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满分作文
圆与缺的哲学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如是说。
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一个蓝色的星球,球则是圆,而我们在生活中就是处理圆与缺的哲学。缺之于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正如道尔顿,色觉的缺给了他医学理论上的圆;安藤百福破产的缺让他有了一个新产业的圆;家务杂工乔利的缺,让洗衣技术得到了一个圆。
而今的我们,对于祖先圆与缺的哲学,应当重新审视。老子的“福”与“祸”就是一种意义上的圆与缺,祸兮福之所倚告诉我们那缺憾的一面仍可以带来全的完美。
苏轼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同的经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缺和国的对比才让我们既发现缺的美也发现圆的美。
圆与缺的哲学是什么,也许就是那些伟大的人能够用一种缺憾而不舍地追求完美的精神。黑格尔曾对此这样评价:“人的灵魂一定到过至善至美之境,否则怎么会不停地追求完美。”的确是这样,人因为有缺憾,所以才追求全。不得不说,道尔顿、安藤百福、乔利都是伟大的人,他们用自身的缺憾成就了人类社会一个完美的圆。
人生中的缺值得我们赞美,它带给我们的是人类精神的食粮。
也许林黛玉的缺是对爱情过分的执着以及悲观的人生态度,但成就爱情刻骨铭心的圆是她缺陷后的完美追求。三毛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但她人生的缺憾给了她困惑,但同样由于对完美的追求,她奋斗,她努力,而最终的完美在于她千回百转后那一瞬间的彻悟。
同样震撼着我们的是梵高的人生,他的缺憾是用金黄色的刀,用阳光般锋利的光泽切割出的人生浓墨重彩的画卷。而我们所敬仰的贝多芬,则是用自身的缺陷在灵性至极的黑白键上敲击出壮丽的生命乐章。
这些伟大的人用缺憾成就了灵魂以及人生的完美。他们的缺憾以及对完美的追求是人类天空中绽放的银白礼花。
对于我们,这圆与缺的哲学依然要研究下去。我们的人生本是一片荒漠,充满缺憾,而我们一生的工作就是要让这片荒漠开出完美的花朵。
庄子自比一尾陋鱼而依然追求梦蝶的境界,我们同样应当守望着心中的月亮树。用缺憾去成就圆的传奇。
不要哀叹缺憾的不美,就像叶子一样用一生绿着去成就一个金色的梦。
这就是圆与缺的哲学。
o(∩_∩)o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o(∩_∩)o★★★★★请及时给予好评或采纳,万分感谢!
Ⅱ 老子赞成的四者作文800字
老子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心灵的甘泉”,它究竟是怎样的呢?
应该说,老子本意是用于政治的,但它的主要用处却是在为人处世方面。
人们看事物多是从正面看,而老子却是从反面看。“以柔克刚”,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世上竞争者取胜之决窍。
自古以来,一般的教诲都是:人要表现坚强,不要表现柔弱;人要表现聪明,不要表现愚鲁。而老子的观点则反其道而行之:人要表现柔弱,不要表现坚强!人要表现愚鲁,不要表现聪明;人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
柔,非怯懦,而是一种以退为选的权变,一种骄敌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极高计谋。自己示弱,可以侠敌人不注意,而得保全。太“刚”者,锋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为“柔”者所败!大柔非柔,到刚无刚!
在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则是“柔”者。但是,等人年纪大了,牙齿都脱落,而舌头完好,这是为什么?大树比小草刚强的多,但时,当台风来的时候,大树经常连根拔起,而小草却安然无恙;风无形无体,却能够拔屋倒树;水可方可圆,可谓至“柔”,却能够怀山襄陵。这不是说明了刚强的未必是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吗?尽力了,实在找不到800字的
Ⅲ 以《走进老子》为题的作文:600~700字
梦贞先生戏说《老子出关》系列
第一卷:《老子的厨艺》http://tieba..com/f?kz=378343100
第二卷:《没有天性的地方》http://tieba..com/f?kz=380420431
第三卷:《作茧自缚》http://tieba..com/f?kz=378012420
第四卷:《道可道非恒道》http://tieba..com/f?kz=624587014
Ⅳ 写关于道家老子的作文,1000字左右,要高中水平的! 最重要的是开头,尽量写得优美点,谢谢!
你也好意思 作业也要别人帮你做 你研究一下道德经不就明白了吗 虽然不能全懂 但是 哪怕懂一句话 也是你自己的心得啊 照着心得写 不就是了
Ⅳ 君子爱美取之有道1000字高中作文
仁者无敌——孟子的人生哲学在孟子看来,要想成为圣人就必须“保养本心”、善养“浩然之气”。孟子说这种“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能够“塞于天地之间”,听起来似乎充满故弄玄虚的神秘色彩,实则仍以保养本性和加强仁义道德修养为旨归。纷繁世间,酒色财气,人生总是充满了欲望和诱惑,要想学做圣人就必须摆脱这些干扰。孟子认为,人们的差别不在于富贵贫贱,而在于能否保持高尚的道德,即做“仁人”。君子“以德服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抵御外在物欲干扰,保养良好天性,既需要好的环境,更需要个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因此,孟子更强调个人的立志和坚持,强调君子必须“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反对的是大家都将“仁义”抛诸脑后而把眼睛紧盯在“利”上,反对“见利忘义”和“后义而先利”。他认为,如果人人都“怀利以相接”,“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那就会导致人们不顾廉耻、互相倾轧,天下大乱。因此他提倡君子应该做到“仁民而爱物”,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要舍利取义、“舍生取义”。与老子的清净无为不同,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轩昂霸气,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可奈何更为坚毅和充满斗争意志。他相信即使暂时遇到挫折和困难,那不过是一些必经的考验,人要想成功,必须经风雨、见世面。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在面对困境时,“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以实现人生价值。孟子还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典范——大丈夫人格。在孟子看来,保持自我和完善人格才是理想的人格即所谓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只有人格独立自主才能“无为其所不为”,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仁人无敌于天下”,有了这样的修养和“浩然之气”,就能够无所畏惧。
Ⅵ 与自负有关的作文高中议论文
自信与自负,只一字之差,却悖文甚远。自信者遇事心态平和
、大度、从容,待人恭谨、荡坦,对权力不屈膝献媚,对布衣不盛
气凌人,弛张有度,亲蔬得当。而自负者好大喜劲、目空一切、唯
我独尊、唯我独行,大有天下之事舍我其谁之势。无论对谁问事,
都敢大夸海口,不计后果,不考虑、可能,就好像自己几事都是行
家能手,看自己长处用高数倍放大镜,瞧别人短处也照此办理,县
善于用自己之长比别人之短,从来不用自己之处短比别人之长,自
我感觉永远永好,刚愎自用,长盛不衰。
一代传人毛泽东说过:人贵有自知知明。自信是在自知基础之
一,而且是正确的,清楚的自知,同时,自信又应当有适当的范围
区域,居于一定的时空环境,邓亚萍在乒乓球桌上顽强拼搏,左右
开攻,其自信心极强,但若让其与黄志红去比试掷铅球,恐怕她自
信会茫然无存。世上没有万事皆能的全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
道理就在于此。此时此地此事可以自信,即使是偶有自信之事,也
是日积月累积淀实力。
自信来自勤奋,来自刻苦,来自付出,没有悬梁刺股的孜孜苦
读,不会有金榜提名的新科状元;没有处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血汗
付出,不会有亚运、奥运金牌熠熠生辉。有了耕耘的过程,才有收
获的结果。自信宝贵崇高,却来之不易。有了自信当珍重,万万不
可放纵,稍有懈怠,自信便会像脱缰的野马向自负奔去,自信成人
成事,自负毁人,误事。古往今来多少才子各人因饮自酿自负的苦
酒,愦憾终生。
人要自信百倍,但万万不可自负半点。这点虽是明理显义,可
还有人视自负为自信,本无自信实力,但行自负动作,结果贻笑大
方,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对自己的估价,过高地给自己打分。本是及
格,偏充优秀,这种人的表现欲极强、抢镜头、争座次、要名声、
扬脸面,煞费苦心、乐此不疲。
自信是成功之前提,自负为失败之序幕。自信,日积月累成人
之大业;自负,一溃千里毁人之终生。自谦、自悟、自强、自立才
能自信。先有自谦的虑心求救,滴水穿石的苦心钻研,才能泰然自
若的真正自信。所以自住既不是虚无飘渺,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
阁,也不是唾手可得,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信手拈来的囊中之物,任
何幻想假设、异想天开就想达到自信的理想境界是不现实的。
自负之人,有些是自觉的,有些是不自觉的,要承担自负之名
,谁人也不会毛遂自荐,而往往有些人还会把货真价实的自负当成
自信而洋洋得意。
自信是难写的一部书,自负是好演的一出戏。书也好,戏也罢
,好书吸别人,臭戏烦恼人,愿天下都来写好书,不去演臭戏。不
过,这中间也有个过程,它需要努力再努力。得自信时且自信,掂
量明白再自信,莫把自负当自信,宁可自谦勿自负。
Ⅶ 论<凡事都有答案>的高中作文
国外有谚“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比人多跑一步的人是圣人,比人多跑两步的是疯子”。
国内有谚“欲速则不达”,“贪多嚼不烂”,“过犹不及”。
这些民谚都是在讲“度”的。
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凡是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而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水的沸点是摄氏一网络,水的凝点是摄氏零度。从摄氏零度到摄氏一网络是水的温度范围,过了这个度,水要么变成水蒸气,要么变成冰。
人生活在“度”中。我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还有幸福和快乐可谈吗?他还可能有所作为吗?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过度的自由就会失去自由。一根弹簧在其弹性限度以内,怎么拉都行,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弹簧就无法复原了。做人做事,为人处事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度”的这一边可能是一片灿烂,而“度”的那一边却可能是乌云密布,日常生活中的“度”,几乎处处可见。
例如喝酒,朋友们聚在一起喝点酒,聊聊天,交流信息,增进感情,本是人生的一件快事。但酒一过度就要出事了,轻者出洋相,重者伤和气,更有甚者伤身体,误正事。
例如说话,说话也有度。话不可不说,不可多说。古希腊哲人苏拉格底说:“人有双耳双眼一口哪能就应该多听多看慎言,言多必失。”开玩笑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但是忌过度,一过度必伤感情。幽默的言谈令人快活,一过度就变成庸俗或是尖刻。
谦虚是大家公认的美德,谦虚指不自满,有自知之明,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过度谦虚则变成了虚伪。明明学富五车,非说自己孤陋寡闻;明明硕果累累,非言乃雕虫小技;明明能担负重任,却几番推辞,称自己无德无才,只可干点小事。
勤奋是美德。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事业心强是好事。但是,人做事不要把自己逼的太紧,弦绷得太紧就容易断。每天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应当有度,否则适得其反。带病坚持工作,精神虽可嘉,但不足取。没有条件不说,有条件为什么不去看病治疗呢?有些人以透支生命去赚钱更是本末倒置。
例如对美的理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美就是适当。”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了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可见,恰到好处才是美。而过分或不及则都不美。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的辩证统一,都存在一个特定的量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性质就转化,美的事物就会转化为丑。
例如对真的理解,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可见,恰到好处才是真。不及,真的不全面,过了,超过是适用范围,真理就变成了谬误。真理和谬误只有一步之遥,怎么才能使问题看得客观、合理呢?除了加强修养,提高认识水平外,就要对问题的注意视点以合理定位。找准视点,最大限度地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质量。
例如对善的理解。对人怀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举,是人的一大美德。但是,恰到好处才是善。娇惯子女不是真爱,救济贫困的人当然值得赞扬,但不如激人自立,教人自强,助人脱贫。行善有范围,岂能像唐僧那样对妖怪讲慈悲,岂能东郭先生那样对恶狼讲善良,岂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农夫对毒蛇讲怜悯。对恶人的善良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有“度”才有“和谐”。自从有人类以来,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不和谐之中。一开始,人类对自然的盲目崇拜和认同。把自然当作主宰自己的主人。这是认识上的一种无度;而后,人类壮大了,先进了,又要做自然的主人,肆意向自然索取财富,这又是认识上的另一种无度。人不应当做自然的主人,只能做自然的朋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统一,这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适度。
我们的身边处处是“度”,“度”并不损害你的人生,反而使你的人生过得更好。遵守法度的人才能平安度过人生。处事之道难于守度,守度了,才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有适合自己的成才环境,命运之神才会光顾。艺术讲究度,科学讲究度,生活讲究度,经商讲究度,人生讲究度。人的一生岂能不研究、不遵循“度”呢?
“度”是大学问。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贤人哲人在他们的学说中都有对“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讲“度”,例如量变到一定程度下才会发生质变。儒学讲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张顺其自然,适应自然;佛学谈心理平衡;达尔文谈“适者生存”。可见,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生大本事。
有人认为立志是人生智慧。不错,大志酿就气魄,大志磨砺意志,大志炼就恒心,志向存于高远方成大器。但是,立志需“度”。大志过于具体就会遭受挫折,大志脱离实际便是好高鹜远。立志也需“量体裁衣”,否则便是空中楼阁。
有人认为热情是人生智慧。不错,人际交往离不开热情。但是,人际交往中热情也有“度”。你的热度太高了会灼伤人;你的热度太低则会冷漠人。该加温而没有加温会使你的人际关系发生“断路”,该降温而加温的会背离意愿。把握住了“度”,热情不会失态,幽默不会油滑,坦诚不会粗率,谦虚不会虚伪,活泼不会轻浮,谨慎不会拘泥。
有人认为谋略是人生智慧。其实谋略是小智慧。人们醉心于《孙子兵法》、《三国演义》中的出奇制胜,岂不知,出奇一旦过了度亦可致败。
有人认为读书生智慧。不错,书籍是知识的海洋,读书使人进步,这是不争的事实。读书也有“度”。书不可不读,书又不可滥读。书,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并非多多益善。郑板桥说:“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哲学家伏尔泰甚至说:“浩瀚书海使人愚蠢。”
您瞧,“度”难道不是人生大智慧吗?守度难道不是人生最重要的方略和品德吗?
许多事本身很难评价其正确或是错误。“度”的这一边,事就做对了,一过了度,事就做得不对了。
过失,过失,一过就失。
过错,过错,一过就错。
Ⅷ 高中作文800字记叙文 行止有度
国外有谚“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比人多跑一步的人是圣人,比人多跑两步的是疯子”。
国内有谚“欲速则不达”,“贪多嚼不烂”,“过犹不及”。
这些民谚都是在讲“度”的。
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凡是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而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水的沸点是摄氏一网络,水的凝点是摄氏零度。从摄氏零度到摄氏一网络是水的温度范围,过了这个度,水要么变成水蒸气,要么变成冰。
人生活在“度”中。我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还有幸福和快乐可谈吗?他还可能有所作为吗?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过度的自由就会失去自由。一根弹簧在其弹性限度以内,怎么拉都行,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弹簧就无法复原了。做人做事,为人处事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度”的这一边可能是一片灿烂,而“度”的那一边却可能是乌云密布,日常生活中的“度”,几乎处处可见。
例如喝酒,朋友们聚在一起喝点酒,聊聊天,交流信息,增进感情,本是人生的一件快事。但酒一过度就要出事了,轻者出洋相,重者伤和气,更有甚者伤身体,误正事。
例如说话,说话也有度。话不可不说,不可多说。古希腊哲人苏拉格底说:“人有双耳双眼一口哪能就应该多听多看慎言,言多必失。”开玩笑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但是忌过度,一过度必伤感情。幽默的言谈令人快活,一过度就变成庸俗或是尖刻。
谦虚是大家公认的美德,谦虚指不自满,有自知之明,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过度谦虚则变成了虚伪。明明学富五车,非说自己孤陋寡闻;明明硕果累累,非言乃雕虫小技;明明能担负重任,却几番推辞,称自己无德无才,只可干点小事。
勤奋是美德。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事业心强是好事。但是,人做事不要把自己逼的太紧,弦绷得太紧就容易断。每天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应当有度,否则适得其反。带病坚持工作,精神虽可嘉,但不足取。没有条件不说,有条件为什么不去看病治疗呢?有些人以透支生命去赚钱更是本末倒置。
例如对美的理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美就是适当。”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了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可见,恰到好处才是美。而过分或不及则都不美。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的辩证统一,都存在一个特定的量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性质就转化,美的事物就会转化为丑。
例如对真的理解,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可见,恰到好处才是真。不及,真的不全面,过了,超过是适用范围,真理就变成了谬误。真理和谬误只有一步之遥,怎么才能使问题看得客观、合理呢?除了加强修养,提高认识水平外,就要对问题的注意视点以合理定位。找准视点,最大限度地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质量。
例如对善的理解。对人怀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举,是人的一大美德。但是,恰到好处才是善。娇惯子女不是真爱,救济贫困的人当然值得赞扬,但不如激人自立,教人自强,助人脱贫。行善有范围,岂能像唐僧那样对妖怪讲慈悲,岂能东郭先生那样对恶狼讲善良,岂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农夫对毒蛇讲怜悯。对恶人的善良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有“度”才有“和谐”。自从有人类以来,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不和谐之中。一开始,人类对自然的盲目崇拜和认同。把自然当作主宰自己的主人。这是认识上的一种无度;而后,人类壮大了,先进了,又要做自然的主人,肆意向自然索取财富,这又是认识上的另一种无度。人不应当做自然的主人,只能做自然的朋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统一,这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适度。
我们的身边处处是“度”,“度”并不损害你的人生,反而使你的人生过得更好。遵守法度的人才能平安度过人生。处事之道难于守度,守度了,才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有适合自己的成才环境,命运之神才会光顾。艺术讲究度,科学讲究度,生活讲究度,经商讲究度,人生讲究度。人的一生岂能不研究、不遵循“度”呢?
“度”是大学问。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贤人哲人在他们的学说中都有对“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讲“度”,例如量变到一定程度下才会发生质变。儒学讲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张顺其自然,适应自然;佛学谈心理平衡;达尔文谈“适者生存”。可见,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生大本事。
有人认为立志是人生智慧。不错,大志酿就气魄,大志磨砺意志,大志炼就恒心,志向存于高远方成大器。但是,立志需“度”。大志过于具体就会遭受挫折,大志脱离实际便是好高鹜远。立志也需“量体裁衣”,否则便是空中楼阁。
有人认为热情是人生智慧。不错,人际交往离不开热情。但是,人际交往中热情也有“度”。你的热度太高了会灼伤人;你的热度太低则会冷漠人。该加温而没有加温会使你的人际关系发生“断路”,该降温而加温的会背离意愿。把握住了“度”,热情不会失态,幽默不会油滑,坦诚不会粗率,谦虚不会虚伪,活泼不会轻浮,谨慎不会拘泥。
有人认为谋略是人生智慧。其实谋略是小智慧。人们醉心于《孙子兵法》、《三国演义》中的出奇制胜,岂不知,出奇一旦过了度亦可致败。
有人认为读书生智慧。不错,书籍是知识的海洋,读书使人进步,这是不争的事实。读书也有“度”。书不可不读,书又不可滥读。书,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并非多多益善。郑板桥说:“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哲学家伏尔泰甚至说:“浩瀚书海使人愚蠢。”
您瞧,“度”难道不是人生大智慧吗?守度难道不是人生最重要的方略和品德吗?
许多事本身很难评价其正确或是错误。“度”的这一边,事就做对了,一过了度,事就做得不对了。
过失,过失,一过就失。
过错,过错,一过就错。
Ⅸ 以老子的哲学思想为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老子(抄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谥伯阳,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物极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