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爸爸的花儿落了初读课文说说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本文题目一语双关,表面的含义是: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败落。深层含义是:象征着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
B. 小学、中学语文教材课文后面的思考与练习题 ,这些题目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观照课后练习抄题内容、袭形式的设置,我们可以看出编者设计课后讨论题目的思路。一是全面考虑了提出问题的角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同步发展;二是充分考虑不同的提问方式对儿童思维发展的不同作用;三是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了不同角度的问题;四是引导、启发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设计。
当然,有些课文后面还安排了适量的“小练笔”和“选做题”。“小练笔”的编排意图在于引导师生将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通过仿写、续写、拓展写等方式,自然地体现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如,《白杨》课后,仿写“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句式夸夸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选做题”的编排,给予学生更大的个性选择空间,如《童年的发现》课后选做题:“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体现了编者以生为本的人文情怀。
C. 课文标题中的“台阶”有什么象征意义
农村中人地位的高低、父亲一生的理想,
D. 《台阶》课文的题目是“台阶”,“台阶”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台阶有着丰富的象征,它象征一种有地位的富足的生活,房屋台阶高,
身份地位才高,才能被人尊重、看得起。所以,父亲追求的不仅仅是高台阶的房屋,而是要获得别人的尊重。
E. 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标题确实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在全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好的题目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引人思考;可以是文章的线索;可以提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也可以语带双关,更可以运用修辞,让语言精美,让意义深远等等。可以是作者在写文章时,用心思最多的往往就是标题。因此,在阅读理解中,标题的妙处也成了最常考的题型。
标题的妙处常考,而且标题的妙处只有固定的那么几点,按理说应该很多得分,但是实际上,学生在做此类题却很难得到满分,3分的题往往只能得1分或2分,总会因为答案不准确,角度不全面等原因而减上一分。
那么,此类题要怎样准确把握才能得满分,下面就听小徐老师来总结归纳一番。
一般来说,要想分析文章标题的妙用,要从几下几个角度去分析,无论是中小学分析标题的表达效果还是高中,都是“见点给分”,少一个角度就少一点的分值。
为了更好的方便学生理解,小徐老师将标题的妙用解析为三大角度:
一、从表达效果上分析
标题的表达效果是指整体感知标题所起到的作文,分析从语言特点和其效果上来分析,语言是否精巧,新颖,语义是否语带双关、引人思考等等,语言运用的妙处,也就是表达效果往往会起到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这一表达效果是标题普遍都具有的妙处,例如《把笑脸带回家》《只租三天的房客》《为爱挺直》《格布上的花》等等,都起到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从使用的写作手法上去分析其妙处
标题虽然短小,但是却可以或运用修辞,或用疑问句式、或化用诗句或成语、或者在人称上采用第二人称等,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就有不同的妙用。
例如,运用了比喻,则例文题一语双关,引人深思,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生动形象的透露出来。
例如,毕淑敏《格布上的花》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将坏日子比成“格布”,将有爱的日子比喻格布上的花,体现出作者独到深刻的生活感悟。
附2015年绥化中考题《格布上的花》阅读理解原题,其中第1题就是考查标题的妙处。
总之,文章标题的妙处并不是从某一个单一的角度去分析,而是从语言表达效果、表现手法以及可表现的内容主旨三个角度去分析,特别是对运用了比喻或象征手法的文题既要答出它的表层含义,更要答出它的深层含义。而且要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来探究文题的妙用,这样答来,角度才全面,答案才规范。
F. 语文九年级课文《变色龙》标题的含义是什么,麻烦分表层和深层,谢谢。
本篇小说的标题为“变色龙”,变色龙本是蜥蜴的一种,小说的内容不是说明蜥蜴如何专;而是以变色龙颜色多属变的特征,来讽喻一种狡猾善变、趋炎附势的人.用“变色龙”作标题不仅富于讽刺意味,而且形象、醒目,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G. 八年级语文灯笼课文题目含义
表层含义:“灯笼”悬挂起来的或手提的照明用具。深层含义:以“灯笼”为题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灯笼”也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灯笼”来写的。
H. 联系课文来体会标题驿路梨花具体什么含义和作用
“驿路梨花”引用南宋诗人陆游 的诗句吸引了读者,也是全文的线。既写出了在哀牢山那偏远、冷寂的深山老林中小茅屋边上盛开的梨花的美丽,又暗喻了梨花小姑娘的纯 美丽, 洁、美丽,象征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发扬光大,揭示了人们相互关怀的崇高道德风尚。
《驿路梨花》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文体为小说。文章共37个自然段,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写“我”和老余见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写“我”和老余水足饭饱之后,怀着满意的心情猜测。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写“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37自然段),最后点题点人。
(8)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标题的含义扩展阅读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记叙方法为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 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
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三次悬念和两次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作者简介:
作者彭荆风,1929年11月22日出生,祖籍江西萍乡,中国军旅作家。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职称文学创作一级。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协,同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8年7月24日,彭荆风因病去世,享年89岁。
代表作品《解放大西南》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今夜月色好》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I. 课文标题中的“台阶”有什么象征意义
在父亲的意识中,“台阶”的高低象征着地位的高低。在一个男子汉眼中,他所追求的就是能使家庭脱离贫困,使家人的地位得到大家的认同。尤其对一个好强的男人来说,这是他毕生的追求。
J. 课文的题目是“灯光”,有什么深刻含义
灯光一词,不仅抄仅代表着我们生活中普普通通的灯光,还蕴含着我们的的战斗英雄为了我们后代子孙能过上有灯光的日子英勇奋战的无畏精神。还有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它就像一颗指明灯,指引我们向前进。
灯光是和平年代生活中的普通事物,它却是战争年代美好生活的代名词。本课以“灯光”为题,写的是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看到广场上千万盏灯时引起的一桩关于灯光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10)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标题的含义扩展阅读:
本文已被选入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语文部编版(2019)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八单元第三课。
课文主要写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的憧憬陷入在一本书里的一个在电灯下读书的孩子,并希望能用上电灯造福孩子;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为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路,郝副营长用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但火光却暴露了自己,最后英勇牺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