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理解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突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不仅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走形式、轻感悟、少兴趣、低效率”等问题。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教学观念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意识正在逐步得到认可和实践。但要想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我们继续潜心地研究。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体验来说说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认真解读文本,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教师在备课时的,如果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能够真正的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的运用等,那么就可以轻松地驾驭课堂,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正是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则不然。
我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仔细地研读了作者季羡林的经历及当时的心境,明白了他对外国人民的敬意和怀念。因而,教学时,很好的拓展了季羡林大师的写作目的。当我把一首写给季老的颁奖词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边读边悟,从心灵深处领会了这篇文章的深远意义及作者的高尚人格。同时,学生的认知有限,不联系背景的话,很难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二、激发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本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问题。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针对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我校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低,阅读习惯不好这样一种现状,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从以下几点尝试:
(1)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故事或背成语。
(2)课外阅读课时帮学生选择一些容易理解且感兴趣的阅读书籍。
(3)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在班内开展一些朗读小竞赛等。
(4)精心设计导入语
一段好的导语,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将他们不知不觉的带入到教学中。
我教《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设下了疑问:你眼中的美丽是什么样的?文中又是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这么久?你想知道是谁能做到吗?我们赶快投入到学习中去吧。学生带着悬念走如了文本,倾心与文本对话.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入新课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开了好头,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当然会得到提高。
三、提倡个性化阅读,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读是语文教学的必经之法,没有读,就不能产生语感、不能理解主要内容、句子的含义、语言的运用方法等等。然而,现在的语文课,很难听到学生用心去读,学生读的权利被教师剥夺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许多不同的体验正是在多样化的阅读中得以生成的。
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学生自读、互读后进行交流。他们不但说出了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也体会出了当时统治者的无能,还了解了祖国有珍贵的文化遗产等。学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采用不同的语气去读、去悟,课堂效果比预期的还好。
四、巧妙提问,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方法。有效的提问,可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同时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增,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认为课堂上要巧妙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科学有效。可以采用一些方法
1、观察法
通过看图或实验来向学生质疑,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寻求答案。一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图上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些什么?有什么感受?这类问题一提出,学生很容易结合画面来回答,此法适合低年级教学用。
2、联系实际法
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可以结合实际来理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设计的问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你想怎样帮助她?她会冻死吗?
3、抽丝法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些课题的题眼就适合提问,例如《童年的发现》。还有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也可以提问。
如《草原》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时可紧扣诗句,逆向寻因,将部分内容与结尾的诗句进行联系,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体会其诗句“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妙用,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4、环环相扣法
如:第十册《宴子使楚》我设计了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宴子到楚国去见谁?遭到了楚王的什么?楚王几次侮辱宴子,是怎样侮辱的?宴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是怎样反驳的?结果怎样?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懂了全文。
5、横向迁移法
找出文中的共同元素,提出一个问题,紧接着再提出相似的具有推理性质的问题。如《桂林山水》一文,漓江的水清得怎样?绿得怎样?静的怎样?
6、矛盾质疑法
利用文中的矛盾说法或与已知的知识产生不协调情况去提问,一石惊起千层浪。如《再见了,亲人》中“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着”,此处就可做一做文章,引领学生体会当时人们的感情基调。
7、疏导式提问法
有的问题教师提出后学生答不上来,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教师可以改变角度,提出与之有关的其他问题,进行铺垫。
五、读悟结合,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处理好朗读与感悟,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做到读悟结合,读写结合。
1、读中品悟,积累内化语言
读即朗读,悟即品悟,朗读和品悟相辅相成。熟读、精读之后,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语言的艺术之魅力。在执教《匆匆》一课时,范读之后,我让学生进行大胆地朗读,学生们反响很大。在抒情的朗读时,不知不觉便感受到了时间易逝,人生短暂的内涵。也利于背诵优美的文字。
2、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执教《小草,向前走》一课时,学生们的积极性十分高涨,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在我的引领下,学生们积极发言,不仅心生对小草的爱意,也对地球的环境提出了许多的意见和建议。他们懂得自己小小的盈盈之躯承载的是未来的重任。这令我感动不已。同时布置一个作业:写一写你心中的地球应该是什么样的?
阅读是写作之母,写作中大量的知识是通过阅读来获得。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没有写作灵感。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从对课文的品读上积累写作素材,从教材中学会作文方法,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⑵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认真解读文本,读懂文章内容。激发阅读兴趣,增加自己的阅读量。提倡个性化阅读,巧妙提问,
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
小学生的阅读重在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所以,一般来说,信息梳理归纳类型的题目可以多去训练一下。
⑷ 如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质疑能力是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亚里士多德说:“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质疑能力是指具体提出和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问题意识既是形成质疑能力的前提,又是潜在因素。教师要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让学生参与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索者。
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上进”。又有俗语说:“学问学问,要学还要问”。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讨。因此将质疑引进高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维热点和难点,热情鼓励学生质疑,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有了非常重大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包办代替过多,学生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更没有一些有效的提问方法,不知道该从何种角度去提问。因此,如何结合不同类型的文章,在不同的学习环节进行怎样的质疑成为我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进行实践的出发点。
二、教学实践
(一)结合不同类型文章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
小学阶段学习的文章大体可以归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这几类。文章的文体不同,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不尽相同。但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是一样的。我给它归纳成“四大任务”。一,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二,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三,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四,感悟作者的写作手法。这四大学习任务应该成为学生进行质疑的出发点,因此,在进行质疑训练时,我有意识结合不同类型的文章引导学生将对这四大任务的质疑具体化。
1.写人文章的质疑
以《江姐》一课为例。在教学《江姐》一课时,从这四大任务出发,我和学生在初步讨论之后,归纳出以下几个问题:作者在写江姐时,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安排材料的?(写作顺序)作者都写了有关江姐的什么事?(内容)江姐是怎样的一个人?(写作目的)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江姐的表现,来突出她的品质的?(写作手法)
2.记事文章的质疑
以《在炮兵阵地上》为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在炮兵阵地上发生了什么事?(内容)事情的过程是怎样的?(写作顺序)彭总是怎样一个人?(写作目的)作者是通过怎样的具体描写来展现彭总的优秀品质的?(写作手法)
3.写景文章的质疑
以《桂林山水》为例。我们提出了以下的问题:这篇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桂林的山水的?(写作顺序)作者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内容――从题目就一目了然,所以没作为质疑的重点)?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怎样把桂林山水写的那么美的?
4.状物文章的质疑
以《太阳》为例。学生归纳出的问题是: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太阳的?(写作顺序)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作者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太阳很大、离我们很远、温度很高的?(写作手法)
以上只是以点带面,简单地再现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不同类型文章对学生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这么做的目的,就是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让他们明确不同体裁文章该提出怎样的问题以引领自己的学习,并不断的在同类文章的学习中仿照质疑,进行强化,逐步养成质疑习惯,从而达到提高质疑能力的目的。
(二)在不同的学习环节中从不同角度进行质疑
上面提到的从语文的“四大学习任务”出发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不是同时进行的。因为根据人的认识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从表面到本质。因此,质疑能力培养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在不同的学习环节中从不同角度学会质疑。这些,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过程,及时帮助学生总结,从而形成一套完整、清晰的质疑思路。
初读一篇文章,我们能做到的可以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浅层次地体会作者的作者的写作目的,大体了解作者安排材料的思路,因此,在第一课时提什么样的问题,是系统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第一步。具体到一篇文章的教学,还是以《桂林山水》为例。
第一课时:从文章的整体把握,提出质疑问题。
(在完成字词的学习、学生熟读课文之后)
一、板书课题
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桂林山水到底是什么样啊?
生: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桂林山水的?
生: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是怎样写出桂林山水的美丽的?
很显然,问题一涉及到的是课文内容这个问题;问题二,毋庸置疑,这涉及的是文章的写作顺序;问题三,涉及的是作者的写作目的;问题四质疑的是写法问题。由于前面学生有了不同类型文章的质疑思路的基础,提出这四个问题并不是很困难,但是,在第一课时该提出怎样有价值的、利于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系统培养质疑能力,很显然,这样的质疑不会有太好的效果。因此‘结合同学们的质疑,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通读全文一遍,思考全部问题。一遍课文读下来,学生看着四个质疑问题,能够回答出来的只是作者写了桂林的山,漓江的水。想说出作者所描写的桂林山水的内容比较困难,更不用说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体会描写景物的手法了。学生。此时,我及时加以质疑的指导:我们初步阅读一篇文章能大致了解也就是文章的脉络,(渗透结构的质疑)具体的细节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之后,再次组织学生,阅读剩余的内容,学生感受到开头是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结尾是总结桂林山水如画一般美。
此时再次通观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安排材料的意图。在这时,我及时帮助学生总结,毋庸置疑,这涉及的是文章的写作顺序。此时,我们大家是不是该做一个反思:初读课文呢,我们首先该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呢?学生在充分的读书体会之后自然跟着老师一起总结出:了解文章的结构(作者的写作顺序)。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总结、强化:第一课时应该提出的问题――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明确作者写作的思路――写作顺序,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目的性更强的领会作者的意图。肯定的同时,我随手写下了板书内容:写作顺序。 仿照这样的思路,我们继续通读课文,学生逐渐发现:通读之后,在把握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很容易地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生动,感情是怎样洋溢于字里行间的,不能够理解得到位。因此,我们在不断的摸索中归纳出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第一课时的质疑思路:
一、作者的写作思路
二、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写作目的的初步体会
至于问题四,写作手法的应用与描写内容的、表现写作目的的关系,需要有另外的时间,深入体会。
第二课时:从写法入手,进行深层次的质疑。
在初步、整体的把握了课文之后,就进入了深入体会内容、情感、手法的环节。这时设计问题就要具体到课文的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字的把握,此时的质疑,更是至关重要。因此,在第二课时,设计问题时,我基本上是从第一课时的结束入手。还是以《桂林山水》为例。
在第一课时结束时,我让学生观察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学生因此提出:下次课我想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桂林山水写得那么美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语言的归纳,这就成为了第二课时的初步质疑问题――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的?
之所以把它称之为初步质疑问题,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着体会的不断深入,问题会越来越精,越来越具有水平。在学习完分述桂林山水即将进入总结段落的学习时,一个学生在通读最后一段之后,说老师我有个问题:写桂林山水就写桂林山水吧,干嘛还写后面的内容呢?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无暇顾及到的,能提出这个问题应该是阅读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但是本着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原则,我还是组织学生在深入探讨中体会这一段的精妙之处:把山水融为一体,增添了色彩、生气,使桂林山水更美。之后,反思同学的质疑,总结出质疑的另一个思路:可以抓住精彩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质疑,从而体会到,质疑是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的。只有不断提出问题,才可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纵观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可以说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上从一片混沌,到初见眉目,已经有了一些成效,但是,质疑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仍是一个不变的话题。在此,以苏格拉底的话作为自己今后工作的提示:“问题是接生婆,她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质疑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问题,学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内驱力。”我将一如既往,不断探索、研究。
⑸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策略有哪些
有可能你正在为怎样提高小学阅读水平而觉得苦恼,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提高小学阅读水平重要的就是多读,注重读书的方法和步骤。下面就带你了解小学阅读辅导提高阅读水平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从小开始)以上的五次阅读法以及阅读的三个步骤都是非常实用的提高语文水平的方法,如果能够拿去实践,那么学生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小学阅读辅导其实并不难,只要用对方法,学生就会在一段时间后得到提高。
⑹ 如何做好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传统的小学语文复教学强调制知识灌输,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导致学生机械接受、死记硬背。教师主导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缺乏自主性,严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⑺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阅读是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途径。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是继承优秀文化财富、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方法。有效地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使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分析、收集、处理与文本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并形成独特的感悟、体验和情感。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教师应当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的养成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保证,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阅读、善于阅读,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介绍好书、好文章给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推荐给学生的阅读材料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些文章应力求文质兼美,能够体现现代意识和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于童心童趣,能够折射出儿童的心理世界、情感世界和想像世界,语言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故事诱读培养兴趣
小学生听说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现着兴奋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听得津津有味。所以,当老师讲完故事,可以向学生推荐有关书籍或文章,这时候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激励学生想象激发阅读兴趣
每一篇课文的内容都是有限的,而文章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却是无限的。只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以“有尽”的“言”中领悟到“无穷”之“意”。如教学《小珊迪》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小珊迪被撞伤后是怎样嘱咐弟弟给先生送钱的。让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带有兴趣与思考余地,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自然也就“爱读”了。
3、生动有趣的课堂游戏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在低年级教学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等方式。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使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乐趣。
如,我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课时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思想感情,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扮演角色,表演课文内容,改变以往学完了课文后再表演的教学过程。在角色表演中,我还设计了各种道具,如"父亲"的衣服,"母亲"的假发、披肩等。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五官充分调动,主动参与,兴趣盎然。每次表演完后,我都安排了学生的互相点评。为了表演得出色,也为了评得有理,学生主动去学习内容,去探究课文中人物的心情,参与由原来的表面化向探究性发展,提高了参与的质量,学习效果非常好。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巩固阅读的兴趣
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书,提高阅读质量,可以尝试开展朗读比赛、办读书剪贴报、手抄报,开展读书会、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展示优秀读书笔记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⑻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重视单元导读,培养单元整合意识
解读教材发现,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专题把各项教材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每组教材的“导语”,通过简单的几句话,点出本组的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简短的导语点明了本组的主题--童年。后面的课文、语文园地等都围绕这一专题来安排。这样的编排体系,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首先关注导读的导向,并根据导读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训练,而且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阅读导读的习惯,在每单元学习前花上三、五分钟读、议导读,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单元整合意识。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毫无兴趣,只是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愿望”。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个体的自主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教师应面带笑容,和蔼亲切,愉快的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学生,让学生想读、乐读、真读。如在教学李白诗歌《望庐山瀑布》之时,先放轻音乐,然后用幻灯或信息技术展示庐山瀑布的奇丽、雄伟、壮观之景,师生在声、像情之中进入诗的意境,心随情动,情动与辞发。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其启蒙而引其趣”,引导学生阅读兴趣的坚持,让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兴趣持久。
三、鼓励探究,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古人云:“学贵多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以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去探究,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主动去思考,咀嚼文本、品味文本,读懂文本,读活文意。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我一般遵循如下的“三步曲”:先学会提出一般性问题,然后逐步过渡到会对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进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十九课《最大的书》时,教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就题目提出了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如“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子?”“为什么称为最大的书?”“最大的书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教师再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并稍加点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的具体特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大胆放权: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思考,大胆提问;二是创设民主、宽松的阅读环境,拓展学生的阅读时空;三是精心设计“问题”,教会学生质疑,深于文本探究。如教《山行》这首诗时,任让学生阅读,品味诗中作者的心情以及让学生自己在回家路上时有什么感受,谈体会。
四、教会学法,提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1、分布阅读,培养良好读书习惯。正确朗读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习惯的培养,是小学语文课堂重要的教学任务,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读书三步曲”,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则是读出情感;第三则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书,实现了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的读才有实效。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多元化解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永远是以问题开始的,鼓励学生对文本尝试多角度质疑问难。比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思考点:(1)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璧一起撞柱子,为什么?(2)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平手还是分不出胜负?(3)廉颇负荆请罪,他到底有没有罪?这一设计,学生阅读后,会众说纷纭,思维非常活跃。
3、发展求异思维,突出创新思维。如教学课文《落花生》时,虽文本朴实无华,但真情实感跃于纸上。让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花生与做人有什么联系?平凡与伟大,怎样理解?
4、拓展思维空间,激励想象创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思维。如一问多答,一词多解。教学《跳水》一文时,让学生阅读,想象“当船长逼儿子跳水时”,会有哪些结果,你对此有什么感受?从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收获。
⑼ 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理解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突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不仅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走形式、轻感悟、少兴趣、低效率”等问题。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教学观念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意识正在逐步得到认可和实践。但要想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我们继续潜心地研究。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体验来说说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一、认真解读文本,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教师在备课时的,如果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能够真正的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的运用等,那么就可以轻松地驾驭课堂,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正是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则不然。我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仔细地研读了作者季羡林的经历及当时的心境,明白了他对外国人民的敬意和怀念。因而,教学时,很好的拓展了季羡林大师的写作目的。当我把一首写给季老的颁奖词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边读边悟,从心灵深处领会了这篇文章的深远意义及作者的高尚人格。同时,学生的认知有限,不联系背景的话,很难准确把握课文主旨。二、激发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石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本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问题。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针对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我校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低,阅读习惯不好这样一种现状,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从以下几点尝试:(1)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故事或背成语。 (2)课外阅读课时帮学生选择一些容易理解且感兴趣的阅读书籍。(3)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在班内开展一些朗读小竞赛等。(4)精心设计导入语一段好的导语,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将他们不知不觉的带入到教学中。我教《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设下了疑问:你眼中的美丽是什么样的?文中又是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这么久?你想知道是谁能做到吗?我们赶快投入到学习中去吧。学生带着悬念走如了文本,倾心与文本对话.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入新课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开了好头,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当然会得到提高。三、提倡个性化阅读,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核心《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读是语文教学的必经之法,没有读,就不能产生语感、不能理解主要内容、句子的含义、语言的运用方法等等。然而,现在的语文课,很难听到学生用心去读,学生读的权利被教师剥夺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许多不同的体验正是在多样化的阅读中得以生成的。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学生自读、互读后进行交流。他们不但说出了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也体会出了当时统治者的无能,还了解了祖国有珍贵的文化遗产等。学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采用不同的语气去读、去悟,课堂效果比预期的还好。四、巧妙提问,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方法。有效的提问,可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同时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增,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认为课堂上要巧妙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科学有效。可以采用一些方法1、观察法通过看图或实验来向学生质疑,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寻求答案。一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图上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些什么?有什么感受?这类问题一提出,学生很容易结合画面来回答,此法适合低年级教学用。2、联系实际法 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可以结合实际来理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设计的问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你想怎样帮助她?她会冻死吗?3、抽丝法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些课题的题眼就适合提问,例如《童年的发现》。还有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也可以提问。如《草原》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时可紧扣诗句,逆向寻因,将部分内容与结尾的诗句进行联系,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体会其诗句“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妙用,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4、环环相扣法如:第十册《宴子使楚》我设计了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宴子到楚国去见谁?遭到了楚王的什么?楚王几次侮辱宴子,是怎样侮辱的?宴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是怎样反驳的?结果怎样?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懂了全文。5、横向迁移法找出文中的共同元素,提出一个问题,紧接着再提出相似的具有推理性质的问题。如《桂林山水》一文,漓江的水清得怎样?绿得怎样?静的怎样?6、矛盾质疑法利用文中的矛盾说法或与已知的知识产生不协调情况去提问,一石惊起千层浪。如《再见了,亲人》中“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着”,此处就可做一做文章,引领学生体会当时人们的感情基调。7、疏导式提问法 有的问题教师提出后学生答不上来,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教师可以改变角度,提出与之有关的其他问题,进行铺垫。 五、读悟结合,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处理好朗读与感悟,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做到读悟结合,读写结合。1、读中品悟,积累内化语言读即朗读,悟即品悟,朗读和品悟相辅相成。熟读、精读之后,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语言的艺术之魅力。在执教《匆匆》一课时,范读之后,我让学生进行大胆地朗读,学生们反响很大。在抒情的朗读时,不知不觉便感受到了时间易逝,人生短暂的内涵。也利于背诵优美的文字。2、读写结合,拓展延伸执教《小草,向前走》一课时,学生们的积极性十分高涨,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在我的引领下,学生们积极发言,不仅心生对小草的爱意,也对地球的环境提出了许多的意见和建议。他们懂得自己小小的盈盈之躯承载的是未来的重任。这令我感动不已。同时布置一个作业:写一写你心中的地球应该是什么样的?阅读是写作之母,写作中大量的知识是通过阅读来获得。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没有写作灵感。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从对课文的品读上积累写作素材,从教材中学会作文方法,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