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九下语文文言文有声朗读

人教版九下语文文言文有声朗读

发布时间:2020-12-21 22:24:19

① 文言文翻译: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

贞元中,跟随韩全义安定长武城,治军很有声望

② 文言文有声朗诵苏试传

在自然的怀抱中苏轼无忧无虑,享受着官居时不可能拥有的自在与闲逸
三月七专日,苏轼在几位属熟识的朋友陪同下,前往沙湖相田
随着人生思考的逐步成熟,苏轼的书画艺术也日益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苏轼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前赤壁赋》从游赏之乐、到人生不永之悲、到旷达解脱之乐的动人描写,正是苏轼在厄运中,
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空灵奇幻的《后赤壁赋》即是对天地万物与我一体的自然妙旨的形象注解
十二月十九日,朋友们在赤壁之下摆酒设宴,庆贺苏轼四十七岁生日
雪堂之中,高人满堂、奇士盈庭,三教九流如万川归海,一齐汇聚于苏轼的麾下
春夏之间,苏轼卧病不出,闭门谢客,于是谣言顿起
苏轼善于从凡夫俗子的普通生活中发现愉悦自身的美,从而实现了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
苏轼不仅享受着自然的慷慨赐予,而且享受着家庭生活的幸福与和美
四年中,神宗曾多次打算起用苏轼

③ 翻译一下这句文言文

苍玄有声,黎氓穆穆。天作首山,祭于百神。
有命匪解,莫反兵戈。成其利刃,回以卫以征。
愿我族人答,于此魂梦江海、万古河山之间,星火世传,奋飞不辍
苍玄有声,百姓和睦。上天作头山,祭祀百神在。
有命令不懈,没有人反对战争。成功的利刃,以卫以征。
我希望我本族的人,在这魂梦海、万古河山之间,星火相传,奋飞不停

④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8分)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①。得唐韩愈遗稿


小题1:C
小题2:方 贬 夷 陵 时 /无 以 自 遣/ 因 取 旧 案 反 覆 观 之
小题3:1(欧阳修)在一个废书簏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留下地书稿,读后对韩愈十分仰慕。
2边远人稀的小城尚且是这样,天下的(冤假错案)就可想而知了。
小题4:因为欧阳修认为“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小题5:欧阳修具有“与民同乐”的从政思想,他宽松待民,简易做事,达到了“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的效果,而这种效果也就是《醉翁亭记》中“太守之乐其乐”的原因。(意思对即可)

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6分)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 ① 。 得唐韩愈


小题1:因∕取旧案∕反覆观之
小题1:(1)就(2)改变,更换 (3)即使(4)有人
小题1:(欧阳修)在一个废书簏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留下地书稿,读后对韩愈十分仰慕。
小题1:因为欧阳修认为“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小题1:因为欧阳修认为“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⑥ 翻译一句文言文: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意思是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

出自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项脊轩志》。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

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

作者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表达了深厚的感情。全文语言自然本色,不事雕饰,不用奇字险句,力求朴而有致,淡而有昧,营造出一种清疏淡雅的感觉。

(6)人教版九下语文文言文有声朗读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四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当时归有光18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

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二、赏析

《项脊轩志》原文可分为两大部分,自“余既为此志”以前为《项脊轩志》。若干年后,又加了一段后记,就是“余既为此志”起的一些话。所以全篇可分为四段。

从“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到“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为第一段,是文中着意描写轩室环境的部分,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情况。这段先记项脊轩的“前身”,旧时南阁子破旧的情景。

一是很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二是很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三是漏雨:“雨泽下注”,四是昏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总之,项脊轩是一间不折不扣的陋室。经作者添窗检漏,一番修葺之后,使得不漏不暗;又由于花木之置,小小轩室,居然成为胜境,成为幽雅的书斋。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一小段在全文最具文采,于景可爱,于情则可喜。

最后是若干年后的补记。续写项脊轩在妻死前后的变化,寓有新近的悼亡之情。文中记妻生前琐事,亦平淡中见隽永,与前文格调毫无二致。

“不常居”三字似可收束全文,然文末又摇曳生姿。写到亡妻手植的一树枇杷“亭亭如盖”,寓睹物怀人、悼亡念存之思。较之“墓木已拱”之类成语。尤觉馀味无穷,饶有新意。

⑦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翻译

20、①率领 ②国家 ③信任 ④正当,在
2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在你之上内的原因。”吴起才容知道自己(确实)不如田文。
22、要点:①性情率真 ②心胸开阔 ③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 ④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 ⑤善于与同僚沟通

⑧ 翻译一句文言文: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

⑨ 各种古文的有声读物

试试有声读物搜索功能

⑩ 文言文翻译:石之铿然有声音,所以皆是也,而独以此钟何哉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赏析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捕,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木包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题记:这是篇带考辨性的游记,其中固然有以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拟、亲身的感受写景状物;同时还有在此基础上生发而出的雄辩的驳论,透辟的说理。全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很能代表苏轼散文文、情、理并茂的特点。

作者在文中强调耳闻目见进行实地考察的重要,反对主观臆断,草率盲从,这是科学的、重调查研究的态度。但是也流露出封建士大夫沾沾自喜于一得之见(也表现在他对渔工舟师师的轻视上)的弊病。后人也有以山上有洞,形如覆钟非议他的。如清俞樾在《春在堂随笔》卷七中记载他的亲家彭雪琴侍郎曾“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外。……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粘著,宛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早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罗洪先生在《念庵罗先生文集》卷五《石钟山记》中就得出过这样的结论。他们于冬春江水下落时,进山调查,得出正确的结论,而苏轼在农历六月,江水上涨、山门被淹时探山,未能进山深入考察,结论难免片面。尽管如此,他的《石钟山记》仍不失不为一篇景、情、理俱佳的杰作。

题解:

此文作于宋神元丰七年(1084),记游石钟山情况及由探讨此山名称来历引起感想。是年三月作者奉诏由黄州移贬汝州(今河南临汝),六月乘舟赴任;时其子苏迈同舟赴任饶州德兴(今属江西),因同游石钟山,并作此记。石钟山在湖口县鄱阳湖东岸,分上钟山、下钟山。

赏析一"

《石钟山记》是苏轼的代表文章之一,并不算太长的文字简洁,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直接的言语中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豪放的苏轼.
《水经》上说:"鄱阳湖的湖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山下靠近很深的湖水,清风掀起波浪,水浪撞击石头,发出来的声音像敲击大钟,到了唐朝的李渤才探究它的原地,在水潭附近找到了两块石头,敲击石倾听声音浑重模糊,北边那块石头发出的声音清脆响亮,鼓槌的敲击停止了,声音却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所以以此作为石钟山命名的由来."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余尤疑之.石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文章的一开始,苏轼就对郦道元的说法及李渤探究的怀疑.然而只是说是没有说服力的,所以才会有苏轼夜访石钟山的经历.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林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迹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短短数说又何读者展现了一个神秘,幽邃的石钟山夜景,也难怪舟人会"大恐"了.不过作者很快便道破了原由."山下皆石穴罅,不知深浅".微波冲入石穴中,水的波荡,波浪相激发出的声音,而"与何之噌吰者相应的"就是屹立在水流中,中空而多窟的大石头中进进出出的风浪如同音乐一样发出的,可见作者亲眼所见之后确实效果卓著了,也就难怪苏轼会理直气壮地问:"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一句"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也流露出自己对官场中人的不满之意.由此可见,一个人的世事经历会对一个人的言行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就连苏轼这一位名垂千古的大文豪好像也不例外.全文最后那句颇具嘲讽意味的:"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其实更多的是想要表述出自己通过实地考察后发表一番议论,认为凡事不能臆断.
其实后来有人提出说人们早在苏轼,郦道元,李渤之前是由当地百姓命名这座山的,而他们何曾像苏轼"夜访"过,又有苏轼那样博学而去探寻得如此深奥呢 不过不管"夜访"而来的命名由来是否真实,不管言语是否够直接,文章所要表达的凡事不可臆断却是以对后人有所启发和影响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再加上使人受益匪浅的深刻寓理,《石钟山记》能流传至今而被人们所欣赏,赞颂自然不足为怪了.

赏析二:

历来的评论家论此文皆跳不出石钟山这个框框,认为苏轼真的在探求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其实,作者是借石钟山来表达一种不平之情。

苏轼作文是不拘泥于史实的。嘉佑二年(1057),苏轼参加礼部进士考试,文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主考官欧阳修曾就此事出处问苏轼,苏轼答云:“何须出处。”大家知道《石钟山记》写于苏轼从黄州移官汝州期间,从黄州到汝州,本不必经过石钟山,但苏轼以送儿子为借口,专程来到石钟山,因为他心中有所郁结,想到石钟山来消解。苏轼是反对新法的,被御史李定等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他们抓住苏轼的几首小诗,捕风捉影,胡编乱造,给苏轼安上一个“讽刺新法”的罪名,多次上表弹劾苏轼。于是,苏轼被捕入狱,受审四十多天,家也被抄。好在宋神宗不想杀苏轼,加上他人的多方营救,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贬官黄州,对苏轼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的思想变得深刻了,文学创作由此进入高峰期。《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皆作于此时。《石钟山记》就是他这个时期心灵轨迹的一个展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表面看是对随从李渤的嘲笑,实际上是对以李定为代表的欲置苏轼于死地的迫害狂们的诘责。在苏轼看来,所谓的写诗讽刺新法,纯属主观臆断,仅仅根据二首小诗,就断定一个忠于朝廷的臣子有叛逆行为,未免太牵强附会了吧。这与“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有什么区别呢?

令读者佩服的是,苏轼写《石钟山记》目的不是申冤,而是嘲笑陋者,他蔑视李定那班小人。苏轼是非常旷达的,也是不屈不挠的,正如他在《定风波》所表达的那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有苏轼这样心胸的人是不多的,这就是苏轼的魅力。曾涤生说:“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士皆能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皆有洞,可客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乃知钟山以形容之,非以声音之,道元、子瞻皆失事实也。”(《求阙斋读书录》卷九)此乃胶柱鼓瑟的迂腐之论。苏轼写《石钟山记》难道是为了考古吗?他是一个聪明的文人,一代奇才,自有自己的表达情绪的方式。不知此,不能读懂此文。

与人教版九下语文文言文有声朗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
© Arrange www.teachbao.com 2012-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