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样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国内外研究的历史与趋向
一、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打开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很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经常将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不可低估.
2、以身作则.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气氛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的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学习情况,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励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收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3、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范,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和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激励表扬,这样便会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气氛.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联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得读,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在继续读;略读就是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为了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经验以后,三种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结竹子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的"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一遍的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致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贰』 怎样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国内外研究的历
一、抓好阅读教学的前提是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让学生明确读书的意义,读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多读书使我们变得聪明,读书中使我们变得有涵养,在阅读中享受文学作品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记得我读师范的时候,有一次在上文选课的时候,李万鸣老师在讲解人物的语言描写与动作描写突出人物内心活动时,在课堂上老师就给我们全班同学朗读了《白洋淀》中妇女们在水边洗衣服中的对话与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在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是我感觉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把我们带到文学作品的语境中去,接着李老师就此给我们介绍了我国四大名著,特别是《红楼梦》的人物描写和《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的人物描写得特别好,通过老师的范读、介绍,正如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形成自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至关重要的基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引导他们学会在遇到疑难问题时,要学会注意作标记,如遇到不会读的字词作上标识,养成查字典的习惯,不会读的字给它注上拼音,不理解的在字词注上注释,不要养成“有边读边,无边读中间”的不良习惯,否则就会读错字而闹笑话,如:我曾经在上五年级语文课《凡卡》时遇到过这样的一件事,学生在读“圣诞树”时,就把它读成了“怪诞树”而引起全班同学的大笑。
三、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阅读个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是培养出有独立阅读能力的学生。小学语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是“读准—
读通—读懂”,即小学语文阅读首先要让学生把文章中字词句发音读正确,对文章中的生字词进行识别记忆,然后是熟读课文。
四、阅读教学中适时进行表演阅读课文的实践性很强。
通过语文课的阅读实践来实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实践就是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现在我们进行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参与式”教学方法,就是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五、进行比较阅读,强化阅读教学与比较性阅读的深层次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比较阅读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新内容的时候联系到之前学过的知识内容,细致比较内容、形式、作者态度、题材、主题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思路,在更深入的基础上把握读物。
六、鼓励质疑,在学生互相质疑探讨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善于质疑,善于提问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训练,有了一定的基本判断能力,因此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质疑的科学性。在阅读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组织自己的语言和发散自己的思维,鼓励学生多读多想,学会独立思考。
七、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引导和督促,保证阅读的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五彩斑斓的乡土文化是我们鲜活的语文阅读教学素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后,要找准切入点,顺势引导到乡土教材的学习,这样既丰富了课堂资源,活跃了学生思维,又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
八、不断学习、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重要因素,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语文素养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今天各级教育部门都非常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
『叁』 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课内外阅读能力
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大多得益于课外阅读。要提高自身的阅读技巧和能力,只依靠版课内的阅读是不权够的,还需要通过有计划的、大量的阅读,以及进行多种阅读方式的训练。
课外阅读的内容是比较宽泛的,基本的技巧是:根据课内阅读进行延伸,因为文章,包括阅读理解都会有来源说明。人选书不好选,但书选书就容易多了,你读的书越多,你就越知道怎么选。
对于学生来讲,平时课业也较多,想要大量的课外阅读相对也是有难度的。所以对于课外阅读,建议学生学习掌握快速阅读的技能,提高一下自己的阅读效率和能力,比如我练习过的“精英特快速阅读”,掌握到一两千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是非常容易的。
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读,要多注意收集摘录,平时一有时间就可以拿来翻翻,久而久之这些故事或名言精句等就会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活跃在你的脑海和文章中。
『肆』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课题怎么写
的知识是对小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入探究,初中语文更注重的理解性做题,版数学就只是复习权高年级的课本而已。我个人的经验,看相关的课外书是有必要的。对于语文来说。于此同时也要注意让学生初步认识文言文的阅读,辅导学生的文章阅读理解能力
『伍』 怎么样去研究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相通的,它们都要从字、段入手,理解文章意思,学习写作方法等。因而我在讲读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会阅读,从探求阅读方法入手,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在课内阅读中学会读书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运用读书方法,从而带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带领学生学好“例子”,然后要挖掘“例子”中有利于知识拓展的“链接点”。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学中,我常鼓励学生多积累古诗。如:在教学李白的《静夜思》后,让学生去朗读、背诵“思乡类”的其它古诗,待学生将古诗背下来后,再引导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教材中还有许多以写人为主的课文,我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事迹和品质,还要注重拓展延伸,让学生去阅读与文中人物类似人物的生平和事迹,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是小学生最经常最广泛的语文活动。考虑到小学生对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能力较弱,我尝试在每学期初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一份课外读物推荐计划,这份计划的制定一定要把握课内外读物的联结点。我在推荐的读物时,将课内的课文与推荐的读物要有某种联系,内容相关。如学了《冬阳·童年·骆驼队》,我推荐学生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学完《祖父的园子》后,我相应的向学生推荐萧红的《呼兰河传》作为课外读物;学了《长城》,推荐学生读《黄河魂》,学完《蜜蜂》,推荐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等科普类文章。这样不但真正使学生“开卷有益”,也对学生如何选择课外读物作了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名作家及其代表作,有关的奇闻逸事,鼓励学生去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另外,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在开展评价及谈感悟时尽可能的引用课外的名言警句格言、歇后语、诗句等,活学活用。进一步鼓励同学们只要多看课外书,就能有丰富的知识,聪明的头脑,同时在班里建立图书角、读书园地。让家长转变观念,争取家长的支持,支持孩子读有益的课外书。开展“把好书与大家一起分享”的活动,可以把自己在家里看完或闲置的书带到教室里来,和同学们一起看、一起分享,让我们的教室里书香飘逸。这样在大家的带动下,一部分平时不爱课外阅读的同学也会捧着一本书开始读起来。另外,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吟诵古诗、名人名言拾锦、谚语、歇后语拾零、成语接龙,谈论自己收集到的与本节课有关的资料、逸事。小学生最突出的优点是好表现自我,他们要在这五分钟展现自己最有学问、知识丰富,就必须在课外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久而久之爱上课外阅读,养成喜爱看课外书的好习惯。
我时常利用课外阅读这一阵地,不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读书方法,还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一是指导记录的内容。如语文方面的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文章的结构与提纲;记历史、地理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或趣闻;及名人名言、警句,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等。二是指导记录的方法。批注笔记,在阅读时使用不同的符号在树上做批注。提纲笔记,让学生把读过的内容写成内容提要,或是让学生把读过的文章理成结构提纲。摘录笔记,如摘录词句、段落、小知识、名言警句等。摘录时要忠于原文,注明出处。心得笔记,即读后感,抓住原文自己最感动、感受最深处,联系自己写出体会。经过几个学期的课外阅读,每个学生都积累了一本厚厚的读书笔记,一本我的读书感悟,一册课外阅读小报。有的同学还给自己的读书笔记起了好听的名字,如《读书采集》、《书海采贝》、《精彩书册》、《读书品味屋》、《好书大家看》······总之,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还要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效果,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时间,阅读的内容,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讲过:“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如今社会生活高度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知道中国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从而去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激起孩子对阅读材料的兴趣,引导学生喜爱阅读、迷恋阅读,语文的知识与各种能力自然而然累积起来,达到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总之,小学语文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课内外结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巩固课堂效果,使学生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我们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增强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继续和扩展。课内指导方法,带动课外;课外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又促进课内的提高,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宽、更全面。因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品,就不能拘泥于课本,拘泥于课堂,只有立足于课堂教学,又关注课外阅读,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陆』 为什么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整合
教课文 明显是局限来于某一篇文源章,着眼于一篇文章的话,可能忽视教育本身。
教语文 思维范畴更大,广度更高。选定的篇目本身就是一些优秀的文章,而由点及面,由一篇文章的教学引发学生对此类文章的思考,进而举一反三,逐步形成自己处理文章的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初衷。
『柒』 浅析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
用课内阅读教授解题方法,用课外阅读巩固知识点。可以让学生了解课内文章的作者,然后读他的更多作品。
『捌』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1)以教材疑难问题为切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指导阅读,既有助于解决疑版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权和情感的把握,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2)选择与课内文体或内容、写作方法上比较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组织学生在课后用课内阅读的方法来阅读拓展性材料。
(3)选择同类阅读材料,意在与课内教材形成鲜明的对比,运用阅读材料,把两者放在一起,更加突出作品各自的特点。
(4)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或缩写,在教学的前后,教师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使学生更立体地、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学生自主阅读
(1)设计“阅读摘录本”。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阅读摘录,并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旨在监控阅读过程,保证课外阅读的质和量,养成习惯。
(2)定时定量地阅读。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阅读,在学习实践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在校期间,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每天早晨定时阅读,每周专设一节语文课用于课外阅读。学生每天放学后进行休闲读,双休日、节假日随意阅读,但要有合适的阅读量;完成摘录也要有一定量,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