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哪些名家名篇
小学语文课本又有很多版本
2.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哪些名家名篇
什么版本的?
我认识的苏教版有:
雨果:悲惨世界 节选
海伦 凯勒:加入给我三天光明 节选
等
3. 人教版小学语文书中学习过的国外名著
(1)契诃夫 我们在小学课本中学过他写的《凡卡》。
(2)亚米契斯 我们在小学课本回中学过的《小抄答写员》选自他写的《爱的教育》。
(3)安徒生 (丹麦作家,曾被称为‘世界童话大王’) 我们在小学课本中学过他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 我还知道他写的《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拇指姑娘》。
(4)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我们在小学课本中学过他写的《穷人》、《跳水》。 我还知道他写的 《战争与和平》。
(5)笛福(英国作家)我们在小学课本中学过他写的《鲁滨孙漂流记》。
4.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哪些名家名篇
沈石溪《最后一头战象》
列夫.托尔斯泰《穷人》
鲁迅《少年闰土》
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怀念母亲》
5.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哪些名家名篇
一、《孟母三迁》
作者:汉朝刘向
1、原文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2、翻译
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
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
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
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二、《滥竽充数》
作者:先秦韩非
1、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翻译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三、《郑人买履》
作者:先秦韩非
1、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2、翻译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用尺子度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携带量好的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四、《富人之子》
作者:宋朝苏轼
1、原文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2、翻译
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很笨,儿子的父亲又不教他。一天,艾子对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很好,但(您的儿子)不通事务,他日后怎么能够持家呢?”
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聪明并且具有各种本领,怎么会不了解世间的各种事务呢?”艾子说:“不如试一试他,只要问你的儿子,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承担造谣的罪名。”
父亲就叫他的儿子来问他,儿子笑嘻嘻地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米是从布袋里取来的。”富人神情变得严肃,改变面容说:“儿子(你)太笨了,难道不知道米是从田中来的吗?”
艾子说:“不是他的父亲不生他的儿子(有这样的父亲,儿子怎么会不笨呢)。”
五、《读书要三到》
作者:宋代朱熹
1、原文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翻译
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6.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教师随笔
阅读习惯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人生取向乃至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但目前高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首先,由于高考压力,高中学生大多都被淹没在题海之中,几乎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静心阅读;二语文和其它科目相比,需要长期阅读,大量积累,而大多数学生的功利心强,也就懒得阅读;三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读图时代和“微时代”的到来,直观简单的阅读材料了容易造成阅读时的急躁心理。矫正学生阅读行为,让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改善语文教学生态,笔者将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先学后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时间
阅读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阅读习惯也是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体现,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高中学生课外几乎没有预习阅读的时间及习惯。为了保证语文学习的时间和阅读质量,可以将学生应在课前进行的预习阅读环节放在课堂内进行。一篇课文,学生自己独特阅读感受与体验是任何高明的讲授所替代不了的,所以学生进行的预习性阅读非常必要;如果没有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缺少辨别力,语文学习也就变成了全盘接受教师讲解的被动式学习,学生会逐渐丧失阅读感悟和思维创新。有些老师可能认为,如果在课内进行预习阅读,会占用好多课时,从而造成进度的紧张,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不然,学生预习阅读之后,由于任务明确,有些预设教学环节就可略去,课堂教学节奏可以加快,并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如期完成和学习效果。
当然,对于学生的预习阅读,要有具体的体任务和要求。首先,字词积累仍是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所以预习时先要圈点勾画有关字词,自己先用字典解决。现在的学生大多不注重借助字典解决问题和学习,因此,在高一开学之初,我让学生务必准备《现代汉语词典》和《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因为查字典,使用工具书也是学生的一种语文能力,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耐心。汉字是音、形、义一体的文字,而且大多是多音字,语境不同,词性、读音和意思也不尽相同,所以查字典时还需要判断,而判断的过程也是学习、积累的过程,也能体现语文学习中“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学科特点。二是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标记出自己阅读的难点和精彩点,同时提出有关问题,进行简单批注。教师巡回对学生批注情况进行检查,或每隔一段时间,把学生的语文书收上来进行检查,因为学生质疑、提问有时难免偏颇,失之肤浅,教师就要对学生提问的质量、批注情况进行检查、反馈、纠正,进而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阅读时的质疑、批注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使学生形成阅读时动手、动脑的习惯,也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堂交流展示阅读成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预习阅读的基础上,当堂进行交流、展示各自的阅读结果,既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体现,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体现。课堂交流与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如小组内可以集中解决字词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也可以把学生理解中的难点与误区进行必要的集中,待后在教学中解决。对于课文难点和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是教师进行直接解答,而是把问题在课堂公布,让已经理解和学会的学生进行解答,当学生解答不清楚的情况下,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可以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和思维碰撞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其实,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有很大的发展,课文经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大部分内容自己已经能够读懂,只有个别之处需要教师的提示、点拨,所以教师尽可能少教,让学生多读,以此来培养起学生独立的阅读意识、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以《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的教学环节为例,经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交流、讨论,学生对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等人物形象及课文主题基本都已基本理解,但学生没有注意到刘兰芝离别焦家时的精心打扮,以及告别焦母时的言行等内容对刘兰芝人物形象的作用。笔者把这些内容提出来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使学生对作品和刘兰芝的形象特点认识更为全面。
三、课外读物课内读,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只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课外读物的自主阅读时间,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但是在目前应试风气比较浓厚的背景下,课外阅读如果真的放到课外时间,基本是有名无实,所以课外读物可以课内阅读。每周至少抽出一节课来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即使到高三,都在坚持。虽然只有一节课,但对学生影响不可小觑。经过一段时间,大多数学生已经再不用我叮咛,已能自觉圈点勾画了,查字典解决阅读中的障碍,许多学生还认真地摘抄有关内容和语句。而且他们手中的读物也逐渐多起来了,除了《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杂志之外,还有郭敬明、周国平、韩寒等人的作品以及《诗经》《楚辞》和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选本。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学生把他想买的书目拿给我看,他竟然决心买240多块钱的书,这在农村中学是非常少见的;这学期,有一个班的学生把“18岁系列”的书买了几套。我很欣慰的是学生已经认识到了阅读的价值。每当自由阅读时间,他们静静地阅读,沉浸其中,津津有味。但他们慨叹这样能静下心来读书,没有作业的时间真是太少了!
四、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分享课外阅读成果
为了继续加强阅读兴趣,把潜心阅读的习惯能够继续延伸、巩固,把课外阅读多样化,使学生的阅读收益也最大化,组织开展一些读书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借鉴有些电视台“读书”栏目,每月举行一次图书交流活动。每次选取若干读书有心得的学生,以PPT的形式,把自己读过的书或文章向全班同学介绍、推荐。要求介绍作品的精彩部分,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及作者基本情况与其它相关作品链接等,以此来对其他学生的阅读能起到引导、拓展作用,这样可以使一些优秀经典读物在学生之间快速传播、接受,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另外,还可以利用语文课前的几分钟进行读书推介活动,即学生可以将自己阅读过的作品进行简单介绍,挑选主要的段落、语句读给大家听。还有,农村学生经济能力也很有限,农村文化氛围也不太浓,学生本人和家里藏书都不多,把学生手里仅有的书以班为单位,集中到全班,大家可以互相交换阅读,每个学生相对都可以多读一些书,从而营造局部的读书氛围。
五、利用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所以可以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和途径,都可以实现语文学习。如今是读图时代,学生也很喜欢看视频资料,而有些视频图文兼有、声情并茂。许多语文课文,都是名家名篇,在学生阅读和教学之后,可以再补充一些课外映像资料,这样让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对某个作家作品有更详细、更深刻地了解,也能让学生对进一步的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可以巩固习惯。这样也可以使课文文本学习与视频欣赏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丰富学习的手段,如学习了李清照的两首词之后,就及时播放了重庆电视台“品读”栏目的视频——《酒色才气李清照》,使学生对李清照其人及课文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在视频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探究李清照的其它作品。而每周播放的“品读”视频,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主,也很受学生欢迎。在播放视频前,会把视频中涉及到的作品印发给学生,也便于他们反复诵读、理解、体会、积累等。
由于语文课文选文的范围非常有限,教师应该及时补充一些课外名篇,让学生尽量多接触一些文学名篇,从而促使学生阅读探索更多的名家名篇,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和兴趣。如高中语文必修5小说学完后,我又给学生补充了原来教材中的一些经典名篇,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及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学生感觉非常感动、励志;必修系列文言文学习完后,笔者发现这套教材选入的近代作家作品不足,就给学生补充了孙中山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序》、林觉民的《与妻书》等名篇,让学生诵读,学生充分了解了民国革命者的精神气质、人格魅力和他们的才华。
另外,在读写结合中也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活动,有些学生明显对写作有了兴趣,尤其是诗歌与散文。就顺势鼓励他们写作,不在长短,贵在坚持。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便利贴”的作用,写一句话,一个片段,记下自己的所见、所想,包括高兴的、郁闷的和伤感的,贴在书上、教室、宿舍或家里卧室的墙壁、玻璃上等处,也是对自己的激励或反思,对学生的成长也不无裨益。但反过来说,学生要写作,在有些方面就会有欠缺,他们就得多读,这样就可以以写促读。有学生爱写诗,我对他们建议,可以多读一些现当代与古代大家的作品,进行仔细品味、研究,从作品中领悟章法、语言。当然,不期求学生能把诗写得有多好,难得他们有这种心情和兴趣,能为他们枯燥的高中生活增添色彩就可以了。偶尔也有学生在语文竞赛、诗歌朗诵以及各级各类征文大赛中获奖,或作文或得发表,也可以看作是阅读活动的有益的副产品。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种学习品质,可以使学生拥有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和生命姿态,也为他们今后过一种从容、优雅,有教养的公民生活奠定基础。
7. 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文有哪些名篇名著
岳阳楼记 小石潭记 桃花源记 背影 骆驼祥子 两小儿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