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作文怎样审题立意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粘后能“岿然不动”的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
四、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五、细节切入法
示例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从局部细节来看,大致有以下思路:
郑板桥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启示人们要“善于借鉴”,学会融合;“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提示我们要注重个体与总体、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和谐,即“和谐就是美”;而“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则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方能体现其价值、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
六、倾向揣摩法
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甚至南辕北辙,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
七、多向发散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发散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示例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尽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从薛潭角度,我们可抓住他“学讴”、“未尽秦青之技”就“辞归”,得出“要谦虚”的启示;也可从他意识到自己远未学到老师的本事而“谢求反”,总结出“要知错即改”的道理。从老师秦青的角度,我们可从他面对学生的自以为是,并未发怒,而是“弗止,饯于郊衢”,且“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不一般的举动中,受到启发:“教育要讲究方法”。
然而薛潭“终身不敢言归”的做法值得商榷。倘若学生真的将老师的本事全部学到家的话,那又何必“终身不敢言归”呢?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另行拜师,博采众长。当然,提炼出多个观点后,应择优而作。
八、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示例
公交车靠站停稳后,车站上一位妇女为抓紧时间,抱起原先站着等车的小孩上车。车上一青年乘客主动起身让座。抱小孩妇女谢过对方,放下小孩,笑笑说:“小家伙刚会走路,还是让他自己站吧。”此刻,见两人互相谦让,无人入座,一旁的时髦少妇眼明手快,一屁股坐下,并大声招呼道:“囡囡,妈妈帮侬抢到座位了。”
材料中共出现了三个“人物”。无论从让座青年角度提倡“要助人为乐”,还是从抢座位的时髦少妇方面提出“要文明礼让”,似乎均无不可。然而从整个材料的重心、指向来看,应舍弃后两个次要人物,着眼点放在主角抱小孩的妇女身上,宜立意“尽早让孩子自立”。
九、求同存异法
此法对组合性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摒弃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示例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一中一外、一古一今的两材料,告诉我们的是同一个道理:在急功近利、异常浮躁的当今社会,务必“要有远见卓识”。
十、互补完善法
示例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孰是孰非?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只有既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当然,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而各种方法也并非孤立的,可能互有交叉。若在具体的审题立意过程中能灵活地综合运用,效果则更佳。
2. 高中作文审题详细分析
一审题是指细心揣摩题意。具体地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弄清题目所指示的写作对象和范围。
2.弄清题意的重点。
3.弄清题目的比喻、象征意义。
4.弄清题目对表达方式的要求。
二 高考题的审题
1.命题作文的审题
高考作文有不少是用一个词做题目。如“桥”“路”“蜡烛”“机遇”“父辈”“尝试”“习惯”“责任”“说安”“包容”“意气”“愿景”等。它的表意重心往往在这个词所代表的事物本质特点上,需要抓住它的本质特点进行思考,或写它的象征意义,或写它的比喻意义,或写它的引申意义,这类命题审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词所表达的概念的含义,并据此选出恰当的材料。
如果题目是一个短语,必须分析短语的结构。一般说来,偏正关系的短语,它的题眼是偏的部分。比如“心灵的选择“审题必须扣住“心灵”思考,心灵是指人的精神世界,如思想意识道德情操意志品质等等,“心灵的选择”就是选择这在矛盾的情况下,对某种思想精神品质 情操等向真善美升华的选择。
一个主谓结构的标题,重点应该分析的是谓语,如“成功贵在恒”,重点应该分析为什么说“贵在恒”,怎样才能做到“贵在恒”,再如“坚韧——我追求的品质”什么是我追求的品质?是“坚韧”。“我追求”又成了一个偏正短语,限制了范围,是“我”的追求,而不是别人的。
一个动宾结构的标题,重点分析的对象是宾语,如“小议异想天开”,重点应该分析什么是异想天开,为什么要异想天开,如何才能异想天开。
并列结构的标题,重点应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偏废一方。
文章的题目,虽然往往只有几个宇,只有仔细辨析题目中每一个字、词的含意及其相互关系,才能确切地领会整个题目的主要意思、主要精神。
(1)要抓住关键词语
例如,看到“父辈”这一题目,就要注意到“辈”是一个群体概念。文章不能只写自己的父亲或是伯父、叔父等某个个人,而要着眼于反映两代人的关系,或是下一代对于上一代的某些较有普遍意义的看法。
(2)弄清词语取的是基本义、还是比喻义
如“尝试”这一题目,取的是它的基本义,即一个人或一些人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做一件以前没有做过的事,从而获得某种感受或启示。既然是“以前没有做过的”,所以成功、失败或至今仍无结果都可以写。因为“尝试”的前边没有限制词,所以既可以用第一人称写自己,也可用第三人称写别人;既可以写个人的经历,也可以写集体的实践。
有的题目要求取的是它的比喻义。比如2006年北京《北京的符号》。
2.材料作文的审题
材料作文的审题,实际是一种有特定目的的阅读。它要求作者不仅分解内容,提炼意义,而且要善于从整体上去判别材料的主要倾向,从某些暗示中捕捉命题的意向,并根据命题的限制和要求,对材料的主旨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所以,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点就要做到整体认知、总体把握材料主旨。
材料作文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材料寓意观点,需要多角度抽象立意。审题难度较大,需要对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材料除显而易见的表层含意外,往往蕴含许多深层内涵,并由此可以开决出多方位多角度的议论点。
另一类是以材料作为写作的情景,展开联想想象。
当然,材料作文可以从不同角度确立观点,审题时要选择最适合自己发挥的论题,或材料最丰富的角度,会得心应手。
这一类作文应该在总体把握材料的主旨基础上选择最佳角度立意,当然也可以根据材料提供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角度审题立意。2006年高考做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并且拓宽了审题立意的角度,2007年高考中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比如全国卷的漫画式材料。
3.话题作文的审题
自1999年高考作文多属话题作文。(06年、07年除外)。1999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1年高考作文是以“诚信”为话题;2002年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
①明确文题构成。
话题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语、话题、作文要求(或注意)四部分构成。
A话题作文的材料起个由头的作用,或提供一个事实或讲述一段小故事或给出一幅(组)漫画等,用意在于吸引注意力,激起写作兴趣,将考生的思维引入材料所提供的情境。
B提示语的作用或是对材料作解释说明,或是补充介绍,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材料,更有效地打开思路。
C话题是由材料引出的,是在材料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作文的中心议题。话题和材料的关系,既可能是话题范围仅仅是材料蕴含的意义中的一部分,也可能是话题范围远远超过材料所蕴含的意义。
D要求(或注意)则是对作文提出一些具体的诸如立意、选材、文体、题目、篇幅等方面的规定。
②审读材料(包括提示语)。
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对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中总是隐含着命题者的一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审题首先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意图读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文章的观点。
2001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对于人生来说,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怎么可以抛弃呢?尽管这个故事并没有结论,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很清楚的:诚信不可抛。要按这个道理立意,就是命题者通过话题材料给予考生的提示。因此,话题虽然只是“诚信”二字,但作文是必须按“诚信不可抛”来写的。
③审读“话题”。
“话题”的文字总是很简短。但尽管这样,对话题也一定要看准,想清,这样才能使话题作文的审题更加准确,否则就有偏离的可能。1999年的话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考生在文章中大写特写记忆到底能否移植,也有的写记忆移植的试验如何如何,完全脱离了话题规定的范围。话题“假设记忆可以移植”是一种假设,就是规定了前提和范围,考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作文。再去讨论能否移植的问题,就是对这个前提有意见,也就越出了话题的范围,而在写另外的题目了。这在考场作文中是绝对不允许的。
三研究题目特点,把握写作的着力点。
1.如果题目或话题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语,就要搞清这个字或词语的含义以及所涉及的范围
例如:2005年北京试卷《说“安”》为题写一篇作文,“说”表明让写的是议论文体。“安”的范围很大,如“安定”“安分”“安静”“安逸”“安乐”“安全”“平安”等词语,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有话可说的词语,这就是写作的着力点。
2005年重庆试题“自嘲”,其含义诗自己嘲笑自己,是对自身缺点和自身不利处境的富有智慧和幽默感的认识,写作范围只能是自己,而不是他人,这就是着力点。
2.如果话题是一个偏正词组,除搞清中心词的含义外,要特别注意其限制成分的内容,而且限制词语就是写作的着力点。
如2005年山东试题《双赢的智慧》,它的着力点不在“智慧”,而是在“双赢”,就是利益双方互相主动帮助他人,互相受益的事情。
2002年全国试题“心灵的选择”,试题的着力点是“心灵”,即经过艰苦的心里矛盾斗争之后做出的抉择,而且体现出高尚的精神或积极的意义。
3.如果话题或题目是一个或几个并列的概念,那么辨明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写作重点。
比如2005年全国二《位置与价值》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关系:找准位置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对自己缺乏认识,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就很难实现自身的价值。最近几年的关系型作文值得认真推敲。
4.如果话题或题目是一个动宾(或动补)词组或一个句子,着力点应该放在动词(谓语)。
如2005年天津试题《留给明天》,“留”就是文章的着力点,到底留什么给明天呢,可以有多种想法。再如2005年辽宁试题《今年花胜去年红》中心点就是“胜”,可以用对比的写法写出生活的今胜过昔,事物的新胜旧,人物的差变好。
5.如果话题或题目是一个问句,着力点在疑问词上。
比如“历史岂容篡改”,着力点在“岂”字。
3. 高考作文的审题技巧
用一个审题立意的具体例子回答,看能否对你有一些帮助。
【文题】
黑格尔曾对人讲一件轶事: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抬头观望星辰时,掉进一个坑里,有人拉他出来,他说:“明天有雨”。第二天果然下雨了。有人嘲笑他,说他虽然认识天上的星辰,却看不见自己脚下的东西。黑格尔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从这则轶事中你读懂了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什么品质?这样的品质又能够给你怎样的启示呢?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文题分析】
针对这个材料写议论文,首先要确立论述的角度。可以不妨从“材料”中设立这样的几个问题入手:泰勒斯观望星辰的目的是什么?——探索宇宙的奥秘,进行自己的研究;他为什么会掉进坑里?——只顾钻研,一心探索,没看脚下;假如他既看天空又顾脚下该怎样?——不会掉进坑里,但也未必认识天上星辰,不会得出“明天有雨”的结论;对于别人的嘲笑如果换个角度理解如何?——“虽然认识天上的星辰”,这是钻研的结果;“看不见脚下的东西”,是因为他研究的痴迷,是用志不分的表现……把材料内容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去分析、理解,就不难把握这段文字的含义,由此可以确立这样的观点:目中无“坑”恰恰是心中有“星”的表现;而唯有这样的“痴迷”才能成就大事……
【范文】
痴迷方能成大器
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痴迷地眺望星空,以至掉到眼前的坑里。这一举动似乎不可思议,难怪有人嘲笑他虽然认识天上的星辰,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而我却极其赞赏泰勒斯如醉如痴、凝神专注的精神,因为唯有痴迷,方能成就大器。
的确,泰勒斯很了解天上的星辰,当他掉到坑里,过路人将他拉出来时他对过路人所说的话并不是“谢谢”,而是“明天有雨”,第二天,果然下雨了。他对天象的准确推测,正是他痴迷观察,用志不分的结果。假如他既望天空,又观脚下,一心二用,虽无掉进坑里的危险,却也未必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
古今中外,大凡在学术上,科研中有建树、有成就的人,除了他们的勤奋、毅力、创新等因素外,其共同点就是他们对事业的痴迷和执着。据说,希腊国王让阿基米德判定王冠上的含银量,阿基米德认真钻研,到了痴迷的程度,一次洗澡时,从澡盆里溢出来的水中得到启示,竟然忘记了穿衣服,赤裸裸、水淋淋地跑到家。就这样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牛顿痴迷钻研也流传下来许多类似把怀表当成鸡蛋煮的轶闻。纵观伟人事业的成功,哪一个少得了探索之中的痴情?
古人云:性痴者其志凝。这里的“痴”则是用心专一,用志不分的体现。唯有用心专一,才有可能潜心钻研,钻到极处,才有可能获得成果;也唯有用志不分,才有可能坚持不懈,废寝忘食,水滴石穿。所以,泰勒期“目中无坑”正是他“心中有星”的表现,正是他钻研中的可贵之处。而许多功不成,名不就者,恰恰缺少这种潜心观星的痴迷精神,使他们失败的也往往是心性浮躁,用心不专的毛病。
还是大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只有躺在坑里,从不仰望天空的人,才不会掉到坑里。因为他们没有探索,没有钻研,也没有对事业的痴迷。这样说来,泰勒斯观星掉到坑里非但不应嘲笑,而是值得学习的。果真我们都具备了学业上的痴迷,又何愁不成学业,不成大器?
【范文短评】
这篇范文的命题《痴迷方能成大器》,揭示着全文论述的观点,预示着要谈论的主要内容是专心致志与成就事业的关系,而“方能”二字,又意在揭示“专心致志”是“成就事业”的必要条件。一个题目的拟订,就等于确定了论点和论述的主要内容。
在论述中作者首先论述了古今中外在学术上,在科研中有建树、有成就的人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对事业的痴迷和执着;再就痴迷的意义来分析痴迷与成材的关系;最后以从反面指出没有痴迷也绝没有成就的结论来结束全文。
文章条理清楚,语言有力,紧紧抓住材料中“泰勒斯观星掉到坑里”的事例反复地、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证,使文章不仅在使用论据上显得经济有力,还使文章在内容结构上显得紧凑集中,充分体现了以话题为论述的中心。
4. 高考作文如何审题才不偏差
呃,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抄我也是一个将要面临高考的人,平时作文也不错,也难免有时分析题目要求时有偏差。所以多练多想十分重要,而且一般一见题脑中的那个思路不要得因为很多人都会想到,文章写得好从无捷径,多看点书吧,可以把思路打开。希望对你有帮助。
5. 高中生作文怎么审题,怎么立意
一. 如何审题(一).审题10分钟
考场作文从读题到成篇一般是50—6—0—分钟,审题立意的时间应当用上十来分钟。时间充足了,分析才能准确深入,立意才能在比较中选出最好。其实动笔写作的时间快则30分钟,慢则40分钟。只要审题目准确,立意高远,构思成熟,下笔写来,那就得心应手,一挥而就,还能自然自然形成贯通的气势。因此养成10分钟审题立意的习惯,在考场上就能避免离偏题等许多问题。
(二)多种题型的审题训练并重
受近年来全国卷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影响,不少学生的作文训练只局限于话题作文,而供料作文、看图作文和命题作文的训练往往被忽视。2006年全国卷改用供料作文的形式,从评卷的情况来看,考生很不适应。因此在2007年的备考中应确立多种题型并重的方针,切不可只训练一种题型。下面我们讲讲话题作文、供料作文和看图作文和审题。
1、 话题作文
标准的话题作文是由四在板块构成,即背景语、启发语、话题语和强调语构成。
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远行的青年来到一片绿洲,遇到一位老者,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者反问:“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说:“糟透了。”老者听后说:“你快走吧,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一位青年,老者又同样反问他,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人也好,风景也美……”老者说:“这里也是同样的好。”(背景语)
你在评价同样人或事的时候,别人便顺着你的评价而评价,这种现象在现实中较普遍,其背后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细加思索会给我们带来人生的智慧、美妙的感受。(启发语)请你以“评价的背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强调语)
一般的审题思路是
(1) 从背景语入手,审清思维模式——解决好“怎么想”的问题。
(2) 从话题语入手,审清话题主旨——解决好“是什么”的问题。
(3) 从启发语入手,审清写作重点——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有限制作用的语句尤其要注意。
(4) 强调语入手,审清写作要求——解决好“怎么写”的问题。
从近两年的命题来看,话题作文的审题限定性有所增强,主要表现在背景语(材料)对话的限定上。如我们的二模作文题“精神的脂肪”背景语中已对“脂肪”一词做了限定,是“低俗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从背景语中我们能够明白“脂肪”是有害的,是低俗的,是需要“减掉”的。而有些考生把它理解为“能量的基础”是有利的,这显然偏离了题意。
2.材料作文
一个人有一张出色的由黑檀木制成的弓。他用这张弓射的又远又准,因此珍惜它。有一次,他仔细观察它时,说道:“你稍微有些笨重!外观毫不出色,真可惜!——不过这是可以补救的!”他思忖:“我去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于是他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这个人充满了喜悦,“你正应配有这种装饰,我亲爱的弓!”一面说着,他就试了试。他拉紧了弓,弓却断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点拨: 材料作文的关键,是看懂材料,选好写作角度。具体步骤如下:1、完整地阅读材料、及全部要求 2、在整体感觉的基础上给材料分层或分人物、角度 3、再整合起来,对材料形成整体理解 4、认真看“要求”,是可以任选一个角度,还是只能就主旨写作。但无论如何角度都必须是材料中有的,不能偏离或曲解材料。
[材料分析]
(1)弓:出色的、又远又准——猎人:珍惜 、 喜爱
(2)弓的外观:毫不出色、稍微笨重——猎人:可惜、 补救 别让爱变成伤害
(3)爱的初衷——弓断的结果
正确立意角度:
猎人角度:苛求与失去、完美也要适度、重其本质、轻其形式、顺其本性、莫让爱水横流
弓的角度:真实最美、去掉装饰,追求本质,华而不实与实而不华
事件角度:追求生命的本色、完美无需装饰
立意失误举例:
缺陷是美 感谢残缺 找准自己的位置 主观与客观协调 主观认识 找到高度 自作聪明 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懂得追求 珍惜眼前 学会生活 物尽其能 有得必有失
3.看图作文
看图作文主要由“图”“图的旁白”和作文要求构成。要注意“图”和“旁白”是一个整体,我们不可将其割裂开而“断章取义”。如我们曾经做过的一个作文练习,图的旁白是“永不走路,永不摔跤,永处襁褓”,我们审题时不能将这三句话断章取义,而应当是将它和漫画结合,提炼出主题,对“画地为牢、固步自封、苟安自得”的批判,或立足于叧一角度,对“突破陈规,开拓创新”的呼吁和赞颂。二、构思与布局
1.两结合快速起草法。一部分打草稿,一部分列提纲的方法。这样把打草稿和列提纲相结合,既可节约时间,又可避免写作失误。
起草:标题、开头、结尾。 艺考 艺术高考 高考 艺考资讯
提纲:主体内容,按顺序分条列出,注明字数,意在对全文起调控作用。
2.文章布局
文章的而已关键在于体现清晰的思路。议论文可采用总——分——总的形式行文。“分”的部分最好分解成三个分论点 ,可用排比式的布局来显示思路,段首写上点题性质的总领句,段末写上点题性质的总括句,这样给阅卷者以思路顺畅,紧扣题旨的印象。如:
说“善”
与善结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无功、无名、无已”的境界。
善是一种修养,与功利回馈无关。当代伟大书法家启功先生书法造诣登峰造极,可谓一字千金,但他那种低调的做人风格,乐于奉献的品质,与他的书法艺术一样伟大!自己书法作品的劳动所得,数以百万计,却从不经手,由北师大派专人统一管理,全部注入“励耘奖学、助学基金”,当政府要授予他相应的名号时,他诙谐的拒绝道:“博取功名,我本无心!”甚至于不愿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基金会。“熙熙攘攘,名来利往”,在这里成了一个例外!博大悲悯的胸怀,如秋日寥廓的长空!
6. 作文的审题方法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可以说,审好题,作文就成功了一半。审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文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命题作文。包括全命题文,半命题文。
2.命意作文。包括供文字材料文,供图像材料文,文图并供文。
以上文题形式的不同,决定审题的范围、方法和要求也各有不同。因此,不可忽视审文题,以避免文与题不符,形成所谓的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同是叙述一件事,《一件有意义的事》和《一件难忘的趣事》这两个文题的写作重点是不同的:《一件有意义的事》的写作重点是突出这件事的------“意义”所在,把这件事“有意义的”地方描绘出来;而《一件难忘的趣事》的写作重点是所叙之事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它有趣,要把趣之所在描绘出来,以突出其难忘。因此说,找准了文题所要写的重点,也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选材也就有了范围,组材也就有了目标。
一般说,文题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
一般规律是:
1.文题是句子的,句中的动词往往是“题眼”。如:《我最喜欢的一个人》,题眼是“喜欢”。
2.文题是一个短语的,在短语中起形容修饰作用的词语,就是“题眼”。如《暑假里的一天》,题眼是“暑假里”,限制了所写事件的大的时间范围。
3.文题是一个词的,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 审题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弄清文题对行文限制。很多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提出限制,规定范围,作者必须严格地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只有这样才能不离题,不偏题,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下笔千言不走题。
1.弄清文题的时间限制
有的作文题目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审题时要把握住这时间上的限制。比如《元旦纪事》。这道题选材时间限定为一月一日,所写的事要能够和“新年”这样一个节日的特定背景、特定含义发生某种联系。
2.弄清文题的处所限制
有的作文题目规定了处所范围,审题时要明确其中处所的限制。如《放学路上》这个题目,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是在“放学”之后的“路上”的所见所闻,只有把握准了这个处所,所写的内容才有依托和基础。
3.弄清文题的数量限制
有些作文题目出现数量词,审题时要明确数量上的限制。如《记我学作文中的一件事》和《记我学作文中的二三事》。两个题目写作的要求上只有数量上的区别:前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后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二三事或二三片断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稍有不慎,将一件事写成二三事或将二三事写成一件事都属于文不对题。
4.弄清人称的限制
有些作文题目在人称上规定,审题时要明确它在人称上的限制。例如《教师,我要告诉您》这个题目,就限制了行文要用第一人称,要从“我”的角度写自己要向教师讲述内容。《雷锋就在我身边》这个题目,可用第一人称写,也可用第三人称写,下笔写就要定好用第几人称写。再如《奶奶的微笑》这个题目,审题时就在注意,文题本身就限制了写作此文要用第三人称,间或使用“我”也是做为陪衬出现,贯穿全文的人称应是“奶奶”或“她”。
5.弄清蕴含的意义。
有的题目有象征意义或有引申义。如《路》、《雨露润心田》、《白雪》等。遇到这类题目,就不能就题论题,要透过字面上的具体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去揭示题目包含的象征意,文章主题才会有深度。
6.明确附加的限制
有些题目有附加的题外条件,一般称作“要求”,审题时要明确它的附加限制。
7. 高中作文怎样审题才不会跑题
怎样过好高考作文的“审题关”
高考作文,是指令性作文。写指令性作文,写回作者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如答果对题目的要求不甚理解,找不到感觉,那么就会茫然不知所措,使写作陷入困境。要摆脱这种困境,变被动为主动,重要的在于过好“审题”这第一关。
所谓审题,就是对作文题目的意义、范围和要求的审定。审题正确,写出的作文才切题;反之,就文不对题。偏题、离题,是高考作文最忌讳的,因此,审题要慎之又慎,千万不可粗枝大叶,主观臆想。
8. 作文审题有何技巧
1、总体认知法
这是审题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法,这种方法要求对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要认真地推敲、揣磨、辨析、然后综合起来,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题目 。
9. 高考语文作文如何审题 语文作文审题技巧
审清“标志”,确定文章体裁
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记叙文的“标志”常见的有“回忆”“记……”“……的事”“……的生活”“……的人”等。 说明文的“标志”主要有“介绍……”“……的话”“……的制作方法”等。
议论文的“标志”主要有“说”“议”“谈”“论”“评”“辨”“驳”“从……谈起”“从……说开去”“由……想到的”“……的启示”“读……有感”等。
审清题目要求,确定文章范围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这种审题方法既适用于记叙文,也适用于说明文。
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的题目范围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写人、记事。
写人的记叙文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描绘,要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征等,并适当地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穿插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如《我的老师》《妈妈》《我尊敬的一个人》《英雄》等题目都可以写成写人的记叙文。
记事的记叙文要扣住记叙的要素来写,把记叙的诸要素交代清楚,把事件的脉络及发展过程叙述明白,使读者有个清晰完整鲜明的印象。如《童年拾趣》《挫折》《难忘的一节语文课》《成功的喜悦》等题目都可以写成记事的记叙文。
审清题目“题眼”,确定文章重点(1)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如《我钦佩的一个人》与《我喜欢的一个人》,二者的内容虽都侧重于写人,但“题眼”不同,就决定了选材重点不同。前者的“题眼”是“钦佩”,后者的“题眼”是“喜欢”,两篇文章的重点分别为“钦佩”“喜欢”,两篇文章的选材也要从“钦佩”和“喜欢”入手。
审清题目“题眼”,确定文章重点(2)
如何抓“题眼”呢?
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赞成”展开。
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
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如《课余生活》,“题眼”是“课余”,要写出课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10. 高中作文审题有什么技巧怎样打开思路
1 作文首先是题意要清晰,如去年湖南的作文题《诗意地生活》就不同于《诗意版的生活》,要注意题权目的侧重点;
2 现在很多作文后都有补充材料的,也就是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而且他选用的材料都很有代表性,就方便你确定方向;
3 多积累素材,在行文前列一个小提纲,分清层次主要段落及用到的材料。
4 很多时候可以套用:一个小故事,一个感悟,再一个小故事一个感悟,如是最好三个,中间再插入过渡,开头结尾多用排比,写得精彩些,高分不成问题。
作文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我当时买了很多,<课堂作文》,他每期都有小册子叫《素材》都是小故事,很有用的,后来练得多了,高三联考总能上56(满分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