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名著适合作为高考作文题材吗
内容提要: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了32部高中生课外读物,本书就是为配合高中师生更好地阅读这32部古今中外名著而编写。它一方面为广大高中生指明欣赏解析这些作品的基本要领,同时,为了高中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参考,是一部对高中师生都适用的助学读物。
这部导读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一 作者生平。介绍作者的自然状况,生平经历及主要著述。
二 创作背景。这部分的内容即要说明所涉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又经交往作者在创作该作品时的自身状况及创作过程,提出二者之间的交汇点。
三 人物简介。小说、戏剧、传记和对话类作品均设此项。
四 故事梗概或基本内容。小说、戏剧介绍故事梗概,其他作品则叙述该书的基本内容。
五 作品解析。这是导读的核心和主体,也是最能反映这部阅读辅助书籍水平的内容。
六 问题与思考。大部分作品提出十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启示性,是解读作品的重要切入点。
本部导读的主要阅读对象是高中师生,因此,在具体行文过程中尽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故作艰深之语,不用晦涩的语言进行表述。
目录:
论语通译
孟子选注
庄子选译
三国演义
红楼梦
西厢记
呐喊
鲁迅杂文选
子夜
家
茶馆
边城
雷雨
女神
朱自清散文选
谈美书简
尘埃落定
哈姆雷特
堂吉诃德
歌德谈话录
巴黎圣母院
欧也妮·葛朗台
匹克威克外传
复活
普希金诗选
泰戈尔诗选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
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四十篇
老人与海
语文常谈
⑵ 高中作文:以读名著为题、写一篇800字的记叙文。
学会分享
快乐是用来分享的。我一直坚信这句话。无论是怎样平凡琐碎的生活,每当幼小的心房照进几束名为快乐的灿烂阳光时,我都努力地把它折射给别人分享。可烦恼也像那丝丝缕缕的阴霾,偶尔笼罩在我的心灵之上。忧虑让我时常郁郁寡欢,天生的内向促使我总在自顾自的躲避。每当这时,我总陷在深深的无助与彷徨之中,连那温暖的光芒也进不来了。
我在某方面极其固执——就像在处理生活中的磕磕绊绊,一直是一个人解决。像别人倾诉烦恼在我看来是种无稽之谈:假如傻乎乎的把自己最窘迫最无助的样子展现在别人面前,那岂不是贻笑大方?我是个挺保守的女孩。尽管心灵的重压越积越大,已成为一种负担,但我依然我行我素。
有一天,我又在为一件小事儿烦心:中午用来打车的十元钱不翼而飞了。这真是糟糕,我暗暗的想,难不成要回去一路再找一遍?正当我烦闷的时候,好友林夕笑嘻嘻的凑过来:“嘿!怎么啦?抓耳挠腮的。”我皱皱眉,不耐烦的摆摆手:“没什么啦!”她有些急,大声嚷嚷起来:“喂,陆瑶,你还把不把我当朋友看?是朋友就该有难同当,什么事都不给我们一起说,像牙疼似的托着腮。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说吧,又有什么烦心事?”我有些愣:他们怎么知道我在想些什么?烦恼能倾诉吗?林夕像是看出来了我的心思,叹口气,戏谑的说:“哼哼,你呀,怎么笨笨的?快乐的事固然要大家各自说出来一起开心,可烦恼也是需要倾诉的呀!这就像两个再简单不过的算式:‘1+1=2’,一份快乐加另一份快乐等于两份快乐;‘1-1=0’,分享减去一份烦恼等于没有烦恼咯!你一直都不向我说出你的忧虑,多令你的朋友为之心急呐!”
整整一天,我都在思索,不是在想那十元钱落在哪儿了,而是在思考林夕说的发自肺腑的感言。哦!我明白了,正如那两个公式一般,分享是一种态度,一份快乐两个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份快乐,一份痛苦两个人分担,则变成一半的痛苦。想到这儿,我终于豁然开朗了。从此以后,我一直在不停的运算这两个公式。摒弃了烦恼,收获了快乐,原来生活是那样的多姿多彩!
感谢分享,你让我知道了如何充分的去感知快乐!
学会珍惜
初中的生活俨然已经成为过去,我们或许还留念着许多不温不冷的回忆。昔日的同学现在可否还惦记着自己?如果说初三是美丽的黄昏,我愿意太阳再慢点,让我好好欣赏这日落。或许我真的很在乎过去,但我孜孜不倦的回味着。让时间再慢点、慢点。
离开是我们都不愿意的。我们无奈夏季本是充满激情,但6月份中考来的匆匆,去也匆匆。我们在考试铃声最后一次响起时就已经知道,初三已经成为过去,不禁为昔日的友谊伤心,满目萧然。还记得同学录上的一段留言:到初三的最后一刻,也许我们会哭泣,为彼此伤心。或许我们应该要长大了,学会更坚强,学会去面对今后的日子。你知道吗?此刻,我的心头像是有一群白鸽掠过,说不清那是怎样的感受,只是那些在冗长的日子里发黄的记忆又开始萌发新叶,往昔的风一过,它就簌簌地叩响我的心扉。我们无奈已经成为过去。
是啊, 或许我们应该要长大了。
悲伤的情绪一直到高中开学。面对陌生的环境,我们都充满欣喜和害怕。欣喜的是新的生活;害怕的是能不能适应。初中的生活已经成为过去,面对我们的将是全新开始。
好景不长,高中的生活到现在已经不再神秘了,取代刚开始欣喜的是忙碌的学习还有陌生人际关系。我们已经学会忘记初中的生活,学会了坚强去面对现在的生活。我们已不寂寞,等待我们的是忙碌的三年生活。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季节,不求如烟花般灿烂,只是绽放给自己看。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去怀念绽放的美丽,是我们长大了吗?或许我们应该都长大了。
秋来了,悄然无息,天空是一种透亮的蓝,深邃而遥远。悠闲的几朵云飘来飘去,是柔软的白,让人忍不住想扯下来贴在脸上。微风瞬间,叶,流露出几分微黄,有少许的伤感莫名而生,蔓延开来,偶尔飘落,零乱的记忆撒了一地,跌落时光不尽的轮回。这里的生活总是令人感觉到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当自己觉得有必要静下来反思的时候却不知道是什么!这里的生活令人觉得很空虚,到底是为什么呢?是激情吗?或许只是我们还没长大没有去学会珍惜。
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难忘的经历;这些色彩斑斓的经历,久久地储藏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而这些久久难以释怀的记忆,又在岁月的荡涤下,不断地被净化着,不断地在升华着。当时过境迁,山河更替之后;当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我们因了什么被触动的时候;当我们再次回到往昔的岁月中的时候,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能够贮留在记忆当中的,唯有学生时代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现在的我还是高中生,我有我的目标,我前进的动力。我会珍惜着自己学生的生活,不然遗憾留在心里。
我不知道你要怎么样的 所以多找了几篇 希望有你满意的 哈哈 可以把悬赏分给我不
⑶ 中华经典名著作文800字
暑假,我背诵了老师交给我的《中华经典诵读》,当我翻开书时,那些书就像一个个小精灵,他们可爱而不失魅力,深深的眼眸中仿佛倒映着诗人在作诗时的心情,我好像透过小精灵的身体,穿越到诗人所处的年代。
我立即被这些小精灵吸引了,每读完一首诗,我的心情都会有不同的变化,在读到《夏日》中的一句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时,我仿佛回到了作者的年代,心中仿佛有万马奔腾而过,又像心中被浇了一桶油,随时可能爆发,作者借用项羽宁死不屈的气概,大大地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竟忍辱偷生,短短两行字,写得非常质朴,而质朴中又带着尖锐的讽刺,我既愤怒又敬畏,复杂的情感充斥着我的心胸。再看看,我看到了王维诗人写的《田园乐(其六)》,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带着春天早晨的活跃与轻松,使我也轻松流畅,好像也看到了早晨升起的烟雾,闻到了一口口清鲜的空气。再瞧瞧《寒夜》,主人兴奋地接待客人,以茶代酒,火炉烧起来了。虽然作者说窗前的梅花使得今晚的月色有些不同了。但是正是今夜主人与客人的人情之暖,才胜过冬夜之寒呀﹗还有一首诗,它读起来顺口,也好记,可其中蕴含的道理也是需要牢记的,这首诗的名字叫《今日歌》。他在诗中不仅提醒我们要珍惜时光,更是以顺口的押韵使我们都津津乐道。还有许多诗:有思乡的诗,诗人远离故乡,心中思乡之情非常浓烈;也有边塞诗,讲述了战士们勇敢无谓的意念,和将军们之间的争斗;也有田园诗,我通常能在这种诗里尝到一种名为“无忧无虑”的情绪,悠然自得,仿佛它是甜的,在我吸收它后,顺带着我的心情也好了。这些诗都有无穷的魔力,我深陷其中,文字的运用恰到好处,让我赞叹不觉。这真是一本好书﹗密密麻麻的诗句长成繁茂的枝叶,给我乘凉,我徜徉在无尽的诗海中,奇妙的感觉流遍全身。
这本《中华经典诵读》,让我获取了大量的知识,啊﹗这真是一本有着无穷魅力的书﹗
⑷ 高中作文《我读古典名著》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蝉,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笑逐言开)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就像冰心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⑸ 读名著有感,800字高中作文
《红楼梦》是从我读初中就想读的一本名著,一直到现在,我才读完,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非常深的印象,我的一位朋友说,里面心计阴谟太多,故事里的社会太黑暗。其实我觉得,《红楼梦》真实的写出了古代,以贾宝玉为主的,三大家族的发展史。
曹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写了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中的前78回,虽然没有完整的,但在这些残缺的手抄本中仍是表达出了,他想表达的社会。有人说曹雪芹他是借鉴了自己家族的兴亡和自己的遭遇才写出了这么具有代表性的小说。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渐衰微。这一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实质。虽然他生活一贫如洗,但他却能诗会画,并擅长写作,他凭借他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使《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红楼梦》中,在开始几回中,有介绍到书中的主要的四个大家族的发展,分别用了四句诗“贾不假, 白玉为堂金作马.(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居八房.);东海缺少白玉床, 龙王来请金陵王.(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余在籍.);丰年好大雪, 珍珠如土金如铁.(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在其后的几回中,也又有写道,此书中主人公的命运、结局,作者用了宝玉做梦到了仙处看到的来做出引用,说出了“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一四句写了宝钗,二三句写了黛玉)”;“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写了王熙凤,贾家败落,她凄惨的死去)”……很多地方都用委婉的诗句表达其寓意,让人感觉永远都猜不透、弄不清。还有在第五回中,也有写道“[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 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 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写了宝玉与黛玉 宝钗三人爱情悲剧的感慨)”;“[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王熙凤,聪明反被聪明误)”。世事难料,书中的人物的命运多变,让我感觉很难琢磨。在书中,有四回是《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因为四大家族的关系密切,也为了自己以后的生活,不得不乱判,那个和尚的话语是在不断提醒,四大家族的与众不同,是不是一般人能得罪的。间接的表达了,有些是无奈的。
《红楼梦》中的一些人物描写,像宝钗,内火重,在他生病时,宝玉和黛玉去看他时,那一段介绍他吃的药的难配,是很难求得的,从中可以看出这些一般普通人家根本无法找到的药,显出了各个阶层的差别之大。黛玉的多愁善感和有时候会为宝玉而有些闷闷不乐,黛玉也是从一开始被大家疼到因为他的个性而最终渐渐被冷落,有些很现实,即使是在富贵人家。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的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林黛玉,可由 “凄美”二字概括为其特点。“凄”则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内涵、艺术”这几个方面。两者相加就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林黛玉无论在外在还是内在,都显出了她的凄美。王熙凤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因为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却害了全家。他深得老太太的喜欢,在家大小事都由他说了算,但是赵姨娘却说他是把一半家产搬到娘家去了,这才是他的目的。宝钗表面上看似乎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但实际上她骨子里却颇有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和颇深的城府。她恪守妇道,但也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同时,贾宝玉的经历,正像霜花一样,荣华一时,转瞬即逝。因此,曹雪芹用一幅对联概括了《红楼梦》故事:原应叹息春风晚,差忒情欲巧妙云;横批:情不情。还有一句弦外之音:一切都像云(史湘云的谐音)一样被西风(王熙凤)吹去了。
毛泽东也曾说过,《红楼梦》“不读过五遍的,没必要发表评论。”其实使这样,虽然我只读了一遍,但是我已经从中了解到大概的故事,但是却不能完全了解,只是知道一些皮毛。鲁迅先生也曾有过评价,“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中国小说史略》)又从另一角度来评价他。但是,我觉得,正是因为有了曹雪芹所经历过的一切,才能写出亦真亦假的、吸引人的小说。《红楼梦》从头到尾都用到“他”来表述,又有着不同的感觉,并不是那么直白,又增添了几分趣味。
⑹ 高中作文 以“读名著”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作为一位现代的中国人,我们常常为中华这个民族雄厚的文化底蕴,久远而博大的文化思想而感到骄傲.在历史上曾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为这座巨大的宝库献上一抹金黄.而这些往往被我们所遗忘.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是否要重视一下古代的文化呢?我们是否应多读一些名著呢?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
在我看来,是否读名著,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名著是人类优秀的文化思想结晶;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是先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其次,读名著并不是让我们像读小说一样.只看看故事情节,作为劳累过后的消遣,大略翻过,然后弃置脑后.我们要在细细体会先人给我们留下的物质文明的同时继承和发扬前人创造的文明.也许你会觉得古代的文明只属于那个时代,而我们这个时代已在那个时代的基础上飞速发展了几百年,已不需要那些陈规旧矩.如果你是这么想的,那你又错了.我国现在虽说比较发达,但精华的东西不会随时间的飞逝,文明的前进不弃之如草芥.比如说,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几千年前的一句话,把它用于现在,你能说它不对吗?所以说多读些名著,多了解古代的文化,是对我们中学生百利而无一害的.
那光了解我们中国的古代历史就够了吗?这还是不够的.虽然我们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外国文学的魅力.每一个名组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自然也有他们的文化瑰宝.我们不是常常说要扩充自己的眼界吗?何不从读外国名著开始呢?虽然这些名著对我们的阅读有些困难,只有不断地去克服它们.才能提高我们自己的水平.如果你双于观察,会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名著的接选载入了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不正是表明我们应多去了解外国文化.
在我们现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巨大的文化殿堂中.我们应畅游其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
⑺ 以“名著”为主题的作文
一说起名著,我就有种说不出的感受,总觉得特别亲切似的。
其实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有“名著”这个东西的存在了。这是因为妈妈知道姐姐在看四大名著,所以就对我说:“宇宇,姐姐在看四大名著,学习成绩很好!你上学了也要去读,这样成绩会很好的!”我那时觉得只要成绩能好,什么事都愿意去做。所以,就拼命点头答应了。
上了一年级,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注音版的《水浒传》。可我只有三分钟热度,翻了几页,觉得这《水浒传》太长了,就把它抛在脑后,不去理它。妈妈见我这么讨厌看书,就在我每天睡觉之前给我读一个《水浒传》的故事。每天读着读着,我就对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是请求妈妈每天多读几个故事。一天,妈妈带我到“三江”超市去购物,偶然间,我发现“小烷熊”牌饼干的包装纸上写有吃“小烷熊” 牌饼干赢取《水浒传》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的卡片的消息。我立刻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我马上拿了一包,放进了购物车。回到家,我便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取出卡片,只见上面画着一个人,旁边写着:及时雨宋江。自此,我天天想着这卡片,只要一路过“三江”超市,我就会恳求旁边的大人买一包饼干。可我只是取出卡片,一大包的饼干常常被我吃掉一点就扔进了垃圾筒。
上了五年级,我听同学说《三国演义》很好看,有许许多多的英雄豪杰呢!我的心一动,就想了解一下三国。于是,我在双休日中午常常看中央电视台十套《百家讲坛》里的易中天品三国。还时不时地翻看一下《上下五千年》,了解古代三国的历史。课余时间我还和要好的同学玩起了《三国演义》的纸上游戏,画好了地图,选择好人物,学着曹操、刘备、孙权等人攻城守城, “打拼”江山。
名著就是有名的著作。名著写得好的地方就是把人物、场面描写得非常清楚、细致、生动。我觉得,读名著就是一种对文章的享受。《三十六计》、《西游记》、《封神演义》……也都是我的最爱。
我爱名著!
⑻ 以’’名著啊,名著''为话题的800字作文。谢谢。
自己拼接一下吧.......
我与名著
呼吸着墨香翻卷的芬芳,指腹悄无声息地轻轻掠过那一个个溢满灵动的字符,调皮、轻快。年幼的我就这样在书的海洋中开始了追寻,追寻那一方纯净、蔚蓝的土地……
我想,我想在海边盖一栋房子,在海涛的轻抚下甜甜睡去,一袭朦胧的月色如薄纱似地将我笼罩。略带一丝俏皮的腥咸海风偷偷钻进发丝,将它们拢成一束……每天清晨,如水一般透明的阳光在不期然间洒进窗户,唤醒沉睡的我……脚底的细沙柔柔地传递着温暖的气息,海涛的蓝、天空的蓝和花丛中肆意灿烂的红厮酿出一股清甜,与空中无忧无虑、翩跹起舞的海鸥绘就那样一幅纯净唯美的动人景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是海子心中的蔚蓝圣地。可是那实在太美,太虚幻,太遥远,遥不可及……书页翻卷,我沐浴在浓浓的墨香中,继续着追寻的旅程。
我看到了,那一抹圣洁的蓝,原来也可以在心底绽放,开出夺目灿烂的鸢尾;
我看到,那个半夜被父亲从鸡窝中揪出来、哭得泣不成声的小女孩只是想亲亲鸡妈妈;
我看到,老渔夫桑提亚哥在连续海上作业84天颗粒无收之后在第85天依然执着地出航,在无垠险恶的大海上捕获了一条大马哈鱼,与随之而来的鲨鱼顽强地搏斗、拼杀、浴血奋战,历经数个不眠之夜后拖着只剩下骨架的鱼精疲力竭回到岸上,依然无悔地傲然说出:“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我看到,命运多舛的盲聋女孩海伦·凯勒在倔强的童年中因受到了沙利文老师的不懈教诲终于被“驯养”成了一个行为正常的孩子,在接下来的人生路程中硬是凭着自己和老师的超过常人承受极限的努力长大成人,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女作家、建立盲人基金会。“我知道,如果没有沙利文老师,我今天会是完全不同的样子。”海伦曾这样说。
是的,我看到了,那一方蔚蓝在人们最纯真、最美好的心灵中绽放,虽然它不像阳光、海滩、夏花那样触手可及,但是那些心灵拥有阳光般的温暖、大海般的清新、夏花般的绚烂。它们一刻都不会消失,因为这些美好必定会永驻人们心间,阒然散发着温暖,温暖尘世中栖居的每一颗心灵。它们如一曲纯黑夜幕中的笛音,吹断浮华,吹断彷徨,吹出斑斓世界中最明晰圣洁的道路,通向我们共同的彼岸之路。
“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看不见的。”小狐狸曾这样对彷徨迷惘的小王子说。
纸页摩挲间,我收获到最宝贵的财富,那是心灵的收获——永远不要忘了爱、执着与感恩,无形的东西是最无法割舍的。
人路不平,书香引。
书香盈满,人生路。
作文:我与名著 |
一部佳作,令人深受感悟;一部巨著,令人荡气回肠;一部经典,令人永世难忘。
品红楼。湘云醉卧花阴,黛玉悲痛葬花,宝玉看破红尘…….这些画面曾让我扼腕叹息,也曾让我陶醉其中,如今再此捧起这本书,依旧心波荡漾,久久不平。品红楼,我品出人生命运的坎坷,儿女情长的缠绵;品出主人公“剪不断,理还乱”的思念;品出“人比黄花瘦”的憔悴;品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哀。红楼似一枝傲骨的梅花,不畏寒冷,凌寒开放,却芬芳如故。
道西游。悟空降妖除魔,八戒憨态诚信,沙僧勤劳踏实,唐僧善良无畏。道西游,我悟出了不畏挫折,坚强不屈的品格,感受到信心的力量和团结的伟大。西游似一座山,在我的心中伟岸苍翠,它时刻警醒着我不怕困难,不畏艰辛,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赏水浒。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个个狭义柔肠,替天行道。时常会想起梁山水泊旁芦苇繁茂之时,英雄们大步流星,高歌壮语的情景,是那样豪迈,那样潇洒。“智取生辰纲”“鲁智深倒拔杨柳树”…….令人难忘的画面让我涌出的不仅仅是激动与高亢,还有对他们的仰慕。也许结局让人有“断肠人在天涯”的悠悠伤感,会有其中“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悲寥,但赏水浒,我赏出做人之道。水浒,似一条侠义之气不息的长河,流进我心中那片宁静的心湖,溅起涟波依依…….
论三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但回首往事,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三国中鼎立于世的人物依然风采永存。诸葛孔明足智多谋,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曹操霸气十足,雄立天下;刘备沉稳精明,情谊绵长……….三国给我的不只是人物的风姿,也是智慧的诠释,“赤壁之战”的纷争迭起; “草船借箭”的诡诈心机,带给我深思之余,是人情的冷暖和淡泊。三国似一壶酒,郁香浓厚,回味悠长。
名著,是山,是河,是酒,是梅,会是很多很多。但最重要是她教会我做人之道,处世之理。名著依旧郁香飘远,愈飘愈远,愈飘愈香…..
⑼ 适合初中毕业生看的名著有哪些 (对高中写作文积累素材要有帮助的)
我的语文老师是高考命题人员之一,他一直在说初中毕业后一定要看完四大名著,选择自己内喜欢容的一本细读,别的话《汤姆索亚历险记》、《鲁滨逊漂流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一些初中生必读的,到高中后,看一些深刻的书,老师推荐定《读书》《书屋》,本人认为这些苦涩难懂,看些名人的文章比如史铁生,王开岭的,大师的文章比名著更能用于作文,还有《读者》也可跟着看,有时事素材
⑽ 关于高中生阅读中国文学名著的英语作文
A Dream of Red MansionsThe novel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was written 200 years ago. During the last 200 years it conquered countless reader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the peak of ancient Chinese novel. It is also a well- masterpiece in the world of literature. The author Cao Xueqin lived through the reigns of Emperors Kangxi, Yongzheng and Qianlong of the Qing Dynasty. At first his family was favoured by the emperor. But later his house was confiscated and his family sank to the rock bottom of the society. Cao Xueqin too turned from a noble scion to an impoverished youth. In his old age he was so poor that the whole family had to live on thin gruel. In the drastic change he experienced the ups and downs in the snobbish world and observed the sharp conflicts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He clearly understood the degenerating quality of his feudal aristocratic family. He wrote this immortal novel in the dire straits. Unfortunately he died in poverty and illness before he finished his work. He was still in his forties then. The novel originally entitle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also known a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has 80 chapters finished. The rest 40 chapters are believed to have been added by Gao E. An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that it successfully presents a heart-stirring tragedy, a tragedy of the society, of the time and of human life. A good part of the novel was assigned t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daily depletion of Family Jia and the final bankruptcy of the influential family that had enjoyed a hundred years' prosperity. This symbolised the decline of the feudal society. Cao Xueqin devotes all his feelings to a number of trampled and destroyed young women whom he admired. Neither daughters of influential families nor maid-servants nor actresses from low origins escaped their tragical fate. The destruction of the beautiful invested the whole book with a grace of tragic. Since Jia Baoyu's birth his family arranged him a path to wealth and fame. But his special life experience turned him into a rebel of the feudal family. The genuine love between him and Daiyu was opposed by his family. At last he chose to go to a monastery. Daiyu was intelligent and gifted. She showed contempt to vulgar feudal scholars and denounced the hypocrisy of those who sought fame by way of writing stereotyped essays. She pursued Baoyu's genuine love, but she died in grief. Baochai observed the feudal moral code. To win her parents' favour and to ensure the family's interests, she was forced by Jia's mother and Lady Wang into marrying Baoyu. But she did not win love. She became a victim of the arranged marriage. The tragical marriage among Baoyu, Daiyu and Baochai is the main thread of the whole novel. Their love story has moved every reader. The greatest achievement of the novel lies in its convincing and vivid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more than four hundred persons depicted in the novel, at least forty are highly indivialised. Under Cao Xueqin's pen those persons not only have their special looks, but their voices and emotions. The subtle mentality of the characters leaves indelible impression in the reader's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