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无形的爱,让我难以忘怀作文
爱,就象空气一样,无形,但却布满世间的每一个角落。它在等待,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它。
一回到家,口里还喘着粗气。这时慈祥的奶奶会从容地端上一杯早以从开水晾成温水的水。不冷不热的水轻轻地从嘴里滑到心里。此时,站在一旁看着我喝水的奶奶,在充满沧桑的脸上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上学时忘了带伞,看了天气预报知道要下雨的爷爷,不顾着脚穿着的是拖鞋,只知道拿了伞就跑下楼去追我,要把伞拿给正在上学路上的我。赶上我时,爷爷的脸上挂满了晶莹的汗珠,边喘气边把伞交给我。临回家前还嘱咐我,路上要小心一点,下雨时一定要打伞,不然会淋感冒的。说完爷爷就带着满脸的汗珠回家了。
前不久,胡老师的脚扭伤了,但她只休息了一天就来给我们上课了。医生说照胡老师这种情况要需要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来静心休养才能好。可胡老师还是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从山底下挪到我们六年级所在的山顶。一般人走上来要花十分钟,胡老师却要花上四十分钟。同学们问老师为什么还要给我们上课?老师说这是为了怕耽误了我们的学习进度,别的老师代课她怕同学们对新的教学方案不适应。给我们上课时,她还不搞“特殊化”——不坐凳子,我们不解,胡老师却说,锻练身体,才能快点好呀!其实大家都看到胡老师上课走路时,脸上带着一丝想隐瞒却隐瞒不了的痛苦。
爱就像空气一样是无形的。它无处不在,只是在静静地等待我们去发现它,感受它。爱在付出的同时也等待着回报,用我们的真心去回报那些将爱给予你的人吧!
⑵ 无形胜有形作文600字
作者:马尚菊
宋代画院考试,要考生画“踏花归去马蹄香”,香无形,怎么画?于是有人借形,借蜜蜂蝴蝶围着马蹄翻飞来表现,这种“化无形为有形”的构思让人不能不拍手叫好.这使我茅塞顿开,原来在写作中也不乏“化无形为有形”的范例.
风是无形的.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有几处对风的描写正是做到了化无形为有形,才让风变得可见可感.如“风忽然大起来,那半天没动的柳条像猛地得到什么可喜的事,飘洒地摇摆,枝条都长出一截儿来.”随着风的变化又有“……柳枝横着飞,尘土四下里走.”显然前者写大风,后者写的是狂风.因为风与柳条、尘土存在一定的联系.作者通过对与风有联系的事物的描写,达到描写风的目的.
声音无形、无色、无味,可作家能把无形的声音写得光彩灿烂、情味盎然.《琵琶行》巧借比喻来联想:“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听潮》中作者描写海潮声是借通感来描绘:“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色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借视觉、味觉、嗅觉来写听觉的声音,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海浪声的美妙.
情感是无形的,直抒胸意总是令人无法真切体验而生乏味,如何让感情表达得委婉而又让读者有亲历的感情体验?可借景物写情感,以有形之景寄托抽象的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罗列九种景物构成一幅“深秋晚景图”写尽了天涯游子之“悲”;再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借“孤帆远影”、“长江流水”之形来表达悠悠不尽的眷恋之情;借“一江春水向东流”来表现心中不断涌动的万千愁情.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化无形为有形”使描写变得容易起来,孩子们很快就能活学活用.于是,在不乏稚嫩的习作中也有了:“一阵风吹过,树叶哗哗地作响……”;“天气炎热,人们脸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小狗躺在地上吐着舌头直喘粗气……”
可见,无形之物虽然难写,但只要抓住“化无形为有形”的原则,就可以把生活中的无形之物写好写活.正所谓“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而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打开作文初作之门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也是让学生头痛的学习难题.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就体现在他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强弱,因为语文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可以督促学生去理解识记,只要下得功夫就一定能掌握.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现行语文教学大纲也把作文教学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这从各年级语文检测题的比分权重上,以及现行教材的编排方案足可看出.怎样尽快把学生引进写作天堂,去掉头上的“紧箍咒”,在写作这片蓝色天空自由翱翔,未免不是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渴盼.在这里,我想把一个从教十几年的小学数学老师,在去年才转教语文并且作文水平并不是很好的我和孩子们共同步入写作殿堂的几点做法交流交流,与同行共勉.
一 破解迷惑,铺筑平坦大道.去年第一次给三年级上习作课,“大家以前写过作文吗?”一上课我就提出学生似乎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问题.“没有.”几乎是异口同声的答道.“老师,什么是作文啊?您教我们做作文吧.”一个充满渴盼的好奇的声音冲进我的耳朵.“作文啊,就是把我们平时看过的、做过的、听过的非常熟悉的人、事、物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其实从我们学说话的时候起就在作文了,我们所学习的课文都是人们写的作文,如果我们的作文有书上写的那样好,我们就是作家啦! ”一席话,消除了孩子们脸上的迷惑,心里的恐慌.“好啦,下面请大家把自己经历过的,你觉得最好的东西说给大家听听好吗?”“轰!”下面就像炸开锅似的说将开来.就这样,我的第一堂习作课拉开了帷幕.
二 先说后写,说写结合.现行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编排方案非常明确的指出“先说后写,说写结合”这一习作的教学思路.口语交际与写作一样,都是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思想的表达和交流.写作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换的一个过程,因此,写作前的“口语交际”是这一转换的重要环节.学生说的越充分,文字表达就越清楚.学生饶有兴趣的说,往往能使讲述的内容言之有物.作文中除了要求学生言之有物外,还应做到言之有序,叙之有理.所以,在“口语交际”课上,要尽可能的放手学生去说,鼓励每一位学生多说,让他们有话想说,课堂上做到畅所欲言.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好的地方要及时给予肯定,不完整的地方要加以补充或纠正,有时还可以让学生再来一遍.
三 把苹果请进教室,让作文写真写实.曾听说有一位教授在写作课上把苹果带进课堂,让学生看着苹果写苹果.这一举措真让学生茅塞顿开,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大家看到什么就写什么,说真话写实事.这样的文章才会更加形象生动,充实有物,做到描写的水果让你有馋的感觉,所写之事历历在目.可惜的是我没能亲自聆听,但教授的思想已渗透到我们的心.
我们在学完《爬山虎的脚》这组课文后,要求学生写一处景物.在口语交际时,我让大家说说自己熟悉的景物,尽管我口头说了一处,学生还是狗咬刺猬——无从下口.学生心中无景,从何说起.于是,我亲自带学生来到大树下,来到丝瓜架边,来到菜园里,……引导学生从远处看,到近处看,看丝瓜藤上的茎、叶、果等的形状颜色,以及每个节上生长的结构特点;观察大树的枝和杆,叶的颜色和形状,花的姿态和气味.等学生再回到教时室,就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看到的告诉大家.还有一次,要求大家写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要抓住它的外貌特点和性格特点.同学们都能说出自己喜欢什么,就是不知道怎样说.这时,邻居家的一只大黑猫正从教室门前经过,我悄悄地把猫逮住,带进教室,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还提醒大家回忆猫的生活习惯,它是怎样捕捉老鼠,怎样和你玩耍,它给自己带来过什么乐趣.这样一来,每位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好像就在眼前了.不仅如此,同学们还养成了爱观察的习惯,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 利用范文或下水作文引导学生上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寻找一个榜样,也就是说,长大后要像谁谁一样有出息.长辈教育晚辈时,或老师教导学生,总是把那些品学兼优,道德高尚等等有作为的人拿来做榜样.学生初始作文,同样需要一定的范文或下水作文来引导.新人教版出版的义务教材每组课文的选编和学习园地中的习作要求完全相符,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例文.习作前,引导学生精读范文,勾起自己曾经历过的类似的事,再进行说和写就容易的多了.如果在学生无话可说(写)的时候,老师能够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角度说出他们想说而又说不出的话,或自己认为难以启齿的事,也会打开他们的话匣子,为好的创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服务作文教学.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农村孩子见少识浅,又很少参与户外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充分利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多媒体”,把他们没见过的展现出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参与到活动中去,被大山挡住的一切要让“多媒体”给带回来,这样就会为写作提供更多的素材.
比如,农村的孩子虽然“多见树木少见人”,但他们所熟悉的树木仍然有限,也很难把自己所谓的熟悉的某种事物比较形象的描述出来.这时便可利用网络储存的图片:扇形的、针形的、带形的、手掌形的,……各色各型的叶子,植物的名字、形状,毫不保留的呈现在大家眼前.还有猫耍老鼠,小锚玩线团、抱着花枝打秋千等很多难以遇到的瞬间场面,都可以利用电影片段让学生尽情欣赏.这样以来,孩子们的所见所闻就会对号入座,他们的作文何尝不会生动形象?
另外,干什么事都离不开兴趣的培养,一个孩子画了一幅虽然什么都不像的画,如果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他一定会喜欢上画画,甚至会影响他一生.学生初作作文更离不开老师的鼓励和帮助,要及时的肯定他们的每一点点儿进步,对他们的异想天开或者不沾边千万不要妄下断语.把他们的得意之作可以发布到网上,或发送给他们心爱的《小学生天地》,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样,写作兴趣自然就会培养起来,日复一日,写作一定会成为他们的需要,成为生活的重要成分,并伴随其一生.
⑶ 高中作文800字记叙文 行止有度
国外有谚“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比人多跑一步的人是圣人,比人多跑两步的是疯子”。
国内有谚“欲速则不达”,“贪多嚼不烂”,“过犹不及”。
这些民谚都是在讲“度”的。
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凡是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而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水的沸点是摄氏一网络,水的凝点是摄氏零度。从摄氏零度到摄氏一网络是水的温度范围,过了这个度,水要么变成水蒸气,要么变成冰。
人生活在“度”中。我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还有幸福和快乐可谈吗?他还可能有所作为吗?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过度的自由就会失去自由。一根弹簧在其弹性限度以内,怎么拉都行,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弹簧就无法复原了。做人做事,为人处事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度”的这一边可能是一片灿烂,而“度”的那一边却可能是乌云密布,日常生活中的“度”,几乎处处可见。
例如喝酒,朋友们聚在一起喝点酒,聊聊天,交流信息,增进感情,本是人生的一件快事。但酒一过度就要出事了,轻者出洋相,重者伤和气,更有甚者伤身体,误正事。
例如说话,说话也有度。话不可不说,不可多说。古希腊哲人苏拉格底说:“人有双耳双眼一口哪能就应该多听多看慎言,言多必失。”开玩笑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但是忌过度,一过度必伤感情。幽默的言谈令人快活,一过度就变成庸俗或是尖刻。
谦虚是大家公认的美德,谦虚指不自满,有自知之明,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过度谦虚则变成了虚伪。明明学富五车,非说自己孤陋寡闻;明明硕果累累,非言乃雕虫小技;明明能担负重任,却几番推辞,称自己无德无才,只可干点小事。
勤奋是美德。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事业心强是好事。但是,人做事不要把自己逼的太紧,弦绷得太紧就容易断。每天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应当有度,否则适得其反。带病坚持工作,精神虽可嘉,但不足取。没有条件不说,有条件为什么不去看病治疗呢?有些人以透支生命去赚钱更是本末倒置。
例如对美的理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美就是适当。”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了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可见,恰到好处才是美。而过分或不及则都不美。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的辩证统一,都存在一个特定的量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性质就转化,美的事物就会转化为丑。
例如对真的理解,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可见,恰到好处才是真。不及,真的不全面,过了,超过是适用范围,真理就变成了谬误。真理和谬误只有一步之遥,怎么才能使问题看得客观、合理呢?除了加强修养,提高认识水平外,就要对问题的注意视点以合理定位。找准视点,最大限度地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质量。
例如对善的理解。对人怀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举,是人的一大美德。但是,恰到好处才是善。娇惯子女不是真爱,救济贫困的人当然值得赞扬,但不如激人自立,教人自强,助人脱贫。行善有范围,岂能像唐僧那样对妖怪讲慈悲,岂能东郭先生那样对恶狼讲善良,岂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农夫对毒蛇讲怜悯。对恶人的善良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有“度”才有“和谐”。自从有人类以来,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不和谐之中。一开始,人类对自然的盲目崇拜和认同。把自然当作主宰自己的主人。这是认识上的一种无度;而后,人类壮大了,先进了,又要做自然的主人,肆意向自然索取财富,这又是认识上的另一种无度。人不应当做自然的主人,只能做自然的朋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统一,这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适度。
我们的身边处处是“度”,“度”并不损害你的人生,反而使你的人生过得更好。遵守法度的人才能平安度过人生。处事之道难于守度,守度了,才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有适合自己的成才环境,命运之神才会光顾。艺术讲究度,科学讲究度,生活讲究度,经商讲究度,人生讲究度。人的一生岂能不研究、不遵循“度”呢?
“度”是大学问。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贤人哲人在他们的学说中都有对“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讲“度”,例如量变到一定程度下才会发生质变。儒学讲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张顺其自然,适应自然;佛学谈心理平衡;达尔文谈“适者生存”。可见,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生大本事。
有人认为立志是人生智慧。不错,大志酿就气魄,大志磨砺意志,大志炼就恒心,志向存于高远方成大器。但是,立志需“度”。大志过于具体就会遭受挫折,大志脱离实际便是好高鹜远。立志也需“量体裁衣”,否则便是空中楼阁。
有人认为热情是人生智慧。不错,人际交往离不开热情。但是,人际交往中热情也有“度”。你的热度太高了会灼伤人;你的热度太低则会冷漠人。该加温而没有加温会使你的人际关系发生“断路”,该降温而加温的会背离意愿。把握住了“度”,热情不会失态,幽默不会油滑,坦诚不会粗率,谦虚不会虚伪,活泼不会轻浮,谨慎不会拘泥。
有人认为谋略是人生智慧。其实谋略是小智慧。人们醉心于《孙子兵法》、《三国演义》中的出奇制胜,岂不知,出奇一旦过了度亦可致败。
有人认为读书生智慧。不错,书籍是知识的海洋,读书使人进步,这是不争的事实。读书也有“度”。书不可不读,书又不可滥读。书,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并非多多益善。郑板桥说:“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哲学家伏尔泰甚至说:“浩瀚书海使人愚蠢。”
您瞧,“度”难道不是人生大智慧吗?守度难道不是人生最重要的方略和品德吗?
许多事本身很难评价其正确或是错误。“度”的这一边,事就做对了,一过了度,事就做得不对了。
过失,过失,一过就失。
过错,过错,一过就错。
⑷ 真正的爱不是束缚高中作文800
对于爱,有太多人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示了, 可是谁又能做出做合理的解释呢回??? 在我看来,应该是没答有的吧 古今中外,有那么多的经典爱情故事, 作家笔下的那些相爱恨晚的人们 太多太多了! 有些人会认为,爱情? 哼,不过就是生活的调味剂而已, 但是他没想过,没有爱情,哪来的情感呢? 我只希望,大家不要把爱情看成是一种束缚, 是人们去束缚了它!
⑸ 无形的爱(作文)
无形的爱
妈妈的复爱制是无形的,无价的。无形的爱是我们所很难感受到的,无形的爱往往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形成的。那么,无形的爱又是什么呢?
有一天,我高高兴兴地走出家门,刚走出一步,妈妈就问:"你衣服加了没?出去别玩水,不要弄伤......''一连串的话语问我喘不过气来。我说:"妈妈,你就放一万颗心吧"!妈妈听了这句话才放我走。一天晚上,我发着烧回到家里,妈妈见我这样立刻给我量了体温:"啊!四十一度,高烧啊”?于是,妈妈立刻带我去看病。这时已经是晚上十二点了,家门口的小诊所都关门了。妈妈又带我去邻村诊所,可是那家也关门了,妈妈连续找了好几家医院才找到开门的,可当时,我已经进入梦乡了,可妈妈一直背着早已熟睡的我,大汗淋漓,直到我看完病,退了烧,才放心入睡。
啊!无形的爱多么伟大啊!无形的爱是生病时的护理,是学习上的唠叨,是生活中的关爱,一句话,父母给予了我们一切!这种爱是无形的,无私的,也是无价的!
⑹ 无形词和有形词写作文
化有形为无形,化腐朽为神奇
当今中学语文课堂,很多老师因学生不爱写作文而头疼,很多学生因被迫写作文而痛苦,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增强作文评改效果,化有形为无形,化腐朽为神奇。
化有形为无形即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利用各种语文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利用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完成一次作文训练。
如,组织辩论赛。它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议论文写作训练,只要老师准备合适的辩题,扩大辩论参与面,争取做到人人准备,人人参加,人人发言,适当奖励,我想,这无形当中就完成了一次议论文写作训练。
又如,学完古代诗歌单元,我们可以开展“走进诗人”的活动,学生点评诗歌,了解诗人生平,简单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不就是一篇作文吗?学完现代诗歌单元,可以开展诗歌朗诵活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对参赛选手一一点评,并记录下来,附上自己的建议,这不也是一次作文训练吗?
另外,课文教学时一些问题的探讨,引申,也可以让学生记录下来,或者写一些读后感,同样也是无形的作文训练。同时,语文教师根据学生水车制订评分标准,由低到高,循序渐进。这样,学生愿意动笔,敢于动笔,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化腐朽为神奇即注重作文批改,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出几篇精品作文。传统的作语文评改多为老师亲自操刀,评语加分数,加之很多学生写作文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只要不返工就万事大吉了。这样,对学生作文的指导性不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如何增强作文评改的效果呢?
首先,可让学生选自己认为满意的作文交给老师,先由老师选取典型作文(中等层次),交由全班同学修改,老师进行指导,点评,然后选出修改的优秀作文打印出来,同学们再相互学习。
其次,学生自己修改。学生只有重视这篇作文才会认真修改,所以语文老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重视自己的作文,如举办作文竞赛,特殊节目将作文作为献礼,等等。还可以让学生在高三时交上一篇优秀作文,由语文老师帮全体同学编一本书,留作高中三年的纪念。这无疑会激发学生写出好作文的热情。这样就会刺激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最后,语文老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面对面指导,力争打造符合学生自己特点的文章。
中学生作文教学缺少系统性,没有统一规范,评价也存在差异,老师操作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但我认为,人要化有形为无形,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加强作文评改,一定会化腐朽为神奇。
⑺ 求作文,有形到无形一类
神秘心灵:从有形到无形的旅程
亲爱的旅伴和共同的探索者们,感谢你们给予此机会让这个旅程变得更加美好……
完美的统一可用下面两个精彩的小故事来优美地阐述,一个是来自印度苏菲派的故事,它是这样的:
一次,一个苏菲派的修行者在旅途中经过一个小村庄,当他进入村庄后,看到一个小男孩,手里拿着一小段蜡烛。
这个修行者被小男孩的烛光场面所吸引,他情不自禁地让这个小男孩停下来,问:“噢,亲爱的小朋友,在你点燃这蜡烛之前,没有光;当你点燃蜡烛,便有了光,你能告诉我这光是从哪里来的么?”
小男孩无比天真的回答道:“噢,智者,我可以回答您的问题,但在此之前,您可否回答我一个简单的问题?”
修行者说:“我可以试试,请吧。”小男孩立刻吹熄了蜡烛,问道:“您看,在我吹灭蜡烛以前,光还在,而现在它却不在了,您能告诉我它去了哪儿么?”
那个修行者于是得到了答案。
这个小故事讲述了光明与黑暗统一的哲理。他们两者的任何一方,都潜在地包含着对方。
我用下面的几行字来表达它给我带的启示……
每一道光,
在黑暗中消失。
这是否意味着?
光只是舞动的黑暗,
而黑暗则是凝固的光?
第二个精彩的故事来源于中国庄子的思想。
一次,庄子在梦中看到一只蝴蝶,于是在梦里他问自己,“是蝴蝶在我的梦里呢?还是我在蝴蝶的梦里?”
这个故事是对完美的统一所作的最简洁深刻的描述,超过了许多本书。庄子用“庄周梦蝶”的寓言精妙地阐述了他显意识心灵和潜意识心灵的统一;他对于“我”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在探索,我们称之为“觉知者”。同时,他达到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统一,他想知道他正在经历的是谁的梦?
这两则故事在我从“现在是怎样”到“可能是怎样”的旅程中不断地为我提供能量。
故事中所蕴含的智慧启迪了我,使我明白了身与心的统一。我们的生命是身体与心灵的统一体,或者说身与神的统一体。我们无法分别定义或研究它们的存在。我相信身体是心灵为了表达与学习而创造的。
因此,在了解身体之前,我们可能要去寻找心灵先于身体存在的现象。
在过去的70年里,科学家通过发达的技术,在理解所谓的宇宙现象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历史上人类发展最早的科学是物理学。它从“如何”与“为什么”的角度,描述和推演了整个物质世界。尽管我们无法回答每一个问题,但却可以相当接近一个可能或大概的答案。
物理学中的相对论,量子理论和宇宙膨胀理论驱使我们去思考物质与非物质,有形与无形的演化。科学的实验已经证明,宇宙中每一样东西都在不断地相互远离,并且离得越远,加速度越大。这意味着整个宇宙每时每刻都在以超过光速的速度膨胀。接着,让我们思考一下...... 这膨胀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要么这一切源自于一次爆炸,我们知道这是“大爆炸”理论,它认为宇宙起源于奇点的爆发。而那次爆发至今没有结束,仍在继续。不管是什么使得奇点以如此大的力量爆发,物体依旧相互远离。不过,这无法解释为何随着相互远离加速度会进一步增大,或者为何所有的星体都围绕它们自身和其他星体自转或公转。也许,我的物理学知识有限。不过,我相信一定会有某个后续的理论也许能使我们更接近真相。也许宇宙旋转理论可以解释......不过我们以后再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根据大爆炸理论;释放出来的基本粒子带着两种相反的属性,其中之一处于主导地位,所以虽然它显现出它那个属性,但却蕴含着相反力量的种子。它非常像中国的阴阳思想,道的标志。这些力量,通过它们相反或相同的属性开始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原子的诞生。原子是由带负电荷的电子和带正电的质子和呈中性的中子组成,中子既不带正电也不带负电,这也许意味着它同时拥有质子和电子的力量。在一个原子中,质子和中子处于中心,叫做原子核,而电子则围绕它旋转。那么,为何电子围着质子旋转而不是跳向质子,则是另一个话题了。众所周知,原子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是,它只有很小的重量,却占据了很大的空间。这些基本粒子组合在一起形成原子,原子再形成元素,而元素构成物质。
当我们讨论原子间相互作用生成化学物质时,我们开始进入科学中一个分支,我们称之为化学;它处理的是重新分配电子和质子以形成不同的分子进而形成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在化学领域,目前为止我们只找到了109种元素,但是在整个的造物中只有109种元素么?为何自然界要限制自己在一个特定的数字上呢?这是一个未解之谜。不过我认为自然界不会将自己限制在一个特定的数字上。自然界形成的第110种元素的属性与前109种完全不同,它无法与现有的化学参数相匹配……我们需要另一种科学来处理它……
那门科学就是生物学,而那110种元素就是原生质或者DNA。随着原生质的形成——它只是原子的排列组合——生命诞生了。而这之后,自然界并没有止步,而是继续产生新的DNA。所以,自然界也会继续产生新的元素,如原生质或DNA;不过无机元素是有限的……今天是109……明天我们可能找到其他1或100种元素……不过这仍将是有限的;而原生质或DNA将数不胜数。
那么为什么原子经历一系列的过程形成这各种各样的元素,并最终形成生命呢?为了什么样的目的才需要它这种种的显示呢?对此问题可能有许多答案,但我能想到的是两种可能:要表达什么和要学习什么。表达显现在所有这些元素上,而学习则显现在生命形式上。生命和非生命另外的一个区别就是生命是自我维持的,它有能力进行再生产;而非生命则只是组合起来的原子的一个表达过程。某样东西和其他所有东西唯一的不同点在于众多原子所携带的力量不同;因此,生命是由特殊的原子变量产生的,与力量相互关联或给与力量。
此时,身体的形成将经历与非生命物体类似的形成过程。原生质或DNA蕴含着相互作用的力量,它形成细胞,这是身体的基本功能单元。这时,细胞繁殖形成组织,而不同的组织共同组成器官,像肝,肺,心脏,大脑,皮肤,眼睛等……这些不同的器官共同组成身体的一个系统,如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所有这些不同的系统与其他的系统建立了一个传达系统以形成完整的身体。这就是身体是如何可以形成的。
我们看到,这次旅行已经从一个简单的原子抵达我们称之为生命的最基本的生物现象。所以我们的身体只是一堆原子,它们因所蕴含的力量的作用才表现出某些特性。这意味着生命与非生命之间并无差别,因为它们都是由相同的材料所组成——原子。
因此,现在我们知道了出生是非生命物质向生命转化的一个过程,而死亡则是生命向非生命物质转化的一个过程。至少,这是我们所看到的发生在身体上的事。我们应该理解了非生命物质有向生命转化的可能。那就是为什么维他命,矿物质和化学物品进入我们体内以后,会转化成生命物质,来维系身体的健康。
我们能指出身体每一个器官或细胞的物质实体,活的物质,但我们却无法明示心灵。它在哪里?在体内?在体外?虽然我们感觉它的存在,就如我们依靠它做诸如思考、决定、感觉等等事情。它告诉我们心灵是我们存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我们不能看到它,为什么?让我们来试找出答案。
正如我们先前所看到的,我们的身体只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不过是2%的实物,98%的空间,在质子、电子及中子间填充的是交互作用力。它意味着我们的身体也是98%的空间充斥生命之力,剩余的2%是我们所看见的实体。这看似荒谬,却是事实。我们是98%的空间充斥遍布全身的力量,那是体外最大的部分,我们不能看见的。因为它是非物质,只是一种力量。我相信那个力量就是我们的心灵。那意味着心灵是我们身体的最大“器官”,它构成了我们现有表现的98%。甚至在原子结构里我们发现大部分是非物质力量,物质如P,E,及N所占比例非常小,仅是2%的组合体。
这里我们可以理性的得出结论,非物质的力量创造与支配着物质,并通过它来表达与显现自己。同样,我们的心灵是身体的最大“器官”,它仅是一种力量及非物质,是否意味我们的心灵创造及控制身体去生存、表达、证明及学习,因为心灵为了认识需要所有的工具,我们的身体具有认识所需的一切工具,这些工具就是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看上去似乎是心灵支配着物质。
一旦我们明白心灵是身体最大的功能部分,身体的出现是为心灵效力的。这里我们看到,身体的所有器官都在为使大脑保持活跃且功能维持在最适宜的水平而运作,而大脑只为心灵服务,大脑被心灵作为表达与学习的工具。然而,其他器官如心脏、肺、肾、肝、胃、肠等等,是为良好的大脑服务的。是大脑使我们活着及有身体机能。一定程度上,当心脏仍有功能,而大脑失去了功能,此人更象个无功能的植物人。
现在让我们试着通过思想去了解心灵的大概情况(那也是心灵的功能)
我们的心灵划分为两部分:显意识及潜意识。谨记那不是两个心灵,只不过是一个心灵里的两个活动的领域。虽然西方思想言及无意识,但我未发现其中的合理性。我想那时西方思想还未知晓东方的神秘主义,因此东西方思想家似乎有完全不同的认识。西方人研究的最古老文明是埃及与巴比伦文明,而同时代印度及中国已发展了为西方人所忽视的先进的精神及科学文明。尽管西方物质文明先进发达,而痛苦、悲哀、恐惧却更为普遍。(但发达的物质文明所引发的悲哀或恐惧,也成为西方人向东方寻求解脱之道的强烈原因。他们在找寻隐藏在神圣的印度及古老的中国的更高道路。)所以当他们不懂心灵的子丑寅卯时,他们称之为无意识,是无法了解的,这似乎是为不懂之事寻找掩盖。
让我们谈谈显意识及潜意识。显意识是我们觉醒的意识,它直接连接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它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接收所有的信息。它的形成受到我们出生时起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很大影响。它受到我们的社会、教育、长者、已知历史、理想等等影响。甚至我们居住的地理条件,我们的饮食方式,所有社会提倡与不提倡的,我们周围的气氛,许多可见的事情,情感的活动,都助于我们显意识的形成。如我们的语言,是显意识的一部分,同一个东西,因语言不同,叫法不同。当我们的感觉器官醒着时,或我们觉醒时,显意识是觉醒的。显意识是我们的理性思维,它被教化为区分好与坏,我们反应及看法的形成基于它。
凡是一个人觉醒时所想所为都会通过显意识,显意识有生理上及情绪上的区别及反应能力。显意识有能力感知所有的感觉,虽然我们觉得眼睛能看到事物,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眼睛只是把感觉传递给心灵的媒介,是我们的心灵看到它。同样,我们所有的其他感觉都是为心灵服务的,这些感觉器官只是传递感觉给我们显意识的媒介。我们看、听、触、闻、尝是被意识感觉到的,而非被相应的器官感觉到。我们的显意识也被称为客观意识,因为它是处理外在事物的。这个客观意识是我们接触周围世界的向导。
现在,什么是潜意识?真正意义上讲,它是我们的神秘意识,它有神秘主义的所有品质。它蛰伏于内,不直接触及感觉,它不辨别,它有局外观察者的冷静。潜意识对灵魂、力量、或能量的发展比肉体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的潜意识利用我们的肉体通过显意识而学习。我们睡眠状态时见到的梦境是我们潜意识的一部分。
潜意识是我们思想的沉默的局外处理器。它在我们处于熟睡或沉思状态时功能最强。当我们觉醒时它就处于不活跃的状态。我们在觉醒状态时所有的思考通过显意识被潜意识存储。但它只通过显意识对外在刺激作出反应。
让我们看看显意识、潜意识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在我们的身体,大脑通过神经系统支配控制我们的身体,大脑及神经是身体的一部分,有一个非常奇妙的神经网络遍及我们的身体,直接连接大脑。这个系统被称为神经系统,它把从不同身体感觉器官得到的感官刺激传递到大脑,从大脑得到行动指令。
我们拥有CNS及ANS两个神经系统。CNS是中枢神经系统,被显意识支配,它接收从身体得到的感官刺激,然后在大脑处理,产生行动指令,让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当一根钉子刺到我们的手指,或我们触摸灼热的东西时,我们突然尖叫,快速移开手指。所发生事情的是,针刺痛及灼热感觉被手部的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在那里它被处理成伤害,立即产生了移动及尖叫,或通过神经移动手及发声的指令,所以在CNS系统,没有经显意识从大脑得到的指令,我们的肌肉不能移动。甚至连最简单的任务,如举起手指,我们皆需要思考。
反之,ANS自动神经系统被潜意识支配,这个系统照顾我们身体内部器官,如心脏、肺、肝脏、肾脏等等的机能,这是显意识所不能控制的。假若我决定让我的心脏休息5分钟,我做不到,为什么?因为它意味着自杀,所以潜意识已经给这些器官下达不停止运作的指令,除非是它让其停止。
这里,你看到一个奇妙的景象,显意识支配外部器官用说“别动,除非我告诉你动。”的方式。相反,潜意识支配内部器官用说:“别停,除非我告诉你停。”的方式
透过这种身体现象,让我们看看心灵的功能。在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不论我们遇到、看到、听到或感受到什么,通过大脑传递给显意识,显意识对此作出迅速反应。白天,当我们的显意识清醒时,潜意识就睡了。但是,当显意识看到被视为重要的或经常重复的事情时,在对此作出一两次反应后,显意识不知道怎么办了,然后它就过滤那个事件或想法给潜意识。潜意识把它存储起来作为未来的参考,我们称之为记忆;它并不去分析它,而只是接受事物的本来面貌。出于它平静的神秘特质,它感知到与这个事件或思想相关的欲望,为了满足它,它帮助实现这个欲望。
我给你举一个恐惧的例子,它通过显意识而根植在潜意识里。我的一个朋友在医学院学习,他想成为一名外科大夫。然而不论他何时见到血,即使很小的一滴,也会晕倒,失去知觉。这确实令人不解,因为他是个外表非常强壮、高大、勇敢的人。
当我去他家拜访时,我跟他母亲谈论他的这个奇怪问题。她是一位非常明智的女士,她告诉我,当我的朋友很小,也许4、5岁时,他看到过一桩恐怖的公共汽车与火车的相撞事故,他看到鲜血遍地,虽然他离事发地仍有距离,但那损伤,通过显意识而在潜意识里留下了烙印,这个事故的恐惧是与鲜血相联系的。于是不对事件加以分析,他的潜意识遵循显意识的建议,鲜血象征损伤、疼痛及苦楚,需要加以避免,不论何时见到血他即失去知觉,虽然他不记得那次意外事故,但恐惧及上述显意识传达的信息被显著地保留在潜意识里。后来,我们用心理咨询及催眠的方法治愈了他。
从中我们看到,潜意识是如何不区分好坏坚持不懈地运作。同样,我们看到不论何时需要,潜意识即能通过显意识对刺激作出反应。
让我们看另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人患了癌症,他的肠部受到感染,饮食受到很大限制,最后因不宜动手术而无法治疗,所有的化学疗法及放射线疗法都不再有益。患者终于被带到与我合作的一家医院,我们一位资深的医师决定借助患者的个人意志,通过非药物疗法治愈他。
我们把患者放在隔离房间,反复告知他没患癌症,他被误诊了,很快会痊愈的。我们同时告诉他当一旦痊愈,我们会质询这个误诊,并可能采取必要的法律措施。我们通知医院所有医护人员,病人的亲戚怎样与病人说话。甚至通知守护、清洁工、护士,利用每一个机会告诉他,他没患癌症是何等的幸运,他会康复,很快回家。通过许多人不断告知他健康,以帮助那个病人痊愈。他的癌症减缩到可以手术的状态,他被成功地施行了手术,健康地活了很久。
在这个病例的研究中我们看到,传递到他显意识的信息因为被许多人长时间的不断重复而变得重要。这些信息被传递给潜意识,潜意识欣然接受并开始为此工作。那信息有一个很清晰的信号,即不接受癌症,只接受健康长寿的生活。
通过显意识实现这样的愿望是潜意识的功能。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如我们正深切地想念某人,瞧!那个人给我们打电话或者亲自来拜访我们了。或你迫切地想得到某个东西,却得不到,突然第二天某人给你同样的东西作礼物。
假如我们分析几乎所有的例子,将显示愿望通过显意识被潜意识实现。你能想象吗?假若我们的显意识设法渗透潜意识,同时帮助我们自己实现愿望?是的,完全有可能,我们的心灵有非凡的能力为我们生命的完美而效力。我们的心灵是我们的第六感觉,它能引导我们通过金色人生到达合适的地点,在那里事情变得清晰。
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心灵要那么做呢?为什么它要设法帮助我们呢?通过实现愿望的行动它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始的话题。为什么心灵创造这个躯体?为达到学习与表达的效用。这个学习与表达为了一个极私自的原因,那个原因即是达到统一。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统一,感知者、感知、被感知对象的统一。这个统一是混沌里的平衡。你知道宇宙的含义吗?它是一种系统的混沌。
通过生命达到完美统一的方式,所有的情感、愿望,不管是身体的、心理的还是精神的,皆象小加油站,为未来的旅程提供燃料。所以,我们确实需要实现愿望,那是我们的心灵所为。除非我们享受过富有,我无法意识到富有的无用。除非我睡在金床上,我不会知道金子并不能提高我的睡眠质量,金床与木床一样好或坏。只有在那时我才能说:“我发现木头与金子并无区别。”所以实现愿望是到达统一的先决条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心灵要为此工作。
让我们理解一个概念:我们的心灵或灵魂是同一个东西。灵魂是未激活的心灵,心灵是激活的灵魂。
我试用很少的句子来解释。在母亲子宫里那个怀孕时间,两个细胞相遇(卵子与精子),组成一个完整的细胞,开始生命,然后这个细胞开始繁殖,从1个到2个,2个到4个,4个到8个……以此类推。伴随每个增长的细胞,依附于其上的能量也随之增长,正如原子增长,它占据的空间增长,其内在的空间也增长一样。
可能量从哪里来?那是静止在宇宙中,等待着得到表达的能量。通过表达的企图,它变成了动能。在躯体以外寻求表达的静止的能量是灵魂。而得到表达的静止能量转化为动能,它的找寻是暂时的,但它是为更高级的旅程做准备的,在抛弃这个躯体前把自己提高一个层次,其后,它又回复静态,即灵魂。(这里静态与动态是相对的)
我们的心灵的另一个奇妙能力是从此时此地影响我们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我们皆知我们的心灵居于当下,因此它有能力为我们营造较好的当下,而当下为未来打基础。但它是如何影响已经发生,不可改变的过去呢?让我们看个究竟。
不论我们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都是我们的感觉。在过去,我们同样对当下有特别感觉的理解。假若我们能够改变今天的感觉,而以改变后的感觉回顾过去,那么它是否因现在的参考而改变了过去呢?
是的,它会的,怎么改变呢?让我用一个举例说明。一对年轻夫妻曾有过幸福的婚姻。婚姻头3年的确是福佑,对于他们来说是完完全全的幸福。他们触动彼此的方式,他们彼此无语沟通的方式,他们眼睛追随彼此的方式……生活如那般真是太美好了,那是完美的婚姻或伴侣。因为他们是幸福的,整个世界都是幸福的。
但一段时间后,一些差异浮出表面,问题开始了,问题积累得如此的严重,而又由于社会的干预变得更为复杂,现在事情发展到离婚的地步,关系非常苦涩。此时,当这对夫妻回顾他们婚姻的早期,他们的感觉已然改变,因此他们看待事情的观点也不同了。他们疑惑,怎样会厮守了这么久?他们没有一个共同点,一方感觉另一方过去不对劲,从开始就伪装好人。
你看到过去的幸福如何演变为苦难,过去的幸福是真实的,而那把纯粹幸福感变成可怕经历的,正是当下的心灵。同样,两个敌人今天变成了朋友,他们嘲笑过去他们试图伤害彼此的行径。此刻过去变成了滑稽的经历,尽管它确实是可怕的经历。
自然赋予我们如此强大的叫做心灵的力量。让我们别浪费它,利用它作为完美统一的向导,步入开悟的最后阶段。让我们上路,到达那个充满生机的的目的地。
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能谈论及理解至高意识,那是一种没有卷入的生命状态。
⑻ 求一篇父母对我无形的爱的作文为题,要500字以上的
父母的爱
每个人都有父母,可他们未必会把他们的爱都奉献给我们。
但是我的父母把他们全部的热情和爱都给了我,所以我十分爱他们。
一九九四年三月七日凌晨四点三十五分我诞生在这个可爱美丽的世界上。那时父母欢喜得不得了。随后,父母开始对我进行教育,教我怎样做人,那亲切、温柔的话语使我仿佛进入了神秘仙境。之后,父亲又开始教我写字,他对我要求很严格,以下弄不好就打我。所以,那一天我被打了十几个巴掌,脸都被老爸打得有红又肿。在我眼中是一种无穷的父爱。有些家长从来没有给过自己的孩子真正的爱。老爸叫我背作文也是一种爱。当我不想背或者正为背作文没有时间而担忧时,我就害怕见到老爸那个熟悉的笑脸,觉得自己无颜面对他。为什么说老爸叫我背作文也是一种爱呢?因为他希望我背了作文;作文水平提高,考进义乌一中后,再考进北京大学等高等大学,最后找一个好工作。虽然我的成绩不怎么样,但我还是会努力学习。我要把父母的爱变为动力,把他们的爱变为我刻苦学习的法宝。让老爸、妈妈望子成龙的梦想变为现实。我对父母的爱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母爱
“天上太阳,人间母爱”。
人一出生所能体验到的第一份情感,就是母爱,尽管那时我们没有记忆,但对母亲有着本能的依恋。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妈”。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字眼,充满了希望、爱、抚慰和人的心灵中所有亲昵、甜蜜和美好的感情。在人生中,母亲乃是一切。在悲伤时,她是慰籍;在沮丧时,她是希望;在软弱时,她是力量;她是同情、怜悯、慈爱、宽厚的源泉。世上唯一永恒不变的也只有母爱。而如果没有父爱就象失去了精神的依靠。父亲给予我的爱比浩瀚的宇宙还要广阔,比苍茫的大海还要深沉,比火红的太阳还要炙热。父爱是我精神的支柱,是我成长中的指导者。
“父爱如山,母爱似水”然而,两份爱都不包含着溺爱。
母亲的爱含情脉脉。我喜欢母亲那张和蔼慈祥的脸,望着那双眸子,让我忘记孤独和烦恼。望着那双厚厚的嘴唇,我不仅默默忏悔,为了我,母亲不只从嘴唇上磨出多少叮咛和嘱咐。摸着母亲那粗糙且长满老茧的手,我的心不仅颤颤,我感受到母爱是无私的,她不求的一丝的回报。她只希望自己的女儿懂得怎样去把握自己。我喜欢抚摩母亲的脸颊,她掌心的温度从脸颊遍布全身。如果说母爱是片湖水,那么我就是湖中快乐的小鱼;如果说母是是片云彩,那么我就是云彩下幸福的小鸟。母亲的爱给了我温暖,给了我幸福的源泉,给了我依赖的爱。美国作家—诺埃尔说“作为一个现代的父母,我很清楚重要的不是你给了孩子们多少物质的东西,而是你倾注在他们身上的关心和爱。关心的态度不仅能帮你省下一笔可观的钱,而且甚至能使你感到一份欣慰,因为你花钱不多并且给予了胜过礼物的关怀。”我相信母爱是真实纯洁的,它不能用财富去衡量,不能用金钱博得。
有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年轻的母亲,在看到一只狼叼走襁褓中的孩子时,她以惊人的速度追上这只狼,情急之下她跳到狼背,狼受惊后脱着她狂奔数百米,这位母亲疯了般厮打着狼,直到救下孩子为止。一位普通的女性,在释放母爱时,显示了超人的能量,正可谓“母性的力量胜过自然界的法则。”
惠特曼说:“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母爱神圣而博大,母爱如春雨滋养大地,绵绵不断,情深谊长。母爱如生命长河里的泥沙,在不断地被冲刷中,渐渐沉淀,直至融入生命中最底层。生命无非记忆,生命在记忆中增长。在生命的记忆里,母爱是最温馨、最值得回味的部分,让人难以忘怀。
父亲的爱深沉执着。他的爱充满着严厉,他的神情充满威严,有时候,虽然很怕接触到父亲的眼光,但我从中领悟到的是坚持到底的原则,我喜欢父亲那刚劲的手,他不会轻易扶起因摔倒的我,而是在考试前,把手重重的搭在我的肩上,用默契的眼光让我考好,父亲也很精明能干,虽然达不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一致”但他憨厚讲义气诚信,我很佩服他。父亲的爱包含着苦涩,又包含着幸福。如果说父爱是苍茫的大海,那么我就是海里坚硬的珊瑚;如果说父爱是连绵的青山,那么我就是山中挺拔的劲松。父亲的爱给了我信念,给了我坚韧的执着,给了我警惕的爱。我觉的父爱如山,一座能为女儿亢奋顶天立地的山。
在成长的路上,父亲已不仅仅是一位宽容、慈祥的父亲,更是一位良师、一位益友。父亲点点滴滴的关爱已筑成一座山。于无言中坚定、执着地守望着我。唯心中涌着的那股暖流在不停的促我奋进。
山是父亲首先是一种存在,一种骄傲的存在。山是父亲,归根结底是一种积聚,一种爱的积聚。父爱如山,父爱的山是在儿女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累积而成的;父爱的山是一种力量,支持着子女的一生。山是父亲,你是一座不倒的山,永远矗立在儿女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