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学好语文
学语文,就是要“背”
学语文最重要的基础是“积累”,第一个难关就是“识字”,字要熟练会写的话,还是需要抄几遍的。通过次数的累积,达到一定的记忆。
那些文章写得好的人,他们懂得什么样的语言读起来舒服,怎样写可以把其中的音乐感、节奏感把控好,同时,道理也能够讲清楚。他们是天生就懂得这些吗?当然不是。他们也是经过不断的读到好的文章,从中领会了如何更好的去组织语言。
学语文本身是要下点功夫的,平时大量的阅读、大量的记忆非常重要。尤其年纪小的时候,要下点功夫、记点东西,背点东西,学点东西,特别是诗歌、好的文章等等,更应该从小就背起来,这都是对文化底蕴的积累。苏东坡讲“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你腹中没有东西,临时去想词怎么能想得出来呢?
记忆力和创造力从不矛盾
创造性是怎么来的呢?因为看得多了、做得多了,以后才会有创造。
写文章也是“创造”,本来没有这篇文章,现在创造出来,你怎么创造出来?因为看得多,记得多,词语掌握多了才写得出来,谁创造得好就是因为他积累得多。
所以文学就是这么回事情——
首先,是积累、吸收;然后,在自己脑子里编程;最后,才是吐出来表达。
创造力是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记忆的积累,突破常规,举一反三,在积累的基础上,寻找新的东西。你积累得越多,你知道的越多,你的语言越丰富,你的表达就越好。
犹太人有句话,和我们中国的学习方法很像,他说小时候应该学会一种“生吞之功”,就是你要会生吞活剥,首先你要把它吃下去,东西吃多了以后他自己学会消化。
胡适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9岁的时候特别喜欢一句话: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我就是觉得好玩,并不是很懂。到了60岁,我还是喜欢这句话,这时候才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9岁的胡适真的不理解吗?他不理解不会感到喜欢的。其实9岁也算理解,60岁也叫理解,理解程度不同罢了。这样简单的一句话都这样,更复杂的话你怎么理解?很多东西小时候解释再多也理解不了,长大了,阅历到了,自然就懂了。
所以“生吞活剥”没关系的,吞下去了,葡萄糖够了,脂肪有了,维生素也有了。可是如果你天天分析这里面有没有葡萄糖,有没有维生素,却没有吃东西。你说十年下来,你会瘦成什么样?
写好作文,也需要“背”!
其实孩子“吞下去”这么多,也是为了“吐出来”,也就是写出好作文。
很多家长发愁,孩子写作没创意,其实关键在于,我们总是让孩子按照套路写作文,现在就算写好了,长大后就肯定也不会写。因为他的思维被放进了框里,被锁链锁住了。
记忆是一个基础,但又不能所有的事情都只依靠记忆力,我们要吸收记忆的是经典和值得记忆的东西,而不是记忆一些条条框框套路性的东西。
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多读书,看多了才能提升出鉴别能力。孩子没读几篇文章我们就给他一个题目,要他创造,即便是创造出来,也是很浮在表面的东西。
2. 理想课堂是什么样的
新教来育实验提出“构筑理自想课堂”,是指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
新教育的理想课堂分为“有效课堂研究”、“对课堂的多元文化理解”、“风格与个性的课堂”三个层次。其中有效课堂强调日常课堂教学研究的三个“每一个”,即:学校里的日常教学研究不应该是为了上好表演性质的公开课、竞赛课而进行的,而应该是为了提升每一个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应该是为了赛课作准备而开展,而应该是为了改进每一堂课的质量而进行教研——包括识字课、计算课、复习课、试卷讲解课在内的所有学科教学。
(2)小学语文生命化课堂扩展阅读:
理想课堂的“六度”,主要侧重于从学生的学习过程评测课堂;而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则是侧重于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反思课堂。
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的框架”,其主要特点是:“讲效率、保底线"。
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其主要特点是:"讲对话、重品质”。
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其主要特点是:“讲个性,求境界”。
3. 如何在现代教学中构建语文生命化课堂
课堂教学模式体现新的课程思想与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的前沿思维,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体系与教学实践契合的生长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意味着教学效益的确定,良好模式的推广即是效益的放大。教学价值观念的嬗变使人们重新审视既有教学模式的利弊,重构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新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生为本的生态模式。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概念,并在他主持的全国教育“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本教育的观念和实践模式研究”中对此作了深刻的理论探索,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生本教育实验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教育对生命的皈依。本文试图结合工作实践和对生本教育理念的思考,就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生命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生命课堂”的基本内涵
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追求的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环境,即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地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正如诗人特奥多尔·冯塔内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旨在努力为毫无依靠的幼树提供一根拐杖,从而使其能在纯净的空气中自由自在地、无忧无虑地成长,那么,我们则接受了非常不错的教育。”传统教学伦理观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关系:人──人”,把人当作社会工具来看待,把课堂作为培养“社会工具人”的“教堂”,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生命实体──教师与学生。郭思乐教授在《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教育中生命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存在这种可能性,使生命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生命会从中受到鼓舞,从而收获丰富和充实的人生。”“我们的教育必须创造这样一种人的整体生命投入的生态。”生本教育观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生命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堂教学看作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人的生命存在,成长和促进人的生命完善发展,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生态模式。此模式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各要素内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沟通关系,四个要素整合在一起则形成了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教学课堂环境。具体地说,就是要建立温暖的、学生彼此熟悉的、相互接纳的学习场所;课堂应是和谐、活跃、民主、平等的,是让每个学生身处其中都会感到安全、亲切、有归属感的课堂环境。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要求和愿望。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生命课堂”的建构
小学语文“生命课堂”的教学与传统的课堂环境下的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课堂环境过分强调学习的预设性和封闭性,学生与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在原先设定的框架之下进行的,从而使教学变的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即使有也很有限,且都被老师牢牢控制。这样,就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且老师即将传授的知识和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也就不能成为一个正比,最终使得课堂教学不能圆满的完成。但是,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却不然,它强调学习的开放性、不确定性,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它有更温情、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的特点。总之,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的布置、课桌的摆放等狭隘因素,而是要求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四要素的完美结合。力求营造一种和谐的、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可持续性的教授知识和交流知识的“生态环境”。
1、抛弃传统的教师行为中的专权控制,重视师生间的互动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形式。而在互动中,主要是教师发挥作用,常常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而学生提问、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则很少。而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生命课堂”要求教师成为语文活动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学习,丢弃传统意义上的专权控制,敢于承认自己有不如学生的地方,主动放下架子进行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所以,教师应转变观念,要乐于向学生学习,这并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相反,如果教师不肯放下架子,不肯加强学习,不主动与学生交流、交谈,就不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其教学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
2、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在小学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中,要求传统的个体学习让位于更富有生命力的“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是指教师或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它包括三种形式:师与师之间的合作、师与生之间的合作及其生与生之间的合作。这里所说的主要是生与生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分工一般为4—6人为最佳,人数如果过多,就会出现分工不明确、混乱的现象。而人数过少,又起不到交流合作的效果。因此只有在最佳分工状态中学生之间才能积极的互相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才能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并能互相信任,有效解决问题。“合作学习”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语文上有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目标。
3、课堂实施的核心——学生参与教学
生本教育观认为,课堂不再只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而演变成为了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否则课堂内容无法理解。这样的语文教学解放了学生的嘴巴。在此观念指引下,语文课一改以往的沉闷压抑,营造提问、读书、表达的氛围,学生发言踊跃、辩论积极。传统的师生单向信息传播,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要实现这三个维度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参与课堂来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落实的标准。因此说,学生的是否愿意参与教学已经演变成为衡量学生是否学习的标准。
4、尊重学生个性,提倡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学说认为,学生与生俱来各不相同,他们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强项和弱项,人的本能是多元的。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学生,而每个学生又以相同的方式学习相同的语文教学内容,教师对学生也提出了统一的教学目标。这种看起来相当公平的教学是以假设每个人都具有相同的智力为基础的。然而事实上,依据多元智力理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立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合在一起的。为了建构新型的小学语文 “生命课堂”,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适宜的、能够保证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使每个学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并给与学生最大的发展机会来解放自己的头脑。鼓励学生放飞想象,从不同角度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换角度、多方位探究,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了增强。
5、发挥评价的建构功能,关注学习过程
构建小学语文“生命课堂”,要发挥评价的判断、提升、延伸功能,关注学习过程。这里的判断,不只是好不好,对不对式的简单判定,而是在辩是非中帮助学生总结、反思经验,真正提高学生能力。我们列举一个镜头说明。
镜头:“你读得真有感情!”
教师说:下面请小朋友读课文《浅水洼的小鱼》,看谁读得好!第一个学生拿着书读了一遍,教师评价:你读得真棒。 “小青蛙表扬他” (示意学生表扬)。学生机械地齐声喊道:“呱,呱,顶呱呱”。第二次叫了一位朗读能力差一点的学生,他有点紧张,读得没有激情。老师随即说:“你要继续努力,谁还来试试”。于是此生低着头坐下。第三位是女生,声音清脆,教师给她的评价的是:“你读得真有感情,我们向她学习。”于是学生齐声呼喊:“向你学习。”
镜头中,一节课下来,掌声、喊声、表扬声,不绝于耳;“真棒”“顶呱呱”“真有感情”交相辉映,课堂气氛热烈,似乎学生的学习劲头很高,学习自立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但我们也应理智地看到这些漂浮在表面上的模糊评价,在学生学习中起的引导价值有几何?原来低沉的课文格调也被激扬的表扬声淹没,课文朗读反而显得不伦不类。“真棒”学生真棒在哪里,不知道;“真有感情”,学生朗读何处感情处理的好,没点出;充满怎样的感情,弄不明白,只能是“雾里看花”。此时的激励性评价只是起到单纯的肯定作用,而那些被表扬的学生的朗读水平得不到深化,还是停留在原有水平,却自鸣得意;有些因得到表扬,而不时地眉飞色舞,却不知下次应如何适用朗读技巧。再看那位读得不怎么样,令老师不太满意的学生,他因此更是摸不着方向。原本朗读技巧没有掌握好的他,在当众“献丑”后,没有得到老师的点化,让他朝哪个方向“继续努力”。难道我们的教师只听得先天朗读能力强的学生的表演,却不能为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给予点拔吗?这些判断式的模糊评价,没有起到提升和延伸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没有推进作用。这样的评价是肤浅的,与学生学习发展无多大引导价值,也有悖于“生命课堂”的构建特征。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构建“生命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活力时,不应只从概念上理解,从形式上改变,应着眼于语文教学的本质,从文本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习有困难者,给予点拨,给表现优秀者在表扬的同时,又应帮其反思经验,再提供指引,帮助学生提升,延伸学生思维空间,使每位学生都主动建构知识,技能与文化心理。这就需要教师们进行建构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判断、提升、延伸功能。如果教师对第一位学生评价:“从你低沉的语气中,我听出了你此时的心情是多么的难过。”相信此生会主动建构起朗读此类情感基调句子的技能的经验,并巩固下来,对以后的朗读具有启发性的作用。
建构性评价理论主张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学生的思维、情感与表现,判断他们的认知与情感层次,再进行指导,发挥评价的提升功能。如教师在评价那位读得不怎么好的学生时,先要分析他对课文的理解与自身投入的感情程度,对他的认知与情感层次作出准确的判断,确定他对课文情景理解不深刻,朗读时才不能如身临其境,以及他掌握的朗读技能的缺乏,之后方可进行相应的建构性评价:“如果把课文中的描述的情节浮现在脑海里,注意语气和表情随着句子意思变,肯定会读得很棒!”。那么,不但该生在朗读过程会主动建构起自我评价,提升了原有经验,促进其文化心里结构的形成,而且对于全班的学生,这样的评价也是生长性的学习,从而真正构建起具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建构性评价以建构为目的,评价过程中寻觅帮助学生建构的路经,给予必要的支持。帮助学生延伸思考的空间,如教师所叫的几位学生的朗读后,可先肯定他个性化的理解与表现,再把他们的思维性向深度引——如果你就是这条鱼,你能说说当时的感觉吗?向广度上引——你(小鱼)面临这样的处境,想到了什么?向长度上引——故事会怎样发展。这样的评价和诱导,就是建构性的,如果教师一味的只是表扬读得好,就只能让学生在愿地踏步,不利于他们进入故事的情感世界中去体验,不利于他们主动推进学习过程。
6、构建小学语文“生命课堂”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 “生命课堂”不仅要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现实生活经验,使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同时,还要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学校、家庭、社区和教育行政部门等各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课堂生态”的孤军作战。作为学校应对构建良好的语文 “生命课堂”所需的硬件设施给与充分的支持;作为教师,不但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而且还要立足课本、放眼课外,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作为家长应努力配合教师的教学,多与学生以及教师进行沟通,及时反馈和交流各种信息,让教师能更全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时修正课堂教学;作为社区,应关心社区内学生的成长,并为社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各种有益的硬、软件设施;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应整体上把握教育动态,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政策,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做出修正,而且还应引导社会各成员有一个健康、正确的教育观和学习观。
三、小学语文“生命课堂”的建构对教师的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潜心教学而不循规蹈矩,不懈的探索创新,由“教研”而“科研”,由借鉴而创造,从而转向“科研治教”的共同目标。新课改的推出给语文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小学语文“生命课堂” 的建构将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巨大的变化,而每一位教师都应在这场变革面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新语文教材60%以上的选文都是新的,阅读量翻了几倍,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了新的转变,教学评价有了新的标准。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就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构建“生命课堂”,教师不仅要“洗脑”,而且还要“充电”,阅读是教师的必修课。教师的阅读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教师的阅读不再只是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有思考的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追求先进文化的先进思想,更重要的是人生体验,是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生命的体验。
1、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要求
构建小学语文“生命课堂”,彰显学生生命活力,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师生的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1)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语文教师须从学生细微的表现中,洞察到他们的知识、智力和个性发展的情况,及时掌握学习情况,了解教学效果,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2)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持久的记忆力。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以便与教学中能够得心应手,也能为学生的语言积累起示范作用。
(3)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创造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对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教师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再造想象,获得充分的体验,才能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
总之,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永远是一个与时代同行的话题。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是以生命合作活动为宗旨,把讨论作为常规化的教学策略;同时把领受、整体领悟和点化升华结合起来,这预示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