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学语文教研对联
序 言
对联,又叫“楹联”,“对子”,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与诗文辞赋和书法相结合的独特的综合艺术。
传统观点认为,“对联”是由“春联”演变而来的;而“春联”的源头则可以上溯到中国古代的“桃符”。
根据《淮南子》记载:“题桃符”是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余的桃木上面写些祛祸祈福的吉祥话,或者写上“神荼”、“郁垒”(也写作“郁雷”)——两个神名,悬挂门旁,用来避鬼驱邪的一种风俗。
有人考证,最早的一幅“春联”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4年)五代后蜀主孟昶叫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题词,因嫌辛寅逊写得不工稳,孟昶就自己题写了“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据说从此以后,“题桃符”便逐渐演化为“写春联”了。
其实,中国古代自《诗经》以来不断发展的诗歌为“春联”的出现准备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源远流长的诗歌中,对举(对仗、对偶)的诗句俯拾皆是。西汉庾信、江淹、鲍照的诗歌中就有不少“对仗”十分工整的句子。更为重要的是骈体文的发展兴盛和沈约、杜审言等人对诗歌在音韵学方面的革新和规范,而诗歌又在中国古代从汉代到宋代数百年间占据着中国古代文学的统治地位。孟昶只是把唐代就盛行的诗歌的对仗句子第一次在题“桃符”时的“创新”运用罢了,而这种形式又为当时和后世所喜爱和传播。所以,“春联”是一个应运而生又有深受欢迎的有旺盛生命力的时代产物。
因而宋代,春联逐渐推广,成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店堂书房的重要装饰物,有些人也将其作为庆吊、交际之用。
据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据说朱元璋曾为大臣陶安写了一副对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朱元璋更有对联天子的雅号。
脍炙人口的古今名联很多,关于对联的著述也不少,对于对联的起源、制作、故事、佳话、趣话、分门别类都有著述。还有专门进行语言、文学、类似文字游戏、却又幽默风趣、反映聪明才智的思维训练的“课联”(对对子)。
对联的一般要求:
1、字数相等(除特殊情况外,对联中不能出现相同的文字)
2、词性相同
3、意义相关或相对
4、平仄相对
5、上联尾字通常是仄声,下联尾字通常是平声
对联在我国历史悠久,旧时的读书人,一入学就学“对课”(对对子),从二言三言到四言五言,然后学诗词歌赋,所以撰写起对联来往往就能够达到较高的水平。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楹联创作的数量之多,堪称不计其数,使用范围之广,堪称世界之最。人们用它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在中国,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穷乡僻壤,无论皇宫帝陵,还是古刹庙宇,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无论书斋画室,还是道观厅堂……可以这样说,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人们婚丧嫁娶、逢年过节、乔迁开业、游山玩水、聚会独酌……只要有中国人生活(或者是曾经有中国人生活过)的地方,就有“对联”。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对联分成若干的种类。楹联、春联、婚联、挽联、谜语联、拆字联、数字联、行业联、嵌字联、增字联、减字联……无所不有。
对联可以叙事,可以写景,可以总结历史事件,也可以针砭时弊,可以状物,可以抒情……可以颂扬,也可以讽刺,还可以劝勉、警策……对联,无事不可用,无处不可用。对联,有的庄重肃穆,有的风趣诙谐,有的通俗晓畅,有的典雅含蓄,有的气壮山河,有的义愤填膺,有的哀婉悱恻,有的令人捧腹,有的令人沉思,有的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有的只有上联,无数文人墨客搜索枯肠,也无法对出下联而成为“绝对”。
总之,对联是一种堪称“国粹”的与诗文辞赋和书法相结合的、运用广泛,小巧玲珑、言简意赅而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综合艺术。有的对联精美绝伦。楹联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艺术瑰宝,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朵艺术奇葩。
正如前人所说:“联语虽文字小品,而于短言片语中或取诸身,或取诸物,庄谐杂列,劝惩寓焉”;“欲表其欣慕颂祷之忱,则有庆,欲写其凄凉悱恻之思,则有挽”;“他如神祠怀古,昔贤先哲奕奕如生,名胜记游,高山大川历历如绘,上下五千年,纵横四万里,开编像对,恍在目前”;“骈俪之绪余,随时随事出其新,提笔立就,自臻妙境”。
虽然对联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是,当今的学校教育对此却几乎不提及。这是语文教学内容方面的可惜的疏漏,甚至可以说是失策。
我编辑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要教给在校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想告诉年轻一代,我们的语文学习中,还有一个可以学习知识的好场所——那里也有珍珠宝贝。
学习和研究对联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修身养性,锤炼语言功底,提高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使语言更简练、精粹、优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的对联是从来不用标点符号的,在编辑过程中,我为了使读者能更准确地解读作品,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方式——有的加上了标点,有的则没有。
要想达到上述编辑目的,我编辑的这本书就是比较粗糙的了,编排的次序和分类也许并不科学。加上时间比较仓促,个人的知识修养水准有限,书中难免存在谬误,敬请知情者不吝指教。
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参阅了前人关于对联的不少著述,还在一些网站上收录了不少对联专家和爱好者的宝贵资料。我谨借此机会,向这些素未晤面的支助者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编者2003年9月
B. 小学语文书中的对联
文中?
我只知道六年级上八单元日记月累有
松柏风度
梅竹情操
格超梅以上
品在竹之间版
竹开霜启翠
梅动雪前春权
吾爱松柏梅兰友
任尔东西南北风
品若梅花香在骨
人如秋水玉为神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学翠竹到老虚心留劲节
敬苍松久经风雨不知寒
C. 关于语文生活的对联有哪些
文章千古事,仕途一时荣。
人生时时是感悟,岁月处处有作文。
D. 有关于语文书五年级下册的对联 百度文库
地满红花红满地
天连碧水碧连天。 回文联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
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数字联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叠字联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顶针联
E. 关于语文的对联有哪些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回顾,海阔天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F. 对联,小学语文对联知识点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平内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容汉语言独特艺术形式。对联的主要特点是:
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
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G. 小学语文积累:对联大全100句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联语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早年满怀豪情,壮志凌云的胸怀。上联一个“乘”字,一个“破”字,展示了作者树立远大的志向,非凡气概;下联的一个“面”字,一个“读”字,写出了作者苦读求知,不懈追求的治学精神,一扬一抑,准确地刻画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与有肝胆人共事",就是要与有胆有识,重感情,讲义气的人共事,结合朋友.“从无字句处读书”,不是让我们不读“有字句”之书--毕竟读书是我们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而是劝我们不要读死书、死读书,要在“无字句”的地方,也努力读出“有字句”的内容来。在这句话中,“读书”已经引申为“学习”的涵义。就此而言,“从无字句处读书”,应该是在实践中将书本上的知识消化、吸收、提高的一个过程.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意思是竹子内心谦逊才向人虚心低头,梅花高傲不屈从不仰面拍马逢迎。此联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抓住梅竹特点,展现人的美好心灵。上联“有低头叶”,指竹不倨傲自矜,虚心有节。下联“无仰面花”,指梅不媚俗向上的骨气品格。此连语言朴实,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对仗精工,堪称佳作。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查禁鸦片时期,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象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
H. 小学语文积累:对联大全,千古绝对集锦(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专。风高秋月白,雨霁晚属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云叆叇,日曈朦。腊屐对渔篷。过天星似箭,吐 魄月如弓。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风。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山对海,华对嵩。四岳对三公。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清暑殿,广寒宫。拾翠对题红。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北牖当风停夏扇,南檐曝日省冬烘。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二、冬
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垂钓客,荷锄翁。仙鹤对神龙。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花萼楼间,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山茶对石菊,烟锁对云封。金菡萏,玉芙蓉。绿绮对青锋。早汤先宿酒,晚食继朝饔。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巫峡浪传,云雨荒唐神女庙;岱宗遥望,儿孙罗列丈人峰。
I. 小学语文积累:对联大全,千古绝对集锦
1.寂寞寒窗空守寡 俊俏佳人伴伶仃
2.绿水本无忧, 因风皱面 靑山原不老, 为雪白头。回
3.烟锁池塘柳,灯垂锦槛答波 。 (炰镇海城楼)
4.我俄人,骑奇马,张长弓,单戈成战,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尔人你,伪为人,裘求衣,合手即拏,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在边
5.鸡犬过霜桥 一路梅花竹叶
J. 关于语文的对联5条
三五良宵,花灯吐艳映新春;
一年初望,明月生辉度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