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四上人教版语文古诗两首ppt免费下载

四上人教版语文古诗两首ppt免费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22 03:42:10

Ⅰ 四年级上册英才教程语文

四年级上册教程语文内容有:

第1课《观潮》

第2课《雅鲁藏布大峡谷》

第3课《鸟的天堂》

第4课《火烧云》

第5课《古诗两首》

第6课《爬山虎的脚》

第7课《蟋蟀的住宅》

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第9课《巨人的花园》

第10课《幸福是什么》

第11课《去年的树》

第12课《小木偶的故事》

第13课《白鹅》

第14课《白公鹅》

第15课《猫》

第16课《母鸡》

第17课《长城》

第18课《颐和园》

第19课《秦兵马俑》

第20课《古诗两首》

第21课《搭石》

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第23课《卡罗纳》

第24课《给予是快乐的》

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27课《乌塔》

第28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

30课《电脑住宅》

第31课《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32课《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Ⅱ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古诗两首的两首古诗的诗意是什么

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内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容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游西山村的诗意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时作者已退居山阴。乾道二年,陆游因为曾经积极支持张浚北伐,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被罢免了隆兴(今江西南昌)通判之职,回到了故乡山阴,居住于三山镜湖。《宋史·本传》称:“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游山西村》就是陆游回乡后不久写成的。
诗的题目“游山西村”标明这是一首记游诗。“游”,游玩,观赏,游览。“山西村”,似不是确指一村。今浙江绍兴鉴湖附近有“山西村”,但诗中有“又一村”,可知在这首诗中并非一村专名,作“山西旁的村庄”解或更为稳妥贴切,不必拘泥。
这是一首七绝。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以议论开头,点明这次出游的时令,并在议论中写出了游山西村受到朝气热情接待。“莫笑”,不要讥笑。“农家”,农村的人家。指农民百姓。“腊酒浑”,腊月里所酿造的酒称为腊酒。浑,指浑浊,说明酒的质量差、时间短。酒以清者为贵,放置的时间愈久愈好。“丰年”,丰收年景,指年成好的时候。“足鸡豚”,“鸡豚足”的倒置。足,多。豚,猪,代肉。这里是说菜饭丰盛。首联两句是用倒插笔的方法,先写了山村人们的热情好客。诗人一路游赏,来到村中,受到人们的热情款待。他们拿出了自己酿造的腊酒,杀了自己喂养的鸡、猪,款留诗人,共话乡情。尽管腊酒浑浊,可是他们的真诚和友好,却使诗人十分感动:只要条件许可,他们就会尽最大的努力来招待客人。“丰年”使他们有了招待客人的基础
诗人起笔便写山村人们的好客是有深意的。作者通过农家的热情好客,写出了山村人们的淳朴善良的美德,这与官场险恶,恰成鲜明的对比,诗人不能不深有感触,故于首联突出地描写了农村的人情。这是诗人游山西村感受最深、印象最深的,所以放在开头来写,表现了作者对这种诚挚淳朴习俗的热爱。在结构上,则为尾联的收束作了铺垫。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叙述出游过程中见到的景色和当时的感受。“山重水复”,山峦重迭,水流繁多。这是途中的景色,诗人以素描的手法,紧紧抓住“山”、“水”的不同特点,勾勒其形象。“柳暗花明”,着眼于树木,突出其色彩,柳色深绿,故曰“暗”;花光红艳,故曰“明”。这两句写路上的风光。在去西山村的路上,诗人走过一层一层的山峦,涉过一道一道的水流,心中正在疑惑前面是否有路可走,抬头一望,一个被柳荫花树所笼罩的村庄忽然出现在眼前,使诗人又惊又喜。
此联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作者不仅以极其凝炼的语言描绘了山中清新秀丽的图画,而且还带有耐人寻味的理趣,以至千百年来,或借以描绘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景,或用来形容文艺作品的情节出人意料,引人入胜,或用来说明从一个优美的风景区进入到另一个优美的风景区,甚至有人用来比喻生活道路上的转折点。凡此种种,都说明了这两句在思想内容上的容量是极大、极深,也极含蓄。在形式上,这两句对仗工稳,“山重水复”对“柳暗花明”,“无路”对“一村”。“疑”与“又”两个字用得最妙,不“疑”,便显示不出后面的惊喜,无“又”则不能充分表达出欣喜的程度,“疑”与“又”相互配合,使内容的内在联系更加密切。
那村中情景又是如何呢?颈联两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写的就是诗人在村中看到的情景。“箫鼓追随”,即“追随箫鼓”的倒装。箫和鼓都是吹打乐器,此代指乐队。人们追随着祭神的乐队往前走。“春社”,在古代,人们把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作为祭祀土地神,以乞求保佑丰收的日子,这一天称为“春社日”。据《荆楚岁时记》说:“社日,四邻并结综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这里的“春社”,是指祭神的地方。“简朴”简单朴素。“古风”,古代淳朴的风气。
颈联描写了诗人在村内看到的情景。人们围绕跟随着吹箫打鼓的乐队,向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走去,他们的衣着简单朴素,表现出一种淳厚的气质,依然保留着古代人俭朴的作风。出句通过描写热烈的场面,反映了山村人们的习俗;对句通过人们的衣着,表现山村人们的朴实。从而流露了作者对山村人们生活习俗的热爱。这种感情,使诗人主动缩短了自己同村民之间的距离,而决心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知已,而在尾联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从今若许闲乘日,拄杖无时夜叩门。”这个尾联是诗人内心活动的展现。“若许”,如果允许。此指朝廷允许。“闲乘月”,是说空闲的时候趁着月色拜访。“无时”,不论什么时候,随时。“叩门”,敲门。
诗人想,从今以后,如果能够在家闲居,我将趁着明月之夜出游,那时我将用拄着的手杖敲门,到农民家作客,与人们共话家常。这两句写了出游的感触,总结了全篇,照应了首联。
这首七律记述了诗人出游的经过,描写了秀丽的乡村风光和农村节日的热闹景象,赞扬了农民的好客和淳朴,反映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首诗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首先,在材料的取舍上匠心独具。作者注意了写景,而且写得优美秀丽,色彩鲜明,具体生动,这与“游”字是相符的。但是,作者要突出的是“人”,因此诗笔的重心落在了农民身上,写他们的美德、衣着、气质和生活,从而表达了诗人与农民之间的深厚的情感。这就不同于一般纪游诗,而显示了深刻的思想性。其次,形象鲜明、具体、生动。颔、颈两联最为突出。首尾两联是议论,仍然具有鲜明的形象。另外,语言自然淳朴,通俗易懂。
前人论诗往往认为宋人律绝远不如唐,就整体而言,不无道理,但并不是所有的诗都如此。象这首《游山西村》就大有唐律神韵,全诗形象鲜明、具体,情感深厚、真挚,语言自然、圆活,色彩清新绚丽,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Ⅳ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诗意

题西林壁
[宋]苏轼来
横看成岭侧成峰自,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这是作者初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壁上的一首诗。
正看庐山,高岭横空;侧看庐山,峭拔成峰;远近高低,形象各异。
为什么总看不清庐山真面目呢?恐怕只是因为自身在这山中的缘故吧!
此诗寓理于情景,巧妙地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游山西村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
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

Ⅳ 四年级上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

Ⅵ 语文二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

应该是这个吧^_^

山行 唐 杜牧 七言绝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 译文 】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停车只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生平 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散文八大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代四大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Ⅶ 四年级所有古诗两首

一、《回乡偶书》

1、作者:唐代贺知章

2、原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翻译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作者:唐代李白

2、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翻译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作者:唐代王维

2、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翻译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四、《宿建德江》

1、作者:唐代孟浩然

2、原文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翻译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五、《望洞庭》

1、作者:唐代刘禹锡

2、原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翻译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Ⅷ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是什么各是谁写的

分别是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阅读全文

与四上人教版语文古诗两首ppt免费下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