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最精巧的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最精巧的教案

发布时间:2020-12-24 06:42:56

Ⅰ 九年级语文,1.分析愚公和智叟的形象。2.如何评价愚公移山的行为和愚公精神。

1.愚公形象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于。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曲折。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达于”都有笔直地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加增”。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他是一位巨人,是一位敢于向自然与困难挑战的英雄,他的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将永远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坚持不懈地奋斗到底,去创造更新更美好的未来。用四个词来概括:目标远大,意志坚定,不骗困难,坚持不懈。
智叟形象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文中写智叟的文字不多,却把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头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显得既傲慢又武断。“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草木,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这话说得尖刻、夸张,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用“其”加强反问语气。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对移山。但最后他反被愚公驳斥得“亡以应”。智叟从开始时的振振有词,教训别人,到被驳得哑口无言,一副窘态,这正是自作聪明的人应得的下场。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目光短浅。
2.考虑再三,决定还是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去感受课文。寓言故事情节是简单的,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优秀寓言的魅力所在。引导学生用现在的眼光客观评价愚公,对此展开辩论,最后得出结论:崇尚愚公移山的精神,但不能愚蠢地蛮干。办事要有勇,要知道变通。文言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掌握了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文言语句及知识的积累。在评价愚公的行为是否愚的问题上,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有创意地看问题。学生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发言,自信、负责地表达了观点,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例;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Ⅱ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移山的目标是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Ⅲ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书《愚公移山》课下注释

课下注解: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况且。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 ——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6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57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Ⅳ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目录

人教版复语文九年级下册目制录如下(包含《乡愁》):

拓展:《乡愁》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了对故乡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乡愁》全文如下: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阅读全文

与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最精巧的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