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学生阅读时间最佳为多少
小学生每天读书或来听书至少十五自分钟。这十五分钟,读书速度一般的学生也能够读完1500字。如果是听书,这个量就更大了。我曾经计算过,如果学生能够每天不落的读或听十五分钟书的话,一年下来至少就是54万的阅读量。而且这个量所占用的时间并不多,也很容易能够做到。这关键是看家长又没有毅力,能不能坚持。
仔细思考之后,我发现如果有了家长强有力的配合,学生完成这个阅读时间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应该分一分层次,时间逐步家长,并且必须重视读书兴趣的培养。
假如学生不能保证一个半小时的阅读时间的话,至少也每天应该读够半个小时。因为每天十五分钟的时间真是太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有一定的难度。
② 小学生每天阅读的重要性
一、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学生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缩编本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一部英国儿童小说《哈利.波特》,竟然征服了全世界,连成人都不禁为小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多读中国文学、优秀中华人物事迹更有必要:从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促进小学生独立、自然地成长,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
二、课外阅读开拓学生视野有助于在读中积累语言。
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博识。阅读是一种巩固学习成果,丰富知识的有效手段。学生阅读课外书的过程便是巩固、积累知识的过程。通过课外阅读,增加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加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现今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已徒有其名了,他们整天被练习压得抬不起头来,很少有学生光顾阅览室,报廊、报架也形同虚设。这样的现实,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
三、课外阅读陶冶了学生情操有助于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知道了古代岳飞、杨家将等是怎样精忠报国的;近代的林则徐、孙中山等是怎样爱国卫家的;现代的雷锋是怎样助人为乐的等等,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和境界得到高尚人物的洗涤,也得到了净化。为自己树立远大的理想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读书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③ 小学生每天必须读书多少时间
正因为没有这个“必须”,所以,小学生的读书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家长和教师相对于读书来说,更重视的是学生的作业,作业没有做完是不行的,但是今天没有读书似乎是没有人去追究的。推行多年的《新课程标准》,其中只规定了每个学段学生必须完成的阅读量,也没有细化到每天应该读多长时间。如果分析一下低学段5万字的阅读量,按照两年一共730天,那么一二年级的学生每天只需读不到70个字;中年级段40万字的阅读量,三四年级学生每天只需读不到550个字;高年级段100万字的阅读量,五六年级学生每天只需读不到1370个字。 这样的阅读量对于小学生来说行吗?为什么低年级学生要设定不少于5万字的阅读量?这样的量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语言智能的发展是不是有利?学生读70个字需要多少时间?同样,中高年级学生这样的阅读量合适吗?每天读够基本的字数需要多少时间?没有这样的分析,只是规定一个大致的量,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可操作性不强,容易流于形式,成为一句空话。 读到这个准确的时间以后,我立即进行了计算,得出1-4年级的学生每天读书应该不少于1.369小时。这些时间可以是分散的,只要每天读书时间总量够1.369小时就可以了。这一个半小时学生能够读多少内容?是不是远远大于我们所规定的阅读量?如果这些标准真的被老师和家长执行了的话,学生之间会产生多大的差异?因为我没有第一手资料,也搜不到相关的资料,所以也无法下结论。 记得在很多场合,我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求学生每天读书或听书至少十五分钟。这十五分钟,读书速度一般的学生也能够读完1500字。如果是听书,这个量就更大了。我曾经计算过,如果学生能够每天不落的读或听十五分钟书的话,一年下来至少就是54万的阅读量。而且这个量所占用的时间并不多,也很容易能够做到。这关键是看家长又没有毅力,能不能坚持。 仔细思考之后,我发现如果有了家长强有力的配合,学生完成这个阅读时间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应该分一分层次,时间逐步家长,并且必须重视读书兴趣的培养。 假如学生不能保证一个半小时的阅读时间的话,至少也每天应该读够半个小时。因为每天十五分钟的时间真是太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有一定的难度。 家长朋友试一试吧?也许这样读下去,改变的不仅是孩子!
④ 推荐小学生每天诵读的诗词书籍
可选用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这本书。它有175篇古寺词。
⑤ 快捷语文中学生每日一读
时光就像一个美少抄女,在低眉浅笑中,就将有些人一些事隔到了光阴的对面。其实光阴从不曾厚过谁也不曾薄过谁,生活就是一种积累,你若储存的温暖多,你的生活就会阳光明媚,你若储存太多寒凉,你的生活就会阴云密布。放下烦恼与忧愁,带着最美的微笑出发,脚下路在,前方希望在,回眸处爱与温暖一直都在。
⑥ 小学生平均每天阅读时间是多少
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书是进步的阶梯。如果人们不读书,那就没有精神的粮食,所以大家都离不开书本。那大家都喜欢什么书呢?这都往往因人而异,有的喜欢漫画,有的喜欢童话,有的喜欢伊索寓言……对于大家的课外阅读情况,我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
据调查显示班里有20%的人的课外读物是童话故事,10%的人的课外读物是科普书,26%的人的课外读物是漫画书,28%的人的课外读物是作文,16%的人的课外读物是其它类的书。我还了解40%的家长偶尔带孩子上书店,5%的家长从来不带孩子去书店。读书时间调查显示40%的同学平均每天阅读时间在1个小时内,30%的同学平均每天阅读时间在1个小时左右,20%的同学在两个小时左右,10%的同学在3个小时左右。从这个调查中我们可发现同学们阅读课外书的时间极少,这全怪家长吗?不。这也怪大部分同学们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极多。在读书方法统计当中,有10%的人写读后感,20%的人做笔记积累,5%的人画圈点读,65%的人不做标记!可见同学们对读书不是很重视,只是读一两遍就行了,没有做任何标记,我觉得应该多做些标记,才能更加明白、理解这篇文章,对这篇文章才有所记忆。我还查了家长对读书的重视情况,其中重视帮孩子阅读的有25%,偶尔督促孩子阅读的有20%,有孩子自己决定的有55%。从这个统计中我们可了解到家长对孩子读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我觉得家长应该多抽时间去帮助孩子阅读。
从上面这些统计中,我知道了看课外书,可以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而且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外书,多多地积累运用,这样对我们的作文与成长是很有帮助的。我还希望同学们尽量利用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来多看课外书,并能做上笔记。我还要呼吁各位家长要多抽时间去督促、帮助孩子们读书。有些同学就因父母不督促,看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专门跟别人打架、谈恋爱,从而走上了歪路。可见,父母的督促是多么的重要啊!就比如我妈妈的一个表第,就要因他的父母每天都下地干活,对他的学习也不过问。因为学习差,学校里的人也不和他一起玩。他感到很孤独,只能以看武侠小说作伴。他渐渐长大了,对武侠十分痴迷。有一天他就像书中的大侠一样去打人,使一个人身受重伤,被判有期徒刑两年。。
⑦ 语文课上每日一讲应该讲什么求解
今天是语文课。我也想说说语文。 语文是中华民族国语的基础,是我们学会专文字表达的工属具,也是我们认识世界、面向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 我想起了鲁迅先生,他是上世纪初中国文化的旗手。面对贫穷落后的祖国,他立志报国,远渡东洋求医。学成回国后,他发现:中国落后的原因不是疾病,而是文化的落后,他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子,发表很多杂文随感,抨击黑暗落后,唤醒了大众。 我想起了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到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期间发表一首著名的诗篇:《沁园春.雪》,让蒋介石大怒,汇集很多诗人编诗,要抢占鳌头,却一败涂地。毛泽东以激昂文字,指点江山,夺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对语文的学习,也有一个认知的过程。开始我以为语文不用学,谁不会说中国话?在学习中,我开始认识到学语文的重要性。我在语文课中,不仅学到了写作、阅读、分析,好学到了很多道理。我爱语文课了! 同学们:让我们学好语文,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为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