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全套作文 > 小学生关于母语的作文

小学生关于母语的作文

发布时间:2021-02-25 20:32:34

㈠ 以母语为话题的作文

也许,你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让人们赞叹不已;也许,你能说一段动人的法语,让人们如痴如醉.但请不要忘记你的母语--汉语.不要忘了身上流淌着的华夏民族的血液,不要断了维系你我的一丝血脉.
随着世界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多样文明像潮水般向我们侵袭而来.而英语,这一门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冲击着我们的耳膜.
你可曾因英语的不及格而失掉奖学金?你可曾因英语的不过级而为毕业证书愁眉苦脸?你可曾因英语的不流利而失掉一次又一次的面试,一份又一份的工作?
在每一次的痛苦遭遇里,你甚至问自己,处处是英语,英语,汉语是干啥用的?这门母语,还有说的价值吗?
在多元文化的竞争中,身旁年轻的选手个个健步如飞,而我们的老祖宗似乎有些气喘吁吁,步履蹒跚了.
看看身边那些牙牙学语的幼儿,还未学会普通话,却已开始念念有词地唱ABCD了.听听中学生的耳麦里,还未习惯周杰伦,却早已换成了大段大段的英文说唱.而广告,包装,你看得到中文吗?那里不见得会有中文.
明明是中国生产,中国销售,还非得弄个"made in China",是怕国人看不懂中文吗?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把握一门门的外语,但切不可数典忘祖,丢掉了我们的根本.
都说血浓于水.维系着这一方水土,联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语言啊!纵观历史长河,在众多文明的衰落与消失、诞生与兴盛中,在同我们一同到来的文明中,中华文明确是唯一一个没有断层的文明,她就这样深重地延续至今.而这一切,或多或少,与我们统一的文字有着联系吧!
我们有孔孟哲学,有百家争鸣,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有驰骋天地的"诗仙"李白,有宋词元曲,有《西游记》《红楼梦》.汉文学的博大精深多么丰富多彩!我们又怎么能忘,怎么敢忘?又岂是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就承载得起的?
记得你说的第一句话吗?是母语.记得你难过时,那些安慰语中,最诚挚、最亲切的吗?是母语.
任凭时代如何发展,任凭世界如何变迁,萦绕我们心头的,仍是那一句句亲切的汉语,像是体内流动着的华夏民族的血液,不可改变,也不想改变.
母语,那一丝血脉,已在我生命中绵延千年.

㈡ 以母语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唐诗过后是宋词,那么国内的“英语热”过后呢?我们是否该拾回对母语的尊重和热爱?
———题记
依稀梦中,远古先人吟唱着古老的歌谣在田间河边勤劳地耕种。从《诗经》中一路走来,我听到无数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吟诵着不朽的诗篇,抑扬顿挫、断金切玉,每个字都那么妥帖,那语言仿佛活了过来,如梦谣般轻轻吟唱着中华民族的风骨和气度。
是的,从来未曾将汉字看成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死物;从来未曾将汉语看成简单的交流工具。从来,我都是将它放在高高的神坛上,当作祖先千百年传承下的民族图腾般顶礼膜拜。神圣而虔诚。在我眼中,母语如河,流淌着先祖的谆谆教诲和万般叮咛。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从《诗经》中,我知道中国人众口传承的君子形象是温润如玉、坚硬如玉的,那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和雍容的气度。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从李清照的深情歌颂中,我明白中国人欣赏的是怎样豪爽大气的英雄。
雄浑壮阔、气度雍容,简简单单的汉语告诉我们的竟是如此宽广的胸襟,传达给我们的竟是如此深刻的哲理!教我们如何不深深地热爱自己的母语?
然而,令人惊诧悲愤的是,众多言论举措甚嚣尘上:在只有华人物理学家参加的大会上,主办方要求所有专家学者一律用英语发言;大学生的必修科目是英语,汉语却被漠视;众多公共场所,标识牌上使用的竟也是英语!
触目惊心,汉语,我们的母语,竟被漠视弃置到了如许田地!

㈢ 重视母语的作文

1.1什么是母语
母语,有不同的解释,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两种.
(1)《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在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方言.
(2)195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解释:
人在幼年时习得的语言,通常是思维和交际的自然工具.
这两个解释,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其一,母语与个人和民族的关系都十分密切,它是人们最初掌握的民族共同语;其二,母语是人们“最初”通过“习得”而获得的,与获得外语的“学习”过程是不一样的;其三,母语是人们交际和思维的“自然”工具,这种“自然”也有别于外语.
我们最初习得的语言,可以是民族标准语,也可以是某一方言,这又提出了“母言”的问题.
1.2母语和母言
母言,就是指人们最初习得的作为方言形态出现的民族共同语.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每个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的,他所习得的语言往往是方言,或者是带有方言特色的民族标准语;习得“标准”的标准语,是罕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认为母言就是母语,母语往往是以母言的形式出现的.
母言与方言有关,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方言,它是母语通常的存在形式.从理论上说,母语包括了一种语言的各种地域变体,因此,如果说某人持某种母言,也包含持该母言所属的母语的意思.母语和母言的区分,是讨论问题的需要.尤其是对于认识方言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方言及其地方文化的保护问题等等有重要意义.

㈣ 对母语的认识作文300字的

当我还是一个婴儿时,爸爸妈妈便教我怎样喊“爸爸,妈妈”在我那充满天真的双眸里,只是认为喊了这几句他们会高兴,会笑。
我长大了,在爸爸的帮助下,我去学走路。爸爸把我扶得很稳,可我在他松开手时,我又摔倒了,我便“哇哇”大哭。但爸爸却用手擦干我的眼泪,他教我念:“我一定要学会走路。”我跟着他念,虽然口齿不清,自己都听不大清楚,但我听到以后,竟然学会了走路。
我上学了,老师教我们念:“我爱我的祖国,我是祖国的花朵”等诸如此类的话。我原以为祖国是很遥远的地方,可从这些话中,我知道祖国就是中国,一颗屹立在东方的明珠,这颗明珠坐落在高山之p.从高山上,流出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流出了深沉的母语。
我读初一了,在初一这一整个学年里,我认识了很多汉字好朋友。我常常听到有人抱怨,“中国人真是的,发明文字吧,还有这么多多音字,形声字,让人分辨不清。”我不赞同这样的说法,在我心中,母语就像我的母亲。在我疲劳时,抚摸我的额头;在我失望时,鼓励的话语索绕在我的耳边。她教我感恩,教我坚强,让我爱国。
母语永远在我心中,我爱这个给予我深沉的爱的母亲,我更爱我那强大富有的祖国。
唐诗过了是宋词,那疯狂的:“英语热”过了是什么?中国的人民们,不要冷落了给你血肉之躯的母亲,更不要冷落了给予你精神文明的母亲,母语。请重拾对她的爱吧!

㈤ 急求! 一篇关于“母语”的话题作文!

我这只有以“挑战”为话题的,大哥就给点分吧,小弟跪求了!
有一句这样的名言:”一匹马如果没有另一匹马紧紧追赶并要超过它,就永远不会疾驰飞奔.”马需要挑战,人更需要挑战.

四季更迭,春华秋实。漫漫人生路上,我们艰苦跋涉,纵然荆棘丛生,风雨交加,也要如雏鹰挑战自我——刚毅走出。成功也好,失败也罢,至少没有空手而归的必然,至少明白人生是在无尽挑战中冲向终点的。至少可以吸取失败的教训。至少能为下一次挑战增加获胜的希望。

时光如流,像树木沐浴阳光,砥砺风雨,我们慢慢成长,逐步成熟。可是,在这短短的一生中,我们又有多少机会去完善自己,又有多少人,一生碌碌无为,逃避现实呢?
挑战,是我们漫漫人生路上一道别样的风景,接受挑战,更是代表了我们抢到了成长的又一颗灵丹妙药,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次两次可能没有大作用,可当你经历了上百次•上千次之后,不管你是变得技高一筹,还是变得体无完肤,你都会发现自己变得成熟,能够从容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在社会上立足,成就自己的事业。
挑战如一盏雪夜之灯,挑战绽放于心灵最深处,在期待的目光里,自然地流溢出真诚、自信和刚毅。而挑战成功的那一刻,漫天雪花会化成滴滴春水,滋润心田;凋枯树木会泛起绿色点点,期待春天。

生活需要挑战.当你攀过了一坐心灵的高峰,也就铸造了一个生命的辉煌

㈥ 写一篇关于“母语”的语文作文 800字以上 要原创 采纳后在给100财富值!

传承了千百年的文化精髓,挖掘了我们一幕续一幕的传统言语;母语授给了我们毕生的光辉,讲述了人生的启明之路。

——题记

“妈……妈……”年幼的我笨拙地吐出这二字,母亲却高兴得双眼泛起泪花。

这两个字或许就是我们最初学会的话语,或许年纪还小的我们不太明白为什么父母亲会高兴得手舞足蹈,或许我们到现在都还不明白这语言,到底是由什么得来的。

当然,有的人会这么说,语言的由来是因为母亲,若没有母亲附有耐心的教我们一字一句的语言,不然如今的我们怎么会说出如此通畅的话?

这并不是完成归功于母亲,母亲的语言,不也是母亲的母亲给予的吗?

若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上去,那不就归功于我们的祖先了吗?

最早出现的文字是甲骨文,随着后代的改变渐渐形成现代的汉语文字,也正是我们所说的母亲。

母语被中国颇有名的书法家挥舞几笔便展示开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母语仿佛附上了灵魂般在浮云中游走,一竖一撇刚劲有力的笔画带走我们的疲惫,换来一身的神清气爽。

母语,这种灵巧的话语,富有灵性,有人用母语侮辱他人;有人用母语赞美他人;有的人用母语便拼凑出了一副身临其境的山水胜地;有的人用母语雕刻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有的人用母语刻画出了他心中仅存的梦想;还有的人用母语诉说出了他宏伟的抱负……

母语,华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拥有你等于拥有一切;

母语,深不可测的神秘,到底有多少谜题深埋其中;

母语,母亲的语言,如细语般呢喃;如泉水般润流;如天籁般讴歌;

母语,伴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沧桑;不留恋尘世缔造了你不朽的生命延续,用饱经沧桑的手臂拖起你新生的太阳;你不惜虚废自身的光阴从而成就我们的未来与梦想;你不惜借用自身的年华从而帮助我们越过人生历经的困难与坎河。

母语与我们终究有一股无法逾越的鸿沟,那就是爱。

母语就像是位慈母,无时无刻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们,令我们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露水的润滑;绿叶的微光。

在徘徊的人生路上,你将自己埋葬在风艾云散的花甲暮年当中,想说些什么却又佝偻的肢体拒之一切,这就是你,一意孤行的你。

——后记

㈦ 关于"母语"的一篇作文

回归母语的本源

华灯初上,呷一口清茶,指尖轻轻滑过泛黄的《诗经》,是何等逍遥自在!

雨后初霁,心与天空一样澄明,细细品味宋词的字字珠玑,又是何等酣畅淋漓!

无论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缱绻,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都是母语带来的美感与享受。

我们应该远离多元文化的浮躁,回归母语的本源,灵魂才更加充实自然。

母语是我们最初的语言,如同母亲的乳汁般滋润心田,哺育灵魂。母语对民族是生存发展之根,对国家是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个喧嚣纷杂的时代,我们开始崇尚新潮的外来词汇,“酷”、“卡哇依”声声入耳,最传统而最丰富的母语却淡褪了视线,我们开始趋之若鹜地报考托福雅思,报名的队伍蜿蜒数十米,而母语的等级测试却鲜有出现。

不禁疑惑,我们的母语怎么了?我们究竟应如何对待母语?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将传承悠久的中华文化。肩负民族振兴的大旗,年轻一代怎容得忘记母语?

武汉某重点高校曾有规定,报考研究生者必须背诵《论语》《老子》,因为这虽似艰深难解的古文却包含了儒道思想的精髓,此举一出,好评如潮。

真正掌握了母语,回归母语经典,文化的火种才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的灵魂将更加充实和美丽,先秦的诗经楚辞,魏晋的乐府双璧,盛唐两宋的诗词雅韵,明清的小说散文,都源源不断地为精神注入营养。“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的求贤者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缱绻情思;“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壮志难酬;“苍山负,明烛天南”的瑰丽风光都深深地印在我们灵魂深处。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一样跟上时代的节奏,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正向世界展示焕然一新的面貌。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加大推广汉语学习的力度,在法国,汉语已将成为第三多的选修语种。那么,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是否应更重视母语的学习呢?学习母语,更能促进对外来文化的学习,更能融入全球的趋势,展望未来,博览古今。

回归母语,我们将传承文化,提升灵魂,紧随时代!

拨开浮躁的乌云,母语将展现一片明朗的天空!

㈧ 关于“母语”的作文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其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艺术和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蜚声于全世界,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贡献, 是中华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然而,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却不领会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所创造的语言和背后的文化。 在一次国内某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夺得第一名的是留学生队。这件事令人惊讶,引人思索。复旦大学的一位教授说:“正如古语说的,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不少中国学生并不领会母语的优美和魅力,对母语的体验、研究是不够,倒是留学生更愿意花时间研究中国文字背后的文化现象。”
多么令人心痛的报道啊!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特制标志。可是如今,有大批的学生抛下汉语,去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虽说这没有错,可是若连母语都没学好,又怎么能学好她国语言呢?母语是一切语言的基础,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更应该庆幸,因为汉语是一个国家的体现,更是完美的象征。
抛开这些不说,生活中,念别字和写错字的人就更多了。中国文化渊源流畅,汉语是这个久经风雨的国家最完美的体现,而我们辜负了几代,不,是几千代为创造中国而牺牲的人们!罪恶啊!多少人为我们的今天而战?多少人为我们的今天而亡?又有多少人为我们的今天做出贡献?而我们又用什么去回报他们呢?是体现汉语最完美的一面吗?我想,不是的。我们随着世界而改变,却忽略了母语——炎黄子孙最贴切的语言。语是中华文化的根,一个民族的语言中积淀着一种民族的韧性,民族的精神,乃至民族的思维方式。中华历史悠悠五千载,沉淀下来的文化宝藏数不胜数,我们的语言文字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充满着无穷的魅力。中国文字的创造可谓一大奇迹。象形字,形声字……犹如一个个音符,谱写出中华文化的华美乐章。汉字是唯一富有生命力的表意符号,它反映了我们创造文字独特的思维艺术。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种,这是我们的自豪;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尊重母语并自觉弘扬母语魅力,那将更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美至极处便是无言,母语的更多魅力是不可言的。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忽略自己的母语,因为那是我们文化信仰的“根”,是一份牵萦着我们,永远都无法割舍的感情。
1.走进银屏
一奇为牡丹来历。于悬崖峭壁之上,贫瘠石罅之中突兀出这样一株枝青叶茂的牡丹,可望而不可及;二奇为牡丹花龄。如果以北宋欧阳修诗《仙人洞看花》为证,银屏牡丹已有千年沧桑。其到底生于何年,无人知晓;三奇为千年一貌。银屏牡丹虽经千年风霜雪雨,世间风云变幻,就是不凋不败,不蔓不枝;四奇为其具有灵性。花的开与谢,可以预兆年成的丰歉。据说,花开五朵则五谷丰登,花开四朵则四时吉泰。花开得早,朵数少,必有旱灾;花开得迟,朵数多,必有涝灾。这些年来通过观察,牡丹花开的情况对气候变化的验证确令人信服。中国发大水的一九九一年,花开得朵数多,而且花期从四月十五日一直持续到五月五日。这可能是因为牡丹根须扎入岩石深处,将大水之年,地下水气旺盛,花多期长;将干旱之年,地下水气不足,花少期短。从一九九七年开始,每年花都开得特别早,朵数多,同时凋得也快,而且花盘变小。2006年竟达十四朵,在四月初就已提前开放(4月7日左右),违背了谷雨时节花争妍的规律,这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㈨ 寻求关于小学生母语教育的文章,谢谢各位帮忙!!

语文教学要“倡简、务本、求实、有度”
中国教师报:张老师,您好,在我国的语文课改逐步走向深入时,各地在实践中相继出现了一些困惑。针对这种情况,您提出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语文教学观,被老师称为“八字方针”。您能谈谈当时是基于哪些考虑提出这四点的吗?
张庆:在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各实验区的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多了……然而课程改革毕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大家难免会处置不当,乃至出现一些偏差。为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我提出了这八个字,供老师在教学中参考。
先说倡简。怎么才能学好语文?我以为这并不复杂,《语文课程标准》上说“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不就是多读多写吗?《语文课程标准》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是讲的多读。还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就是说写多了,就会写了。所以我们不要人为地把语文教育搞得那么复杂,那么高深莫测。有些人将语文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能力点,逐一进行训练,试图用这样的教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那完全是一厢情愿。而有些老师备课,将《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教学目标分别设定为:知识能力、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将语文学习的目标复杂化了。《语文课程标准》说的是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各自独立的“三个目标”!简简单单地上语文,应具备这样几个特征:头绪简化,目标单纯;多一些“语文”(即让学生多读书、多动笔),少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课堂情境相对稳定,而不是像走马灯那样频频转换;作业当堂完成,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
其次是务本。这里的“本”有三层意思:一是以学生为本位。教师千万不可忘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配合学生,不能让学生配合自己。二是语文的本体。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是语言文字,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我曾概括为“七字诀”,即识(识字)、写(写字)、读(读书)、背(背诵)、作(习作)、说(口语交际)、习(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基本功,应下大力气抓好,抓实。事实上,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使人文性凸显出来。目前,有些语文课堂是比过去活跃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这就淹没了语文的本体。我曾听到过一节有关《桂林山水》的“词串识字”课。这节课老师光放多媒体就花了十来分钟,边放边出词卡。然后又让小学生练习当小导游,当堂给扮作游客的小朋友介绍漓江风光。从文化熏陶上,老师的确下了很大的力气,但识字的任务却没有很好地完成。“词串识字”是“识字”课,识字写字是主要任务。忽略了识字写字,那还叫“词串识字”吗?第三是文本。我们讲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编写的语文教科书,因为它是对《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有人说不能过于看重文本,因为文本不能解决学生发展的所有问题。但现实情况恰是对文本的重视与钻研远远不够,超越文本的提法固然不错,但如若对文本一知半解,何谈超越呢?语文课上,教师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能以老师的讲解或学生的集体讨论来取代学生个人的阅读。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必先钻研文本,如果教师对文本都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帮助学生感悟课文,是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最主要的手段。帮助学生感悟课文一定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见悟”。应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还要鼓励熟读成诵,以形成积累。 第三要求实。上课、教学研究都要倡导过去朱作仁先生提出的“三实”——真实、朴实、扎实。现在的语文课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少,如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使用多媒体,都要让学生表演;明明每人都有课本,却偏要把课文逐段打在屏幕上;明明自己朗读很好,却偏要让录音机代劳。动不动就让四人小组讨论,还没有说上两句,却又立刻叫停。这样的合作学习有什么实效?在教学研究中,也存在着追求浮华、不讲实效的问题。上研究课,追求观赏性,花样多了,务实少了。有些教学研究文章,追求所谓“学术性”,食“洋”不化,术语堆砌,故弄玄虚,让人读后一头雾水。我认为,上公开课,应提倡以平常心上常态课,搞课题研究也要倡导一种实事求是的风气:课改中遇到的问题即是研究的课题,自己的教学实践即是研究的过程,教学的效果即是研究的成果。提倡迈开自己的双脚,走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做研究或写文章,才能实实在在、明明白白,于人有用,于己有益。对于“训练”,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似乎有点淡化了,其实《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属于基本技能的东西,如写字、读书、作文等,还是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的。
第四是有度。所谓有度,就是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反思一下这一轮的语文课改,其前期出现的一些做法并不是不好,而是在“度”的把握上出了问题。如,为了尊重儿童的独特体验,却放弃了教师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学生;强调了自主学习,又忽略了教师的传授;上课时占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搜集来的资料,却把文本丢在一旁;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以多媒体取代了读书;等等。再好的手段、方法,如果没有把握好合适的度,用得过了头,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语文课堂应该追求“和谐、圆融、自然”的境界
中国教师报:在2007年,小学阶段的课改实验已经进行整整一轮了。您当时提出了语文课堂应该追求“和谐、圆融、自然”的境界,又是基于怎样的想法呢?
张庆:这也是有针对性的。我想重点谈一谈“和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课程是一个多维的整体,有多重功能。多重功能的关系怎么摆?我以为应当追求整体的和谐。要达到整体的和谐,构成语文课程的诸要素就要保持一个合适的度。这好比是做一道菜,主料多少,配料多少,佐料多少,怎么把握火候,都安排得比较适当了,做出的菜才好吃。
当前在语文教育领域,流派纷呈,口号很多,这是语文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是应当鼓励与提倡的。我想说的是关于流派的命名。现在比较时兴的做法,是在“语文”的前面冠上一个定语,称为“某某语文”。我总觉得这样的称说不甚妥当。因为你打出了旗号,就要努力突显你的东西,如果无限扩张,你就会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其他的维度。时间长了,就会导致语文课程的异化。我这么说,绝不是反对语文教学中形成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只是想友情提醒一下:要全面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目标,不要以偏概全。
此外还要“圆融”。各个维度的尺寸把握好了还不够,还要善于把各个维度融为一体,使之非常圆满,就像一个浑圆的球。
所谓“自然”则是指在操作层面上怎么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有人说,统一的道理我们都明白,可一上起课来,还是无法回避:究竟是应当突出工具性,还是以精神熏陶为主?我的回答是,顺其自然,不要刻意怎么样怎么样。也就是说要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效果出发。
中国教师报:在即将出版的《张庆文集》中,您将对语文的感悟归纳为“十四韵”,能否请您为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十四韵”的内容?
张庆:2004年10月份,《小学语文研究》主编袁浩先生约我写一篇“卷首语”。写什么呢?就写我熟悉的语文教育吧。于是我就写了十首打油诗,总题为《感悟语文》,刊登于《小学语文研究》2004年第12期。以后,我又增加了四首,这样就成了“十四韵”。其内容有习惯、识字、写字、释词、阅读、习作,有语言积累、语文实践活动,还有学生观、教学观等。这十四首打油诗,大致包括了我对语文教育的一些认识。限于篇幅,我只能就其中的几首说一说。
第1首:“养成好习惯,恒久乃为功。终生受其益,譬若影随形。”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过程。我们所说的习惯,不仅指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诸多行为习惯,而且还应包括语文能力本身,如写日记,阅读小说、诗歌,遇到问题查阅工具书或上网搜检,等等。前人说“幼学如漆”,小学阶段经过长期训练而养成的诸多语文学习的技能与习惯,刻骨铭心,习以为常,可以影响孩子一生。
第3首:“岂唯纯工具?写字可育人。砚穿池尽墨,笔走泣鬼神。”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相当普遍的看法:电脑都普及了,让学生花这么大的功夫练字,值得吗?“电脑取代论者”只是把汉字看作纯粹的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殊不知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让学生学写汉字,是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人能写字,字也能“写”人。也就是说,写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灵性。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写字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7首:“教者如媒妁,促其自沟通。读书须自悟, 哓哓不中听。”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好像“婚姻介绍人”,其任务就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谈恋爱”。教师应当创造条件,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交流。“介绍人”要有眼色,该避让的就要避让。不恰当地居间聒噪,喋喋不休,是会惹人讨厌的。如果“双方”正处在“热恋”之中,“介绍人”尽可以放手;只有当“双方”交流出现了“故障”的时候,才需要“介绍人”出面疏通一下。
第14首:“欲做弄潮儿,莫效抬驴人。广采百花粉,酿蜜由自身。”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一些老师有这样的迷惘:听专家讲座,这个人这样说,那个人那样说;看名师上课,这个人这么上,那个人那么上,究竟该听谁的?我们要有自己的主见。有个老师说得好:我们要像蜜蜂那样在百花丛中采集花粉,但要酿出蜜来,还得依靠自身。我们要不迷信,不盲从,尊重实践,善于思考。
教材要力求传统经验与现代意识的融合
中国教师报:许多人都用“民族化、现代化、简约化”来概括您主编的这套小语教材,那么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当时在编写这套教材的时候,您在吸纳传统语文教育经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有哪些特别的思考和设计?
张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1994年1月组建了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组。那时候,小学语文教材中政治说教的倾向仍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编写组鲜明地提出了弘扬民族文化,继承优秀传统道德的观点。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在编写小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力求体现这一编写思想。我想单就亲情这个侧面说一下。我们认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情感都十分淡漠,那还谈什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当时我们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一定要让我们的下一代读了我们的课本,个个成为有情有义的人。
汉语拼音有w、y这一课,我就编创了这么一幅情境图(见图1),又配了一首语境歌:“老乌鸦,叫嘎嘎,捉条虫子喂娃娃。秋风起,天气凉,妈妈为我做衣裳。”小学生看着情境图,读着语境歌,不光学习了w、y,而且感受到母爱,懂得长大了要孝敬父母。又如在低年级单元练习中,有一首“成语歌”是这样编的:“骨肉之情、痛痒相关、情深似海、恩重如山”,插图是:一位小学生有病,妈妈一手端着药碗,一手拿着勺子给孩子喂药。这样内容的课文也有不少,像低年级的《陈毅探母》,讲的是陈毅元帅赶回故乡探望生病的老母亲,他主动地给母亲洗衣服。一般来说,写元帅大都写他的戎马生涯,我们却从亲情这一角度入手,使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感染和教育。
我们的前辈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值得我们很好地来继承,但不是拿来主义,要容纳时代需要的东西,为现实社会服务。如我们设计的“词串识字”,其中有一课是“春天 春风 春雨/柳树 小草 嫩芽/布谷 燕子 蜜蜂/梨花 杏花 桃花”(见图3),这就是借鉴了传统蒙学韵语识字的经验,但又有所拓展,如它的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儿童想象力的功能,认识事物的功能,等等。这就是传统经验与现代意识的融合。
中国教师报:张老师,您能否从自己读书生活的经历,给年轻老师一些教师专业阅读的建议?
张庆:提高语文素养,要靠“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要博览群书,特别要读经典,读四大名著,要背诵百把篇古典诗词,现代和当代中外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也要涉猎。我觉得直到今天这句话还是适用:你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就得有十桶水、百桶水。在这方面我有两点建议:一是要摸索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比如我读小说,喜欢配合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如读《战争与和平》,就看同名电影;读历史书,就参阅相关地图;读经典,往往将几个不同的注本对照起来读,等等。二是要配合自己的研究专题和写作来读书。这样读书往往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中国教师报:在这么多年的教材实验中,许多实验区的老师都得到过您的悉心指点,大家也被您这种热忱的关爱及其对母语教育的情怀所激励,您对他们,对母语教育的明天,有哪些特别的期待?
张庆:要建设母语教育新体系,不是一代人两代人的事情,需要几代人为此不懈地努力。我把我学习母语以及研究母语的历程真实地记录下来,提供给大家,意在为有志于母语教育研究的年轻一代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
我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两句,颇能表达我的心声:“可畏后生骧首去,伫观战绩纪新篇”。我希望也相信青年一代会超过我们,比我们干得更好,干得更出色。
张庆,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京师范大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小学语文),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主编,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出版专著《我的小学语文观》《面向未来的母语教育》《张庆文集》(八卷);参与编写《现代教学方法网络全书》《中国古代诗词名篇分类鉴赏辞典》《母语教材研究》等。

㈩ 写一篇关于“母语”的语文作文 800字以上 要原创 采纳后在给100财富值! 请不要从网上复制

回归母语的本源
华灯初上,呷一口清茶,指尖轻轻滑过泛黄的《诗经》,是何等逍遥自在!
雨后初霁,心与天空一样澄明,细细品味宋词的字字珠玑,又是何等酣畅淋漓!
无论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缱绻,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都是母语带来的美感与享受.
我们应该远离多元文化的浮躁,回归母语的本源,灵魂才更加充实自然.
母语是我们最初的语言,如同母亲的乳汁般滋润心田,哺育灵魂.母语对民族是生存发展之根,对国家是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个喧嚣纷杂的时代,我们开始崇尚新潮的外来词汇,“酷”、“卡哇依”声声入耳,最传统而最丰富的母语却淡褪了视线,我们开始趋之若鹜地报考托福雅思,报名的队伍蜿蜒数十米,而母语的等级测试却鲜有出现.
不禁疑惑,我们的母语怎么了?我们究竟应如何对待母语?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将传承悠久的中华文化.肩负民族振兴的大旗,年轻一代怎容得忘记母语?
武汉某重点高校曾有规定,报考研究生者必须背诵《论语》《老子》,因为这虽似艰深难解的古文却包含了儒道思想的精髓,此举一出,
真正掌握了母语,回归母语经典,文化的火种才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的灵魂将更加充实和美丽,先秦的诗经楚辞,魏晋的乐府双璧,盛唐两宋的诗词雅韵,明清的小说散文,都源源不断地为精神注入营养.“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的求贤者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缱绻情思;“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壮志难酬;“苍山负,明烛天南”的瑰丽风光都深深地印在我们灵魂深处.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一样跟上时代的节奏,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正向世界展示焕然一新的面貌.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加大推广汉语学习的力度,在法国,汉语已将成为第三多的选修语种.那么,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是否应更重视母语的学习呢?学习母语,更能促进对外来文化的学习,更能融入全球的趋势,展望未来,博览古今.
回归母语,我们将传承文化,提升灵魂,紧随时代!
拨开浮躁的乌云,母语将展现一片明朗的天空!

阅读全文

与小学生关于母语的作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