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上海中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上海中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0-12-25 06:21:04

小学语文文言文完整版有汇总资料吗

公 孙 丑 下

共十四章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

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说:“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

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然而却不能取

胜,这是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铠甲不是不坚利,

粮食不是不多,(可是敌人一来却)弃城逃离,这便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所以说,控

制人民不迁逃,不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家不靠山川的险阻,威服天下不靠兵器铠甲的坚利。得

到仁义的人,帮助他的就多;失掉仁义的人,帮助他的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家里人都

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家里人都背

叛他的人,(必然所向无敌;)所以君子不战则罢,战则必胜。”

(二)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

可以风。朝①,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孟子正要去朝见齐王,齐王派人来说:“我本该来看望您的,但是有畏寒的病,不能吹风。

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您是否肯来)让我见见您吗?”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孟子回话道:“我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廷上去。”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②。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

不可乎?”

第二天,孟子出门到东郭氏家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推说有病,今日却去吊丧,也许

不合适吧?”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孟子说:“昨天有疾,今天好了,怎么不能去吊丧?”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③:“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

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齐王派人来询问病情,医生也来了。孟仲子应付来人说:“昨天有王的召令,他不巧有点

小病,不能到朝廷去。今天病好了点,急匆匆赶赴朝廷去了,不知道现在到了没有?”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孟仲子随即派了几个人到路上去拦截孟子,告诉他:“请您一定不要回家,赶快到朝廷去!”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④。

孟子不得已,就到景丑氏家去歇宿。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

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景子说:“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世间最重大的伦理关系。父子关系以慈爱为

主,君臣关系以恭敬为主。我看到了齐王对您敬重,却没看到您怎么敬重齐王。”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

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孟子说:“咳!这是什么话!齐国人没有一个拿仁义的道理去说给齐王听的,难道是认为

仁义不好吗?(只是)他们心里在想:‘这个君王哪值得同他去谈仁义!’那么,(对齐王的)

不恭敬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不敢在齐王面前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一个

像我这样敬重齐王的。”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景子说:“不,不是说的这个。礼的规定说:父亲召唤,儿子不能用‘诺’应答,(而要

恭敬地用‘唯’应答);君王宣召,臣子不等车子驾好就动身。您本来准备去朝见,听了君王的

召令却不去了,这恐怕与礼的规定不大符合吧。”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

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

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

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

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

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

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

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

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孟子说:“难道能这么说吗?曾子说过:‘晋国、楚国的财富,没法比得上。不过,它们

凭借财富,我凭借我的仁德;它们凭借爵位,我凭借我的道义,我欠缺什么呢?’难道这话没有

道理而曾子随便说说的么?这或许是另有一种道理的罢。天下普遍看重的东西有三样:爵位、年

纪、道德。在朝廷里,没有比爵位更尊贵的,在乡里,没有比年龄更尊贵的,辅助君主、管理百

姓,没有比道德更尊贵的。(他)哪能有了其中一种(爵位)而轻视另两种(年龄、道德)呢?

所以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见的臣子,要有事情商议,那就(亲自)前去请教。

如果他不像这样(诚心实意)地崇尚道德、喜爱仁义,就不值得同他一起干事。所以汤王对于伊

尹,(首先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

(首先也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称霸诸侯。现在天下(大的诸侯

国)土地相等,德行相似,谁也超不过谁,(之所以如此)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君主)喜欢

任用听从他们使唤的人做臣,而不喜欢任用教导他们的人做臣。汤王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

就不敢随意召见。管仲尚且不能随意召见,何况不愿做管仲的人呢?”

【注释】①朝(Zhāo):早晨。②东郭氏:齐国的一个姓东郭的大夫。③孟仲子:孟子的

堂弟,又是他的学生。④景丑氏:齐国大夫景丑。

(三)陈臻问曰①:“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②;于宋,

馈七十镒而受③;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

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陈臻说:“以前在齐国,齐王送您一百镒好金您不接受;在宋国,送您七十镒,您接受了;

在薛,送您五十镒,您接受了。如果以前不接受是对的,那么后来接受就是错的;后来接受如果

是对的,那么以前不接受就是不对的。在这两种情况中,您必定处于其中的一种了。”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

‘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

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孟子说:“都是对的。当在宋国的时候,我将要远行,远行的人必然要用些路费,宋君说:

‘送点路费(给你)。’我为什么不接受?当在薛地的时候,我有防备(在路上遇害)的打算,

主人说:‘听说需要防备,所以送点钱给你买兵器。’我为什么不接受?至于在齐国,就没有(送

钱的)理由。没有理由而赠送,这是收买我啊。哪有君子可以用钱收买的呢?”

【注释】①陈臻:孟子弟子。②金:古代所说的金,多是指黄铜。③镒(yì):古代的重

量单位之一,二十两为一镒。

(四)孟子之平陆①,谓其大夫曰②:“子之持朝之士,一日而三

失伍,则去之否乎?”

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开除不

开除他呢?”

曰:“不待三。”

孔距心说:“不必等三次。”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

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荒年饥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

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

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孟子说:“假如现在有个人,接受了别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么必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

和草料了。如果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那个人呢,还是就站在哪儿眼看着牛羊饿

死呢?”

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孔距心说:“这是我的罪过。”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

心。”为王诵之。

往后的某一天,孟子朝见齐王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五个,能认识自己罪过的,只

有孔距心。”(孟子)给齐王复述了一遍他与孔距心的谈话。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齐王说:“这是我的罪过啊。”

【注释】①平陆:齐国边境的邑,在今山东汶上县北。②大夫:这里指地方上的行政长官。

(五)孟子谓蚔蛙曰①:“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②,似也,为其可

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孟子对蚔蛙说:“你辞去灵丘地方长官的职务,请求担任法官,似乎是有道理的,因为可

以(接近齐王向他)进谏了。现在已经几个月了,还不可以进谏吗?”

蚔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

蚔蛙向齐王进谏而不被采纳,便辞官而去。

齐人曰:“所以为蚔蛙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齐国有人议论说:“孟子替蚔蛙出的主意倒是很好了,他怎么为自己考虑,我就不知道了。”

公都子以告。

公都子把这话告诉了孟子。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

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孟子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有官职的人,如果无法行使他的职责就辞职;有进谏责任

的,无法尽到进谏的责任就辞职。我既没有官职,又没有进谏的责任,那么我的行动进退,难道

不是宽宽绰绰大有回旋余地了吗?”

【注释】①蚔(chí)蛙:齐国大夫。②灵丘:齐国邑名。士师:官名,掌禁令、狱讼、刑

罚,为古代法官之通称。

(六)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①。王驩

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孟子在齐国担任卿,奉命到滕国去吊丧,齐王派盖地的大夫王驩作为副使与孟子同行。王

驩(同孟子)朝夕相见,但在从齐国到滕国的来回路上,孟子不曾同他谈起出使的事情。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

未尝与言行事,何也?”

公孙丑说:“齐国卿的职位不算小了;齐国与滕国之间,路不算近了,往返途中不曾同他

谈起出使的事情,为什么呢?”

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孟子说:“那个人既然独自包办了,我还说什么呢?”

【注释】①盖(gě):齐国邑名,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北。王驩:盖邑的地方长官,齐王的

宠臣。

(七)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①。

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去(安葬母亲),返回齐国时,在嬴地停留。

充虞请曰②:“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

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充虞请问道:“前些日子您不知道我缺乏能力,派我监理打造棺椁的事,当时事情匆迫,

我不敢请教。现在想冒昧地问一下:那棺椁似乎太华美了吧?”

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

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

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

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孟子说:“上古时候,棺椁没有规定的厚度,中古时候,棺厚七寸,椁的厚度同棺相称。

从天子到平民百姓,(棺椁讲究)不只是为了好看,而是这样才称尽了孝心。(由于等级的限制)

不能用(好的棺椁),就不会称心;没有钱财用好的棺椁,也不会称心。既有资格又有钱财,古

人就都用好棺椁,为什么偏我不能这样?而且为了避免泥土挨近死者的肌肤(而用厚棺椁),对

于孝子之心岂不是一件感到慰藉的事吗?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子是不会因为爱惜天下财物而从

俭办父母的丧事的。”

【注释】①嬴:齐国南部邑名,在今山东莱芜县西北。②充虞:孟子弟子。

(八)沈同以其私问曰①:“燕可伐与?”

沈同以个人名义问道:“燕国可以讨伐吗?”

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②。有仕于

此③,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

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孟子说:“可以。子哙不得把燕国让给别人,子之不得从子哙那里接受燕国。比方说,这

里有个士人,您喜欢他,就不禀告君王而私自把自己的俸禄、爵位让给他,那个士人也不经君王

同意,私自从您那里接受俸禄和爵位,这样行吗?(子哙)让君位的事,同这有什么两样?”

齐人伐燕。

齐国攻打燕国。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有人问道:“(您)鼓励齐国攻打燕国,有这回事吗?”

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

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

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

‘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

何为劝之哉?”

孟子说:“没有。沈同问‘燕国可以征伐吗?’我答复他说‘可以’,他们认为这个说法

对,便去征伐燕国。他如果问‘谁能去征伐燕国?’那我将答复他说:‘奉了上天使命的人才可

以去征伐。’就好比这里有个杀人犯,如果有人问我:‘这个人该杀吗?’我就回答说:‘可以。’

他如果再问:‘谁可以去杀这个杀人犯?’那我就会回答他:‘做法官的才可以杀他。’现在,

让一个跟燕国一样无道的国家去征伐燕国,我为什么要鼓励它呢?”

【注释】①沈同:齐国大臣。②其事参见《梁惠王下》第十、十一章及本篇下一章。③仕:

同“士”。

(九)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①。”

燕国人反抗(齐国的占领)。齐王说:“对孟子我感到很惭愧。”

陈贾曰②:“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

陈贾说:“大王不必犯愁。大王如果在仁和智方面同周公相比较,自己觉得谁强一些?”

王曰:“恶!是何言也!”

齐王说:“咳!这是什么话!”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③。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

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

之。”

陈贾说:“周公派管叔去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如果周公)知道他会反叛还

派他去,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这是不智。仁和智,周公还未能完全具备,

何况您大王呢?请允许我见到孟子时向他作些解释。”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

陈贾见到孟子,问道:“周公是怎样一个人?”

曰:“古圣人也。”

孟子说:“古代的圣人。”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

陈贾说:“他派管叔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有这回事吗?”

曰:“然。”

孟子说:“是这样。”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

陈贾说:“周公是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的吗?”

曰:“不知也。”

孟子说:“(周公)不知道。”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既然这样,那么(岂不是)圣人也会有过错吗?”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

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

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谁能料到哥哥会背叛呢?)周公的过错,不也是

情有可原的吗?况且,古代的君子,犯了过错就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过错却照样犯下去。古

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民都能看到;等他改正后,人民都仰望着他。现在的

君子,岂只是坚持错误,竟还为错误作辩解。”

【注释】①齐国占领燕国时,孟子曾向齐宣王提出,为燕立一君主而后撤离。齐王不听。

两年内,燕人不服;赵国等诸侯国也反对齐吞并燕,怕齐国因此而变得更强大,于是立燕昭王,

燕人拥护,迫使齐军败退撤回。②陈贾:齐国大夫。③周武王灭商后,封纣王之子武庚于其旧都,

派其弟管叔、蔡叔、霍叔去监视殷的遗民。武王死后,成王幼,周公执政,管叔等和武庚反叛,

后周公平定了叛乱。

(十)孟子致为臣而归。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

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

孟子辞掉齐国的官职要回乡。齐王到孟子住处去见他,说:“过去想见您而不可能,(后

来)能在一个朝廷里共事,我非常高兴;现在您要撇下我回去了,不知今后还能见到您不?”

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孟子回答道:“我不敢要求(同大王相见)罢了,这本来就是我所希望的。”

他日,王谓时子曰①:“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②,

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

过后的某一天,齐王对时子说:“我打算在都城里给孟子一所房屋,用一万钟粮食供养他

的弟子,让大夫和百姓都有个效法的榜样。你何不替我去对孟子谈谈这件事呢?”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③,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时子通过陈子把(齐王的打算)告诉给孟子,陈子就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

是为欲富乎?季孙曰④:“异哉子叔疑⑤!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

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

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

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

贱丈夫始矣。”

孟子说:“是啊,时子哪知道这件事是不能做的呢?如果我想富,辞掉了十万钟的俸禄却

来接受这一万钟的赏赐,这是想要富吗?季孙说:‘真奇怪啊,子叔疑这个人!想让自己做官,

没被任用,那也就算了,却又叫他的子弟去做卿。人们谁个不想富贵?而偏偏在富贵之中有人想

独自垄断。’古时候做买卖,是拿自己所有的东西交换所没有的东西,有关部门的官吏管理这种

事罢了。有个下贱的汉子,总要找块高地登上去,用来左右张望,(企图)把集市贸易的好处都

捞到。人人都认为他卑鄙,于是就对他征税。对商人征税就是从这个下贱的汉子开始的。”

【注释】①时子:齐国大夫。②钟:古代容量单位,一钟合古代的六石四斗。③陈子:即

陈臻,孟子弟子。④季孙:人名,事迹不详。⑤子叔疑:人名,事迹不详。

(十一)孟子去齐,宿于昼①。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

隐几而卧。

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宿夜。有个想为齐王挽留孟子的人,恭敬地坐着跟孟子说话。孟子

不答理他,靠着小桌子打盹。

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②,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

客人不高兴地说:“我先斋戒了一天,然后才敢来同您说话,您却睡觉不听我说,今后再

不敢来见您了。”(说完,起身要走。)

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

③;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④。子为长者虑,而不

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孟子说:“坐下,我明白地告诉你,从前,鲁缪公要是没有人在子思身边(伺候致意),

就不能使子思安心留下;要是没有贤人在鲁缪公身边,就不能使泄柳、申详(在鲁国)安身。你

替我这个长辈着想,却想不到(鲁缪公怎样地对待)子思;(光劝我留下而不去劝齐王改变态度,)

这是你跟我这个长辈搞僵了呢,还是我这个长辈跟你搞僵了呢?”

【注释】①昼:齐国邑名,在今山东临淄附近。②齐:同“斋”,斋戒。古人在有重大事

情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以示诚敬,称斋戒。③鲁缪公是鲁国国君,名显,前409 年

—前377 年在位。子思,名孔伋,孔子之孙。鲁缪公尊敬子思,常派人在子思身边伺候致意,使

子思安心。④泄柳、申详:同为鲁缪公时贤人。泄柳亦称子柳;申详,孔子弟子子张之子。他们

二人认为,如果没有贤者在左右维护君主,自身就感到不安。

(十二)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①:“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

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②。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

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孟子离开齐国。尹士对人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君主,那就是不

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着期求好处。不远千里地来见齐王,不相

投合而离开,在昼邑住了三夜才走,为什么这样滞留迟缓呢?我对(孟子)这一点很不高兴。”

高子以告③。

高子把这番话告诉了孟子。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

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

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

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

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

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孟子说:“那尹士哪会懂得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自己愿意的;不

相投合而离开,难道也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罢了。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心里还觉

得太快了,(心想)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的,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一定会召我回去。(等到)

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毅然下定决心回老家去。我虽然这么做了,难

道肯舍弃齐王吗?齐王还是完全可以行善政的。齐王如果任用我,那岂只是齐国的百姓得到安

宁,天下的百姓都能得到安宁。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的!我天天期望着他能改变!我难道像那种

气度狭小的人吗?向君主进谏不被接受,就怒气冲冲,脸上显露出不满的表情,离开时就非得拼

尽一天的气力赶路,然后才歇宿吗?”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尹士听了这话,说:“我真是个小人啊。”

【注释】①尹士:齐国人。②干:求。③高子:齐国人,孟子弟子

(十三)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

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②”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些不愉快的样子。以前我听您说过:‘君

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

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

豫哉?”

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是一个时候。每五百年必定会有圣王出现,这期间也必定

会有闻名于世的贤才。从周以来,已经七百多年了。按年数说,已经超过了;按时势来考察,该

出现圣君贤臣了。上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让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时代,除了我,

还有谁(能担当这个重任)呢?我为什么不愉快呢?”

【注释】①充虞:孟子弟子。②此句是孔子之语,见《论语·宪问》。

(十四)孟子去齐,居休①。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

乎?”

孟子离开齐国,停住在休地。公孙丑问道:“做了官却不接受俸禄,这是古代的规矩吗?”

曰:“非也。于崇②,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

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

孟子回答道:“不是的。在崇地,我见到了齐王,回来后就有了离开齐国的想法,我不想

改变(这个想法),所以不接受(俸禄)。接着齐国有战事,不便申请离开。长时间呆在齐国,

不是我的意愿。”

【注释】①休:地名,在今山东滕县北,距孟子家约百里。②崇:地名,不可考。

❷ 历年来写入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文言文有哪些

《陈涉世家》——司马迁《史记》
《岳阳楼记》——范仲淹
《醉翁亭记》——欧阳修
《桃花源记》——陶渊明
《陋室铭》——刘禹锡
《出师表》——诸葛亮
《曹刿论战》——《左传》

❸ 小学文言文有哪些知识点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说”通“悦”,愉快、高兴。

  2. 女知之专乎?——《论属语十则》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3.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知”通“智”,智慧。

  4.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止”通“只”。

  5.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坐”通“座”,座位。

  6. 出门看火伴。——《木兰诗》

    “火”通“伙”,伙伴。

  7. 才美不外见 。——《马说》

    “见”通“现”,出现。

  8.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亡”通“无”。

  9.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偏”通“遍”,遍及、普遍。

  10. 一切乌有。——《山市》

    “乌”通“无”,没有。

❹ 小学文言文大全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译文】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康肃公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老人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见此,只好笑着将老翁打发走了。

❺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的汇总

小学文言文复习

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

古今异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例句:由是感激。(《出师表》)
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0、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1、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3、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4、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
2、谬矣,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

文言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欢迎采纳 祝你学习进步

❻ 小学所有文言文及译文

1《共工怒触不周山》
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 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2《夸父逐日》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3《精卫填海》
原文: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炎帝不仅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东海,指挥太阳升起,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家。

16 按图索骥
《汉书

❼ 人教版中小学课本收录的文言文有哪些

人教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部分文言文作品,具体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的《伯牙绝弦》以及六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两则》——《学奕》《两小儿辩日》.
中学
七年级上册:
5 童趣
10 《论语》十则
15 古代诗歌五首
1.《观沧海》
2.《次北固山下》
3.《钱塘湖春行》
4.《西江月》
5.《天净沙秋思》
20 山市
25 《世说新语》两则
(一)《咏雪》
(二)《陈太丘与友期》
30 寓言四则
3.《智子疑邻》
4.《塞翁失马》
七年级下册
5 伤仲永
10 木兰诗
15 孙权劝学
20 口技
25 短文两篇
1.《夸父逐日》
2.《两小儿辩日》
30 狼
八年级上册
21 桃花源记
22 短文两篇
1.《陋室铭》
2.《爱莲说》
23 核舟记
24 大道之行也
25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26 三峡
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28 观潮
29 湖心亭看雪
30 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
八年级下册
21 与朱元思书
22 五柳先生传
23 马说
2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25 诗词曲五首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赤壁
3.过零丁洋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山坡羊潼关怀古
26 小石潭记
27 岳阳楼记
28 醉翁亭记
29 满井游记
30 诗五首
1.饮酒(其五)
2.行路难(其一)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己亥杂诗
九年级上册
17 智取生辰纲
18 杨修之死
19 范进中举
20 香菱学诗
21 陈涉世家
22 唐雎不辱使命
23 隆中对
24 出师表
25 词五首
《望江南》
渔家傲秋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
武陵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九年级下册
17 公输
18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 鱼我所欲也
20 《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21 曹刿论战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
23 愚公移山
24 《诗经》两首
1.关雎
2.蒹葭
望采纳,谢谢

❽ 小学文言文常识是什么

现在小学就要学文言文了吗~~
常识是要靠积累的,不能一蹴而就,加油!

❾ 小学语文文言文

墨子 兼爱 上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
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
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
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2)?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
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
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
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
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
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恶施不孝(3)?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有(4)。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
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
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
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
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
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注释——————————

(1)兼爱是墨家学派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墨子认为,不相爱是当时社会混乱最大的原因,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2)当:读为“尝”。(3)恶(wū):何。(4)亡:通“无”。

墨子 兼爱 中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
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
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
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崇此害亦何用生哉(1)?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
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
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
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
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
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
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2),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
以不相爱生也。是以行者非之(3)。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
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
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
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
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
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
也(4)。”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
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5),则士众能为之。
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
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
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
皆牂羊之裘(6),韦以带剑(7),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
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8),故灵王之臣,皆以
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
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
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
乱行(9),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
“乃若夫少食、恶衣、杀人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
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
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
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10)。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不可行之物也。
譬若挈太山越河、济也。”子墨子言:“是非其譬也。夫挈太山而越河、济,
可谓毕劫有力矣。自古及今,未有能行之者也;况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
此异,古者圣王行之。”何以知其然?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
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派,注后之邸(11)、嘑池之窦,洒为底柱(12),
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东方漏之陆(13),防孟诸之泽,洒为
九浍,以楗东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
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此言禹之事,吾今行兼矣。昔者文王
之治西土,若日若月,乍光于四方,于西土。不为大国侮小国,不为众庶侮
鳏寡,不为暴势夺穑人黍稷狗彘。天屑临文王慈,是以老而无子者,有所得
终其寿;连独无兄弟者(14),有所杂于生人之间;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
而长。此文王之事,则吾今行兼矣。昔者武王将事泰山,隧传曰(15):“泰
山,有道曾孙周王有事。大事既获,仁人尚作,以祗商(16)、夏、蛮夷丑貉。
虽有周亲,不若仁人。万方有罪,维予一人。”此言武王之事,吾今行兼矣。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
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
不务为也。”

注释——————————

(1)“崇”为“察”字之误。(2)“敖”通“傲”。(3)“行”为“仁”字之误。(4)“于”为“迂” 之假借字。(5)“说”通“悦”。(6)牂羊:母羊。(7)韦:熟牛皮。(8)细要:细腰。(9)“碎”疑为“阵”字之误。(10)“士”为“上”之误。(11)“后”为“召”之误。(12)“底”为“厎”之误。(13)“之”为“大”之误。(14)“连”为“矜”之假借字。(15)“隧”疑为“遂”字之误。(16)祗:拯救。

墨子 兼爱 下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
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
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又与为人君者之
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
又与今人之贱人,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此又天下之害也。

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
“非然也。”必曰:“从恶人、贼人生。”分名乎天下,恶人而贼人者,兼
与?别与?即必曰:“别也。”然即之交别者,果生天下之大害者与?是故
别非也。子墨子曰:“非人者必有以易之,若非人而无以易之,譬之犹以水
救火也(1),其说将必无可矣。”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然即兼之可
以易别之故何也?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虽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
哉(2)?为彼者,由为己也。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
者哉?为彼犹为己也。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
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
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

姑尝本原若众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与?即必曰:“非
然也。”必曰:“从爱人利人生。”分名乎天下,爱人而利人者,别与?兼
与?即必曰:“兼也。”然即之交兼者,果生天下之大利者与?是故子墨子
曰:“兼是也。”且乡吾本言曰(3):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
下之害。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吾本原别之所生,天下之大
害者也。是故子墨子曰别非而兼是者,出乎若方也。

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4),以兼为正。是以聪耳明目相与视听乎
(5)!是以股肱毕强相为动宰乎(6)!而有道肆相教诲(7),是以老而无妻子者,
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今唯毋以兼
为正,即若其利也。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者,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犹未止也,曰:“即善矣,虽然,岂可用哉?”

子墨子曰:“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姑尝
两而进之(8)。谁以为二士(9),使其一士者执别,使其一士者执兼。是故别
士之言曰:“吾岂能为吾友之身,若为吾身?为吾友之亲,若为吾亲?”是
故退睹其友,饥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养,死丧不葬埋。别士之言若
此,行若此。兼士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闻为高士于天下者,必为
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然后可以为高士于天下。”
是故退睹其友,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兼士之言
若此,行若此。若之二士者,言相非而行相反与?当使若二士者(10),言必
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然即敢问:今有平
原广野于此,被甲婴胄,将往战,死生之权,未可识也;又有君大夫之远使
于巴、越、齐、荆,往来及否,未可识也。然即敢问:不识将恶也家室,奉
承亲戚、提挈妻子而寄托之,不识于兼之有是乎?于别之有是乎?我以为当
其于此也,天下无愚夫愚妇,虽非兼之人,必寄托之于兼之有是也。此言而
非兼,择即取兼,即此言行费也(11)。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
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犹未止也,曰:“意可以择士,而不可以
择君乎?”姑尝两而进之。谁以为二君(12),使其一君者执兼,使其一君者
执别。是故别君之言曰:“吾恶能为吾万民之身,若为吾身?此泰非天下之
情也(13)。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譬之犹驷驰而过隙也。”是故退睹其
万民,饥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养,死丧不葬埋。别君之言若此,行
若此。兼君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闻为明君于天下者,必先万民之
身,后为其身,然后可以为明君于天下。”是故退睹其万民,饥即食之,寒
即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兼君之言若此,行若此。然即交若之二
君者,言相非而行相反与?常使若二君者,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
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然即敢问:今岁有疠疫(14),万民多有勤苦冻
馁,转死沟壑中者,既已众矣。不识将择之二君者,将何从也?我以为当其
于此也,天下无愚夫愚妇,虽非兼者,必从兼君是也。言而非兼,择即取兼,
此言行拂也。不识天下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也,犹未止也,曰:“兼即仁矣,义矣;虽
然,岂可为哉?吾譬兼之不可为也,犹挈泰山以超江、河也。故兼者,直愿
之也,夫岂可为之物哉?”子墨子曰:“夫挈泰山以超江、河,自古之及今,
生民而来,未尝有也。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自先圣六王者亲行之。”
何知先圣六王之亲行之也?子墨子曰:“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
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泰誓》曰:“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于四方,于西土。”即此言文王之兼
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即此文王兼也;虽子墨
子之所谓兼者,于文王取法焉!

且不唯《泰誓》为然,虽《禹誓》即亦犹是也。禹曰:“济济有众,咸
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
(15),以征有苗。”禹之征有苗也,非以求以重富贵,干福禄,乐耳目也;
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即此禹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禹求
焉。

且不唯《禹誓》为然,虽汤说即亦犹是也。汤曰:“惟予小子履,敢用
玄牡,告于上天后曰:‘今天大旱,即当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
敢蔽,有罪不敢赦,简在帝心,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身有罪,无及万方。’”
即此言汤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且不惮以身为牺牲,以词说于上帝鬼神。
即此汤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汤取法焉。

且不惟誓命与汤说为然,《周诗》即亦犹是也。《周诗》曰:“王道荡
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厎(16)。君子之所
履,小人之所视。”若吾言非语道之谓也,古者文、武为正均分,贵贤罚暴,
勿有亲戚弟兄之所阿(17)。即此文、武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文、
武取法焉。不识天下之人,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非兼者之言,犹未止。曰:“意不忠亲之利,而害为孝乎?”
子墨子曰:“姑尝本原之孝子之为亲度者。吾不识孝子之为亲度者,亦欲人
爱、利其亲与?意欲人之所恶、贼其亲与?以说观之,即欲人之爱、利其亲
也。然即吾恶先从事即得此?若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爱利吾
亲乎?意我先从事乎恶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乎?即必吾先从事乎
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然即之交孝子者,果不得已乎?毋
先从事爱利人之亲者与?意以天下之孝子为遇,而不足以为正乎?姑尝本原
之。先王之所书,《大雅》之所道,曰:“无言而不雠,无德而不报。投我
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不识天下
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意以为难而不可为邪?尝有难此而可为者,昔荆灵王好小要,当灵王之
身,荆国之士饭不逾乎一,固据而后兴,扶垣而后行。故约食为其难为也,
然后为,而灵王说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乡其上也(18)。昔者
越王句践好勇,教其士臣三年,以其知为未足以知之也,焚舟失火,鼓而进
之。其士偃前列,伏水火而死有不可胜数也(19)。当此之时,不鼓而退也,
越国之士,可谓颤矣(20)。故焚身为其难为也,然后为之,越王说之,未逾
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乡上也。昔者晋文公好苴服。当文公之时,晋国
之士,大布之衣,牂羊之裘,练帛之冠,且苴之屦,入见文公,出以践之朝。
故苴服为其难为也,然后为,而文公说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
乡其上也。是故约食、焚舟、苴服,此天下之至难也,然后为而上说之,未
逾于世而民可移也,何故也?即求以乡其上也。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
其有利,且易为也,不可胜计也,我以为则无有上说之者而已矣。苟有上说
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
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

故兼者,圣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万民衣食之所以足也,故
君子莫若审兼而务行之。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
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故君子莫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
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

阅读全文

与上海中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