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语文作文怎么审题立意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粘后能“岿然不动”的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
四、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五、细节切入法
示例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从局部细节来看,大致有以下思路:
郑板桥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启示人们要“善于借鉴”,学会融合;“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提示我们要注重个体与总体、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和谐,即“和谐就是美”;而“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则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方能体现其价值、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
六、倾向揣摩法
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甚至南辕北辙,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
七、多向发散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发散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示例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尽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从薛潭角度,我们可抓住他“学讴”、“未尽秦青之技”就“辞归”,得出“要谦虚”的启示;也可从他意识到自己远未学到老师的本事而“谢求反”,总结出“要知错即改”的道理。从老师秦青的角度,我们可从他面对学生的自以为是,并未发怒,而是“弗止,饯于郊衢”,且“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不一般的举动中,受到启发:“教育要讲究方法”。
然而薛潭“终身不敢言归”的做法值得商榷。倘若学生真的将老师的本事全部学到家的话,那又何必“终身不敢言归”呢?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另行拜师,博采众长。当然,提炼出多个观点后,应择优而作。
八、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示例
公交车靠站停稳后,车站上一位妇女为抓紧时间,抱起原先站着等车的小孩上车。车上一青年乘客主动起身让座。抱小孩妇女谢过对方,放下小孩,笑笑说:“小家伙刚会走路,还是让他自己站吧。”此刻,见两人互相谦让,无人入座,一旁的时髦少妇眼明手快,一屁股坐下,并大声招呼道:“囡囡,妈妈帮侬抢到座位了。”
材料中共出现了三个“人物”。无论从让座青年角度提倡“要助人为乐”,还是从抢座位的时髦少妇方面提出“要文明礼让”,似乎均无不可。然而从整个材料的重心、指向来看,应舍弃后两个次要人物,着眼点放在主角抱小孩的妇女身上,宜立意“尽早让孩子自立”。
九、求同存异法
此法对组合性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摒弃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示例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一中一外、一古一今的两材料,告诉我们的是同一个道理:在急功近利、异常浮躁的当今社会,务必“要有远见卓识”。
十、互补完善法
示例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孰是孰非?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只有既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当然,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而各种方法也并非孤立的,可能互有交叉。若在具体的审题立意过程中能灵活地综合运用,效果则更佳。
⑵ 高中作文审题详细分析
一审题是指细心揣摩题意。具体地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弄清题目所指示的写作对象和范围。
2.弄清题意的重点。
3.弄清题目的比喻、象征意义。
4.弄清题目对表达方式的要求。
二 高考题的审题
1.命题作文的审题
高考作文有不少是用一个词做题目。如“桥”“路”“蜡烛”“机遇”“父辈”“尝试”“习惯”“责任”“说安”“包容”“意气”“愿景”等。它的表意重心往往在这个词所代表的事物本质特点上,需要抓住它的本质特点进行思考,或写它的象征意义,或写它的比喻意义,或写它的引申意义,这类命题审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词所表达的概念的含义,并据此选出恰当的材料。
如果题目是一个短语,必须分析短语的结构。一般说来,偏正关系的短语,它的题眼是偏的部分。比如“心灵的选择“审题必须扣住“心灵”思考,心灵是指人的精神世界,如思想意识道德情操意志品质等等,“心灵的选择”就是选择这在矛盾的情况下,对某种思想精神品质 情操等向真善美升华的选择。
一个主谓结构的标题,重点应该分析的是谓语,如“成功贵在恒”,重点应该分析为什么说“贵在恒”,怎样才能做到“贵在恒”,再如“坚韧——我追求的品质”什么是我追求的品质?是“坚韧”。“我追求”又成了一个偏正短语,限制了范围,是“我”的追求,而不是别人的。
一个动宾结构的标题,重点分析的对象是宾语,如“小议异想天开”,重点应该分析什么是异想天开,为什么要异想天开,如何才能异想天开。
并列结构的标题,重点应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偏废一方。
文章的题目,虽然往往只有几个宇,只有仔细辨析题目中每一个字、词的含意及其相互关系,才能确切地领会整个题目的主要意思、主要精神。
(1)要抓住关键词语
例如,看到“父辈”这一题目,就要注意到“辈”是一个群体概念。文章不能只写自己的父亲或是伯父、叔父等某个个人,而要着眼于反映两代人的关系,或是下一代对于上一代的某些较有普遍意义的看法。
(2)弄清词语取的是基本义、还是比喻义
如“尝试”这一题目,取的是它的基本义,即一个人或一些人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做一件以前没有做过的事,从而获得某种感受或启示。既然是“以前没有做过的”,所以成功、失败或至今仍无结果都可以写。因为“尝试”的前边没有限制词,所以既可以用第一人称写自己,也可用第三人称写别人;既可以写个人的经历,也可以写集体的实践。
有的题目要求取的是它的比喻义。比如2006年北京《北京的符号》。
2.材料作文的审题
材料作文的审题,实际是一种有特定目的的阅读。它要求作者不仅分解内容,提炼意义,而且要善于从整体上去判别材料的主要倾向,从某些暗示中捕捉命题的意向,并根据命题的限制和要求,对材料的主旨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所以,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点就要做到整体认知、总体把握材料主旨。
材料作文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材料寓意观点,需要多角度抽象立意。审题难度较大,需要对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材料除显而易见的表层含意外,往往蕴含许多深层内涵,并由此可以开决出多方位多角度的议论点。
另一类是以材料作为写作的情景,展开联想想象。
当然,材料作文可以从不同角度确立观点,审题时要选择最适合自己发挥的论题,或材料最丰富的角度,会得心应手。
这一类作文应该在总体把握材料的主旨基础上选择最佳角度立意,当然也可以根据材料提供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角度审题立意。2006年高考做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并且拓宽了审题立意的角度,2007年高考中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比如全国卷的漫画式材料。
3.话题作文的审题
自1999年高考作文多属话题作文。(06年、07年除外)。1999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1年高考作文是以“诚信”为话题;2002年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
①明确文题构成。
话题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语、话题、作文要求(或注意)四部分构成。
A话题作文的材料起个由头的作用,或提供一个事实或讲述一段小故事或给出一幅(组)漫画等,用意在于吸引注意力,激起写作兴趣,将考生的思维引入材料所提供的情境。
B提示语的作用或是对材料作解释说明,或是补充介绍,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材料,更有效地打开思路。
C话题是由材料引出的,是在材料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作文的中心议题。话题和材料的关系,既可能是话题范围仅仅是材料蕴含的意义中的一部分,也可能是话题范围远远超过材料所蕴含的意义。
D要求(或注意)则是对作文提出一些具体的诸如立意、选材、文体、题目、篇幅等方面的规定。
②审读材料(包括提示语)。
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对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中总是隐含着命题者的一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审题首先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意图读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文章的观点。
2001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对于人生来说,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怎么可以抛弃呢?尽管这个故事并没有结论,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很清楚的:诚信不可抛。要按这个道理立意,就是命题者通过话题材料给予考生的提示。因此,话题虽然只是“诚信”二字,但作文是必须按“诚信不可抛”来写的。
③审读“话题”。
“话题”的文字总是很简短。但尽管这样,对话题也一定要看准,想清,这样才能使话题作文的审题更加准确,否则就有偏离的可能。1999年的话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考生在文章中大写特写记忆到底能否移植,也有的写记忆移植的试验如何如何,完全脱离了话题规定的范围。话题“假设记忆可以移植”是一种假设,就是规定了前提和范围,考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作文。再去讨论能否移植的问题,就是对这个前提有意见,也就越出了话题的范围,而在写另外的题目了。这在考场作文中是绝对不允许的。
三研究题目特点,把握写作的着力点。
1.如果题目或话题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语,就要搞清这个字或词语的含义以及所涉及的范围
例如:2005年北京试卷《说“安”》为题写一篇作文,“说”表明让写的是议论文体。“安”的范围很大,如“安定”“安分”“安静”“安逸”“安乐”“安全”“平安”等词语,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有话可说的词语,这就是写作的着力点。
2005年重庆试题“自嘲”,其含义诗自己嘲笑自己,是对自身缺点和自身不利处境的富有智慧和幽默感的认识,写作范围只能是自己,而不是他人,这就是着力点。
2.如果话题是一个偏正词组,除搞清中心词的含义外,要特别注意其限制成分的内容,而且限制词语就是写作的着力点。
如2005年山东试题《双赢的智慧》,它的着力点不在“智慧”,而是在“双赢”,就是利益双方互相主动帮助他人,互相受益的事情。
2002年全国试题“心灵的选择”,试题的着力点是“心灵”,即经过艰苦的心里矛盾斗争之后做出的抉择,而且体现出高尚的精神或积极的意义。
3.如果话题或题目是一个或几个并列的概念,那么辨明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写作重点。
比如2005年全国二《位置与价值》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关系:找准位置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对自己缺乏认识,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就很难实现自身的价值。最近几年的关系型作文值得认真推敲。
4.如果话题或题目是一个动宾(或动补)词组或一个句子,着力点应该放在动词(谓语)。
如2005年天津试题《留给明天》,“留”就是文章的着力点,到底留什么给明天呢,可以有多种想法。再如2005年辽宁试题《今年花胜去年红》中心点就是“胜”,可以用对比的写法写出生活的今胜过昔,事物的新胜旧,人物的差变好。
5.如果话题或题目是一个问句,着力点在疑问词上。
比如“历史岂容篡改”,着力点在“岂”字。
⑶ 高中语文,作文审题立意的要求是什么
高中语文,作文审题立意的要求是准确简明和新颖深刻。
准确是指正确地理解和表述材料中隐含的观点。
简明是指立意拟题要简洁一点,别太烦琐。
新颖深刻是指,既要独特,也要深远。
⑷ 作文立意技巧高中材料作文怎样分析立意
作为高考作文的题型样式,倘若不是事先已有接触、曾经操练的话,材料作文是最能考量考生的真实水准的。因为在考你写作能力之前,首先考你的阅读能力,即对材料的理解、把握能力。较之那种类似话题、内容宽泛、只要不超出范围主题完全可由作者自己掌控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基本能杜绝用所谓以往操练过的不变“经典”来应对万变考题的套题弊端。
然而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粘后能“岿然不动”的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
四、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⑸ 高中作文怎样审题立意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粘后能“岿然不动”的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
四、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五、细节切入法
示例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从局部细节来看,大致有以下思路:
郑板桥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启示人们要“善于借鉴”,学会融合;“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提示我们要注重个体与总体、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和谐,即“和谐就是美”;而“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则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方能体现其价值、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
六、倾向揣摩法
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甚至南辕北辙,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
七、多向发散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发散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示例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尽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从薛潭角度,我们可抓住他“学讴”、“未尽秦青之技”就“辞归”,得出“要谦虚”的启示;也可从他意识到自己远未学到老师的本事而“谢求反”,总结出“要知错即改”的道理。从老师秦青的角度,我们可从他面对学生的自以为是,并未发怒,而是“弗止,饯于郊衢”,且“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不一般的举动中,受到启发:“教育要讲究方法”。
然而薛潭“终身不敢言归”的做法值得商榷。倘若学生真的将老师的本事全部学到家的话,那又何必“终身不敢言归”呢?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另行拜师,博采众长。当然,提炼出多个观点后,应择优而作。
八、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示例
公交车靠站停稳后,车站上一位妇女为抓紧时间,抱起原先站着等车的小孩上车。车上一青年乘客主动起身让座。抱小孩妇女谢过对方,放下小孩,笑笑说:“小家伙刚会走路,还是让他自己站吧。”此刻,见两人互相谦让,无人入座,一旁的时髦少妇眼明手快,一屁股坐下,并大声招呼道:“囡囡,妈妈帮侬抢到座位了。”
材料中共出现了三个“人物”。无论从让座青年角度提倡“要助人为乐”,还是从抢座位的时髦少妇方面提出“要文明礼让”,似乎均无不可。然而从整个材料的重心、指向来看,应舍弃后两个次要人物,着眼点放在主角抱小孩的妇女身上,宜立意“尽早让孩子自立”。
九、求同存异法
此法对组合性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摒弃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示例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一中一外、一古一今的两材料,告诉我们的是同一个道理:在急功近利、异常浮躁的当今社会,务必“要有远见卓识”。
十、互补完善法
示例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孰是孰非?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只有既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当然,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而各种方法也并非孤立的,可能互有交叉。若在具体的审题立意过程中能灵活地综合运用,效果则更佳。
⑹ 高中生作文怎么审题,怎么立意
一. 如何审题(一).审题10分钟
考场作文从读题到成篇一般是50—6—0—分钟,审题立意的时间应当用上十来分钟。时间充足了,分析才能准确深入,立意才能在比较中选出最好。其实动笔写作的时间快则30分钟,慢则40分钟。只要审题目准确,立意高远,构思成熟,下笔写来,那就得心应手,一挥而就,还能自然自然形成贯通的气势。因此养成10分钟审题立意的习惯,在考场上就能避免离偏题等许多问题。
(二)多种题型的审题训练并重
受近年来全国卷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影响,不少学生的作文训练只局限于话题作文,而供料作文、看图作文和命题作文的训练往往被忽视。2006年全国卷改用供料作文的形式,从评卷的情况来看,考生很不适应。因此在2007年的备考中应确立多种题型并重的方针,切不可只训练一种题型。下面我们讲讲话题作文、供料作文和看图作文和审题。
1、 话题作文
标准的话题作文是由四在板块构成,即背景语、启发语、话题语和强调语构成。
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远行的青年来到一片绿洲,遇到一位老者,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者反问:“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说:“糟透了。”老者听后说:“你快走吧,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一位青年,老者又同样反问他,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人也好,风景也美……”老者说:“这里也是同样的好。”(背景语)
你在评价同样人或事的时候,别人便顺着你的评价而评价,这种现象在现实中较普遍,其背后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细加思索会给我们带来人生的智慧、美妙的感受。(启发语)请你以“评价的背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强调语)
一般的审题思路是
(1) 从背景语入手,审清思维模式——解决好“怎么想”的问题。
(2) 从话题语入手,审清话题主旨——解决好“是什么”的问题。
(3) 从启发语入手,审清写作重点——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有限制作用的语句尤其要注意。
(4) 强调语入手,审清写作要求——解决好“怎么写”的问题。
从近两年的命题来看,话题作文的审题限定性有所增强,主要表现在背景语(材料)对话的限定上。如我们的二模作文题“精神的脂肪”背景语中已对“脂肪”一词做了限定,是“低俗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从背景语中我们能够明白“脂肪”是有害的,是低俗的,是需要“减掉”的。而有些考生把它理解为“能量的基础”是有利的,这显然偏离了题意。
2.材料作文
一个人有一张出色的由黑檀木制成的弓。他用这张弓射的又远又准,因此珍惜它。有一次,他仔细观察它时,说道:“你稍微有些笨重!外观毫不出色,真可惜!——不过这是可以补救的!”他思忖:“我去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于是他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这个人充满了喜悦,“你正应配有这种装饰,我亲爱的弓!”一面说着,他就试了试。他拉紧了弓,弓却断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点拨: 材料作文的关键,是看懂材料,选好写作角度。具体步骤如下:1、完整地阅读材料、及全部要求 2、在整体感觉的基础上给材料分层或分人物、角度 3、再整合起来,对材料形成整体理解 4、认真看“要求”,是可以任选一个角度,还是只能就主旨写作。但无论如何角度都必须是材料中有的,不能偏离或曲解材料。
[材料分析]
(1)弓:出色的、又远又准——猎人:珍惜 、 喜爱
(2)弓的外观:毫不出色、稍微笨重——猎人:可惜、 补救 别让爱变成伤害
(3)爱的初衷——弓断的结果
正确立意角度:
猎人角度:苛求与失去、完美也要适度、重其本质、轻其形式、顺其本性、莫让爱水横流
弓的角度:真实最美、去掉装饰,追求本质,华而不实与实而不华
事件角度:追求生命的本色、完美无需装饰
立意失误举例:
缺陷是美 感谢残缺 找准自己的位置 主观与客观协调 主观认识 找到高度 自作聪明 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懂得追求 珍惜眼前 学会生活 物尽其能 有得必有失
3.看图作文
看图作文主要由“图”“图的旁白”和作文要求构成。要注意“图”和“旁白”是一个整体,我们不可将其割裂开而“断章取义”。如我们曾经做过的一个作文练习,图的旁白是“永不走路,永不摔跤,永处襁褓”,我们审题时不能将这三句话断章取义,而应当是将它和漫画结合,提炼出主题,对“画地为牢、固步自封、苟安自得”的批判,或立足于叧一角度,对“突破陈规,开拓创新”的呼吁和赞颂。二、构思与布局
1.两结合快速起草法。一部分打草稿,一部分列提纲的方法。这样把打草稿和列提纲相结合,既可节约时间,又可避免写作失误。
起草:标题、开头、结尾。 艺考 艺术高考 高考 艺考资讯
提纲:主体内容,按顺序分条列出,注明字数,意在对全文起调控作用。
2.文章布局
文章的而已关键在于体现清晰的思路。议论文可采用总——分——总的形式行文。“分”的部分最好分解成三个分论点 ,可用排比式的布局来显示思路,段首写上点题性质的总领句,段末写上点题性质的总括句,这样给阅卷者以思路顺畅,紧扣题旨的印象。如:
说“善”
与善结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无功、无名、无已”的境界。
善是一种修养,与功利回馈无关。当代伟大书法家启功先生书法造诣登峰造极,可谓一字千金,但他那种低调的做人风格,乐于奉献的品质,与他的书法艺术一样伟大!自己书法作品的劳动所得,数以百万计,却从不经手,由北师大派专人统一管理,全部注入“励耘奖学、助学基金”,当政府要授予他相应的名号时,他诙谐的拒绝道:“博取功名,我本无心!”甚至于不愿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基金会。“熙熙攘攘,名来利往”,在这里成了一个例外!博大悲悯的胸怀,如秋日寥廓的长空!
⑺ 高中作文审题立意
[高中作文审题立意]
一、 命题作文审题要点:(1)抓要素,定内容,高中作文审题立意。对于独词题,一般可围绕这个词,提出若干问题,再具体落实这个词所涉及的人、事、物、景等诸要素,确定作文的具体内容;也可以采取补充修饰限制语的办法,缩小写作的范围,将题目纳入自己熟悉的写作范围。(2)剖析题目标志性词语,确定文章体裁。题目带记我的,可写成记叙文,有说论议评驳 析辩等的,可写成议论文。(3)抓题眼,理要点。题目是偏正短语的,写作重点往往落在附加成分上;题目是动宾短语的,写作时要抓住动词做文章;题目是并列短语的,写作时不要忘记二者之间的关系;题目是句子的,写作时要注意强调谓语。(4)抓住背景与文题的联系,确定立意角度。背景材料与文题有内在的联系。要知道,无论选择哪一个立意角度,结合背景思考才是最可靠的。此外,审题还必须注意审出题目的现实性、辨证性、独特性。例如:1994年全国高考试题以《尝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首先我们要明确尝试的含义。尝试,是实践、经历和体验的意思。接着我们从选材上思考,不难想到题目是要求我们写自己的一次新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既然如此,那么取材的范围,可以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我们可就某一生活范围,写出自己在德、智、体诸方面(或一方面)成长中的新阅历、新体会,作文指导《高中作文审题立意》。立意的角度,可以写一次尝试的成功与体会,也可以写一次尝试的失败与教训,还可以写一次由失败到成功的实践与感受;当然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文题,都要写出它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意义。另外从体裁来看,试题已明确要求写成记叙文,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是记事的记叙文。从写法上看,应以记叙为主,议论、抒情为辅。就此题目来看,单纯地叙述事情过程,而没有画龙点晴的议论和抒情,写不出体验和感受,是不切合题意的。我们既要把握记叙文的要素,又要融议论、抒情于一体。从语言上看,应当在准确、生动的前提下,注意语言富有生活情趣,耐人寻味。再例如:1994年上海高考试题介绍一家街头(或乡间)小店,写一篇200字以内的说明性短文。就题目来说它为偏正短语结构形式,中心词店是说明对象,定语街头(或乡间),小限定范围:①什么店不论,规模必须小,小是说明的一个重点;②除了要有方位坐落和周边小环境的介绍外,还要有小店的风格和特点,这是本文说明的中心。1996年上海高考试题题目:我的财富财富,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选取生活中喜欢的书、邮票、绘画、打球、长跑等内容。也可写贫穷是我的财富。有位学生写贫寒使我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意义,使我懂得了做人要有骨气、尊严,等等,就出类拔萃。二、供料作文审题要点:(1)读懂提供的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仔细辨析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抓住了关键,把握了材料的精髓,写作时才会有的放矢。(2)分析材料中的形象或哲理。比如寓言故事中的各种形象,往往折射出某种哲理,有着一定的倾向性,须认真审视。(3)注意材料中的对比。如果提供的材料中有对比,写作时,要特别留心。如果是多项材料,则要仔细辨析,注意区分其异同。(4)区分材料的种类。对于单项材料,要注意把握所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注意材料的倾向性。对于多项材料,要注意同中求异,从异中挖掘出有分量的观点;注意异中求同,从共同点入手提炼观点;注意异中辩异,从分歧点处入手提炼观点;注意材料间的互补叠加关系,将材料合理叠加起来,这样才能提炼出正确的观点。(5)重视要求中的种种限制。如字数、体裁等等。
〔高中作文审题立意〕【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⑻ 高中材料作文,怎样立意.应该从什么角度入手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二、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四、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举个列子
【材料】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分析】多角度入手: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