古董”,自觉地放进博物馆里,然后还要自觉归化到“人类文化”、“世界文化”———这种不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人类文化”、“世界文化”,说白了就是西方文化,更准确地说就是美国文化———的全盘西化(美国化)论调,和当年认为只有在人类历史教科书中才有中国文化之地位,主张以“全盘西化”作为“中国文化之出路”的陈序经等人的论调,何其相似!

今日部分国人以提倡国学为“复古”,以复兴儒学为“逆流”。当年毛子水在《新潮》撰文批评《国故》,断定“他们研究国故,就是‘抱残守缺’。”将此一时和彼一时的论调对看,批评的理由和语气,又是何其相似!

80余年的历史,说长不长,说短也不能算短,两头之间,竟然有这么多的仿佛与相似。国学,竟然如此牵扯我们的神经,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都使她远远超出人文学术,和人间治道、国魂民心紧密相联。

国学:人文学术与文化产业创新的根基

如此多的相似,无非是表明,虽然时光荏苒,世道变迁,然而横亘在中国人文学术和中国文化建设面前的一些问题没有变,我们对于国学的理解没有变,我们对复兴或是抛弃国学的许多期待也没有变。如何对待我们自己的历史,对待我们自己的传统,对待我们自己的文化,对待我们自己的人文学术,至今仍是未能从根本上给予破解的谜局。

国家富强,是百年梦想。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突然发现,文化对于我们,竟然不觉间成了一个沉重话题。举世公认,今日之中国,是政治大国,是经济大国,是军事大国。是否也是一个文化大国呢?这却是成疑问的。中国文化产品的进口和出口比例是9∶1,而在输往国外的文化产品中,也主要是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这意味着,中国当代文化在世界上缺乏影响力!怎么会是这样一种局面?原因很简单,当代中国文化中具有原创性、自主性的产品太少了。我们反思一下,无论是人文学术,还是文化产业,究竟有多少是中国独有的,多少是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多少是可以拿到世界上去的!

中国人口众多,教育事业发达,高等教育在读学生数,已超过了美国而跃居世界之首。在教育领域,无论是教育体制,还是教育理念,一味追逐西方国家,却很少去考虑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教育精华。近年国人多提素质教育,然而在一些人的观念中,所谓素质教育就是美国式教育,对美国教育的弊端却视而不见,一味照抄照搬。“和世界接轨”,成了全盘西化的借口。假若我们睁眼看看世界,世界上是否存在着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让你来“接轨”吗?有哪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可以不尊重本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

中国从事人文学术研究和教育的知识分子队伍规模庞大,学术成果众多。然而,在这众多成果之中,有多少是摆脱了对外国学术的模仿和套用,是属于真正的学术创新?在今日最有影响力的中青年人文学者中,又有几人不是凭借着快速移植西方理论和西方话语的伎俩闯天下?表面的学术繁荣与内在的学术贫血相伴而生。在过去的哲学研究中,简单套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产生了数以万计的“鉴定”成果。这些成果,除了在鉴定过程中仍有整理史料之功用外,对于中国的哲学研究事业,究竟有多少帮助?今日我辈已不再去做这些鉴定工作了,转而去模仿和套用更新的西方学术话语。例如,一个“隐喻”的观念,被套用到分析一个个文学作品,产生了众多的论文,也不知由此又评上了多少教授、博导。然而这大量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的人文学术,究竟又有多少实质性的提高呢?针对今日中国人文学术之现实,假若梁任公在世,想必他仍会痛心疾首,不得不振臂高呼“吾国学术之第二期发展”了。

“科学”的本义是“分科之学”。分科研究是西方学术的特征,我们加以借鉴也未尝不可,然而却以此去取代中国固有之学术,使得我们最终难解分科研究与分科教育之弊。此种态势愈演愈烈,以至于每一学科、每一领域内部都壁垒森严,彼此不通,不能对话。在此种情形下,国学成了对分科之学的一种补充。

文化建设,是长期的课题,不会一蹴而就。国学的复兴,背后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在这复兴的路上,80多年前的问题仍然等着我们去探索和解决。国学的再次振兴,引发的是又一次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讨论,是再一次的文化启蒙,是对当代人文学术的深刻反省。

国学复兴的期待:从“一枝独秀”到“山花烂漫”

问题种种,也带来期望种种。由此,也就有对国学的不同要求和办国学院的不同思路。

或曰兴国学的目的,主要在于解文史哲分科之弊。如果只是如此,那么把文史哲合并在一起,不就解决问题了嘛。学术界也有人质疑,与其办一个国学院,叠床架屋,何不把文史哲合并成一个人文学院,以发挥各家之长,综合汇通。然而,分科研究恰是文史哲三个一级学科的优势,强行把它们合在一起,并不能改变其根深蒂固的学术体制,也对发挥他们的优势没有多大帮助,正像人大曾经把文史哲各系合并为人文学院,宣称打造“人文学科航空母舰”而未克其功一样,这“航空母舰”最终还是解体了。

或曰研究国学的方法,是以借鉴西方学术,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整理国学。试问,现行的文史哲等学科对传统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又有哪一个不是在借鉴西方学术,用科学的方法?如果一味强调借鉴西方学术,那么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又和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的洋汉学,有什么区别?难道国学院是要培养又一代身居中国本土的“洋汉学家”吗?清华学校研究院诸人所关心的学术独立,又何以去找寻和体现呢?再说所谓“科学的方法”,究竟是西方的方法,还是中国的方法?没有方法的独立,又何来学术的独立?

或曰国学即是儒学,国学即是国魂。人们对于国学的期待,有超出单纯学术研究的地方。一些国人希望国学不仅只是纯粹的学术研究,而且还要提供民族精神,提供安顿精神的文化家园。国学自然应当具备这种功能,有重树国魂之责。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干,传达着国人生活的常道,代表着最基本最稳定的日常生活伦理和价值观。然而,无论是从正面要求一个大学的国学院应当变成一所儒学院,还是从反面强加给一所大学的国学院以怀有“特定宗教使命”、“培养儒教徒”的“罪名”,都是一厢情愿和缺乏根据的见解。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干,但并不是全部,也不是惟一的主干,至少佛教和道教文化,在中国文化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仅以儒学作为中华民族之国魂,乃属片面。仅以继承儒家文化为任务而不去继承中国文化之整体,未免狭隘。国学,也并非只是义理之学、辞章之学、训诂之学,也是应有内容。国学,也并非仅是与文史哲相应的人文学术,其内容几乎涉及一切学科门类。《四库全书》———经史子集的四部之学,就比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国学要广博得多。

或曰复兴国学即是经典教育,或谓创办学院不如开展经典教育。国学教育,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一是普及国学基本知识的素质教育或启蒙教育。两者都包含经典教育,但对于专业人才培养而言,仅有经典教育是不够的。为国民开展经典教育,得有高水平的师资才行,而为了培养高水平的师资,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是必要的。因此,以经典教育反对专门的国学教育和国学人才的培养,并不恰当。

针对以上种种对复兴国学的主张,是否属于正与误的对立呢?是否只能这样而不能那样呢?其实又不然。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倡导多元和谐的时代,这和过去非此即彼流行的时代,在思维方式上大大不同。在80余年前,一批青年倡导自由、民主、科学,并以此去打倒传统和反对别人继承传统。这样一种态度,本身恰恰成为自身所倡自由、民主、科学的反面。我引入西方文化,要允许别人去继承传统文化;我崇拜西方文化,要允许人家去欣赏中国文化;我关心政治文化,要允许别人去关心宗教与伦理;我要以科学的方法去整理国故,要允许别人以欣赏和崇敬的方式去信奉传统,以温情和敬意去对待传统。对国学的期待不同,对国学的理解不同,对办国学院的思路不同,可以各抒己见,也可以各自试验,不必强求一致。如果有朝一日,国学院或国学专业能够在不同的大学出现,能够在民间也有试验,能够有不同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从“一枝独秀”到“山花烂漫”,这才是国学复兴的大好景象

㈩ 关于国学的作文350-450字

给你些资料: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国学,可译做“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1.好语句
西游记:
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

红楼梦
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们,那一位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说槐的报怨。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况且我年纪轻,头等不压众,怨不得不放我在眼里。
-----关于贾琏询问王熙凤家中情况,王熙凤语

三国演义

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寡,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荀彧传)
2.关于《论语》的知识题: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A.《论语》B.《学记》C.《四书集注》D.《孟子》】 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C)【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 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B)中有充分反映。【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 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一句出自(C)【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出自(B)【A.《学记》B.《论语》C.五经四书D.《说文解字》】
17、《学记》是(C)四十九篇中的一篇。【A.《大学》B.《论语》C.《礼记》D.《中庸》】
19.(C)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
2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C)【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
3.各种称谓对应的内容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五谷】稻、黍、稷、麦、豆
【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
【五毒】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
【配药七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
【五彩】青、黄、赤、白、黑
【五音】宫、商、角、徵、羽
【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
【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

阅读全文

与小学生关于国学的作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