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学语文《我的祖国》评课记录
《我的祖国》评课稿
《我的祖国》教学,无论对教材的把握还是对课堂的调控都让人叹服。听完课让我受益良多,尤其是对像本课教学内容音乐欣赏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体会。
1、聆听效果较好
每次聆听之前,老师都作了一定的引导,且引导的内容都是与接下来所听音乐密切相关,根据音乐来设计的,使学生能有目的地听,提高了聆听的效率,且教师的调控能力非常强,在学生对所听音乐有所“跑题”时,教师总是能从容地将学生“纠正”,引导到教学中来。聆听层次层层递进,一遍遍地深入,学生也在教师的带领下一次次地进入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
2、欣赏教学手段灵活、丰富
在教学中,老师紧紧抓住乐曲中不同音乐形象的音乐特点进行教学,如听辨乐器、听辨音乐形象、演唱主题、跟音乐表演等,这些方式既切合了音乐实际,体现了各段落音乐的不同特点,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欣赏教学不局限于一遍遍地聆听、分析,而是带动了学生的所有感官进行体验,聆听教学活泼、生动,不枯燥。
3、知识技能渗透巧妙
老师不仅能从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和音乐情绪上分析、聆听音乐,还能从不同乐器音色上来分辨音乐,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了,不仅是音乐要素、情绪对音乐起着作用,连用什么乐器演奏也是个大学问。不同的乐器所出现的不同音色能恰到好处地表现音乐形象,使聆听者能更好地展开想象,进行联想。
4、循序渐进地进行欣赏
老师执教的这首乐曲不同于一般的乐曲,有明显的段落区别,对比强烈。本曲着重叙事,有情节性,但不是非常明显,学生聆听时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点,老师采用了从简到难、化整为零的方式进行聆听。刚开始的聆听,老师的引导一直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欣赏能力基础上的,随着乐曲的变化,逐步进行深入的引导、学习,学生在聆听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聆听的能力;在音乐形象上,则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变化进行一段段地聆听,聆听时给人的感觉是像在放映动画片,相信每个孩子会随着音乐脑海中呈现出音乐所描绘的情景。这样的方式使学生们聆听的难度降低了,欣赏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5、注重学生个性思维
教学中,老师对一些学生音乐感受性的问题没有统一标准,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们能根据音乐想象出非常多的不同情景,音乐被“丰富化”了。还有在编创乐曲题目、续编结局等方面也充分体现了王老师注重学生个性思维发展的教学特点。
精彩之处还有很多,也有一些建议:在完整地聆听全曲时,如果教师能给学生一个故事发展顺序表帮助学生聆听效果可能会更好,那样学生会根据音乐故事的发展展开想象与聆听,否则学生在聆听时显得有点累,效果大打折扣。
㈡ 《现在的我能做什么》教学设计反思及评课:集体备课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感受父母的辛劳,从而懂得要为父母分担家务,做家庭的小主人。
能力: 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对家庭和生活的初步责任感。
知识 :帮助学生认识哪些事情是我们能做的。让学生感悟会做的事坚持做,不会做的事学着做。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感受父母的艰辛。
2、认识现在的我应该做哪些事,并能做到“会做的事情要坚持做,不会做的事情要学着做,麻烦父母的事情不要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课前观察自己的父母一天能做多少事,体会父母的辛劳。
教学过程
一、 猜字激趣
出示:甲骨文 家 猜猜这是什么字?
是的,这个字就是“家”(甲骨文变化成楷体“家”)。
二、辛苦的爸爸妈妈
1.如果把家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小朋友们,你认为在你的家里是谁撑起了它,使它充满了生机呢?
是的,爸爸妈妈用爱与责任感为我们营造一个温暖的家,他们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很多。
2.你们知道你们的爸爸妈妈在一天中都做了哪些事吗?请同学看《胡政妈妈的一天》。说说胡政妈妈的一天都做了些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解说词:早上5点半,天还没亮就要起床了,把儿子要带的热水烧好,为儿子做好热气腾腾的早餐,准备儿子要穿的衣服,再帮儿子检查一次学习用品是否带齐,6点半料理儿子起床、吃早饭,7点20分送儿子上学。之后,急急忙忙坐公交车八点赶到雕庄单位上班。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每天8点30半到医院上班,帮助病人做B超和心电图,检查身体。下午再赶到街道世代服务室上班,整理档案。5点30分下班去菜场买菜,因为单位离家很远,到家差不多都6点30半了,忙着洗菜、淘米做饭。晚饭后检查儿子作业、了解他的学习情况,帮孩子整理书包。有时,儿子还不太听话,特别费神。8点半儿子休息后,再去洗碗、拖地、洗衣服。做完这一切都9点半了,自己才能坐下来学习,给自己充电。经常忙到11点之后才能休息。夜里,还要几次出来给儿子盖被子。
看了以后有什么想说的?
3.课前老师布置小朋友们回家观察了解了,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的爸爸妈妈一天都做了些什么,你觉得你的爸爸妈妈一天下来怎么样?
4.听了小朋友们刚才的汇报,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爸爸妈妈为了我们的家日夜操劳、辛苦奔波的场面,也感受到了爸爸妈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母亲》,我们一起来欣赏。
三、讲述
1.歌中唱得多好!冒着雨顶着风送我们上学的小雨伞,那是爸爸妈妈的爱;我们生病时心痛焦急的泪水,那是爸爸妈妈的爱;辅导我们功课时不厌其烦的讲解,那也是爸爸妈妈的爱;教导我们做人时句句谆谆的教诲,那还是爸爸妈妈的爱。爸爸妈妈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我们,无时无处不在牵挂着我们。想过吗?小朋友们,现在的我能做些什么(大屏幕出示课题)来表达我们对爸爸妈妈的爱呢?
2.现在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我能——
学生说说:整理书包 带齐学习用品 整理房间 独立完成作业 梳头 上学 早点起床 洗碗 洗衣服 穿衣 洗澡 洗脸洗脚 睡觉等
出示:幻灯片
在这些事情中哪些我们已经会做了?
出示:
a、晚上,如果我的作业做得又快又好,爸爸(妈妈)就能 。
b、如果我能早点起床,爸爸(妈妈)就可以在家喝碗热粥,就能 。
如果我能( ),妈妈(爸爸)就可以( )。
把作业做得又快又好,早点起床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会做的,我们会做的事情要坚持做,这样就能减轻家长的负担。
出示:会做的事情要坚持做
还有很多事情我们不会做。比如:整理房间,洗衣服等等,其实学会这些事情很容易的。就拿整理房间来说吧。你会把桌子擦干净吗?你会把你的玩具放到指定的地方吗?……把这些事情做好了,房间也就整理好了。瞧,学会整理房间不难吧。你们拥有一双非常勤劳能干的小手,老师相信,在不久你们一定能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得很漂亮,到那时,老师希望能荣幸地成为你房间的第一个参观者,同意吗?其他事情也是一样,肯定难不倒我们同学的。
d、如果我能自己整理房间,妈妈就能 。
e、如果我能自己洗衣服,爸爸妈妈就可以 。
师小结:看来会做的事坚持去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不但能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同时也能锻炼我们自己,还能从中获得快乐呢。
还有一些事情,却是我们不能做的,看:出示:麻烦父母的事情不要做。有哪些是麻烦家长的事情呢?叫家长送学习用品、送红领巾;妈妈辛苦做好的早餐,不对胃口不想吃,乱发脾气;跟同学发生矛盾,经常闯祸;在外乱吃东西等给家长添麻烦。我们一定不做小“麻烦”
三、实践感悟
1.连连说说。
师:其实在生活中,一杯热热的茶、一条拧干的毛巾、一句舒心的话,都会让爸爸妈妈感受到我们的爱,所以今天的我们要做妈妈的,要做爸爸的……,要做爷爷奶奶的……,请小朋友们拿出笔来连一连,并说说你的做法。
师:好,从今天起,我们——(出示三句话,读一读,)不再麻烦好爸爸好妈妈,让我们齐唱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
四、总结延伸
师:爸爸妈妈用他们的辛勤劳动为我们营造的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我想如果我们小朋友做树上的一片美的叶子,为家庭的大树输送营养,这棵大树一定会更加地苍翠葱绿,并且硕果累累!
反思:
《现在的我能做什么》本人设计的这一节课,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家长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的要求,我设计了猜字谜、歌曲、情景在线等活动环节,引导孩子们主动参与、思考、讨论、合作、交流、表达,在活动中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针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及师生的表现,做教学反思如下:
1、课前让孩子们自己观察父母一天所做的事,了解他们清晨、上午、下午、晚上为家庭、为工作的辛苦劳累,再次感受现在的我,虽然上三年级了,但是好多事情还要父母操心。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及教材特点,对教材作了重新处理,制作了《胡政妈妈的一天》照片故事。把教材第二板块重新梳理:能做的事情要坚持做,不会的事情要学着做,麻烦父母的事情不要做。这样条理更清楚,要求更明确。易于学生明理导行。
2、导入新课:猜字谜的游戏(甲骨文的“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3、在活动中,播放《母亲》这首歌曲,让孩子们在歌声中体会、感受母亲以及长辈他们的无私奉献,伟大的爱,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从而把学生带入下一个讨论环节:现在的我长大了,好多事我自己能做了。在孩子们讨论交流时,他们每说出一件事我都能及时地给予正确的行为评判,使他们获得一种正确的行为导向,既是对学生的一种行为认可,也是一种行为导行。
4、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做法说:要做家长的小棉袄,小老师,小拐杖……一则肯定学生的做法,希望保持。二则为其他做得不够好的学生树立一个榜样。
通过这一系列的环节,使孩子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不足之处:教师情感的投入不够,
评课:
1、课的设计很好,灵活运用、整合教材。
2、教者的姿态没有放开,情感投入不够。
㈢ 大家都来认识我评课材料
这个问题是什么没看明白
大家都来认识我评课材料
大家都来认识我评课材料
大家都来认识我评课材料
㈣ 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听课评课稿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科普短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与人的利弊关系。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科普知识性的课文,对于水的多种变化,多数二年级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宽,也很少仔细观察水在自然界中的变化。所以在板书上,我采用简单的简笔画出水变成云、雨、雹子、雪等不同形态的图画,学生易于理解,可以制作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用“挑战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探究,激发学生了解气象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水的变化及与人类的关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难点: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变化
教学反思
一、 猜谜激趣 整体感知
为配合课文中“水”会变化的特点,突出这个“变”,我先让学生猜谜语,“我在天空变魔术,变猫变狗变花朵,太阳出来我不怕,大风一吹我就走。——云。线儿有粗又有细,上街天来下接地,落在水里无踪影,庄稼见了笑嘻嘻。——雨。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杆无枝又无叶,此花源自天上来。——雪。”在三个谜语之后学生的紧张情绪得到一定的缓解,同时猜谜的兴趣被一度提高,老师这时顺势以“课文也是一个谜语,需要大家来猜一猜”这样的话语导入,学生读课文的兴趣明显提高了,激起了学生探求的欲望。
二、以读为本激发兴趣,帮助理解课文。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教师在加强朗读训练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理解动作词“落、打、飘”。通过读、说、演、等各种形式,充分地理解句意、层意。通过教师范读,大大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通过学生的自由读,教师指导,再由读得好的同学读给大家听,使整堂课声情并茂,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也成了千变万化的“水”:先乘着阳光在空中飘浮,连片成云;遇冷凝结,或为雨,或为雹,或为雪;落在地面,就在“家”(江河湖海)中睡觉、散步、奔跑、跳舞。
三、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联想、想象帮助理解课文,课堂中充满了想象,充满了童真。他们敢于问,敢于想,敢于说。完完全全地走进大自然中,用他们的语言去与大自然说话。他们懂得课文写的"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在海洋里跳舞、唱歌。"中"睡觉"是水平静的样子;"散步、奔跑"是水在流动;"跳舞、唱歌"是海水在翻滚及它发出的声音。另外,教师还把水变化成的物体做成教具张帖在黑板上,显得更加形象。
㈤ 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t听课评课意
酒场气氛便开始热烈起来。主人敬完后,客人照例要回敬。这样,你来我往,几专个回合下属来,便有不胜酒力的人在桌子底下抱着桌腿“打呼噜”的了。接下来丑态便会百出了:男人间相互勾肩搭背,相互拥抱,当众吐酒,异味满室,脏话黄话不堪入耳,大街小便,犹如顽童;女人则嗤嗤笑着将香烟点燃,嘴里还嘟囔着一些让人无法听清的不知说给谁的话语,甚至于因酒后燥热而随意脱衣
㈥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我是什么评课
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内的观点,交换自己容的看法。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
我在语文教学中不光努力抓住教育契机,我还特别重视为学生创设教育情景,使学生在教育情景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㈦ 《我是什么》评课稿
引导 激励 体会 感悟 ——听《我是什么》有感 会同一完小 向雪梅《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课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课文浅显易懂,学生很感兴趣。本节课除了让学生学会要认识和会写的字之外,还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事物是随着它所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易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教学手段较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思路的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编排,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精神。利用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复杂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浅显易懂。使学生一边学课文,又一边观察到平时生活中不能理解的事物。另外,易老师教态自然,声音洪亮,语言儿童化,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与学生交流亲切,普通话标准,课堂应变能力强,体现了教师很高的基本功和个人素质。这节课闪光点太多太多,我认为主要体现为: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节课的导课,易老师采用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开门见山直接入题: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它不直接告诉我们它是谁,请看板书,“你们想不想知道它是谁?”这时课堂上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时候老师适时的激发:学习了这篇课文就知道了。这样同学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这样的导课不光是学生,就连听课的老师都觉得想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呢,从而迫不及待的听下去。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对于整篇课文的处理,易老师采用了分自然段带问题来学习的方法,一环扣一环,非常紧凑。过渡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指名五个同学分别读完五个自然段后,老师紧接第五位同学的朗读:“小朋友,你们知道我是什么吗?”易老师迅速反问:“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很自然地衔接到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当中,过渡自然,要求明确。 二.充分朗读,感悟文本 本节课还有一大特点是指导学生朗读充分。特别是读那些描写水变化的句子时,反复让学生说,读,很多学生能不看书说出水的变化来。对于读的不通顺的句子老师也能相机指导,多样的朗读形式也让同学们尽头十足,一节课下来,学生自由地选择他们所喜欢的来读,期间,课堂中充满了想象,充满童真。他们敢于问,敢于想,敢于说,敢于评。完完全全地走进大自然中,用他们的语言去与大自然说话。他们懂得课文写的“我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中“睡觉”是水平静的样子;“散步、奔跑”是水在流动;“跳舞、唱歌”是海水在翻滚及它发出的声音。其中有一位同学的回答,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老师问道:为什么它会在海洋里唱歌、跳舞呢?学生回答:海洋里有波浪,一浪接一浪,波浪砸在岩石上,有很大的响声,所以它在跳舞、唱歌。说得很形象。 三.自主合作,引导探究 新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强调活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堂课的教学,既依托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由教师的大问题:’我’会变成什么?从哪里看出它变成了水?为什么呢?引出学生对"云、雨、雪、冰雹"的喜爱,而产生了许多的小问题:谁看见过冰雹,雪花是什么样的?可喜的是易老师抓住了课文语言,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理解了写雪用“飘”、写雨用“落”、写“冰雹”用打。让孩子体会落、打、飘。一方面学习怎么样正确表示动作词,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体会形态不同,注重重点词句的理解。整堂课教师的点拨、指导,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融入文本,由感而想,由悟而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的将“唤醒、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理解、体会、体味、感悟”教给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对三种自然现象有了十分真切的感受,并通过极具个性化地朗读向别人表达或展示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流、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激发想象和自主朗读欲望,从而达到理解、领悟、深化的教学目的。这应该就是语文基础的渗透性教学,就是关注学生语感的能力培养,就是“读”与“练”的有机整合吧。同时,教师也真正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 四.有效评价,树立信心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是非常重要,它总是伴随在教学的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缺乏激励的课堂就会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机。而精妙的评价语言就像是催化剂,能使课堂掀起层层波澜,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时刻被点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评价体现在每个环节中。例如:在读完生字、学课文时给学生树立信心:“相信同学们的课文一定会读得很好!”在指名读课文时表扬他们:你读得很认真!这些精彩的口头评价,为学生树立了信心,学生学习起来尽头十足。教师始终以真诚的言语,亲切的语调、激励的言辞,有效地调控着整堂课。为学生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了学习中成功的喜悦。五、值得商榷的地方易老师的这堂课是相当精彩的,但我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供各位同仁们批评指正:1、 评价学生要有鼓励性的语言。比如:当老师提问: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它是水?你为什么会选择这一句?当学生回答不上原因的时候,老师应做适当的补充,而不是一味的谴责学生:你能找出来却说不上原因,好奇怪呀!学生朗读有差异时,应鼓励他们,不能将:“这边的同学表现的好,那边的同学表现的差。”此类语言运用在课堂上。2、 教授知识要注意准确性,科学性,比如:易老师将卡片中的雨写成了水,这是教学中的失误,再如,当老师提问:洪水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办?一学生回答:逃跑,可老师却说了一句:你当了逃兵了。没有即使肯定学生的答案。3、 课件没有发挥应有的辅导性,教学模式单一,板书与教学没有同步,教学方法不适合低年级的教学模式。4、 低年级的教学应该注重重点词句的理解,这一点不能忽视,但是要做到少而精,老师在指导孩子们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最后还可适当地引导孩子们进行拓展,如让学生说说:“我”还能做哪些事情?在生活中你还能看到水有哪些变化?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流露一个拓展性的作业,让孩子把自己知道的水的变化画下来,然后再写几句话,这样做是很好的,结合阅读来适当的写话,值得提倡,特别是到了二年级,要鼓励孩子写话,这样就能很好的体现向中年级的过渡。总之,这节课构思新颖,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恰如其分的贯穿到课堂中的每个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值得我们大家去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