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七年级下册语文点拨人教版电子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点拨人教版电子版

发布时间:2020-12-24 07:21:21

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点拨》内容

初中点拨1.课本内容,用不同字体,不同颜色区分,与中考紧密结合,更高回效 2.无论翻开哪一答页,都是实实在在的精髓,没有过多的空白页,避免浪费资源,这正是老师们最需要的资料,无论是重量手感还是内容都是不可多得的好物

② 点拨课时训练七下语文(语文版)答案

你也一定不能够在网上找答案
这种提问没有有回答的

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点拨课时训练答案 主编荣德基

初中点拨1.课本内来容,源用不同字体,不同颜色区分,与中考紧密结合,更高效 2.无论翻开哪一页,都是实实在在的精髓,没有过多的空白页,避免浪费资源,这正是老师们最需要的资料,无论是重量手感还是内容都是不可多得的好物

④ 七年级语文下册点拨训练答案

下载作业互助组,上面有

⑤ 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18课竹影课后练习题答案

【《竹影》课后练习题】: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幽暗(yōu) 藤椅(téng) 惬意(xiá) 手痒(yǎng)
B、徘徊(huái) 参差(chā) 横幅(fú) 花瓣(bàn)
C、闪烁(shuò) 疏密(shū) 朱砂(shā) 蘸水(zhàn)
D、乱撇(piē) 一缕(lǚ) 弥漫(mí) 立轴(zhú)
2、下列有错别字的两项是( )(4分)
A、 也许,艺术和美就蕴涵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
B、 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箫箫的声音来。
C、 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板的印刷。
D、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
3、下列词语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幽暗:昏暗。
②坐不牢:坐不稳。
③惬意:心里很高兴。
④疏密:指距离不远不近。
⑤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⑥参差不齐:长短高低不齐;不一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4、依次填入横线的语句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
①所以在中国画法上,竹是一专门部分。
②粗看画竹,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
③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④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
A、③①④ B、④②③① C、①③④② D、②④①③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2分)
A、 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
B、 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C、 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
D、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6、最后爸爸“立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下面不属于“如此”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的一样。
B、 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
C、 中国画像符号。
D、画竹只要照真竹一描,大多数成为竹的名画。
7、指出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5分)
⑴《竹影》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
⑵本文中,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写得真实恰当,语言通俗易懂。应为描写细致生动,意境清雅。全文于充满童趣的孩子的游戏中渗透着浓浓的艺术气息。( )
⑶中国画中有“朱竹”,是因为在中国有一种特殊的竹子,它是红色的。( )
⑷“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这句话写出了黄昏时分光线渐弱的变化过程,“弥漫”一词用动态的形式表现光的朦胧。富于变化,充满美感。( )
⑸“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把太阳落下去后天空慢慢变暗的情景表现得十分形象。( )
8、填空(5分)
“艺术和美往往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这是 (作者)的《 》一文所传达的题旨。与此类似,我们学过沈复的《 》就是通过嬉蚊和 两件趣事的描述,反映儿时从童稚活动中获得的 。
二、整体感悟(10分)
1、本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5分)
2、有人认为文章前半部分与中国画无关,是“多余之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5分)
三、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18分)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着他的两脚。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声音来。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头来向天空看。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大家赞美了一番之后,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弟弟说:“我们谈天吧,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是口里的热气吧?”“是头上的汗水在那里蒸发吧?”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因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徘徊之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华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去描。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华明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长的法宝,改用木炭来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1.从叙事的角度看,这段文字主要写“我”和小伙伴 ,生动地表明 往往就蕴涵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4分)
2.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人我们的眼中。”句中的“隐”字有怎样的意味?(4分)
3.童心是天真烂漫的。文中最能表现童趣的情节是什么?(4分)
4.文中说争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这说明了什么?(5分)
四、拓展阅读题(19分)
画家有一个6岁的孙女。6岁的孙女叫婷婷,婷婷也喜爱画画。
婷婷画了一棵树。
他说:“婷婷,你画的树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树枝不对。”
婷停说:“树枝怎么不对呢?”
他说:“树枝怎么能比树干还粗呢?”
婷婷:“树枝怎么不能比树干还粗呢?”
他说:“那就不是树了。”
停停说:“不是树你怎么说是树呢?”
他无话可说了。
婷婷画了一只兔子。
他说:“婷婷,你画的那个小兔子不对。”
婷停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兔子有红色的吗?”
婷婷说:“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
他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
婷婷说:“没见过的就没有吗?”
他说:“那就不是兔子了。”
婷婷说:“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
他没话说了。
婷婷画了一匹马。
他说:“婷婷,你画的马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马有翅膀吗?”
婷婷说:“马没有翅膀。”
他说:“那你为什么给马画了翅膀呢?”
婷婷说:“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
他说:“那就不是马了。”
婷婷说:“不是马你怎么说是马呢?”
他又没话说了。
婷婷还画了一只老母鸡。老母鸡产下了一个蛋,那蛋比老母鸡还大。婷婷就拿那画去参加西班牙的一个国际儿童画展。结果,婷婷得了一等奖。
画家心里就犯嘀咕:“这洋人 ?”
1.根据小说旨意,将文中最后一句话补充完整。(3分)
2.从婷婷与爷爷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婷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3 . 《竹影》中说中国画有“朱竹”,画出了美的姿势和活的神气。婷婷笔下树枝比树干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她作画 。
4.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4分)
5.本文在表达方式方面很有特点,主要运用 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全文的内容几乎全部是祖孙两人的 。(4分)
五、中考题(5分)
1、(2006,云南省,2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大学实行阳光招生。(阳光招生:指公开公平地招生)
B、 为了满足人们饮食健康的需求,厂家纷纷推出了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指绿颜色的蔬菜)
C、球迷们强烈抗议比赛不公,要求吹黑哨的裁判立即下课。(下课:被免职或主动辞职。)
D、沉溺网络,迷恋韩日漫画,已成为影响部分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杀手”。(心理杀手:指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的因素)
2、(2006,福州市,3分)乌山上的琵琶亭有一幅对联,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下面最适合作为下联的一句是( )
A、半入江风半入云 B、一味清凉上月时
C、二分明月万梅花 D、三月细雨春妩媚
六、探究性学习(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一个村里出来打工的3个人,同时在一个建筑工地打工。
小李每天按部就班地和着灰沙,回到工棚,倒头便睡。
小王每天干着手里的活儿,一有空儿就去看师傅们砌砖,慢慢地也拿起了瓦刀,当上
了二手师傅。
小张注视着每一道工序,经常在干活之余,到各个工序打听、了解各种工序的情况,了解管理的方法、材料的价格。
3年后,小李还是在建筑工地和灰拉沙,一脸的疲惫。小王当上了工地的师傅,而且
成了包工头。
小张坐着汽车,在各个工地忙碌,他成了建筑开发商。
(选自《杂文月刊》2004年第6期)
七、综合性学习(10分)
文中多次出现了月亮,请你以所积累的知识,写几个带“月”的诗句。(不少于5句,最好写出诗句的作者)。

【参考答案】:
1、C 点拨:A项中“惬”的读音应为“qiè”;B项中“差”的读音应为“cī”;D项中“撇”的读音应为“piě”;“轴”的读音应为“zhóu”;
2、BC 点拨:B项中“箫箫”应写作“萧萧”;C项中“板”应写作“版”。
3、B 点拨:三词的正确解释应分别是:坐不牢:坐不住。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这里指舒服的意思。 疏密:本文中的意思是指距离要合理安排。
4、D 点拨:应认真揣摩句子之间的联系,尤其要注意句子的关联词,如:“其实”承接谁?“所以”又承接谁?仔细一琢磨,排序也就容易了。
5、C
6、D 点拨:ABC三项都是爸爸所讲的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7、⑴√ ⑵√ ⑶× ⑷√ ⑸√
8、丰子恺 竹影 童趣 观虫斗 物外之趣
二、1、本文写了“我”和弟弟以及小伙伴华明晚饭后在院子中相聚,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并且在地上描画人影描画竹影。后来爸爸的一番话让“我”对中国画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 点拨:本题要求从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内容。
2、这不是“多余之笔”。文章前半部分无论描写景物,还是做游戏,皆与艺术美的欣赏有关,是为引出中国画的创作规律及艺术特征作铺垫。 点拨:文章的内容都是为中心服务的。结合文意理解。
三、1、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艺术和美 点拨: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主旨。
2、动词“隐”字,若隐若现,赋予了月亮生命力又使人产生无限遐思,想到美丽的嫦娥。这句描写,月儿朗照,竹叶轻摇,如同一幅美妙的画,自然成趣。 点拨:最关键的是从拟人方法的运用入手,品出赋予月亮以生命,把静物写活了,给人以美的遐思。这样,便能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
3、是弟弟提出的一个问题:“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大家于是先看,然后争论。这样的问题,成年人也许不会注意。
4、孩子们的兴趣转移了。孩子的天性如此,做到三分钟热情,他们对世界如此好奇,吸引他们的事多着呢。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写得真实恰当。 点拨:详见“写作特点”。
四、1、怎么跟小孩子没两样呢 点拨:意思对即可。
2、天真率直,机灵可爱。
3、兔子是红色的 马长了翅膀 鸡蛋比母鸡大 想像丰富,稚气十足。
4、赞扬了儿童不受束缚的思维和丰富的想像力,否定了画家传统的思维定势。 点拨:也可以从别的角度来概括。
5、语言 对话
五、1、B 点拨:绿色食品是指无公害、无污染的安全营养型食品。
2、A 点拨:只有A项形式上对仗工整;内容上意义相关。
六、同一个村子出来,同一个工地打工,3个人的命运却差别巨大。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成功完全取决于你对待生活的态度(行动)。
点拨:注意从三人的不同结果中得出结论。
七、示例: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③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
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⑤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⑦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⑥ 荣德基 点拨 七年级 语文 上册 答案

您当有这本书的人 自己会做嘛~
您自己都上来问了好歹把内容打上来啊~

⑦ 八年级下册语文点拨p114

25小石潭记柳宗元一、词语解释1.水尤清冽尤:格外。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道路。见:出现。3.为坻,为屿,为嵁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4.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5.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停留。7.隶而从者隶:跟从。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9.下见小潭下:在下面。10.日光下澈下:往下。11.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1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13.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14.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凄凉。寒:使-----寒冷。16.记之而去去:离开。二、句子翻译。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三、问答题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游览顺序。2.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幽静。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5.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5.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26、岳阳楼记范仲淹一、词语解释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2)越明年越:到了3)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制:规模。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在;其:它的。5)属予作文以记之予:我;以:来。6)予观夫巴陵胜状夫:那。胜状:胜景。7)衔远山,吞长江衔:衔接。8)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涯:边。晖:日光。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10)前人之述备矣述:描述。备:详尽11)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极:尽。12)迁客骚人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13)霪雨霏霏霪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14)连月不开开:放晴。国:京城。15)薄暮冥冥;去国怀乡薄:迫近。去:离开。16)春和景明;沙鸥翔集景:日光。集:栖止。17)岸芷汀兰;此乐何极芷:小草;汀:小洲。极:穷尽。18)宠辱偕忘宠:荣耀。偕:一起。19)把酒临风把:持。2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21)或异两者之为或:或许。为:指两种心情。22)庙堂:在朝廷上做官。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2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在……之前。后:在……之后24)微斯人(登斯楼也),吾谁与归微:没有;斯:这。归:归依。25)若夫:像那。至若:至于。嗟乎:唉。26)不以物喜以:因为。心旷神怡怡:愉快。二、句子翻译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起来了。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4)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5)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9)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大概人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三、问答题: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①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②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③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④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⑤“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⑥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⑦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⑧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⑨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⑩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⑿、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⒀、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⒁、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⒂、《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⒃、“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27、醉翁亭记欧阳修一、词语解释:1.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环:环绕。环:包围。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秀:秀丽。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泻:飞泻。4.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5.名之者谁名:给……命名。6.饮少辄醉辄:就。7.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寄托。9.云归而岩穴暝归:聚集。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回家。从:跟从。11.吾谁与归归:归依。1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芳:香花。秀:繁荣滋长。13.至于负者歌于途负者:背着东西的人。14.休于树于:在。15.山肴野蔌肴:野味。蔌:菜蔬。16.宴酣之乐酣:尽兴的喝酒。17.非丝非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18.弈者胜弈:下棋。19.觥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20.颓然乎其间者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于。21.树林阴翳翳:遮盖。22.鸣声上下上:树的上部。下:树的下部。23.太守谓谁谓:是。二、句子翻译: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似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醉翁亭了。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太守跟宾客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像那太阳出来了,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国。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9)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11)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1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1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三、文章内容理解:《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1.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乐”字贯穿全文。2.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⑦、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⒀、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⒁、“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⒂、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⒃、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28、满井游记袁宏道一、词语解释1.恶能无纪恶:怎样。纪:通“记”,记载。2.冻风时作作:起。3.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4.波色乍明,鳞浪层层乍:初。5.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乍:突然。6.柔梢披风披:分散。7.毛羽鳞鬣之间鳞:指鱼类和爬行类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8.夫能不以游堕事堕:耽误。9.麦田浅鬣寸许鬣:像兽颈上的长毛一样。10.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用泉水煮。茗:煮茶。罍:端着酒杯。蹇:骑驴。11.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1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鸽。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放眼望去,空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笼子里逃出的天鹅。

⑧ 荣德基点拨训练七年级语文上参考答案

第五单元达标测试卷

⑨ 2013年七下语文点拨第5课基础梳理,只要前面的基础梳理,我点拨没带回家,急求

才疏学浅 不明白

5


伤仲永

文言文

一、重点字词

1
.给下列加点宇注音。仲
zh
î
ng

y
â


ch
â
n
前时之闻


m
ǐ
n


点拨:注意多音字“称”的读音。

2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
世隶耕

隶:属于。
(2)
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3)
父异焉

异:感到诧异。
(4)
邑人奇之

奇:认为„„是奇才。

(5)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6)
或以钱币乞之

乞:求取。

(7)
环谒于邑人

谒:拜访。
(8)
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

(9)
贤于材人远矣

贤:胜过、超过。
(10)
父利其然也

利:认为„„有利。

3
.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

解释为:牵,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

点拨:重点理解“书”“为”等词。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自是”“就”“之”“理”等词。

阅读全文

与七年级下册语文点拨人教版电子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