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语文写作常见的四种文体是什么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
Ⅱ 语文文章的文体有哪几种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回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答文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文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记事文的6要素,总的说,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
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诗歌: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Ⅲ 语文文体分类
说明文(事例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
记叙文(写人、叙事、写景)
议论版文(对某件事、某权个观点、某种现象等进行议论)
散文(通过记叙某件事或者写某个人表达抒发自己的情感)
杂文(杂体文章。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爱莲说是一篇说,说好像相当于杂文)
书信不知道算不算、。。
Ⅳ 语文中各种文体的概念以及区别
初三语文总复习文体知识归类
1 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
(1) 以记叙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语言特点,生动,形象.
(2) 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就是记叙文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依靠人,事,景,物这些材料来表的.因而记叙文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做到中心明确,集中.
(3) 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几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记叙.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开头写,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写事件的经过.
插叙:在记叙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然后再按着记叙原来的事情.
(4) 记叙文中的详略安排应该是能突出中心的材料应该详写;与中心有关系,但是不很重要的材料,应该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应该舍弃.这样,才能使记叙的中心集中,鲜明,突出.
(5) 记叙文的样式常见有:对现实生活中典型人物和事迹作具体报道的通讯.用文字语言和文学手法描述真人真事的特写.记叙山川景物,旅途见闻为主的游记. 追忆本人或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回忆录,传记,访问记等.它们共同特点是:所写内容必须真实,不容许随意夸大或缩小事实,更不能编造虚构,即要有真实性;对所写的内容又要求作必要的加工.力求文章中心突出,形象鲜明,构思精巧
(6) 特写是报告文学的一种样式,它截取人物或事件的某个片断,细致地加以描述.
(7) 传记一般分两类:一类记叙自己的生平;一类记叙他人的生平。传记的主要特点是实录,要求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夸张。传记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插入议论,描写。传记记叙的顺序一般以时间为序。 人物和人物故事的区别在于人物故事只要具体写出人物的某个事件或某几件事就行了。小传则要求写出人物的出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经历等。人物自传的繁简区别在于自传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写法,可以写自己全部经历,也可以写自己某个时期的经历。
2 说明文文体知识要点
(1)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按一定的要求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文章称为说明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平实,简洁。
(2)说明事物的前提是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事物间相互区别的标志。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有总说后分说,先主要后次要,先原因后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等)
(4)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作解释,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用数字,列图表。
(5)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和内容分有:说明实体事物和说明抽象事理两大类。说明文按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分有: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6)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的区别在于:平实性说明文纯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简明,内容具体,切实使人读了就能明白。如自然科学的各类教科书。科技信息资料,实验报告,说明书等。文艺性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辅以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并常用借助一些修辞方法,形象化地介绍事物或阐述事理,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的享受,这类说明文通常称知识小品或科学小品。
(7)说明文的描写和记叙文中的描写区别:a 目的不同:记叙文中的描写是为了“使人有所感,”;说明文的描写是为了“使人有所知”。b 记叙文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使用各种描写方法起到多方面的作用。说明文的描写则只能在说明事物的过程中,借助某钟形象化的手法,对事物的特征作一些必要的描绘,主要是起到使说明的事物特征更具体,更形象。c 记叙文中的描写可以发挥艺术想象,可以夸张,渲染,而说明文中的描写在务真求实的前提下进行语言加工,做到既形象生动,又真实可信。
3 议论文文体的知识要点
(1)生活中少不了议论,讲道理,发表意见就是议论。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是议论文。
(2)议论总要提出看法或主张,这种看法或主张就是论点,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就为论据,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即为论证过程。
(3)用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两大类:事实材料(事实论据)即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理论材料(道理论据)即名人名言;警句;格言;科学原理;自然定律;马列毛泽东思想。
(4)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论证方式:立论,驳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驳论就是批驳错误的观点。
(5)一事一议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借事发表议论,就事说明道理。而从“事”到议。又必须理出并把握两者的联系点,才可顺理成章地展开议论,这事“一事一议”的关键。
(6)议论文常见的有几种样式:社论,评论,学术论文,专题讨论,杂感,随笔以及侧重1于议论性的讲演词,书信等。在以上样式中,有理论性较强的,有文艺性较强的。
4 小说 散文 戏剧 诗歌的知识要点
(1)就文章的样式(体裁)分,有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并列的四种文学样式。
(2)小说以塑造人物现象为中心,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称为小说的三要素。
(3)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 ,主要有: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描写。
(4)小说中的“我”并非作者自己,一般是由作者虚构的。并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人物现象。(5)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小说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烘托人物性格,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推动情节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6)由人物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构成小说的情节,而连贯这一过程就是小说的线索。
(7)小说中的情节线索对生活矛盾的揭示,对人物性格的形成,起着积极作用。
(8)诗歌的语言特点:凝练。所谓凝练,就是用精练而优美的语言,表现尽可能丰富的思想感情。
(9)诗歌的押韵,韵脚:诗句的末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就为押韵;句末押韵的字就称为韵脚。
(10)词是古代韵文的一种形式,每一种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式和调子,可以唱;词的句式有长有短,因而又叫长短句。词有上下阕之分。
(11)散文的特征;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记人,叙事,也可以写景,状物。散文中无论 抒情还是议论,都必须以所记叙或描写的人,事,景,物为依托。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的记叙,描写的深化。散文中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几种表达方式常常是综合运用的。
(12)戏剧是一种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包括话剧,歌剧,舞剧等。
(13)供演出用的剧本,即戏剧作品。主要特点: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推动剧情发展,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场景,情节高度集中,矛盾冲突要在短暂的时间内,不多的场次中反映出来;人物语言要求个性化,行动化,口语化。
(14)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由于演出的需要,剧本里有一些说明性的文字,叫做“舞台说明”又称“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舞台说明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展开。
5 童话 寓言 民间故事 神话知识要点
(1)童话 寓言都通过丰富的想象,采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塑造种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反映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两者不同点是童话更富于幻想,故事大都神奇曲折,语言生动浅显,富有儿童情趣。寓言则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简短的故事里面,语言简朴明快,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一般都含有讽刺或劝戒的教育意义。
(2)民间故事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口头文学作品。由于它反映劳动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所以就广泛地流传在人民群众之中。民间故事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3)神话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它借助想象来表达古代人民征服自然力的理想和追求。
6 新闻通讯的知识要点
(1)新闻和通信都是报道最近发生的新鲜而重要的信息,要求真实,及时。不同点:新闻比较简短,通信比较详尽。新闻以记叙为主,让事实本身说话,一般不作描写,议论,抒情等。通信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往往综和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新闻的语言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信则要求具体生动,它往往根据表达的需要,对人,事作多方面的或全过程的具体报道。
(2)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标题通常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是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主体则是介绍有关情况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3)新闻一般应交代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 经过 结果,(符号记叙文的六要素)
(4)新闻的标题有时不只一个,有正题(展示主要事实和中心思想);引题(交代情况,烘托气氛);副题(对正题作补充说明)
7 书信有关知识要点
(1)日常书信一般有六个部分:称谓,问候,正文,祝颂,具名,日期。
(2)称谓应顶格写,单独一行,后面加上冒号。问候语是礼貌用语,应在称谓的下一行,空两格。
(3)祝颂语分两截,前一截连接正文,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后一截必须另起一行,顶格写,以示尊重。
(4)具名的位置,应在祝颂语后一截的下一行接近末尾的地方。日期在具名的下一行靠右一点。日期最好写全,即年、月、日。
(5)专用书信,指的是生活书信以外的各种社交书信。这类书信除少数有特定的格式外,与生活书信大致相仿,只是不同的专用书信,有不同的习惯用语。专用书信的语言风格一般都比较庄重。
(6)商务信函由事由、函号、受文者、正文、落款五部分组成。
(7)申请书应有标题、称呼、正文、祝颂语、署名、日期几部分组成。
8 广告的知识要点
广告是向公众介绍商品,报道服务内容或文体节目的一种宣传方式。广告总是要宣传商品的优点和长处,但要注意实事求是。
广告写作的结构,包括标题,正文、结尾三部分。
标题是广告的眼睛,必须精心提炼。正文是提供商品信息细节的部分。目前常见并且宣传效果较好的广告文字有正书体、陈述体、问答体、证书体,幽默体。广告的结尾又叫落款,主要是交代厂商名称、地址、电话、电报挂号等,便于顾客购货或联系。
9 计划和总结知识要点
计划是一种应用文体。计划的种类很多,按内容分,有生产计划、工作计划、科研计划、学习计划等;按范围分,有国家计划、部门计划、单位计划、个人计划等;按性质分,有综和性计划、专门性计划等;按时限分,有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份计划等。另外,还有“短期计划”和“长期规划”:一般说来,凡适用时间较短、内容比较详细具体的称作“计划”;凡适用时间较长、范围较广、内容较概括的称作“规划”,如三年规划、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等。但不何种计划或规划,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目标,措施,步骤。计划没有固定的格式,详细的计划多用条文形式,简要的计划多用表格形式,即按印的表格逐项填写,也可以两者合一,既有条文又有表格。
用条文形式写成的计划,一般由标题、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标题就是计划的名称,应写在第一行正中。内容包括计划种类的名称、计划的期限等,有的还写明订计划的单位名称。正文就是计划的具体内容,包括总的目标、具体的项目和指标、实施的步骤和措施等。结尾包括计划的制定单位的 名称(或个人姓名)和制定日期两项,写在正文的右下方。
总结的种类很多。按内容分,有生产总结、工作总结、学习总结、思想总结;按时间分,有年度总结、季度总结、月份总结、学期总结、阶段总结等;按范围分,有地区总结、部门总结、单位总结、个人总结等;按性质分,有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小结也属于总结一类,只是在范围大小、时间长短和内容详略等方面和总结有所不同罢了。
总结没有固定的格式,一般由标题、正文、署名和日期三部分组成。
Ⅳ 小学语文教科书主要存在哪些文体
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应用文。四大文体,是咱们国家教科书的一贯内选用标准。我已经10多年容没接触过小学课本了,还真的没办法肯定地说哪个体裁一定没有,不过咱们可以分析一下:
考虑到是小学生看的,议论文应该可以排除,这个体裁需要一些矛盾,然后再反证这个矛盾,对小学生来说不太好理解;说明文应该不会有,这个比较严谨,不太适合小学生学习;
应用文按说不应该有,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一定会有,不然怎么学会写请假条。
记叙文肯定会有,这是最容易理解的体裁,
Ⅵ 语文(人教版)初一到初三所有的文体知识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
一、识记基本文体常识
1、 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 常见的文章体裁:一般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说明文四大类;按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3、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理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寄情于事。
二、识记、理解记叙文体常识
1、概念 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 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平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人物描写方法 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记叙线索 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剪裁 详写、略写。
三、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理解概念
1、表达方式 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 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 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 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 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要素 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 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物 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 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 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 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2、角度 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现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
直接(正面) 直入正题,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
间接(侧面) 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
3、顺序 按照叙事的先后过程,予以确定。
顺叙 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一直叙,先始后终的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倒叙 以回忆的形式,先叙述发生过的时间或事件的结果,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
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叙 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
4、线索 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线 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复出现的事物。
情线 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其变化。
(三)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1、 快速阅读全文,大致把握文章内容。
2、 审清文题,明确所问。
3、 回顾所学,正确解答。
4、 辨清题型,文章答案文章找。
可找答案的题型有:记叙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照应内容;指代内容。只要对照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应词句即可。
例:鲁迅《社戏》“夏夜看戏”。
时间:夏夜。
地点:去赵庄的航船上。
人物:我和小伙伴们。
照应的内容:“似乎听到歌吹了”照应“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等。
指代的内容:“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中的“这里”指代“鲁镇的平桥村”。
5、 紧扣中心,深入理解,归纳概括。
① 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
② 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一般由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和事件意义组成,所以可按照“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自然规律、社会本质等)”的模式予以概括。
③ 怎样确定剪裁的详略?
联系记叙中心,与中心关系密切的事件需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事件略写。
④ 怎样划分文章的段落和归纳其大意?
段落划分 从叙述内容的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着手解决,每叙述一个完整事件即为一个段落。
大意归纳 从本章节内容中,挑拣最能表现主要事件的词句,精练简洁地予以组合。
突击四 小说知识识记与阅读方法
识记、理解小说常识及方法运用
1、概念 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叙述具体的故事情节为线索,描叙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为依托,揭示人物思想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2、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 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 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邦、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发展 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 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 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 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 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例2:《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结局部分通过描写两处对比鲜明海上景象,分别衬托出人物欢快和失落、沮丧的心情。
例3:《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写出了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了“我”悲凉的心情。
社会环境 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通过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当时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了铺垫。
散文知识识记与阅读方法
识记、理解散文常识及方法运用
(一)明确概念
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鲜明。
例:朱自清《春》,文章写春天的山、水、草、花、风、雨、风筝、人,选材广泛,语言精美、形式灵活,体现出散文的“散”。而这一切却是作者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具体表现,集中凝聚着作者对春天、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
(三)掌握方法
1、如何把握散文的写作对象?
散文的写作对象主要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自然景观。
人物 主要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现作者真挚的感情。
例:朱自清《背影》,作者通过对父亲的“背影”这一感人的艺术形象的描写,真切的表现出父子之情的深挚。
事件 通过叙写具体生动的生活事件,深刻揭示生活意义、人生哲理,表现作者深挚的情感。
例:吴伯萧《记一辆纺车》,作者以怀念纺车为线索,记叙延安当年生产自救的革命战斗生活,反映出当时延安军民“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即“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境界,表现出作者对延安生活的热爱和对延安精神的赞颂的思想感情。
自然 通过细致描写自然景观,突出景物特点,揭示其内在规律和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人生理想或情感意志。
例:《白杨礼赞》一文起始描写雄伟、壮阔的西北高原,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而后
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由“形”到“神”细致刻画白杨树的高大形象,突出白杨树的风格、品质,并从中联想,赞颂北方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2、如何理解表现手法的作用?
象征 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例:《白杨礼赞》
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的内在风格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例:《白杨礼赞》
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 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杨礼赞》
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寓理于事 叙述事件,揭示其中的内在哲理。
例:《敬畏生命》
“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的人生哲理。
运用典故 借用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中的相关事实或词句,简练叙述内容,集中表现作者情感。
例:《〈怀乡梦〉自序》
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诸如“狐死首丘”、“越鸟巢南枝”等典故,充分表现了作者爱国思乡的游子心境。
融情于事 把丰富的思想感情融会到具体事件的叙述中,使情感得以更充分的表露。
例:《背影》
作者特写父亲“车站送别,站台买橘”的动人情景,细腻刻画父亲的背影,使蕴涵在行文中感人至深的父子情显露无遗。
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例:《白杨礼赞》
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
3、如何体会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社会、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①把握对象 即紧扣作者所采用的材料,包括人物、事件、自然景象等。
②把握特点 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事件的内在意义、自然的特征规律等。
③把握线索
叙事线索 事件的来龙去脉;作者的见闻感受。
抒情线索 作者的思想感情;某一具体事物等。
④把握意义 即深入理解蕴涵材料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哲理、自然规律等主题意义。
4、如何辨析散文语言的表达作用?
①掌握散文语言的特点。
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具体、详尽等。
②联系内容,深入发掘。
例:《春》---文章运用多种修辞对春天里的花、草、树、风、雨、人等景象进行细腻描摹,可见,本文的语言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
说明文体知识识记与阅读方法
识记、理解说明文体常识及方法运用
1、对象特征
事物 说明内容中的形容词性修饰语句。
事理 解释说明事物内部原理的文句。
2、说明方法
下定义 简明扼要限定说明对象的概念性内容。
举例子 运用具体事例真切的说明事物特征。
列数据 运用数据说明事物,使事物特征更具体确凿。
打比方 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的说明事物特征。
作比较 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不同方面进行比较,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
分类别 对事物的各个方面逐一说明,使事物特征揭示得更分明具体。
作诠释 对事物进行解释说明,更详尽充分的说明事物特征。
画图表 用图表形式说明事物,更浅显、明了的突出事物特征。
摹状貌 对事物进行多角度的描摹,具体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
3、说明语言
平实型 多使用表示估计、程度、范围等限制副词准确严密的说明事物特征。
解题模式:解释词义+分析句意+语言特征
例:“赵州桥的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中的“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是指赵州桥的桥面只是差不多与河面平行,并不完全平行。如果删去“几乎”,则指桥面与河面平行,不符合实际,影响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生动型 多使用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
解题模式:指出所使用的修辞+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例:“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句话有何表达作用?
答:运用比喻、拟人、排比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征。
4、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从古到今,按时间的发展变化说明事物各个阶段的特征。
空间顺序 确定立足点,以地理位置的转移说明事物在不同空间方位的特征。
逻辑顺序 揭示事物内在原理、从概括到具体、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局部等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特征。
议论文体知识识记及阅读方法
一、识记、理解议论文体常识。
1、 概念 作者针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某些现象、问题,所表达观点、看法、评价、见解或所提出的意见、号召等,并运用议论为主的表达方式,进行事实分析或道理分析,加以证明的一种文体。
2、 论点 作者的观点,回答“证明什么”的问题。
中心论点 统领全文论述内容的观点。
分论点 中心论点的延伸、深化,证明中心论点某一方面问题的观点。
3、论据 证明论点的依据或材料,回答“用什么证明”的问题。
事实论据 一般事实、史实、数据等。
道理论据 名言警句、科学公理、民间熟语等。
4、论证 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或方法,回答“怎样证明”的问题。
摆事实 运用事实论据证明论点。
讲道理 运用道理论据证明论点或直接分析事理。
5、论证角度
正面论证 运用具有积极意义的正面事实或理论证明论点。
反面论证 运用具有消极意义的反面事实或理论证明论点
6、 论证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 针对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某一问题或现象,旗帜鲜明的提出所要论述的观点。
分析问题(本论) 紧扣中心论点,挖掘现象本质,深入问题核心,摆事实、讲道理,进行严谨充分的论证。
解决问题(结论) 归结全文内容,深化中心论点,提出呼吁、号召。
7、 论证方式
立论 作者针对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现象,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驳论 通过驳斥错误、荒谬、消极的观点、依据或论证过程,树立自己正确、积极的观点。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快速阅读全文,确定文体。
(二)认知文章内容,按文体特点解答。
(三)审清文题,明白所问。
(四)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Ⅶ 语文各文体阅读思路解析~~
做题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Ⅷ 小学语文有哪些文体,各种文体如何教学
1、引导学生分析情节结构。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3、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回
教师如能从品人入手让学生认识文答中的作者和行文时的作者,教学生品读出作者文中的情思和写文时的真情,长此以往,学生一定能品文而识人,知晓每一位散文家的文体风格。反过来也是同样的,学生把握住每位作家的文调,就能很快的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认识作者本人,最终都能达到散文教学的成效。可见,品人、品情、品文是相互依存,共同滋长的。
Ⅸ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文本体裁有几种
文体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体裁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