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文
晴空中,漫天飞舞的蒲公英,骄傲地向人们展示自己驾风飞天的本领,那是蒲公英妈妈留给自己孩子的传家宝,那是孩子安身立命的根本。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们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父母应该给自己的孩子留些什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西方人也不例外,很早就流传着“老人授金”的故事。一位年老不久于人世的淘金人问自己的两个儿子想要些什么,大儿子想要父亲多年淘得的金砖,小儿子想要学习父亲丰富的淘金技艺。结果大儿子不思进取,坐吃山空,败光家产后,露宿街头。小儿子则凭借着高超的技艺成家立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有时带来的可能是懒惰与颓废。因而有富不过三代之说。高速发展的社会里,这样的例子也数见不鲜。一些有钱的大户人家,父母操劳一生,留给孩子万贯家产,车子、房子、票子,生怕自己的孩子受穷受罪,殊不知这样做有时反而害了自己的孩子。奢侈颓唐的生活、花天酒地的享乐之后,换来的是如山的巨债、无尽的悲痛。授的鱼越肥,味道越鲜美,遇到不成熟的下一代,就越可能逃脱不了遭人践踏的厄运。东汉末年,刘备将蜀国的基业交给了扶不起的阿斗。虽说有神机妙算的孔明,但蜀汉也难逃被灭的结局。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刘备只给阿斗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即人们所谓的江山。而下一代得不得精神的财富,最终只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泯灭。即使富可敌国,权倾朝野,在“大鱼”的诱惑下,也难免不出现“败家儿子”“娇惯千金”。
授之以渔,就教给后人渔鱼的本领,有了本领,即使遇到惊涛骇浪,也可以化险为夷。就像雄鹰有了飞行的本领,即使暴风骤雨,也毫无畏惧。就像有的人有时失去了物质财富的保护伞,因为拥有高超的本领,拼搏的精神,照样可以打拼出一片天地,换来德艺双馨的千古美名。
北京奥运会游泳比赛八金王——“飞鱼”菲尔普斯并不像有些青年,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父母提供给他的是良好的训练馆,优秀的教练,而并非舒适的生活。他需要日复一日地练习,这是一种单调的生活,但同时他的这种练习,这种奋发的努力,使他也习得了一技之长,能够向人类的潜能挑战。在获得金牌后,他与父母深情的拥抱,向世人表示了他对父母辛苦栽培的感谢。接受“渔”,接受了一个新天地,活出了一个亮丽的人生,诠释了奋斗的真谛。
有鱼,不一定吃得饱;有渔,一定会活得更好。朋友,留给下一代生存的本领,才能助其成长,展翅奋飞。加上后天的勤奋努力,即使再贫瘠的土地上,也会结出蒲公英们傲视苍穹的“擎天巨伞”。
2. 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话题的作文
想必同学们大概都听说过老子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吧?是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与其给人几条鱼,不如把打鱼的本领教给他。几条鱼只能解决他们暂时的饥饿,有了打渔的本领便会一生不愁。
对我们学生来说,成绩——分数,在这种指挥棒的指引下:教书的变成了教书的佣人,读书的变成了读书的奴隶 。可悲呀,实在可悲。我们的成绩变成了老师们向上爬的阶梯!我们学生,也只不过是会背书的机器,会做题的工具!这样的话,毕业后,恐怕除了会骂老师以外,可能什么也不会。因此,我认为老师除了让我们学到知识以外,更应该教给我们学生学习的方法,一种更为深层次的理念!
鲁迅笔下的“孔已己”是位有学问的秀才,茴香豆的“茴”字就知道有四种写法,可是他最终还不是冻饿而死吗?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连独立生活的能力都没有,又怎能称之为“人才”呢?而作为中国古代大发明家的黄道婆,虽然只是一位童养媳出身的农村妇女,没有学历,没有文化,却发明了编织工艺与设备,又怎能说她不是“人才”呢?
就拿我的事来说吧,妈妈喜欢听音乐,但用电脑不是很熟练。所以,当她要听时,总要把我找。有时候,我正学习呢,没办法,我只好弄电脑。有一天,妈妈对我说,总是这样太麻烦了,不如你教我怎么用吧。我想了想,便答应了,最终妈妈学会了。自那以后,我也清闲了不少,妈妈自己也可以娴熟地用电脑,听音乐了。确实,与其天天给她弄电脑,不如一次给她教会方法。
所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哪……
3.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话题的议论文 800字
想必同学们大概都听说过老子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吧?是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与其给人几条鱼,不如把打鱼的本领教给他。几条鱼只能解决他们暂时的饥饿,有了打渔的本领便会一生不愁。
对我们学生来说,成绩——分数,在这种指挥棒的指引下:教书的变成了教书的佣人,读书的变成了读书的奴隶
。可悲呀,实在可悲。我们的成绩变成了老师们向上爬的阶梯!我们学生,也只不过是会背书的机器,会做题的工具!这样的话,毕业后,恐怕除了会骂老师以外,可能什么也不会。因此,我认为老师除了让我们学到知识以外,更应该教给我们学生学习的方法,一种更为深层次的理念!
鲁迅笔下的“孔已己”是位有学问的秀才,茴香豆的“茴”字就知道有四种写法,可是他最终还不是冻饿而死吗?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连独立生活的能力都没有,又怎能称之为“人才”呢?而作为中国古代大发明家的黄道婆,虽然只是一位童养媳出身的农村妇女,没有学历,没有文化,却发明了编织工艺与设备,又怎能说她不是“人才”呢?
就拿我的事来说吧,妈妈喜欢听音乐,但用电脑不是很熟练。所以,当她要听时,总要把我找。有时候,我正学习呢,没办法,我只好弄电脑。有一天,妈妈对我说,总是这样太麻烦了,不如你教我怎么用吧。我想了想,便答应了,最终妈妈学会了。自那以后,我也清闲了不少,妈妈自己也可以娴熟地用电脑,听音乐了。确实,与其天天给她弄电脑,不如一次给她教会方法。
所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哪……
4. 授人以渔800字议论文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一个小孩,有人会叫他神童,但有人却说他自作聪明.一天,小孩来到河边,看到一个老翁在细柳下垂钓,在老翁的鱼箩里已经是满满的一箩,小孩很是喜欢,老翁看见小孩也很喜爱,决定将这箩鱼送给小孩,可是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小孩不要这箩鱼,那么你知道小孩对老翁说了什么吗?他对老翁说:”把你的鱼竿送我吧!”.
古语曰:“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当我看到这一论题,就记起一次无意中翻阅了语文教师的《黄冈中考精典》,读过这样一篇文章: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里播出鞠萍姐姐和几个小朋友唱的一首新儿歌,鞠萍姐姐唱道:“大雁为什么飞成一条线?”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们怕回家迷路!”我惊讶极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奇妙呀!然而鞠萍姐姐唱道:“回答得不好,回答的不妙!”我突然感到:一颗想象力的春芽被理性的成人无情的扼杀了!鞠萍姐姐和孩子们仍在一问一答的唱着:“小猫咪为什么总爱舔爪子?”“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没有抓到老鼠害羞了.”“气球为什么飞上天?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要抓小鸟.”“为什么吃饭的时候不能把书看?”“我知道!我知道!因为会把书儿一起吃掉了.”我一面惊讶孩子的奇特想象力,一面感慨着鞠萍姐姐每次都用同样温柔的话语否定孩子们的回答:“回答得不好!回答的不妙!”
据说西方国家的学校在教育孩子时,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我国的教育则更多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进行理性的冷静思考,以至学生常常在“正确答案”面前如履薄冰,举步维艰,生怕不小心便被老师斥为“回答的不好!回答得不妙!学习态度呆板,枯燥,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渴望,甚至一点儿灵活的理解都没有,只有死记硬背的标准答案,以求万无一失.久而久之,一个个学生经过严格规范的学校教育后都变成呆头呆脑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完全成了一台学习的机器,哪里还会有半点想象力创造力可言.也许是自己从事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也许自己是刚走上讲台不足三年的充满激情的老师,所以,在我的思想品德课堂上,我小心翼翼的看着我的学生,肯定着他们的每一句话,就象捧着一点稚嫩的脆弱的想象力的火种,生怕一不留神它便熄灭.因为我相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接触社会自然;解放孩子们的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学.叶圣陶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所以这些告诉我们教育要教给学生掌握方法,要学会靠自己去学习,这样,就能终身受用.
何谓“方法”?“方法”指的是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学习是动脑的事,所以我们要注重掌握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因人而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作为学生,要选择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师,要授人以鱼,毕竟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没有改变,学生处在求知的状态,需要正确的认知引导,但随着时代的改变,教师更应该授人以渔.就是说,教给学生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新颖、富有创见的观点,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干中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
5. 高中作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可以写老师教会你东西这一方面的,比如老师直接给你试卷答案总比直接教会你做题的方法要好。这个也可以写生活中你的父母或者朋友教会你一些什么道理之类的,望采纳!
6.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作文怎么写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一个小孩,有人会叫他神童,但有人却说他自作聪明.一天,小孩来到河边,看到一个老翁在细柳下垂钓,在老翁的鱼箩里已经是满满的一箩,小孩很是喜欢,老翁看见小孩也很喜爱,决定将这箩鱼送给小孩,可是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小孩不要这箩鱼,那么你知道小孩对老翁说了什么吗?他对老翁说:”把你的鱼竿送我吧!”. 古语曰:“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当我看到这一论题,就记起一次无意中翻阅了语文教师的《黄冈中考精典》,读过这样一篇文章: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里播出鞠萍姐姐和几个小朋友唱的一首新儿歌,鞠萍姐姐唱道:“大雁为什么飞成一条线?”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们怕回家迷路!”我惊讶极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奇妙呀!然而鞠萍姐姐唱道:“回答得不好,回答的不妙!”我突然感到:一颗想象力的春芽被理性的成人无情的扼杀了!鞠萍姐姐和孩子们仍在一问一答的唱着:“小猫咪为什么总爱舔爪子?”“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没有抓到老鼠害羞了.”“气球为什么飞上天?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要抓小鸟.”“为什么吃饭的时候不能把书看?”“我知道!我知道!因为会把书儿一起吃掉了.”我一面惊讶孩子的奇特想象力,一面感慨着鞠萍姐姐每次都用同样温柔的话语否定孩子们的回答:“回答得不好!回答的不妙!” 据说西方国家的学校在教育孩子时,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我国的教育则更多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进行理性的冷静思考,以至学生常常在“正确答案”面前如履薄冰,举步维艰,生怕不小心便被老师斥为“回答的不好!回答得不妙!学习态度呆板,枯燥,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渴望,甚至一点儿灵活的理解都没有,只有死记硬背的标准答案,以求万无一失.久而久之,一个个学生经过严格规范的学校教育后都变成呆头呆脑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完全成了一台学习的机器,哪里还会有半点想象力创造力可言.也许是自己从事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也许自己是刚走上讲台不足三年的充满激情的老师,所以,在我的思想品德课堂上,我小心翼翼的看着我的学生,肯定着他们的每一句话,就象捧着一点稚嫩的脆弱的想象力的火种,生怕一不留神它便熄灭.因为我相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接触社会自然;解放孩子们的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学.叶圣陶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所以这些告诉我们教育要教给学生掌握方法,要学会靠自己去学习,这样,就能终身受用. 何谓“方法”?“方法”指的是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学习是动脑的事,所以我们要注重掌握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因人而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作为学生,要选择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师,要授人以鱼,毕竟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没有改变,学生处在求知的状态,需要正确的认知引导,但随着时代的改变,教师更应该授人以渔.就是说,教给学生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新颖、富有创见的观点,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干中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让学生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肯定,能看到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结合我的思想品德课《感悟青春》我谈谈怎样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在玩中学,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一.通过音乐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内容简单,知识浅显易懂,如果说还象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那样就会让学生感觉到乏味,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开学的第一天,我就告诉我的学生,我的课堂主导思想是“快乐与自由”,快乐的享受上课的过程,营造良好的民主的氛围,自由的发表自己的主见,共同的探讨.所以在学习这课之前,我采取《小鸭子》做操的活动,让学生模仿,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展示和表现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进入角色,感受跳跃的青春. 二.在课堂教学我变“灌输”为指导式教学多年来,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放不开手脚,代替学生思考,把思考的结果告诉学生,把解决问题的唯一答案告诉学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更谈不上创新和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尤其是在我们思想品德课堂上,对待同样的一个问题,由于个体的不同,方法就不一样,教师必须承认差异的存在,所以我决定在我的课堂上,变灌输为指导式教学,创设教育情景,教会我的学生自己学会分析、概括、评价. 在《感悟青春》这节课中,学生在青春成长过程中对青春的误读,我就利用三个具体的案例,校园绰号煞风景、衣服我型我酷、李宵的困惑来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角色,假如我是其中的主人翁我是什么感受?通过思考、讨论、聆听别人的观点中获得灵感……在猜想、推测的过程中,老师是耐心的倾听者,是热情的鼓励者,同学们不用担心会说错,在每次学生回答完问题,我都会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每次激励学生大胆的思考,放心的发言,自信的体验,快乐的学习,每位学生都经历了自主学习、自悟自得、自我启迪、互学互补的过程,体验到了尝试的快乐、合作的喜悦,同学们始终是学习的主角,就连最后的答案也是在同学们的讨论中达成的,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正确的做法.在这样主动探究的精神状态中,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自然会得到迅速的提高. 三.教学中允许差异的存在,通过参与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悟青春》这堂课我总共安排了六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自我学习,自我体会,在教学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比如说在第一次和谐相处这个游戏中,要求男女生之间互相握手和对视三秒钟,问到有的同学为什么不愿意与异性同桌玩这个游戏时,有的同学回答,因为他的手太冷了,有的说因为他长的不好看,因为他的手太脏,其实这些都是可能存在的原因,就不能非要求他们回答的是男女授受不亲这一个你老师想得到的答案,在字母畅想这个环节,更是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他们的意见的肯定,对他们思维的肯定,对他们答案的升华和完善,都是我们老师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理论的升华. 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牢记古训:送人之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之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不仅要培养学生从小成为能运用学习方法,去主动地获取需要的知识、会学、善学的人,而且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不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死读书”“读死书”的人.在这种自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优秀合格的人才.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了.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青年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思索和实践着.本文则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一、培养学生分析教材内容的能力;二、培养学生运用记忆策略的能力,提高记忆效率;三、让学生体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以此来讲述我是如何转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将新理念、新思想体现在日常教学中,同时如何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青年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思索和实践着. 一、培养学生分析教材内容的能力. 想要解决任何问题的前提,要先具备深刻理解问题和清晰分析问题的能力.于是,在日常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及分析能力.例如:在初二思想政治课中,讲到“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一课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只通过一个标题我们就可以读出两层含义,即一则“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二则“法律又与其他行为规范不同,它具有特殊性”.同时,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提炼出本课的重点即:法律的三个特征和一个特点,使其清晰的讲述给学生. 书本的知识是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的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基本上以结构为大单元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使贯穿教学的认知主线是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学生在掌握知识时,除要对基础知识点熟练掌握外,对于知识结构的掌握更为重要.因为掌握结构具有比单纯掌握知识点要有更强的组织和迁移能力.当学生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结构时,他们便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也越来越强调考察学生对知识点联系的能力.因此,我以自然界的树为喻体,说明它有主干,然后有枝杈,随后是枝条,乃至最后有树的叶片,以此来比喻所学的知识体系.在每一课学完之后,启发学生独立归纳总结每课的知识框架结构,使每课的主体内容都能条理清晰的映在学生的头脑当中.几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这一方法确实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 二、培养学生运用记忆策略的能力,提高记忆效率. 学习任何知识的前提,一定是以记忆为基础的.心理学表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身心不断的发展,人的记忆策略会由机械记忆逐渐向有意记忆过渡.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更是有许多知识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单纯的死记硬背,不仅觉得单调乏味,难以记住,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且记忆效果也不佳,往往只是记住却不会运用. 教育心理学中有很多提高记忆效率,运用记忆策略的方法.于是,我在工作之余,利用大量时间仔细研读有关记忆策略的书籍,并有意识的将其运用到教学当中,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例如:在初一政治教学中,讲到“建立真挚友谊的基础:真诚平等、互帮互谅、共同追求”时,通过观察,我分别让他们记三个字,即:“真、互、同”,运用谐音记忆法与每日大家耳熟能详广告中的“护彤”相联系,并附加说明是“真”而不是“假”,使学生轻而易举的将三点记住了.又如:初二讲到法律的显著特征及主要特征时,同学们常常容易将两者记混. 法律的显著特征——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的主要特征——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于是,我便启发学生观察,“普遍约束力”的“普”字与“显著特征”的“显”字,同学们惊喜地发现,“普”字上面是“业”下面是“日”,而“显”字上面是“日”下面是“业”.这样一来运用某些特征进行记忆,一组巧妙的对应上了,另一组也自然不会写错. 再如:利用联想记忆法来记忆初二第五课中环保单行性法规的名称.我们的母亲是“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的下面蕴藏着矿产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土地上有大片的森林”——《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土地上还有丰富的水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水蒸腾会变成大气”——《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五项法律名称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记住了.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例举了. 让学生能又快又准地将所学内容记住这只是其一;其二,“授之与渔”教会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如何运用记忆策略更为重要,于是我利用活动课时间专门给学生讲授记忆策略,让记忆不再成为头痛的一件事. 三、让学生体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诗歌是中国璀璨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不仅描绘了情、景、事,而且其中也饱含了诗人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体验丰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便将诗歌这一文学作品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在讲到“友情”时,我以李白的一首《赠汪伦》引入到教学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效颇佳.在讲到初一有关“情绪”的内容时,我以《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引入其中,并结合她的红颜薄命说明消极情绪对人的危害,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我寓情寓景的讲述,换来了同学们会神的目光,仿佛空气被凝固一般,那一刻不仅展现了诗歌的无穷魅力,也使学生加深了情感上的体验. 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也进行了大胆地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为讨论法、问答法、讲授法等等,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教的职责在于帮助,目的在于不教,而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于是,在教学中,对于某些内容简单、结构清晰的框题,我则大胆放手安排学生自己提前准备,体验“我做一回教师”的感受,给大家讲述课程内容,在课程的最后几分钟再由我进行补充、小结. 此外,我还积极尝试将小品剧引入到课堂当中来,例如初二讲到“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一课,课前安排学生自编小品,把青少年依法受到的四方面保护以短剧形式生动演义出来.这激活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体现了新课程中的创新精神.在区级公开课的展演上,受到了各校老师的好评. 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了.新课程要求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重点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在新一轮课改到来之时,我会不断学习、思考,并转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以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断探索,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评论 | 14 3 2011-02-26 21:55卢氏李江怡 | 一级要有自学能力一群机械大四学生信心十足的走进教室,这是他们需要参加最后一次考试.教授把试卷发下来后,他们看到只有5个论述题. 一个小时过去了,原来的眉开眼笑的表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难堪的表情. “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谁把5个都答完了?” 没有一个人说话. “4个呢?" 还是没有人说话. “3个?2个?1个总做完了吧?” 教授严肃的说:“即使你们完成了4年的工程教育,但还有许多问题你们不知道,你们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7.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作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一次,一位客户前来洽谈合作事宜,留意到这个条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事情虽小,却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道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只有指给人们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授之以渔呢?
授之以渔,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
就这个事情来说,写一个“注意安全”的条幅谁不会呢?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光靠这个提示是很难做到的。殊不知窨井盖坏了,如果不及时更换,单靠一个“注意安全”的提示,照样会有人不小心掉下去;大雨滂沱,如果只是提示“小心淋雨”而不助以雨具,照样会有人淋雨生病;下班路上,人多车挤,如果只是提示“注意交通安全”而没有交警指挥交通,依然可能会发生交通事故。事实说明,只有讲究科学的方法,拿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授之以渔,必须做到对症下药。
事物总是千差万别的。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梯子只有横放,才不会倒下伤着人,这就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再拿我们学生来说,每一门功课的学习方法都不尽相同,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和志趣也不尽相同,老师只有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学到真正的本领,才能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果只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就是再努力,也不会有多大的收获。
授之以渔,还必须勇于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时候,很多事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且,好的方法也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逐步得到完善。那位客户之所以要求把条幅改为“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正是他在使用梯子的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人们总是嘲笑纸上谈兵的赵括,殊不知,造成其悲剧的根源在其父赵奢身上,根本没有给过赵括实践的机会。身为将军,赵括并没有经过亲身的实践,整日与父亲空谈理论,以致他根本没有从父亲那里学到真正的用兵之道。再加上他的轻率自负,兵败被杀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可见,如果不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再好的名师也很难教出高徒。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只有我们掌握了授之以渔的科学方法,才会有吃不完的“鱼”。
8. 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为题的议论文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一个小孩,有人会叫他神童,但有人却说他自作聪明。一天,小孩来到河边,看到一个老翁在细柳下垂钓,在老翁的鱼箩里已经是满满的一箩,小孩很是喜欢,老翁看见小孩也很喜爱,决定将这箩鱼送给小孩,可是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小孩不要这箩鱼,那么你知道小孩对老翁说了什么吗?他对老翁说:”把你的鱼竿送我吧!”.
古语曰:“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当我看到这一论题,就记起一次无意中翻阅了语文教师的《黄冈中考精典》,读过这样一篇文章: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里播出鞠萍姐姐和几个小朋友唱的一首新儿歌,鞠萍姐姐唱道:“大雁为什么飞成一条线?”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们怕回家迷路!”我惊讶极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奇妙呀!然而鞠萍姐姐唱道:“回答得不好,回答的不妙!”我突然感到:一颗想象力的春芽被理性的成人无情的扼杀了!鞠萍姐姐和孩子们仍在一问一答的唱着:“小猫咪为什么总爱舔爪子?”“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没有抓到老鼠害羞了。”“气球为什么飞上天?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要抓小鸟。”“为什么吃饭的时候不能把书看?”“我知道!我知道!因为会把书儿一起吃掉了。”我一面惊讶孩子的奇特想象力,一面感慨着鞠萍姐姐每次都用同样温柔的话语否定孩子们的回答:“回答得不好!回答的不妙!”
据说西方国家的学校在教育孩子时,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我国的教育则更多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进行理性的冷静思考,以至学生常常在“正确答案”面前如履薄冰,举步维艰,生怕不小心便被老师斥为“回答的不好!回答得不妙!学习态度呆板,枯燥,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渴望,甚至一点儿灵活的理解都没有,只有死记硬背的标准答案,以求万无一失。久而久之,一个个学生经过严格规范的学校教育后都变成呆头呆脑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完全成了一台学习的机器,哪里还会有半点想象力创造力可言。也许是自己从事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也许自己是刚走上讲台不足三年的充满激情的老师,所以,在我的思想品德课堂上,我小心翼翼的看着我的学生,肯定着他们的每一句话,就象捧着一点稚嫩的脆弱的想象力的火种,生怕一不留神它便熄灭。因为我相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接触社会自然;解放孩子们的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学。叶圣陶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所以这些告诉我们教育要教给学生掌握方法,要学会靠自己去学习,这样,就能终身受用。
何谓“方法”?“方法”指的是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学习是动脑的事,所以我们要注重掌握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因人而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作为学生,要选择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师,要授人以鱼,毕竟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没有改变,学生处在求知的状态,需要正确的认知引导,但随着时代的改变,教师更应该授人以渔。就是说,教给学生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新颖、富有创见的观点,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干中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让学生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肯定,能看到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结合我的思想品德课《感悟青春》我谈谈怎样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在玩中学,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一.通过音乐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内容简单,知识浅显易懂,如果说还象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那样就会让学生感觉到乏味,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开学的第一天,我就告诉我的学生,我的课堂主导思想是“快乐与自由”,快乐的享受上课的过程,营造良好的民主的氛围,自由的发表自己的主见,共同的探讨。所以在学习这课之前,我采取《小鸭子》做操的活动,让学生模仿,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展示和表现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进入角色,感受跳跃的青春。
二.在课堂教学我变“灌输”为指导式教学
多年来,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放不开手脚,代替学生思考,把思考的结果告诉学生,把解决问题的唯一答案告诉学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更谈不上创新和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尤其是在我们思想品德课堂上,对待同样的一个问题,由于个体的不同,方法就不一样,教师必须承认差异的存在,所以我决定在我的课堂上,变灌输为指导式教学,创设教育情景,教会我的学生自己学会分析、概括、评价。
在《感悟青春》这节课中,学生在青春成长过程中对青春的误读,我就利用三个具体的案例,校园绰号煞风景、衣服我型我酷、李宵的困惑来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角色,假如我是其中的主人翁我是什么感受?通过思考、讨论、聆听别人的观点中获得灵感……在猜想、推测的过程中,老师是耐心的倾听者,是热情的鼓励者,同学们不用担心会说错,在每次学生回答完问题,我都会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每次激励学生大胆的思考,放心的发言,自信的体验,快乐的学习,每位学生都经历了自主学习、自悟自得、自我启迪、互学互补的过程,体验到了尝试的快乐、合作的喜悦,同学们始终是学习的主角,就连最后的答案也是在同学们的讨论中达成的,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正确的做法。在这样主动探究的精神状态中,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自然会得到迅速的提高。
三.教学中允许差异的存在,通过参与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感悟青春》这堂课我总共安排了六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自我学习,自我体会,在教学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比如说在第一次和谐相处这个游戏中,要求男女生之间互相握手和对视三秒钟,问到有的同学为什么不愿意与异性同桌玩这个游戏时,有的同学回答,因为他的手太冷了,有的说因为他长的不好看,因为他的手太脏,其实这些都是可能存在的原因,就不能非要求他们回答的是男女授受不亲这一个你老师想得到的答案,在字母畅想这个环节,更是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他们的意见的肯定,对他们思维的肯定,对他们答案的升华和完善,都是我们老师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理论的升华。
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牢记古训:送人之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之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不仅要培养学生从小成为能运用学习方法,去主动地获取需要的知识、会学、善学的人,而且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不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死读书”“读死书”的人。在这种自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优秀合格的人才。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了。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青年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思索和实践着。本文则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一、培养学生分析教材内容的能力;二、培养学生运用记忆策略的能力,提高记忆效率;三、让学生体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以此来讲述我是如何转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将新理念、新思想体现在日常教学中,同时如何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青年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思索和实践着。
一、培养学生分析教材内容的能力。
想要解决任何问题的前提,要先具备深刻理解问题和清晰分析问题的能力。于是,在日常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及分析能力。例如:在初二思想政治课中,讲到“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一课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只通过一个标题我们就可以读出两层含义,即一则“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二则“法律又与其他行为规范不同,它具有特殊性”。同时,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提炼出本课的重点即:法律的三个特征和一个特点,使其清晰的讲述给学生。
书本的知识是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的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基本上以结构为大单元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使贯穿教学的认知主线是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学生在掌握知识时,除要对基础知识点熟练掌握外,对于知识结构的掌握更为重要。因为掌握结构具有比单纯掌握知识点要有更强的组织和迁移能力。当学生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结构时,他们便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也越来越强调考察学生对知识点联系的能力。因此,我以自然界的树为喻体,说明它有主干,然后有枝杈,随后是枝条,乃至最后有树的叶片,以此来比喻所学的知识体系。在每一课学完之后,启发学生独立归纳总结每课的知识框架结构,使每课的主体内容都能条理清晰的映在学生的头脑当中。几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这一方法确实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
二、培养学生运用记忆策略的能力,提高记忆效率。
学习任何知识的前提,一定是以记忆为基础的。心理学表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身心不断的发展,人的记忆策略会由机械记忆逐渐向有意记忆过渡。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更是有许多知识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单纯的死记硬背,不仅觉得单调乏味,难以记住,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且记忆效果也不佳,往往只是记住却不会运用。
教育心理学中有很多提高记忆效率,运用记忆策略的方法。于是,我在工作之余,利用大量时间仔细研读有关记忆策略的书籍,并有意识的将其运用到教学当中,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例如:在初一政治教学中,讲到“建立真挚友谊的基础:真诚平等、互帮互谅、共同追求”时,通过观察,我分别让他们记三个字,即:“真、互、同”,运用谐音记忆法与每日大家耳熟能详广告中的“护彤”相联系,并附加说明是“真”而不是“假”,使学生轻而易举的将三点记住了。又如:初二讲到法律的显著特征及主要特征时,同学们常常容易将两者记混。
法律的显著特征——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的主要特征——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于是,我便启发学生观察,“普遍约束力”的“普”字与“显著特征”的“显”字,同学们惊喜地发现,“普”字上面是“业”下面是“日”,而“显”字上面是“日”下面是“业”。这样一来运用某些特征进行记忆,一组巧妙的对应上了,另一组也自然不会写错。
再如:利用联想记忆法来记忆初二第五课中环保单行性法规的名称。我们的母亲是“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的下面蕴藏着矿产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土地上有大片的森林”——《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土地上还有丰富的水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水蒸腾会变成大气”——《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五项法律名称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记住了。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例举了。
让学生能又快又准地将所学内容记住这只是其一;其二,“授之与渔”教会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如何运用记忆策略更为重要,于是我利用活动课时间专门给学生讲授记忆策略,让记忆不再成为头痛的一件事。
三、让学生体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诗歌是中国璀璨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不仅描绘了情、景、事,而且其中也饱含了诗人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体验丰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便将诗歌这一文学作品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在讲到“友情”时,我以李白的一首《赠汪伦》引入到教学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效颇佳。在讲到初一有关“情绪”的内容时,我以《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引入其中,并结合她的红颜薄命说明消极情绪对人的危害,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我寓情寓景的讲述,换来了同学们会神的目光,仿佛空气被凝固一般,那一刻不仅展现了诗歌的无穷魅力,也使学生加深了情感上的体验。
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也进行了大胆地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为讨论法、问答法、讲授法等等,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教的职责在于帮助,目的在于不教,而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于是,在教学中,对于某些内容简单、结构清晰的框题,我则大胆放手安排学生自己提前准备,体验“我做一回教师”的感受,给大家讲述课程内容,在课程的最后几分钟再由我进行补充、小结。
此外,我还积极尝试将小品剧引入到课堂当中来,例如初二讲到“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一课,课前安排学生自编小品,把青少年依法受到的四方面保护以短剧形式生动演义出来。这激活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体现了新课程中的创新精神。在区级公开课的展演上,受到了各校老师的好评。
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了。新课程要求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重点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在新一轮课改到来之时,我会不断学习、思考,并转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以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断探索,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评论 | 14 3
2011-02-26 21:55卢氏李江怡 | 一级
要有自学能力
一群机械大四学生信心十足的走进教室,这是他们需要参加最后一次考试。教授把试卷发下来后,他们看到只有5个论述题。
一个小时过去了,原来的眉开眼笑的表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难堪的表情。
“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谁把5个都答完了?”
没有一个人说话。
“4个呢?"
还是没有人说话。
“3个?2个?1个总做完了吧?”
教授严肃的说:“即使你们完成了4年的工程教育,但还有许多问题你们不知道,你们的学习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