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什么关于曾国藩 故事可以用于议论文写
曾国藩论勤俭
曾国藩说:“勒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内”(《曾文正公全容察·家训》卷上),“无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营倦怠未有不败”,(《曾文正公全集·家训》卷上)。为此,曾国藩详细论证说古代凡是能成大业的人,大多是自克勤小物而来。 百尺高的大楼,要奠基于平地。干丈长的布帛,是一尺一寸积累而成的。万石重的钟鼎,是一铣一两积累而成的。 文王成了圣人还亲自上朝,到了日影偏西还顾不上吃饭。 周公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常坐以待旦。 仲山甫昼夜从不情怠,动到这种程度,凡事无小元大,没有敢怠慢的。诸葛亮为相,自杖罪以上的事,都亲自临决。 杜意度为政,细致周密得如同治家。 陶佩综理密微,就是竹头木屑,都储为有用之物。朱藏认为为学须饰积寸累,为政者也该铣积寸第才能成功。
Ⅱ 有关曾国藩“尽信书,不如无书”的作文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一直支撑着中国古代几千年的科举制度,这些书被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烂记于心,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究其一生也没能在这些死板的文字中找出自己的人生方向,一生都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然而,早在他们千年之前,儒家亚圣孟子就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那么后来者是没有读到孟老夫子的这句话,还是尽信了四书五经上的道理?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任何一个读书人都博览儒家著作,所以只能说他们没有独立的思考过,尽信了四书五经上的道理,由此造成了他们平庸的一生。与其如此,则不如无书。
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出版了一本著作,在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声誉,然而,一个数学教师陈景润却背道而驰,大胆的指出了书中的一个错误,引起了轩然大波,以他的地位,与华罗庚这位学术权威抗衡,简直是异想天开。然而,事实证明了华罗庚的确错了,陈景润这种行为就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典型事例。不尽信书,体现了一种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态度。
在新时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可以被我们视为一种创新精神,创新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只有懂得创新,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读书,要考虑书本对我们的价值,在书本所说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造,书才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价值,否则,不如无书!
Ⅲ 高中作文素材:曾国藩如何读书
走近王阳明 ——感受王阳明的传奇一生。王阳明生于1472年10月31日事逝于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后改名为“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个孩子,从天而降,祖父就给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我又仿佛看到11岁的王阳明在祖父王伦培养下成长。18岁时在回余姚的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娄谅向他介绍了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很受启发。20岁是随父亲王华到北京任所,一度热心骑射,继又研习兵法。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34岁触怒太监刘瑾,被施廷杖四十,贬到贵州龙场当驿丞,在哪里悟出“知行合一”的道理,史称龙场悟道。最让我敬佩的是王阳明晚年时发生的那些事。那时的他已经45岁了,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阳明举兵勤王,在袁州聚兵,双方兵力相差悬殊,朱宸濠有18万人马,而王阳明只有3万不到,兵力相差了6倍之多,可就在35天后,这场叛乱就结束了,王阳明是怎么做到以少胜多,速战速决的呢?原来,王阳明先是用缓兵之计迷惑朱宸濠,使朱宸濠以为朝廷早有防备,叛军在南昌不敢行动,为集结兵力争取了时间,朱宸濠发现中计后率兵攻打安庆,王阳明又用围魏救赵的办法,趁敌后空虚攻占了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就战败被俘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皇上乞求告老还乡,病逝于江西南安府港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吾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正体现了王阳明追求光明,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死亡的坦然啊!现在,在王阳明故居里,你还能看到王阳明画像上的“吾心光明”四个大字。这一次游历,不仅使我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见识,对王阳明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还让我有了全新的目标——努力学习,做一个像王阳明一样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的人。
Ⅳ 作文我眼中的曾国藩500字
早在上个学期,苏老师就给我们看了关于曾国藩的系列视频。由梁文道主持,以其视角带我们解读了一代大学士跌宕起伏的一生。带着对这位鸿儒的钦佩,最近很认真地拜读了唐浩明写的《曾国藩》,那么厚重的一本书,刚拿到手里时竟觉得读完是件很费力的事情。没想到才看了第一章,便能手不释卷,如饥似渴,才几天就读完了。掩卷深思,曾国藩在我脑中的形象越来越鲜明,对其不仅是钦佩,更多的是从他一生的官宦生涯中,引发自己人生的不断思考。
才高八斗 理学之大儒
曾国藩极为重视学问,对读书人也非常厚爱。作为汉人里难得的高官,他从来没有所谓的官架子,礼贤下士。对于寒门学子,更是厚爱有加。即便公务繁身,他依旧能在百忙之中抽空拜读先人著作。曾措辞撰文也极为考究,对其门生的要求也很严谨,其得意门生薛福成、吴汝纶等在其影响下,学问大有长进,并成为支持曾国藩度过大风大浪的得力干将。曾国藩平生积蓄不多,可依旧倾力创办金陵书局,致力于两江的教育事业,对两江地区的文风兴盛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 修身之典范
曾国藩自道光二十三年来就跟着静海先生读《朱子全书》,他为自己行坐起居制定了一套规矩,而且二十多年里,只要不生病,都基本遵守。他对家人的日常行为规范也严加规范。在其出任直隶总督期间,他为家人制定了一整套看书、饮食起居的规范,并叮嘱欧阳夫人按时检验成果。他很重视“齐家”,认为家风廉洁,家庭和睦,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更恪守老祖宗的品德规范的最大体现。当然,曾国藩不仅要求其家人、幕僚遵守老祖宗“修身”的规矩,他对自己恪守祖训,提升品德修养,成为践行理学之大家的修炼也到了极为严苛的地步。曾的家风以朴实节约为主,他从来不收受他人钱财、礼物,也严禁家人浮华奢靡的的生活。虽位极人臣,但他的积蓄还不及区区一个道台。当然,曾国藩对待他人还是极为宽容的。面对晚辈,他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训斥他人。相反,他总能以一个长者的心态对晚辈循循善诱,那怕偶尔晚辈会出言不逊,只要对方说得在理,他依旧以平和的心态平等对话。位高权重的他,即便饮誉华夏,还能有如此胸襟和气魄实属不易,着实让人佩服!
慧眼识人 怯懦与果敢并存
曾国藩用人最重视对方的德行,认为世上之人,其聪明与才智相差都不太远,此暗则彼明,此长则彼短,在用人者审量其宜而已。山不为大匠别生奇才,天亦不能为贤主更生异人。在选人用人上,德行为上。认为德行高尚的人,哪怕才智差些,只要加以培养就能担当重任。后来在选择李鸿章作为接班人的时候,曾国藩虽然对其的德行不太满意,但李的果敢与气度又是曾国藩身上所缺乏的。以至于曾国藩在自己病危之际,对自己的选择最终做了很大的肯定。李鸿章是曾国藩一手栽培的,他没有恩师那种恪守一生清贫的德行修为,对待钱财也极为奢靡,这一点让曾国藩很不满。但在后来团练湘军水师,兴办洋务拱卫京师的见解上,曾与李的想法是一致的。曾国藩骨子里是典型的理学拥护者,一生也践行了“克己复礼”的规范,他任用了很多有才之人,包括在整饬两江之时对落选学子薛福成的礼遇,更能看出他看人眼光独特,具有远见卓识,而薛福成也了跟随他一生的左膀右臂。当然,曾国藩缺少李鸿章那种敢拼敢闯的果敢之气,特别是到了晚年,他常常因思虑过多而不能果断决议。这可能与他恪守祖宗家法有关,认为一切均要以维护大清王朝的威严为主,不管做任何决定,都不能乱了纲常,还要平衡各方利益,即便自己吃亏也要忍辱负重顾全大局。
外渐清议 内疚神明 个人名声高于一切
因“天津教案”处理不当,让曾国藩的名声毁于一旦,而他本人也因此深受打击。他将个人名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哪怕清寒孤苦,也绝不能沾惹上“卖国贼”的骂名。这一湘军的统帅,在剿灭太平天国中立下汗马功劳,如果不是“天津教案”,他肯定会以拱卫天朝太平大英雄之名彪炳青史。可没想到,就这一步,让他的声誉顷刻倾覆,而他的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了。如果说在他对荣华富贵毫不贪恋,一点都不为过,而个人的名声正是他从容对待官场尔虞我诈的精神支撑,一旦名声被毁,他个人也也陷入了极为忧郁困顿的境地,对待国家事务也有点力不从心了。
兴办洋务 师夷长技以制夷
曾国藩在兴办洋务,派遣留学生等事情上功不可没,这一点与保守派倭仁大为不同。他能够以宽容开放的心态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能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于是他极力主张兴办洋务,把洋人的船舰利炮也为自己所用。但他对洋务的认识也有局限性,认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在不撼动祖宗家法体制的前提下,单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好比在地基完全锈蚀的大地上修建楼宇,是不能完全改变中国现状的。虽说曾国藩兴办洋务运动有其局限性,但对促进整个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俯首沉思,曾国藩让我最钦佩的还是他的修为。纵观今日官场,有多少手握大权的高官纷纷下马,其原因不外乎“权、财、色”。人一旦身居高位,往往所谓的品德操守就限制个人的行为。虽然我们也一直在倡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德行也一直用人的准则之一。但德行往往又是很难捉摸的东西,有些官员人前和人后迥异,面对上级谄媚逢迎,对待百姓颐指气使,倘若没有完整的机制加以约束,很难防止一个原本德行良好的人犯错。曾国藩在德行修为上的的确确是官员们学习的典范,也是值得我们众多平凡人学习的楷模。一个德行修养近乎完美的人,即便遭遇他们谤讥,也能以自己的修为去证明清者自清。由于个人的言语苍白,对曾国藩的评论也只能浅尝辄止。也许多年后,当自己人生经历更为丰富的时候,再次翻开此书,定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最后,分享一段曾国藩对“作文与做官”的论述,自认为精辟入里,发人省醒,共勉之。
作文与做官并不是一回事。作文以见深识闳为佳,立论即使深刻,偏颇点亦无妨,因为不至于伤害到某一个人,也不能指望它立即受到时效,只要自圆其说,便是立论,运笔为斤,自成大匠。做官则不同,世事纷繁,人心不一,尤为微妙。识见固要闳深,行事更需委婉,曲曲折折,迂回而近,当行则行,当止而止,万不可逞能使气,只求一时痛快。历来文坛之泰山北斗,官场却毫无建树,甚至一败涂地着,盖因不识中差别耳!
Ⅳ 以曾国藩为人物形象写一篇作文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经纶,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爱抚,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便早早地对曾国藩进行封建伦理教育了。曾
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曾国藩刚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
阿的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 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 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从文才上 看,曾国藩的仕途畅通是与他好学有关,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
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勤于求救,不耻下问,博 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官吏中如此 勤奋好学者实不多见。由于他博览群书,涉猎文献,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如要统治者“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
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
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
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
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
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换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
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
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
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
“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
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
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
而无忧。”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
“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Ⅵ 曾国藩家训百家讲坛作文600字
读《曾国藩家训》有感作文
上马,他是一个能让人马首是瞻的帅才,下马,他是一个力挽狂澜的大臣;对上,他也有刚正不讹的衷心,对下,他也有令人惊艳的文采。他就是曾国藩
我非常钦佩曾国藩,佩服他的才干和思想。许多人看了他的日记,都会羞愧不已;许多人读了他的家训,都会奋发图强。我从他的家训中获得的感触颇深。曾国藩在家训中写道:“正人先正己,时刻不忘修身养德。”他认为读书要“求业之精,被无他法。日专而己矣,讲究‘志,识,恒’。”鼓励其弟“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教育家人“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为处世为人之本,悉心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勤劳、谦逊、戒骄、宽容、节俭、坚忍、自强的字眼在其家书中屡屡可见,言之切切、诲之谆谆。人们常说,子孙有用,留钱没有用;子孙无用,留钱也没有用。令人感慨的是,曾国藩身为朝廷重臣,手中实权在握,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再三叮嘱家人要力行节俭以不致亏空,可谓用心良苦。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
读《曾国藩家训》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家庭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码,更触摸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在如今物欲横流,各种诱惑多如过江之鲫的当今社会,克己,自律对我们尤为重要。我们要善于从好书中找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人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才能不断的在人生的阶梯上攀爬,才能不断的在人生的道路上奔跑,才能在人生的大海中,找到理想的彼岸。
Ⅶ 以曾国藩为事例写一篇反省作文
清朝大员抄曾国藩在带领部队讨伐太平天国初期战势失利,使其陷入绝望,投入江中,想以自杀谢罪或者说是洗辱,所幸被随从所救起。后在写给皇帝的报告中提到战况是「屡战屡败」,当时众人觉得不妥,经过商议,从死亡边缘回来的曾国藩改为「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是「衰尾道人」,而「屡败屡战」是越挫越勇的人。朝廷在看到奏章后,认为其勇气可嘉,没有处罚反而委以重任。原字未动,仅仅是顺序的改变,也使得曾国藩从中受到鼓舞,重整士气,最终攻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原本败军之将的狼狈变为英雄的百折不挠。
Ⅷ 曾国潘的修身十二款 作文
1、主敬抄: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5、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Ⅸ 看百家讲坛之曾国藩有感600字作文
《曾国藩家训》观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春节期间,我馆组织观看了《百家讲坛》栏目——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评说的《曾国藩家训》,现结合生活和工作实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曾国藩家训》上篇第一集《谁来拯救笨小孩》中,讲述的是曾国藩小时候很笨,老师也认同太笨了。一次汪老师指着就骂他,天生的蠢货,将来有出息,我给你背伞。可是曾国藩也一点反应也没有。笨没考上科举,但是发奋,第二次考中了进士。这一点我感受颇深,以后作为孩子的家长,不管孩子智商如何,都要采取赏识教育,从各个方面鼓励孩子去做、去学,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有一颗健康自信的心灵,自然不怕孩子没有出息。其实,不只是孩子需要赏识教育,成人也是一样需要在生活中、工作中得到赏识,这样才会更加有激情、有信心的投入生活和工作。
上篇(二)无一日不读书中讲到曾国藩两次没考上,回家之后,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养成了无一日不读书的好习惯,坚定决心,每天没间断地读史书,而且做笔记,认真地用了两年时间读了二十三史。后来曾国藩一鸣惊人,成了湖南曾家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人。也成为洋务运动的第一人。
重磅推荐:网络阅读APP,免费看书神器!
1/2
我们每个人都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对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有着高标准的要求,知识在不断翻新,我们的思想不能沉淀,只有坚持学习新知识,认识新事物,才能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才能更好的投入生活和工作。曾国藩这种坚持每天认真、勤奋读书的好习惯值得我们借鉴。
上篇(六)小家里的大智慧中讲到,曾国藩重视家训,是一个爱家、重家的好男人,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就悟出了如何治家的智慧,曾国藩认为家庭是人生的根据地,要以和治家、勤俭持家。幸福美满的家庭人人都渴望,人人都羡慕,可是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一个家庭难免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矛盾,在这个时候我觉得曾国藩所推崇的以和治家,勤俭持家之道,应该不失为一剂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