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语文多元化评价的还要什么不足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做内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容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要求,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把评价作文的内容包括三方面:基础分、技能分、附加分。基础分包括:错别字少、正确使用标点、语句通顺、字迹清楚。技能分包括:内容具体、真情实感、语言生动、条理清楚、中心明确。附加分包括特色分和进步分。特色分指学生在某一方面有特好的地方,如想象力丰富,选材新颖,构思特别,开头结尾特好或某一个地方写的特好等。进步分指学生在在前后作文中出现的微小的进步,可以是字比以前端正了,错别字少了,会使用标点了等。以上评价作文的几个方面可以根据年级高低,班级的素质,适当的减少或增加。像我教六年级班,个别学生基础比较差,在技能分中去掉真情实感这个项目,因为他们连基本功都不是很扎实,要做到真情实感真的是很难。所以素质教育中的一切评价应是促学生以成功者的良好心态进入后续学习的动力,而绝不是找学生的漏洞。
⑵ s版小学语文特点优点错误 不足 建议意见 其他 是什么啊
S版小学语文教材优点在于能够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先集中学习拼音一个内月,再逐步容教学字词句,结构清晰明了。教材十分注重学生汉字书写的指导以及句式练习,使学生都能养成口语、书面规范表达。总之,我认为S版语文教材教学实用性强,且学生学得扎实。
要说缺点,很多专家认为S版语文教材不如现在的语文教材识字量大。但是我觉得,工具书就应该好好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增加识字量应该依靠其他途径,比如阅读喜好的书籍、报纸、杂志等。盲目加大识字量,对于一些孩子时很大负担,不适用所有孩子,甚至会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还有些地方区县开发了自己的语文教材,但是开发小组成员并不一定具备了编写教材的能力,导致良莠不齐。
⑶ 小学语文组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存在哪些困难和不足
1、二、三年级教材要求的识字量过大。
二年级教师觉得需要认的字和需要写的字太多,量大了些,有些字对于学生来说太难写;有些写话内容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在写话时就无话可说。
三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基础好的学生,识字已经不是阅读的障碍,基础差的学生却很难一下子认识那么多字。因此,识字教学依然要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而阅读教学就显得比较重要,每篇课文都是值得阅读和赏析的文章,要提高阅读水平就要从这些文章入手,教师要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能找出重点段落、重点词,引导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感悟词句的能力。说实在的,做到这两点并非容易,现在班级人员比较多做到逐个指导比较困难。
本学期古诗名人名言过多,认的生字比较多。学生在掌握方面上有一定的困难。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读书非常重要,他们也渴望读书,读书却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如果不占用,就很难保证每个学生的阅读量,但读书时间与教学时间却会产生一定的矛盾。让自己比较困惑是,字词要写会,诗句背熟,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其实语文在于平时的积累,平时认真的对待每一堂课文赏析,认真的对待每一次习作点评。
2、现在有些东西表面上看是给了学生一定的选择余地,提倡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但似乎总有一个无形的框架还在那里束缚着。有的课文中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背诵,似乎是给了学生选择的权利,但是为了考试还得把整篇课文背诵下来,如果不背诵整篇课文,就不知道出题者对课文的那部分感兴趣,会出哪部分的按原文填空。
3、语文七色光教学不知道如何去把握,如何教学?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哪些是了解的?对于所出的练的部分没有准确的答案。
4、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分析课文时是否应该对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加以强调,拓展部分应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比较合适?对第一课时的内容安排如果完整,时间上就不充足,如何处理时间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5、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读,他们就为了读而读,很少同学能读出老师想要的感受,好多感受都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很多时候,往往教师问:“你读懂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相信,孩子此时此刻到底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呢?他们可能只会顺着老师的问题答出个让你满意的答案,事实上,他们真实的感受到底有没有呢?我们的阅读教学到底要给孩子什么呢?到底该怎么来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6、有的课文太长,读一遍需要7、8分钟,学生在文中找不到答案。
7、现行教材内容较长,学生理解能力无法达到教材要求的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脱节。
8、课后题太笼统。
9、作文学生应该在课堂内当堂完成还是应该没写完回家继续写?如果课堂内写大部分学生完不成,如果留到校外写又会有个别学生有抄袭现象?
⑷ 浅析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硬件设施的不足有哪些
小学语文教学是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语文教学课程的改革,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出现很多问题和不足。
⑸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培训有何不足
教学叙事重建教师思维
随着“教师专业化”、“行动研究”、“校本研究”、“科研兴校”、“反思性教学”、“教师成为研究者”等教育观念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开始与大学教育研究者一起开展“合作研究”。在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的过程中,不少大学研究者鼓励教师留心收集自己的研究资料,然后整理成“教育论文”并争取公开发表。中小学教师最初对“发表教育论文”往往很有兴趣,热心地请大学研究者帮助他们“修改”文章,大学研究者也很乐意提供这种“专业支持”。
可是,发表教育论文似乎并不能促进教师教育实践的改进,也很难说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于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合作研究”之后,合作研究中的双方对这种以发表“教育论文”为目的的“教育科研”不免发生怀疑。
我们也曾与中小学教师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在我们的合作研究中,也曾遭遇过类似的尴尬。不过,在一次与教师对话的过程中,我们意外地发现教师在“谦虚”地承认自己“理论水平不够,不会写论文”的同时,他们很善于讲述自己经历的教育故事。他们叙说出来的“教育故事”很真实,且令人感动。
于是,我们开始改变合作研究的策略,把合作的重点从原来的“给教师做教育讲座”转移到“听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们建议教师“讲述”自己是否遇到了什么教育问题或教育困惑,自己遇到这个教育问题的情境;问题发生之后,又是怎样想办法解决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事件,是否有值得叙说的细节。
那次对话使我们意识到,教师做研究可以采用“叙述教育故事”的方式,我们甚至在某些合作研究中提出“教师做研究就是讲教育故事”。在我们的合作研究中,不少教师很愿意接受这种研究策略,并感受到“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对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的作用。
不过,我们也不断地遇到中小学教师提出来的质问:叙述出来的教育故事是否算教育论文呢?
我们的解释是:叙述出来的教育故事显然不是教育论文,它毋宁说是一种“教育记叙文”,我们称之为“教育叙事”。但又有谁能够说只有教育论文才算是教育成果呢?
就实际效果来看,“叙述”包括口述和书面描述,教育故事对教师本人确实是比较有效的研究方式。如果教师引经据典地写“教育论文”而对自己所发表的“教育论文”中的观念并不相信的话,这种“教育论文”不仅不能说比“教育叙事”更有理论水平,而且简直不能算是研究成果。相反,如果教师将自己遇到的教育事件叙述出来,这种叙述不仅可以启示他人,引起共鸣,而且可以在自我叙述中“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回过头来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通过叙述教育事件来改进、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这才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真正目的。
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在合作研究中常常建议教师以多种方式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我们将这种研究方式称为“叙事研究”或“叙事的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学叙事、管理叙事或德育叙事。由于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最日常的教育生活,所以,我们将教学叙事作为所有叙事研究的重点。
“教学叙事”即教师将自己的某节“课堂教学”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为了让教师有话可说,学校可以配合“集体备课制度”和“公开课制度”(或称之为“研讨课制度”)个人将自己的这节“公开课”(或称之为“研讨课”)相对完整地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一份“课堂教学实录”。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为“用钢笔录像”。在我们与中小学老师的合作研究中,有教师将这个过程总结为“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个人叙事”。
但“用钢笔录像”只是教学叙事的第一个步骤,这个步骤使“教学叙事”仅仅落实为一份“课堂教学实录”。由于“课堂教学实录”很难反映教师的“反思”以及“反思”之后所引起的“教学改进”与“教学重建”,所以,我们建议教师可以“夹叙夹议”,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这一节课某个“教学事件”的反思插入到相关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用“当时我想……”、“现在想起来……”、“如果再有机会上这一节课,我会……”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改进”、“教学重建”的考虑。在我们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研究中,有教师将这种“夹叙夹议”的方式称为“插入”或“涂抹”,即教师将自己对本节课的感想“插入”到课堂教学实录中,将自己对整个教育或相关教育理念的理解“涂抹”到相关的课堂教学实录中。
之所以强调要配合学校的“集体备课制度”和“公开课制度”,主要考虑到这两种制度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合作,而且经过集体备课和公开课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讨论中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以及讨论中所发现的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更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学。
这种“教学叙事”的方式同样适合于学校的德育工作、管理工作,可分别称之为“德育叙事”、“管理叙事”。比如教师可以将班级管理中发生的某些学生生活事件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有教育意义的“班级管理叙事”。如果教师针对某个教育事件做一些追踪研究,那么,这种“班级管理叙事”会显得更有价值。同样,这种叙事也适应于校本的行动研究。校本的行动研究或叙事的行动研究的基本理念是:第一,“叙述”其实是一种行动方式,如果教师不行动,如果教师不改变自己的教学,教师就无话可说。第二,教师“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实质是“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教师参与教育研究不只是为了发表教育论文,不是为了炫耀某种研究成果。第三,对大学研究者而言,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最好是“听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
目前,写教育论文是每个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都要面对的事情,也确实有许多教师在写论文的时候犯了难。教师到底要不要写论文也引起过有褒有贬的争论。本文作者提出的教师做研究要关注发生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故事,并通过对这些故事的叙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而不是去写那些有时是连自己也不理解的观念性的论文。这种方式与其说是教育论文,毋宁说是教育记叙文。以此类推,可以提出教学叙事、德育叙事、管理叙事等等,在这些叙述中寻找那些有意义的细节,然后进行反思与分析。这也许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刘良华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摘自科学教育网
⑹ 怎样评价小学语文课堂的不足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他们自觉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不知道自己说的是否正确,我指名让学生读词语,能够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听讲效果。因此,充满期待,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行为会变得更加积极,孩子就会一头雾水,精神会变得更加兴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此时,并将这种良好的学习状态贯穿于整个课堂,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指引着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此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走进课堂。因此,心里充满自信,要大大方方地表扬孩子,如果教师视而不见,请你再来读一读,因此、不予以评价,当他们满怀信心地回答完问题时,要发自肺腑地表扬孩子,非常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评价。”相反有的学生读错了,改善课程设计。 比如在学习字词时,并没有挫败他的自信心,有的学生读对了,当他们得到表扬时,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表扬学生,我也会明确地告诉他,但也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我会高兴地告诉他。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你读得非常正确。”此时,就像是完成一次抢答后,得到了改正的机会,等待评委的评判一样,回馈性的评价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回馈性的评价语犹如一盏明灯,在课堂教学中,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表扬。表扬性的评价语就像是课堂教学中的催化剂一样,更会影响孩子的积极性。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你xx词读得不准确,读对的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读错的学生虽然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完善教学过程
⑺ 如何解决小学语文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
首要的任务是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专在中学,由于属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极不成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语言应该友善亲切,态度应该和蔼可亲,一改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辅导学生时,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还存在哪些不足
是的,有新的变化,才出来,最重要的一句话是:语文是一门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更加重视语言的运用了。
⑼ 小学语文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怎样写不足
小学二年级语文老师教学工作总结存在的问题
范文已传附件,请参考,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