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急求孟子三乐作文 各位帮帮忙啊
首先得要理解三乐是哪三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翻译过来就是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可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病患,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仰头对天不觉得内疚,低头对人不觉得惭愧,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在中国古代社会,“君子”这个词语代表的一是统治者和贵族阶级,二是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德高望重、品德高尚之士。在那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里,可不是随便说明人都能自称是“君子”的,但是人家孟子在当时也是以德服天下的响当当的人物,当然可称“君子”。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根据内容可以看出是说的后者的“三乐”,可是他当头和结尾确两次强调了“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王天下”可是统治阶级的“君王”才可以有的思想。
孟子在提出“君子三乐”首先不说三乐是什么,而是先强调“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为什么这么着急的提出自己的立场,这个我读起来真的“此地有点无银三百两”的意思,是怕别人知道他的心怀还是怕别人不知道呢?而且“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这句话细品的话,能解读出两个不同心境下发出的感叹。一是:君子有三乐,但是统治天下不在这里面;二是,君子有三乐,而统治天下却不在里面呀。第一语境下的这句话是在表明我孟子不把统治天下作为乐,是因为他不想。第二语境下解读出来的却带着孟子的无奈:因为不能所以不可以想。而我认为,其实“王天下”才是孟子真正想要的“乐”。
孟子的有着自己很鲜明的政治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着很大的政治责任感“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他的政治抱负就是希望当时的所有的邦国国主们都能接受自己的“仁爱”思想,希望国主们都能以“仁政”治理天下。他像孔子一样,带着自己的弟子和自己的思想游说四方,不幸的是,他的遭遇也和孔子一样,虽然受人尊敬但是没有人接受他的政治主张。再后来,也像孔子一样,他最后只能带着自己的弟子不再去关注政治与军事,一心治学。
作为一个放眼天下能识时事的政治家归隐之后,他能过什么样子的生活,安稳平静的教书先生,但是他不快乐,所以他要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重新确立自己的生活的目标,改变不了环境就只能改变自己,所以就: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三乐”才是他实实在在的生活。
“一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是“家”乐:每天都能看到双亲,为他们养老,兄弟也都能围绕在身旁,举家安康,其乐融融的。这里是表达他尊崇孔子八德中“礼义廉耻孝悌忠信”中的“孝悌”二德。
“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是“己乐”:我上对得起老天,下对的起平民,问心无愧。这是在说希望自己的德行能服天下人,自己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但说为人处世,他能做到八德中的“礼义廉耻信”,却无法去“忠”于自己的信念呀。
“三乐”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这里才扩及到“天下”,这一乐的重心在于“教育”二字。奔波数年,车马劳顿,孟子对当时的社会彻底失望,哀莫大于心不死呀,他不肯放弃自己的思想,但是他要换一个方法来传播就是教育天下之英才。政治改革改变不了社会,因为人心不变,只有以人为本,从人们的思想下手开始改革,这样不用“革”社会就已经改了。孟子知道自己是怎么成为大家的,因为自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教育改变了他的生活习性,改变了他对世界的看法,让他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如果,他真的能“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那其实他已经就是“王天下”了。
“孟子三乐”背后包含着一个受了挫败却不肯放弃信念的政治家的无奈、心酸和自慰式的希望。说点题外话,放眼看看现在的中国,如果孟子生活在现在,他的政治抱负流产以后,如果还是寄希望于教育,寄未来于“天下之英才”,现状还能满足于他吗?现在的“英才”谁还关心政治,都在忙着工作婚姻和房车呢。嘻嘻,貌似有点扯远啦(*^__^*)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❷ 以孟子三乐中的第一乐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一、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护理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论文写作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论文写作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论文写作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
二、设计
设计是在论文写作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护理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护理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
三、实验与观察
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酉,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
有些护理论文写作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护理管理论文或护理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四、资料搜集与处理
资料是构成论文写作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
论文写作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
五、论文写作提纲
拟写论文提纲也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说从此进入正式的写作阶段。首先,要对学术论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并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考虑论文的构成形式。对于初学论文写作者可以参考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类型,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对掌握的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通盘考虑众多材料的取舍和运用,做到论点突出,论据可靠,论证有力,各部分内容衔接得体。第三,要考虑论文提纲的详略程度。论文提纲可分为粗纲和细纲两种,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点,不涉及材料和论文的展开。对于有经验的论文作者可以采用。但对初学论文写作者来说,最好拟一个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不但提出论文各部分要点、而且对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详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有所反映,写作时即可得心应手。
❸ 高中科目众多,独宠语文 作文800字
山东2011年高考作文题目:《这世界需要你》
山东新闻网快讯 2011年高考今天正式拉开帷幕,第一场语文考试已于11:30结束。本网记者刚刚从一考生处获悉,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为《这世界需要你》!
2011年重庆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出炉:《情有独钟》
华龙网6月7日11时30分讯(记者 黄海) 今日上午11时30分,2011年重庆高考第一科语文科目的考试结束。今年重庆的语文科目作文题为以“情有独钟”为话题,自选体裁,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2011年江西高考作文题出炉
大江网快讯 记者朱正报道:6月7日上午11点30分,随着首场语文考试结束,今年江西语文作文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大作文要求以“孟子三乐”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字数700字左右;小作文要求根据印象对鲁迅进行评价,要用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字数200字左右。
附:孟子三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2011年陕西高考作文题目公布:中国的发展
华商网讯 2011年陕西高考作文公布,题目为“中国的发展”。
2011年甘肃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出炉:《诚信》
每日甘肃网6月7日讯(记者 徐诚诚 肖刚 李娜) 今日上午11时30分,2011年甘肃高考第一科语文科目的考试结束。今年甘肃的语文科目作文题为以“诚信”为话题,自选体裁,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广东省2011年高考作文题为“回到原点”
2011年高考作文题全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含标点符号)。
江苏高考作文题:《人和平庸》
为期三天的2011年全国高考今天正式拉开帷幕。本网记者今天在南京兵分多路,走进现场采访考生、家长和其他相关人员,并全程进行现场图文滚动直播。
“高考作文题出来了”,10:15 ,中华中学考点,一直守候在外的家长收到招考通提示,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为《人和平庸》。考点外的休息区顿时炸开了锅,纷纷开始讨论起来。“我觉得这个作文还是挺难写的。”陈师傅女儿在中华中学上学,知道高考作文题目后,陈师傅表示,“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开放,但要写好很难,因为每个人对平庸的理解不一样,孩子们要写出深度很难”。陈师傅说,他最担心他的孩子把“平庸”理解成了“平淡”,这样就差远了,“因为这两者肯定是不一样的”。
考生家长诸老师自己在高校教书,考前她便帮孩子估了高考作文。“我押了几篇,一个是《站立》,一个是《距离》。我感觉《站立》还是有点接近的。”诸老师说,她相信她家孩子看到这个题目应该有底。
“我昨晚就跟女儿说了,高考作文一般有三方面,一是个人修养方面的;一是环境类的;再有就是社会热点问题类的。”孩子在中华中学上学的陆先生说,他感觉今天的作文题目属于个人修养方面的。“我也没刻意去跟孩子押题,在我看来关键在平时,从这个题目看,孩子应该没问题,平时都有跟她提到这些”。(记者 徐关辉 袁涛 方武杰 程远陈晓春)
2011四川高考作文题目出炉:《总有一种期待》
今年高考,四川卷语文作文题目是“总有一种期待”。
2011海南高考作文题目: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崛起
6月7日,海南54000多名考生走进高考考场,为自己的梦想拼搏。据考生透露,今年海南高考作文为材料题材作文,内容主要是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分析中国的崛起、产生巨大变化的原因。(记者 吉羽 肖霈)
安徽省2011年高考作文:《时间在流逝》
记者从高考现场得知,2011年安徽省高考作文是以“时间在流逝”为题,写一篇作文。(赵波)
2011高考浙江卷作文题:我的时间
材料加命题“我的时间”,材料的意思大概是说人应该在不同时间做合适的事情。
2011年福建高考作文题出炉
2011年福建高考作文题已经出炉。为根据袁隆平的一段话,写一篇作文。原题如下:
根据以下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了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2011年高考作文北京卷试题出炉
新华网6月7日消息(记者 李欣)上午11点30分,2011年高考的第一场语文考试顺利结束。记者从走出考场的考生们口中了解到,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为材料作文《诚信》。北京卷:题目诚信,人文题材。
❹ 君子三乐中写其中一乐的作文800字以内
做人做事做到问心无愧
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社会里,就必然要与人和事打交道。人,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动物,不仅有感性,更具有理性,并且不可能独立的生存。所以,在一个人的整个的生命过程中,就要不断的在做着事情。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锤炼出做事的一个准则:先做人,后做事。然而,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呢?做人做事的标准是什么?结合自己的现实,我坚持:做人做事做到问心无愧。
做人与做事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人的每一个社会活动,都是在做事,做事的积累,就体现了做人。也就是说,人在做事,事成就人,既不存在不是人做的事,也不存在不做事的人。
通常而言,人们往往把做事分为做好事或坏事,做事对或错。如何区分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标准。有的认为自己做的事是好的、对的,而在别人来看则是坏的、错的,于是就产生了分歧和矛盾,甚至发展到纠纷和对抗。所以,要对做人做事确立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问心无愧。
所谓问心无愧,就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如果一个人的良心都大大的坏了,还有什么可言?问心无愧,就是一个人在做某一件事的时候,要时时扪心自问:我这样做事,对当事人是没有愧疚的,是对的起他的,即使他一时不理解、不接受。问心,问的是自己的良心。良心,是一种良知,是一个标准,一个尺度,一个最基本的、被大多数人所确认的规范,是历史的、传统的、社会公认的、合情合理合法的、道德的准则。
做事首先要合情。人首先是一种感性动物,感情是最基础的东西,一个人做事,起码不要伤害他人的感情;其次做事要合理。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就在于有理性。这个理是公理,是公众承认的道理。只有做事合理了,就会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承认;最后做事要合法。人是高级的社会性动物,那么,对整个社会而言,就必须有一个强制性的准则,这个准则就是法则、法律。法,是整个社会的、用来约束和规范个人行为的、强制性的、用来调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
反过来看呢?一个人做任何事情必须合法,然后要合理,再次要合情。如果做事不合法,那么就要受到强制性的制裁,法是红灯、红线,一定不能超越。在合法的前提下,要合理。当然,我们做的大多数事情是合法合理的,但,也往往有一些是合法不合理的。因为,理是大部分人认同的、没有强制性的道德规范。对理的解释,称之为“理解”,现实中,对同一事情往往存在不同的“理解”。但,即使“不理解”,也不能违法。合情,是对具体的当事人而言。我们做事,要顾及当事人的感情和接受能力,才能得到具体的认可。当然,合法合理也未必合情,即使不合情,也要合理合法。从做事涉及的领域来看,合情涉及个别人或一小部分人,合理涉及到大多数或者公众,合法则涉及到整个社会。反之亦然。
问心无愧,就是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无愧于法、无愧于理、无愧于情。
整个人类社会充满了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如何准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键就在于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否问心无愧,是否合情合理合法。合情不能合自己的情,合理也不能合自己的理,当然,法更不是自己的法。既不能凭自己的感情用事,也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做事之前要换位思考,假设我是对方,自己对所做的事情会如何理解。只有如此,才能化解矛盾,才能真正在“做人”。
“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是做人做事的一个最基本的准则
❺ 关于孟子三乐其中一乐的作文,800字,不要网上找的,帮帮忙!!
YOU ARE A NANSHAN(南山) PEOPLE
❻ 帮我写篇高考作文“孟子三乐”600字左右
孟子在《万章上》中有云:“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恕我直言,古今获此三乐者,为数不多矣。二乐属于自身修养问题,通过主观努力可以做到。三乐有自身努力的一面,也有是否有此机遇的问题。得天下英才,首先必须使自己至少成为天下英才,达到这一步委实不易。即使做到了,天下英才能否垂拱于教鞭之下,那就属于天意了。最难办到的是一乐,这不是自身能说了算或自身努力所能做到的。“父母俱在”而兄弟末必无故,反之,“兄弟无故”而父母未必俱在。人生无常,奈何奈何!苏东坡对人生的失乐园参透甚深,曾形象地以明月相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即使像苏东坡这样的千年不遇的一代历史文豪,也只有二、三之乐。那么,圣人孔子呢?他也无此第一乐,尚在母腹,其父已撒手人寰了。亚圣孟子本人,也是幼年丧父,由孟母一手把他带大。所以,无父之爱成为孟子一生的痛处,父母俱在之乐也成了了孟子一生的不遇之乐。由是给了我们一个人生的最大启示: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不是在有时而是在失去以后才感悟到的。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把握幸福和快乐?道理很简单也最不容易做到,那就是从当下做起。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无疑是人生的最大乐事,也是最大幸事。中国人历来把少年丧父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定为人生的三大不幸,是为至理,从反面佐证了孟子之乐。但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却是人生的通病。大多数人尤其现在的人们,并不太在意和充分享受这一乐事和幸福,对父母表现得慢不经心或麻木不仁,对兄弟痛痒就更是漠然置之了。一旦有个山高水低,则捶胸顿足,悔之晚矣。更令人悲哀者,社会孝道沦丧,亘古未有!虐待父母已成司空见惯之事。世风日下,孤苦老人穷哭于道路;和风已去,六亲不认白眼于闹市。恪守孝道,乃为做人之底线,视底线不以为然,何事不出!
冷眼观世风,何以为尘世之乐焉?钱也,权也,色也!
❼ 孟子三乐这个作文怎样写
首先得要理解三乐是哪三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翻译过来就是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可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病患,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仰头对天不觉得内疚,低头对人不觉得惭愧,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在中国古代社会,“君子”这个词语代表的一是统治者和贵族阶级,二是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德高望重、品德高尚之士。在那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里,可不是随便说明人都能自称是“君子”的,但是人家孟子在当时也是以德服天下的响当当的人物,当然可称“君子”。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根据内容可以看出是说的后者的“三乐”,可是他当头和结尾确两次强调了“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王天下”可是统治阶级的“君王”才可以有的思想。 孟子在提出“君子三乐”首先不说三乐是什么,而是先强调“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为什么这么着急的提出自己的立场,这个我读起来真的“此地有点无银三百两”的意思,是怕别人知道他的心怀还是怕别人不知道呢?而且“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这句话细品的话,能解读出两个不同心境下发出的感叹。一是:君子有三乐,但是统治天下不在这里面;二是,君子有三乐,而统治天下却不在里面呀。第一语境下的这句话是在表明我孟子不把统治天下作为乐,是因为他不想。第二语境下解读出来的却带着孟子的无奈:因为不能所以不可以想。而我认为,其实“王天下”才是孟子真正想要的“乐”。 孟子的有着自己很鲜明的政治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着很大的政治责任感“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他的政治抱负就是希望当时的所有的邦国国主们都能接受自己的“仁爱”思想,希望国主们都能以“仁政”治理天下。他像孔子一样,带着自己的弟子和自己的思想游说四方,不幸的是,他的遭遇也和孔子一样,虽然受人尊敬但是没有人接受他的政治主张。再后来,也像孔子一样,他最后只能带着自己的弟子不再去关注政治与军事,一心治学。作为一个放眼天下能识时事的政治家归隐之后,他能过什么样子的生活,安稳平静的教书先生,但是他不快乐,所以他要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重新确立自己的生活的目标,改变不了环境就只能改变自己,所以就: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三乐”才是他实实在在的生活。 “一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是“家”乐:每天都能看到双亲,为他们养老,兄弟也都能围绕在身旁,举家安康,其乐融融的。这里是表达他尊崇孔子八德中“礼义廉耻孝悌忠信”中的“孝悌”二德。 “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是“己乐”:我上对得起老天,下对的起平民,问心无愧。这是在说希望自己的德行能服天下人,自己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但说为人处世,他能做到八德中的“礼义廉耻信”,却无法去“忠”于自己的信念呀。 “三乐”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这里才扩及到“天下”,这一乐的重心在于“教育”二字。奔波数年,车马劳顿,孟子对当时的社会彻底失望,哀莫大于心不死呀,他不肯放弃自己的思想,但是他要换一个方法来传播就是教育天下之英才。政治改革改变不了社会,因为人心不变,只有以人为本,从人们的思想下手开始改革,这样不用“革”社会就已经改了。孟子知道自己是怎么成为大家的,因为自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教育改变了他的生活习性,改变了他对世界的看法,让他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如果,他真的能“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那其实他已经就是“王天下”了。 “孟子三乐”背后包含着一个受了挫败却不肯放弃信念的政治家的无奈、心酸和自慰式的希望。说点题外话,放眼看看现在的中国,如果孟子生活在现在,他的政治抱负流产以后,如果还是寄希望于教育,寄未来于“天下之英才”,现状还能满足于他吗?现在的“英才”谁还关心政治,都在忙着工作婚姻和房车呢。嘻嘻,貌似有点扯远啦(*^__^*)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❽ 以君子有三乐为内容的作文,800字内 m.kxren.com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翻译过来就是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可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病患,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仰头对天不觉得内疚,低头对人不觉得惭愧,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在中国古代社会,“君子”这个词语代表的一是统治者和贵族阶级,二是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德高望重、品德高尚之士。在那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里,可不是随便说明人都能自称是“君子”的,但是人家孟子在当时也是以德服天下的响当当的人物,当然可称“君子”。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根据内容可以看出是说的后者的“三乐”,可是他当头和结尾确两次强调了“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王天下”可是统治阶级的“君王”才可以有的思想。
孟子在提出“君子三乐”首先不说三乐是什么,而是先强调“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为什么这么着急的提出自己的立场,这个我读起来真的“此地有点无银三百两”的意思,是怕别人知道他的心怀还是怕别人不知道呢?而且“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这句话细品的话,能解读出两个不同心境下发出的感叹。一是:君子有三乐,但是统治天下不在这里面;二是,君子有三乐,而统治天下却不在里面呀。第一语境下的这句话是在表明我孟子不把统治天下作为乐,是因为他不想。第二语境下解读出来的却带着孟子的无奈:因为不能所以不可以想。而我认为,其实“王天下”才是孟子真正想要的“乐”。
孟子的有着自己很鲜明的政治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着很大的政治责任感“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他的政治抱负就是希望当时的所有的邦国国主们都能接受自己的“仁爱”思想,希望国主们都能以“仁政”治理天下。他像孔子一样,带着自己的弟子和自己的思想游说四方,不幸的是,他的遭遇也和孔子一样,虽然受人尊敬但是没有人接受他的政治主张。再后来,也像孔子一样,他最后只能带着自己的弟子不再去关注政治与军事,一心治学。
作为一个放眼天下能识时事的政治家归隐之后,他能过什么样子的生活,安稳平静的教书先生,但是他不快乐,所以他要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重新确立自己的生活的目标,改变不了环境就只能改变自己,所以就: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三乐”才是他实实在在的生活。
“一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是“家”乐:每天都能看到双亲,为他们养老,兄弟也都能围绕在身旁,举家安康,其乐融融的。这里是表达他尊崇孔子八德中“礼义廉耻孝悌忠信”中的“孝悌”二德。
“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是“己乐”:我上对得起老天,下对的起平民,问心无愧。这是在说希望自己的德行能服天下人,自己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但说为人处世,他能做到八德中的“礼义廉耻信”,却无法去“忠”于自己的信念呀。
“三乐”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这里才扩及到“天下”,这一乐的重心在于“教育”二字。奔波数年,车马劳顿,孟子对当时的社会彻底失望,哀莫大于心不死呀,他不肯放弃自己的思想,但是他要换一个方法来传播就是教育天下之英才。政治改革改变不了社会,因为人心不变,只有以人为本,从人们的思想下手开始改革,这样不用“革”社会就已经改了。孟子知道自己是怎么成为大家的,因为自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教育改变了他的生活习性,改变了他对世界的看法,让他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如果,他真的能“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那其实他已经就是“王天下”了。
“孟子三乐”背后包含着一个受了挫败却不肯放弃信念的政治家的无奈、心酸和自慰式的希望。说点题外话,放眼看看现在的中国,如果孟子生活在现在,他的政治抱负流产以后,如果还是寄希望于教育,寄未来于“天下之英才”,现状还能满足于他吗?现在的“英才”谁还关心政治,都在忙着工作婚姻和房车呢。嘻嘻,貌似有点扯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