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1000字作文
写作思路:可以谈论沟通层面的问问题技巧,也可以谈论问题的价值性,而这又是问题的另外一个层面。如果你通通杂糅在一起写,恐怕花一天的时间都写不完。这时候你就要找准切入点,定下标题,才能稳稳地随着标题的引导顺利展开论述。
正文: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敢于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试想,在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再是过去面目可憎的“权威者”,加之兴趣的激发,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不爱学吗?由爱学转为会学,会学更爱学,从而真正走到了教学中的良性循环。
作为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接受着传统的应试教育,深受其害。教师的“一言堂”、摇头晃脑的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教材和课堂,扼杀了多少儿童对知识的向往。现在,我已为人师,难道还要让我的学生也有同样的遭遇吗?作为教师,首先就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选择,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新观念。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严重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让新观念、新方法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应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体现哪些新的教学观念呢?
语文教学的民主性是指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现代教学过程。
体现在教学实践中的民主性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由教学的中心和主宰变为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地位,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学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教学应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中要给学生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研究和发现的成果。要注意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课堂上不要有这样或那样的清规戒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形式和内容,善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体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学的民主性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是指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
教学的开放性应体现在:
一是学习空间的开放。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教室的限制,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图书馆、因特网等也应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
二是学习内容的开放。要打破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和教师都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对教材的内容可根据实际进行改换、增删,使学生从丰富的教学资源中获取语文知识。语文教学应注重课程的整合,有机渗透数学、音乐、美术、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带给我们的仅仅是理念上的认识,理论上的指导,要真正地落实到实践中还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认真领悟,不断反思摸索。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用汗水耕耘教育这方圣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带给我们的仅仅是理念上的认识,理论上的指导,要真正的落实到实践中还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认真领悟,不断反思摸索。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用汗水耕耘教育这方圣土。
⑵ 对小学语文课改的几点体会论文:我对小学语文课改的
如何看待小学语文课改
进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在课改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在此过程中存在了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非常不利。
新课改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学习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愿意采取的方式去获得所要掌握的知识。这肯定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有些教师担心如果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使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地完成。教师存在这种思想,必定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仅仅成为课堂的一种装饰。还有些教师认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课堂彻底交给学生,教师的指导越少越好,于是,当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这些教师往往无所事事,甚至做于当堂课无关的事情。
在课改教学中,有些语文课堂上,学生就是按导学案的设计学习,学生把导学案看作是试卷对待,有些学生把课文泛泛地读一遍,就做下面的环节,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让学生合作讨论,给人感觉学生很“忙”,课堂一场“活跃”。还有,小学课改惯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是“表扬式”,学生谁回答对了,教师就让大家鼓掌边叫:“好,好,你真棒!”以此来激励学生,这对一、二年级学生很管用,但对五、六年级作用不是很大。
总之,在课改中教师要明确学生学习任务,适时设计合作探究活动,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不要无所事事,要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小组中去指导,监控学生的合作。对于一些教学模式要根据自己的学生实际情况而定,不能管用一种模式。
⑶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指导低年级写话的几点体会》
孩子们到了一年级, 常常为“看图写话”以及每周一 篇的“周记”紧锁眉头,不知从何下笔。在平时的 “写话”中 常常出现语句不通,前后矛盾,用词重复,方言频繁等等毛病; 写周记呢?则是无从下笔,有时挤出一两句就没了下文,更谈不 上详细、具体、生动了。为了启发孩子们的思维,活跃孩子们的 语言,引导他们能独立思考:该怎么说,该怎么写,列举几条以 便家长指导孩子们“写话”: 一、问题提示法 首先引导孩子根据图画或写话题目,提出若干个相关的问题,解 决了这些问题,就等于找到了“写话”的内容,然后将内容按一 定顺序排列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写作思路。为了让孩子有 个样板可模仿,可按人、事、景、物四类文章分别编写了“问题 提纲”,供孩子参考,让孩子在仿照中学会创新,能提出更多更 好的问题,使“写话”的内容丰富起来。 例: 如:《我的妈妈》(1)她是谁?(2)她长得怎样? (3) 她干什么工作? (4)她最关心的是谁?(5)你喜欢她吗?
再如: 《课间十分钟》 (1)这是什么时间? (2)在什么地方? (3) 有些什么人? (4) 他们在干什么? (5) 他们的心情怎样?还如:《春天的校园》(1)这是什么时候地方? (2)这是什 么季节? (3)有哪些景物? (4)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5) 你看到这景色有什么感受? 又如:《爱吃的水果》(1)它是什么样的?(2)它的颜色是怎 样的?(3)它的味道怎样? (4)它对人们有什么作用? (5) 你喜欢它吗? 但这种方法有个弊端,孩子也许只会简单地对答,形成一些散装 的零件,写出的话呆板、单一,缺乏连贯性和条理性。还可以采 取以下方法 二、词语联接法 为了让孩子说起话来有条有理,写起话来具有连贯性,我常根据 “写话”内容适当提供一些联接词,如:“首先——接着——然 后——最后——”,“有的——有的——还有的——”,“有时 ——有时——”等等。孩子可选择合适的联接词,将单个的“零 件”串起来,很自然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的“话”说起 来才通顺,读起来才合理。 三、语句扩充法 只搭好骨架,而没有丰富的语言材料作血肉,读起来就会涩涩的 不生动。 如何引导孩子将“话”中的重点句子写得更详细更具体、更有文采呢?运用“语句扩充法”逐步让孩子在分析和思考中 把“话”写得更丰满些。 例如:孩子写《小闹钟》有关作用只写了一句话“它每天六点半 钟叫我起床。”针对这句话,可以向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 (1)六点半是清早还是傍晚呢? (2)它用怎样的声音叫你呢? (3)它为什么这么早就叫你起床? (4)把它当成会说话的小伙伴,它会怎样说呢?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 有的孩子终于能扩充写成一段话: 每天清早, 一到六点半钟,“铃——”小闹钟就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好 像在说:“喂,快起来,快起来,早起身体好,上学不迟到。 四、积极鼓励法 不管我们使用哪种方法来引导孩子学习“写话”,但我认为 最好的方法还是“积极鼓励法”。对于处在低年级的孩子来说, “写话”就如同幼儿“丫丫学语”一样艰难。 要想做好孩子写作 的启蒙老师,就应像期待宝宝喊出第一声“妈”、“爸”那样耐 心而充满希望。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过高,“话”中出现了一个好 词,一个好句,有一点点进步就应及时鼓励、表扬。
鼓励的方法有多样: 或用喜悦的神情大声朗读孩子们的“佳 作”;或让孩子们邀请家里的成员来听一听,评一评“自己的佳 作”; 或将孩子们的“佳作”打印下来, 展示在班级专设的 “美 文栏”里,并在好词好句下面划上醒目的红色波浪线,表示这里 最精彩?? 只要让孩子在精神上能够获得成功的愉悦,使他对于“写 话”产生浓厚兴趣,由爱说、爱写到能想着说,能认真写,这就 等于说孩子真的“入门”了。总之,指导低年级孩子“写话”, 贵在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扶到放地逐步推进,相信孩子 们的“写话”能力一定会有显著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