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中小学语文综合性的区别

中小学语文综合性的区别

发布时间:2020-12-23 23:35:08

① 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没有统一的教材,是一种“活化”的学习。它的学习内容是灵活的,即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问题自由选择学习课题。它的学习方法也是灵活的,即学生不仅要读书,还要到自然界和社会中去观察,去调查,并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

综合学习的优越性在于:学习中可以充分利用所学材料的意义或逻辑关系。学习中形成的联想正是学习完成时起作用的联想。



(1)中小学语文综合性的区别扩展阅读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知识的发展呈现出两种相反相成的趋势:一方面,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程度不断加深,各门学科不断分化,分支学科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学科的综合趋势也相当明显,新兴的交叉学科、横断学科、边缘学科的诞生层出不穷。

事实上,学科之间相互隔绝与封闭,不利于学科自身的生长与发展。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学生认知的发展与生长。

其次,综合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消除学生孤立地看待各门学科知识的现象,形成完整的世界观;有助于学生探寻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发现新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广阔的认知视野,提升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使学生学会综合性地解决问题等等。

综合课程的最大的问题在于,综合课程容易成为传统学科知识简单的、机械的拼盘与混合,有人将这种综合课程称之为知识的“大杂烩”,显然,知识的拼盘式“综合”,并不会达到设置综合课程的本来目的。其次,综合课程虽然照顾到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但很容易导致学生浅尝辄止的学习。

②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阅读教学有什么不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精神。那么, 作为新课标的实施者,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探索与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挖掘教材资源,有机渗透综合性学习,体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乐趣
综合性学习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得到协调发展。
在教《赤壁之战》之前,我曾教过一篇《苦肉计》,文中记叙了黄盖、周瑜为了诈降曹操,合演了一场苦肉计使曹操信服。我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有机渗透综合性学习,在教到黄盖怒火直冲、周瑜怒不可遏时,我随机让学生说出描写发怒的词语;黄盖被打时,我设计一处补白,让学生揣摩各种人物的心理活动,还组织学生写写黄盖给曹操的诈降信。
由于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有机渗透了相关知识,因而在教学《赤壁之战》时能得心应手,学生学完《赤壁之战》后仍意犹未尽,我又以本篇课文为出发点设计上了一堂语文综合活动课。
具体内容如下:
A.【辞海拾贝】1.重在让学生说出与三国有关的成语,如三顾茅庐、七擒孟获、桃园结义、神机妙算等。2.歇后语:出示歇后语的前半部分,让学生说出后半部分。如(诸葛亮弹琴,诸葛亮的鹅毛扇,关公照镜子,张飞穿针……)
B.【各显身手】 通过讲故事、朗读、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各施其才。
C.【开动脑筋】 重在让学生写一写、评一评三国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刘备、张飞、关羽、赵云等),通过开展辩论,让学生学会全面评价人物。
D.【开心一刻】三国主题歌,诗词鉴赏(《七步诗》《赤壁怀古》),三国地图(魏蜀吴地图、荆州图),三国连环画(草船借箭、赤壁之战)。
通过课前的准备工作,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创造潜能得到了发挥,互助合作精神得到了发扬。本节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趣,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乐学。通过课堂活动的实施,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表演能力、评判他人的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依据儿童生活实际,担当角色,参与表演,使综合性学习“活”起来
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针对综合性学习这一特点,在教学《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我请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这篇课文的特点是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也可以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把握住了晏子和楚王的神态、语言、动作,揣摩了他们的心理活动,把人物表演得很逼真。虽然不能像专业演员那样技艺高超,但是他们演得很投入、很认真,积极性特别高。在担当角色、参与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受到了教育,达到了语文学习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实践性,“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相并列的一个项目,也必须与学生生活结合。例如,在低年段学生中开展“生活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低年段学生识字量很大,为了增强识字的趣味性,加大识字量,巩固已认识的字,我们让学生认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字。如食品包装纸、同学的名字、商店名称、学习用品、路牌站台上的字。利用身边的语文学习资源,学生养成时时识字、处处识字的意识,及向人人学字的习惯。在高年段学生中开展搜集广告语、网络语言、店名门牌、产品说明书的活动,选择一个主题,分组完成。学生进入生活中的语文世界后发现,原来生活中语文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只要我们走进社会,关注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语文是活生生的,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其乐无穷。只有生活中的语文才如此的鲜活生动、丰富多彩。
四、落实课后实践性作业,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
综合性学习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在课文后新增了一些实践性作业,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的思想。让学生在实践中谈一谈、说一说、想一想、写一写、演一演、问一问、查一查、画一画、做一做、找一找,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去理解、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增长知识,增加才干。
总之,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没有现成的教材、案例,靠的是执教者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空间、时间,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创新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时空里学语文、用语文,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③ 如何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设置本身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多角度全面语文素养。

所以在评价上,可以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设置课堂模式,并区别于简单的笔试。

比如查找积累资料,做手抄报。或者朗诵比赛,辩论比赛等。

④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哪些

综合性学习是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是课程形态;综合性学习是课程理念;综合性学习是课程;综合性学习是学习形态等等,各种界说各有其道理,人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界说着、探索着、实践着。存在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定义,说明人们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还在深入发展中。在这样的前提下,试图对综合性学习作出普通认可的定义,是不太现实的。我们不妨对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加以梳理,以形成对综合性学习的基本认识。

综合性。综合性是包括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也是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综合;还是学习方式的综合,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结合。

活动性。活动,是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形式。通过活动整合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亲历过程,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策划、实施、参与、协调的能力及合作精神,通过活动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活动性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活动的范围包括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使他们学会在各个领域里用语文,在运用中进一步学好语文。

探究性。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实施综合性学习,应“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强调探究性要求重过程、重体验,“‘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一般不是指向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及其要求,主要指向‘过程’”。综合性学习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应突出其主体——学生的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确定活动方式,自主组成学习小组,自主决定学习结果的呈现形式,自主进行活动的评价总结。

开放性。首先体现在重视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学习空间向自然、社会拓展。还体现在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以及评价方式等的开放性上,学习时间向课外开放,学习内容向书本外开放;可以就指定内容开展活动,也可以在活动中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可以自主选择,可以是讨论、辩论、演讲,还可以是观察、调查、访问等。评价方式多样化,可以纸笔测试,可以观察记录;评价主体可以是老师,可以是学生;可以自我评价,也可以相互评价。

⑤ 举例分析语文综合性学习和传统语文课程的区别

传统学习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地下听,综合性学习,是师生一起互动学习

⑥ 如何理解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
(1)、学习目标的综合:语文能力、三维目标
新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人的语文素养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应该整体而不是分割地纳入课程目标,三个维度是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
(2)、跨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不同学科、不同情境
(3)、学习方式的综合: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
2、实践性
(1)、重探究重应用:质疑——研究——解决
(2)、重过程重参与:关注隐性目标与长远目标、关注参与面和参与度
(3)、重方法重体验:与生活、自然、社会相结合,强调整合、沟通与体验。
3、主体性
体现为“选择内容、确定时空、组织活动、总结展示”等方式的自主性。
4、开放性
(1)、“综合性”学习内容和形式的多样
(2)、《语文课程标准》只提一些建议
(3)、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创造空间很大(校本资源的开发)
5、统整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统整性(综合性学习的统整性,不仅包括学生发展的统整性、和谐性,而且包括不同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要力避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唯智主义,要突破传统狭隘的语文学科课程观,防止语文综合性学习“唯语文”倾向。
(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基本上还没有摆脱以前“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框架和活动模式,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局限于某一技能的活动演练,只在提高学生语文某项能力上下功夫。
(2)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作情景作文的一种形式,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是为了写作收集资料、积累素材。
(3)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常常担心“非语文”内容过多地介入,担心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像语文课”。比如社会调查活动被列入语文综合学习的内容。

⑦ 初中和小学语文区别

需要掌握的知识增多,光靠阅读并不能应对,还需要掌握很多阅读技巧及解题技巧,胜利教育老师讲的不错,可以去试听一下。

⑧ 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有什么不同

语文学习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始终。从我们会听人讲话,与人交流开始,我们就在学习或运用语文了。进入学校之后,语文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语音、字词等练习成了小学语文课永远的作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增加,学习阶段的提升,语文学习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到了初中阶段,语文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更加突出。

与小学语文学习相比较,初中语文学习有以下特点。

一、内容更加广泛、丰富。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所讲授的知识方面的差异。小学语文所讲授的知识是汉语最基础的知识,是为学生能更好的学习语文打基础的知识。如拼音知识、字词知识、句子知识和阅读基本理解的知识。而初中语文所讲授的是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对某些语文知识的记忆(如现代汉语中的实词虚词的初学),对阅读知识的运用,对修辞的学习。从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看,几乎包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各个时期的作品。例如,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看,将涵盖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而其中包含的学习内容又非常丰富,作家作品、文学文化常识、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文章内容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等,都在学习要求之中。二、知识性强,系统性强。两个阶段教学所面对的学生方面的差异:学生年龄特点的差异,学生思维水平的差异、学生理解水平的差异、学生见识的差异。所以初中语文的要求较注重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积累。比如学习诗歌,初中要求是读读背背,形成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初步理解诗意。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比小学阶段的范围扩大很多,要求也更多,更高,程度也进一步加深,更趋向应用性,审美性.

面对新的学习要求,我们在初中语文学习的方法上有哪些相应的准备呢?

一、树立“大语文”的学习观念,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语文学习再不是语文课上的事情,而是贯穿整个生活的活动。不间断地读书、看报,了解国内外时事,思考社会人生大事,是培养语文素质的良好途径。扩大视野,提升认识水平,在生活中不断涵养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才能使语文的发展提高有可持续性,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堂上认真听讲。

2、主动记笔记, 会记笔记。

3、有自觉积极思考主动交流的习惯。

4、养成及时总结归纳的习惯

⑨ 小学阶段“综合性学习”目标是什么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别有哪些

其目标是:第一学段(一、二年级)1. 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2. 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 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第二学段(三、四年级)1.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2. 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4. 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第三学段(五、六年级)1.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2. 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3. 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4. 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其区别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语文综合性学习属于“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方案中三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和十至十二年级(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它与其他课程一样,具有独立的课程地位。它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提出来的,因此,它是一种语文学习活动,而不是其他学科性活动。

⑩ 小学和初中语文的区别

小学或初中的语文区别是很大的,小学生只熟悉一些简单的嗯。语文中学的时候就要写作文或其他的比较深的东西。

阅读全文

与中小学语文综合性的区别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