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可以这样确定教学目标:
课时1:扫除阅读障碍(如,生字新词的认读)内,能读通课文容(应多读几遍课文,尽量做到读流利);了解课文的大意(根据年级的教学要求,理清课文的脉络,即:课文每部分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去概括.
课时2:根据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感悟重点段落;学习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中、高年级);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文(段落)(这要根据课后的要求去定)
②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什么
1、主张“和谐”。在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上注重工具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和谐统一;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注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关系的和谐统一;在阅读体验上注重尊重儿童独特见解和遵循文本特点的和谐统一;在教学手段应用上注重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
2、主张“本真”。语文教育应基于本真的儿童,应真正从儿童需要出发,遵循儿童认知特点,联系儿童生活世界;语文教育应追求本真的课堂,教学目标应当切实,教学过程应当真实,教学风格应当朴实。
(2)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扩展阅读:
语文教学要贯彻终身教育思想,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放到重要地位。语文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们正是通过听、说、读、写,与外部世界(自然、他人、社会)进行交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心世界,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开发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未来的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社会发展加速,人们的职业、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呈现出多变性和多样化的特点,终身学习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因此,语文教学要从以知识积累为取向,转向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立足于促进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喜欢语文,学会学习语文,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③ 怎么写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过程是由对象、目标、策略和评价四要素组成,其中,目标占据着核心地专位。因为教学目标属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准确清晰,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很大程度上也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是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评价和修改教学方案的依据,也表明了学生通过教学应达到的最低标准,因此反思目标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非常必要。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是如何确定一课的教学目标,又如何有效地实施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彻底改变思想,准确确定教学目标。那么,课堂教学究竟该如何准确确定、落实教学目标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结合教学实践作简单的分析。
④ 如何更好的完成小学低段语文的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学习用普内通话正确、容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一要求,注重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了朗读教学。这是学习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应按照以下三个不同层面的要求帮助学生学习阅读。1.借助于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3.在正确、流利基础上再有感情朗读
⑤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什么
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扩展阅读
历史变革
中国清朝末年兴办近代教育之初,在各级学堂章程中有《功课教法》章,列有课程门目表和课程分年表。这是课程标准的雏型。1912年 1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一词沿用了约40年。
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总纲和分科课程标准两部分。总纲规定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学科的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教学时数表和教学通则等。分科课程标准规定各科教学目标和教材纲要、教学要点和教学时间的分配、应有最低限度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方法和其他应注意的事项。
要求
随着新的基础改革的开展,国家教委和各地教委开始重新着手组织编写新的各科课程标准。其要求是: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语文课程标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课程标准
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个阶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什么
第一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语词。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第三学段(5--6年级)习作教学的目标是: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⑦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如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表述具体,适宜操作
陈述教学目标是为了使教师把握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如果是公开课,还应该使听课老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来评价教学过程。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例如:苏教版语文第十册《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目标最初设定为: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段落的写作方法。③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的内心情感。
从上述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怎样朗读才算是有感情的朗读?本课时要达到什么程度?“学习重点段落的写作方法”到底是学习什么写法呢?“我的内心情感”到底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在目标的叙述上明显存在含糊不清、笼统不具体的不足。认真思考后,我又重新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在园子里无忧无虑的快乐和自在。②学习生字新词,重点识记“帽”的字形,理解“土窝”“溜平”等词的意思,学会区别“种”“溜”“杆”等多音字的不同读音。③学习文中第13自然段利用排比、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披文入境,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与亲密无间的祖孙情。②感受萧红语言的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萧红其他作品的愿望。
二、立足学情,兼顾学段
例如:阅读教学中“联系上下文解词”的教学目标,在第一学段定位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提出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在第二学段则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提出了“理解词意”“体会关键词句的作用”等要求;到了第三学段则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逐步提出了“推想词意”“体会表达效果”的目标要求,这样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总目标。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既要着眼于学段目标的达成,又要考虑原有目标的基础,兼顾与下一个学段目标的接轨,提倡“学期备课”“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相结合,对课程目标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对学段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有助于我们了解编者的意图,明确所教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三、着眼文本,注重取舍
教学目标除了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各年段的要求,具体、可操作外,还要根据每一篇课文的具体情况来设定。每一篇课文要有所侧重,训练扎实,一课一得,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如《明天,我们毕业》侧重于朗读,在读中体会同学们对母校、对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水》侧重于品读文中的几个场景,感悟缺水之苦与得水之乐,了解反衬的写法;《早》侧重于在品梅花与品鲁迅的对比阅读中,学习借物喻人的方法。有的教材适合读的训练,有的教材适合写的训练,而有的则适合想象练说。然而每一篇课文由于教师的理解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教法。教无定法,但一定要有章法。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些做法,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我们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研究、反思、归纳、总结,让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