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首先来得解决“写什自么”的问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叶圣陶先生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而眼下学生普遍感觉生活单调,那么,怎样才能促使学生将生活之源源源不断地流向作文呢?
经过学习实践,笔者发现最好的办法是创设作文教学情境,让作文教学情境为学生的作文开源。作文教学情境法,依据直观教学原理和情知对称原理,教师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有意创设一个个具体的场合、景象,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为学生写作提供材料来源。
B.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谁的博客里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专全册属http://wenku..com/view/36418592dd88d0d233d46ab4.html
C. 急需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一课的预习(段意,中心思想)
题材:战争主题。
体裁:以叙事用品为主。
阅读教学:
1、要求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体会情景,品味语言(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
2、努力提高默读的速度(注重技巧,经常自测)。
综合性学习:
1、主题:“界何时铸剑为犁”
2、活动:古今战争知多少
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文艺作品与战争
铸剑为犁应有日
教学计划用时:22课时
第一课 新闻两则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二)、能力培养点
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二、教学设想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三、媒体平台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投影仪、DVD机;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本课目标
1、 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 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 ) 要塞( ) 阻遏( ) 锐不可当( )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 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
D.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在哪里买!!
这种书在书店里是买不到的
在学校里有没有熟人,靠关系能搞到的
E.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在哪里买!!
新华书店可以买到,因为学校里的书多半是由新华书店里买来的。而且新华书店也可以零售卖教科书。
F.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
《蜡烛》教案
教学目标: 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1. 预习课文, 2. 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fu xiao
瓦砾 wa li
地窖 di jiao
鞠躬 ju gong
颤巍巍 chan weiwei 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
3、作者简介 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2.目的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 对蜡烛的6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
提示: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四、探究写法,揣摩感悟: 1 、再读全文, 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原因的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第一段1-7
第二段8-31
第三段32-44
G.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是什么急!!
建议用Google搜“一点通视频教学网”, 有免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视频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