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诗《乞巧》的诗意是什么
诗意:农历七月抄初七的夜晚,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想象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情景。家家户户的女孩子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向织女乞取智巧,数不清的彩线都已经穿完了。
②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乞巧林杰
默写古诗。
乞巧(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③ 《乞巧》这首诗
《乞巧》唐代: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释义: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妇女望着秋月穿针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作者简介: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
创作背景:
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仰头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盼着能够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
赏析:
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开头用“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释义: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两句生动的叙述,向人们讲述牛郎织女动人的民间故事。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释义:家家妇女望着秋月穿针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
不用具体描写去展示人们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通过人们的行动,红线穿过的结果,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④ 乞巧。 读了这首古诗,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教材简析: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首诗。这首诗围绕民间故事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设计理念:
借助诗歌教学素材,通过“读、议、想、说”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地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在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学习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能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民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背诵诗歌。
2、感受古时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解诗题】【知诗人】
1、师: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一首好诗,蕴含着一幅画面,一首好诗,包含着一个故事,让人回味无穷。谁能背诵一首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元日 》《清明》等
2 很好,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乞巧节盛况的诗——《乞巧》。板书课题
3、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同学们拿起右手跟我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生齐读(指导“乞”、“巧”的变调,都读三声)
看到这个“乞”字,很容易让你想到什么字?(生:气球的“气”)在书写时有什么不同?(生:“气”中间有一横,而“乞”中间没有一横。)师提示:“气”的最后一笔横斜钩,而“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谁能说说“乞”是什么意思?(生:乞求。)再来看看“巧”字,教师教学“巧”字,书写、明确第五笔“竖折折钩”,组词。师:很好。“巧”字什么意思?(指名说,生:巧手)
谁能完整地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指名说,生:乞求一双巧手)再齐读课题。
2、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板书林杰)师介绍:林杰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诗人,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时就能写诗。一下笔就能写成一篇好文章。他还精通书法棋艺,只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了人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读诗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2、指名读,生生评价
3、出示古诗节奏,教师范读,再指名读。
4、师:这次我们的朗读要求提高了,同学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得字正腔圆,连贯,通顺。注意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味道。(学生自由读)
4、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二)研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明诗意】
1、师:要理解《乞巧》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课件播放牛郎织女的动画。)
2、师:织女不仅有美丽的容貌,而且手巧。
课件出示织女资料
3、师:织女的手巧让无数的人间少女佩服。古时候的少女们在牛郎织女每年七月初七相聚的这一天,都会向织女乞巧。所以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女儿节。
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看看都有哪些乞巧方式?
指名说:对月穿针、蜘蛛结网、贺牛生日
当然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写的是哪一种呢?
4、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诗的第一、二行。(出示课件)
(1)师: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我听见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是哪两个字?
那这两个字的字形一样吗?(“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它是什么意思呢?借助组词理解(元宵的宵指:夜晚,云霄的霄指:天空)理解了字的意思,(出示宵和霄区别课件)
相信我们再齐读,准能读得更好。(学生齐读)
(2)谁能描述一下这两句诗描绘的是一种怎样的画面?
(3)体会、朗读、感悟前两句
师: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
那些青年男女携手来到了户外,抬头仰望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此时人们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体会,再读)
假如是你也是人群中的一个,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体会,多种形式读)
5、师:七月初七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课件出示三四行)
(1)读读三、四行。(学生读)
(2)(朗读视频)下面我们先来听一听老师的朗读。
(3)师:在这七夕之夜,人间的人们正家家(学生接念——乞巧望秋月)从“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中你的脑海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4)师:你怎么知道人很多?是从哪句话读出来的。(家家乞巧望秋月)哪个词最能说明人多?(家家)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有的在小院里,有的在家门口,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5)师: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数出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你能想象千家万户都在乞巧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吗?”(热闹的场面)因此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过节了,牛郎织女一家团聚了,你们的心情怎样?(高兴……)(指名读,齐读)
(6)后来,乞巧的范围更宽泛了,一首《乞巧歌》表达了她们的心声:
(出示《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自己读读,人们除了祈求一双巧手之外,还可能在乞求着什么?(指名说)
(出示课件)
是啊,月光下,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画面,你们能不能说一说呢?
盼望已久的乞巧节之夜终于到了.....
月光下,两个姐妹穿着红丝,在乞求父母( ) 。
庭院里,一位农村的少女穿着红丝,在乞求 ( )。
( ),一位年轻的母亲穿着红丝,在乞求( ) 。
( ),( ) ,在乞求 。
相应板书:人间乞巧忙
6、师:你们想向织女为哪些人乞求呢?乞求什么?
生:亲人 朋友 灾区人民
教师小结:虽然年代在变,但是我们对美满生活的追求依然未变。我们要在用心乞巧的同时,还要学会用双手去创造,去努力争取明天的成功!
(三)配乐品读古诗,升华情感,试背古诗。【诵诗句】【悟诗情】
1、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人间企盼、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你能带着这种强烈的感情朗读吗?
2、【出示课本图文】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强烈的感情朗读,读出这首诗的韵味吧!
配乐朗读。(生读: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3、、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会读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背下来,谁能背下来?试一试吧!
4、【出示课件图片】指名试背、学生齐背
三、拓展练习,日积月累。
1、考考你(出示两个练习题)
(1)试一试,连一连
端午节 农历九月初九 闹花灯,吃元宵
重阳节 农历正月十五 乞巧,对月穿针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包粽子,赛龙舟
元宵节 农历七月初七 插茱萸,登高
乞巧节 农历五月初五 祭月,吃月饼
(2)填一填
林杰根据 (七夕节 )(节日)流传的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创作了古诗(《乞巧》)。这首诗表现了人们过节时( 喜悦 )的心情和
(乞取智巧、追求幸福) 的心愿。
2、有时间的话,抄写这首诗。
3、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即七夕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积累本中吧!
总结:古诗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我们要充分地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该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去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
《乞巧》说课稿
金凤三小 任燕霞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第29课《古诗两首》中的《乞巧》这首古诗。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四大块来说。
【说教材】
《乞巧》所在的单元,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并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实际,我把这首诗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能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了解有关乞巧节的风俗习惯。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背诵诗歌。
2、感受古时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我的教学思路也就比较清晰了,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
【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设境想象法:
运用《牛郎织女的传说》的动画画面再现情境,借助视频朗读示范资料充实对乞巧节的了解和对吟诗的深层次要求,同时,配上主题相符的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2、重点字词剖析法:
抓住“宵和霄”的形的区别来进而理解字意的不同,以及在诗句中的意思,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3、精心设计教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抓住语文本色,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本诗内容浅显,但意义深远。 在教学中,我力求在品析语言中让学生感悟到少女们追求幸福的心愿,在感悟少女们追求幸福心愿中习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体验和感悟,因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所以我的教法力求让学生在主动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说学法】
1、补充资料法:学习《乞巧》这首诗,学生需要了解、补充一系列资料,如了解七夕节的来历、及它为什么又叫乞巧节、女儿节的原因,因此学生通过《牛郎织女的传说》的动画再现情境,充实对乞巧节的了解。借助视频朗读示范资料感受什么样的朗读才叫吟诗。
2、朗读体会法:
运用“解诗题、知诗人、读诗句、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点词句,品读赏析,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感悟。同时达到丰富和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
3、音乐渲染法:
朗读时,配上主题相符的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展示多种形式的配乐吟诵,如自由读、指名读、范读、赛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使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充实阅读的情感和提高阅读的效果。
在以上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维目标。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解诗题】【知诗人】
1、师: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一首好诗,蕴含着一幅画面,一首好诗,包含着一个故事,让人回味无穷。谁能背诵一首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元日 》《清明》等
2 很好,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乞巧节盛况的诗——《乞巧》。板书课题
3、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同学们拿起右手跟我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生齐读(指导“乞”、“巧”的变调,都读三声)教学“乞”“巧”两字
谁能完整地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指名说,生:乞求一双巧手)再齐读课题。
2、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板书林杰)师介绍:林杰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诗人,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时就能写诗。一下笔就能写成一篇好文章。他还精通书法棋艺,只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了人世。
二、学习新课
【读诗句】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2、指名读,生生评价
3、出示古诗节奏,教师范读,再指名读。
4、师:同学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得字正腔圆,连贯,通顺。注意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味道。(学生自由读)
5、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明诗意】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1、师:要理解《乞巧》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课件播放牛郎织女的动画。)
2、师:织女不仅有美丽的容貌,而且手巧。
课件出示织女资料
3、师:织女的手巧让无数的人间少女佩服。古时候的少女们在牛郎织女每年七月初七相聚的这一天,都会向织女乞巧。所以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女儿节。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看看都有哪些乞巧方式? 指名说:对月穿针、蜘蛛结网、贺牛生日 当然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写的是哪一种呢?
4、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诗的第一、二行。(出示课件)
(1)师: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我听见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是哪两个字?
那这两个字的字形一样吗?(“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它是什么意思呢?借助组词理解(元宵的宵指:夜晚,云霄的霄指:天空)理解了字的意思,(出示宵和霄区别课件)
相信我们再齐读,准能读得更好。(学生齐读)
(2)谁能描述一下这两句诗描绘的是一种怎样的画面?
(3)体会、朗读、感悟前两句
师: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
那些青年男女携手来到了户外,抬头仰望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此时人们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体会,再读)
假如是你也是人群中的一个,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体会,多种形式读)
5、师:七月初七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课件出示三四行)
(1)读读三、四行。(学生读)
(2)(朗读视频)下面我们先来听一听老师的朗读。
(3)师:在这七夕之夜,人间的人们正家家(学生接念——乞巧望秋月)从“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中你的脑海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4)师:你怎么知道人很多?是从哪句话读出来的。(家家乞巧望秋月)哪个词最能说明人多?(家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5)师: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数出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你能想象千家万户都在乞巧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吗?”(热闹的场面)因此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牛郎织女一家团聚了,你们的心情怎样?(高兴……)(指名读,齐读)
(6)后来,乞巧的范围更宽泛了,一首《乞巧歌》表达了她们的心声:
(出示《乞巧歌》)
自己读读,人们除了祈求一双巧手之外,还可能在乞求着什么?(指名说)
(出示课件)
是啊,月光下,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画面,你们能不能说一说呢?盼望已久的乞巧节之夜终于到了.....
月光下,两个姐妹穿着红丝,在乞求父母( ) 。
庭院里,一位农村的少女穿着红丝,在乞求( ) 。
( ),一位年轻的母亲穿着红丝,在乞求( ) 。
( ),( ) ,在乞求( ) 。
相应板书:人间乞巧忙
6、师:你们想向织女为哪些人乞求呢?乞求什么?
生:亲人 朋友 灾区人民
三、【诵诗句】【悟诗情】配乐品读古诗,升华情感,试背古诗,。
1、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人间企盼、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你能带着这种强烈的感情朗读吗?
2、【出示课本图文】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强烈的感情朗读,读出这首诗的韵味吧!
配乐朗读。(生读: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3、、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会读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背下来,谁能背下来?试一试吧!
4、【出示课件图片】指名试背、学生齐背
四、拓展练习,日积月累。
1、考考你(出示两个练习题)
(1)试一试,连一连
端午节 农历九月初九 闹花灯,吃元宵
重阳节 农历正月十五 乞巧,对月穿针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包粽子,赛龙舟
元宵节 农历七月初七 插茱萸,登高
乞巧节 农历五月初五 祭月,吃月饼
(2)填一填
林杰根据( 七夕节) 【节日】流传的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创作了古诗(《乞巧》)。这首诗表现了人们过节时( 喜悦 )的心情和 (乞取智巧、追求幸福 )的心愿。
2、有时间的话,抄写这首诗。
3、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即七夕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积累本中吧!
总结:古诗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我们要充分地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你们对今后学习诵读古诗有什么打算吗?
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该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去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
板书设计:
天上喜相逢
乞巧 乞取智巧 追求幸福
人间乞巧忙
【说板书 】
本课的板书形象直观,概括了本课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学习。
总之,这节课我力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把时间尽量放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由乐学到学会,最终达到会学会用。 赞同0| 评论 2012-5-25 09:49 米花小弘帽 | 一级
= =。。是题目么?
读了 乞巧后 我仿佛看见家家户户的人走出家门 一起望着浩瀚的夜空,脸上有着节日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天空明星闪烁,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我仿佛看见 银河的那边的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嫦娥啊,寂寞了千年,你是否后悔了当年的举动,是否怀念自己不顾一切抛弃了的简单的小幸福?
⑤ 乞巧古诗原文
七夕今宵看碧宵,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⑥ 古诗乞巧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词 【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 【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 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 年年并在此宵中。
秋夕 【唐】杜牧 红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 【宋】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七夕 【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七夕 【唐】崔国辅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 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七夕宴悬圃二首 念闲愁 皓月胧黄挂天边,吾心只道忆从前。 乞巧投针白玉碗,青葱朦胧我犹牵。 佳人不知在何方,只愿同往对月前。 莫不从头追悔忆,一笑清且付流年。
⑦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急求~!随便哪首都可以!!!!!
5 古诗词三首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⑧ 人教版小学语文所有古诗教案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
《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
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理解成诵
教学用具课文插图,洞庭湖图片,媒体资源:《独坐敬亭山:李白》、《望洞庭:刘禹锡》、视频《白居易简介》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结合课文插图及媒体资源《独坐敬亭山:李白》,完成下列教学步骤: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互读古诗,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有关洞庭湖图片。设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看诗人刘禹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结合动画课件《望洞庭:刘禹锡》完成下列教学步骤:
1、学生边读边参阅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及动画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三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课文插图及动画课件《忆江南》,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利用视频资源《白居易简介》,介绍白居易情况:
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