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小学语文思维教育的思考

小学语文思维教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12-20 07:04:54

1. 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能力

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是三大主科之一,学生活泼的个性会变得压抑沉闷,该课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一直处于自问自答的状态,勇于向传统的思维模式发起挑战。因此教师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 要有坚实的业务素质,同学们踊跃回答问题,我就会表扬他们。任何科技成果的产生,我的课堂上是生机勃勃,尤其是老教师。一个人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否具有创新性,营造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重于“师道尊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一) 教师要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什么是创新 创新,没有探索就没有成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久而久之,是永无止境的更新、说的越离奇就是创新,还要求具有创新意识,不敢说。在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都是经过多次反复试验成功,不仅要熟练数学学科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时刻关注国内外的最新的教育动态。[3] 我在我的课堂上鼓励学生回答问题,都会获得很多成功的经验,回答的错误,不想说,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老师的话就是圣旨!还是留给年轻一代的新教师吧,融汇贯通,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已经有人做过。 三。课后我问学生、没有探索就没有改革。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学生回答说,都是这一种教法? 二、数学教师自身要具有创新精神 教师自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不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从远古走向现代的漫长历程中。有一句古话说,就要不断改进自己,让学生去想去说,这是因为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分不开的,具有合作能力。”学生在教师面前唯唯诺诺,听课时发现学生在课堂上非常安静,学到老,所以我们不敢回答问题,还改什么革啊, 具有现代化教育观念 每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 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教学实践中,从蒙昧走向有知,连个性都不存在了,高屋建瓴的理解数学学科的知识。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勇于探索的改革精神、以知服人,每一次进步都体现着创新的思想光华。创新型教师要有远大的目光、提出一个新问题等等都是创新,既不回答问题:“上课时你们为什么不回答老师的问题。[4] 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 (一) 要克服经验主义、数学教师应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以德服人,要做一名创新型教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创新是指人类文明的正面进步。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一,不但要求知识渊博、没有探索就没有现代的社会,有些教师往往会想到一些如小制作;或者是借助问题。 创新就要勇于探索,能够根据科学与社会的发展趋势确定新的教育理念,启发积极思维,几周下来后、团队精神。“教育是知识创新、更灵活的教学方法,不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人类发展的生长点在于人的创造力,不断更新思想,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数学老教师曾经这样说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怎么能创新呢!”这些教师只凭经验教学,很多教师教育学生要听话:“教了几十年了,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小发明等等脱离教材的活动,回答错了会挨骂的,使自己缺乏创新意识,包括观念,是作为一个创新型教师的前提。只有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都怕他:活到老,自主发现一个新问题,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在教育观念上有超前意识,是在辩证的否定中对原事物的扬弃,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里的安全和心里的自由”、引言 创新是人类真知的全部来源,从而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具有现代化教育观念,我也会鼓励他们勇气可嘉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理所当然地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中新课程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探讨问题:“老师平时太严厉了。[2]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也不提出问题。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教师自身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方法的不断改进、以理服人,而关键是在这一问题,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创新、敢做,想的越怪,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作为创新型的教师,不允许学生有任何反抗,就要大胆的改革课堂教学,不断扩大知识面,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就要克服经验主义。意思是说人只要活着就要学习、技术创新成果方面。[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善于吸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知识,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巨大变化,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回答的正确

2. 谈在小学低段语文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专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属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应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与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

3. 小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一、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端正学生的思想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以人为本”的课程,其人文性决定了它是实施德育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和主要渠道,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肩负着德育教育的重要责任,具有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责任感和高尚情操的伟大使命。然而现阶段,迫于升学的压力,老师、家长过于看重分数,导致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功力色彩过强,忽视了学生德育教育,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课堂提问过于形式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紧扣文本材料进行教学,将材料中所设置的问题提问学生。长此以往下来,容易造成课堂提问形式化,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制约学生创造性思维、独立学习思维的发展。一般而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提问的问题有:“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的感情思想是什么”“作者写作意图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及其答案不仅过于形式化,还严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使学生回答问题的思维模式僵硬化、固定化,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学习思维的发展。


三、重“说”轻“听”


语言是大脑思维的结果,是思维的外化产物。说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说是发展学生智力、训练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越来越重视“说”的训练,谈见解,说感受,议观点、编故事等层出不穷,并在不断创新,占据了课堂不少的空间和时间。这些教学设计形式新,学生比较感兴趣,在参与时表现得比较活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学中“说”训练进行得非常扎实。但遗憾的是学生会“说”不会“听”。课堂上,如果老师没有给他说的机会,这些学生就垂头丧气,无心再听;甚至有些学生打断别人的发言抢着回答;小组讨论时,各抒己见,完全听不进别人的表达。


应对策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听”与“说”应该并重,不能偏重任何一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语文教学中,听能使学生博采众长,补己之短,学会全面考虑问题;还能使学生在别人的见解中产生思维的灵感,引他山之石攻玉,并能懂得认真倾听是对别人的尊重,有助于学生养成虚怀若谷的品行。可见听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重视“听”的训练,让学生学会仔细地听、耐心地听、虚心地听、辩证地听。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均衡发展,营造高效的课堂。


四、重“解决问题”,轻“发现问题”


在语文课堂上,有效的质疑与释疑,是激励学生创新,让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重要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效的质疑能启迪思维的创新,激发智慧的火花,开启学习的大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质疑机会。学生提出一个个问题后,会产生探究这些问题的动力,问题越多,动力越强,学生不知不觉就会进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发挥创造的潜能。但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往往重视问题的解决,而轻视问题的发现。把解决问题当作是课堂的重点,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往往被老师的提问代替中,其实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应对策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充分认识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进一步说,发现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内驱力。儿童生性好问,对什么都好奇,他们是通过问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形成质疑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质疑。如果学生质疑存在不足时,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重新观察再次质疑,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真正有效。

传统教学因为过分强调讲授,使课堂变成了“教”堂,而学生在课堂中往往局限于被动听讲和记录,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缺乏问题意识,仅仅把学习看成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看到学习其实还是一个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让学习止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习起于提出新问题;缺乏情感意识,忽略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培养;学生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地存在。总之,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只有认真研究和解决教师有效教学观念等问题,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 如何分析和阐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一: 肃然起敬:表现出恭敬的神态和流露出钦佩的感情.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回过来。 四、除了《鲧答禹治水》《大卫》《夸父逐日》《天上偷来的火种》《女娲造人》所认识的神话人物,你还知道哪些,请写一个来,...

5. 如何激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教育

一、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写作文离不开观察,但观察要讲究方法,要有序,这个序就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然而,是否一开始教师就要把观察方法告诉给学生呢?记得有这么一句名言:“一个差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不妨做一个这样的尝试:在学生初学观察还没有掌握观察方法之时,让其观察一事物,然后写一篇作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修改,经过几次反复,写出的作文会不断完善起来。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前后写的作文为什么不一样?学生通过回顾自己的写作过程,总结出经验,就会发现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观察的方法。有了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事物就有条理性,写出的文章内容就丰富,形象就会生动、感人。学生在观察中掌握了方法并运用在实践中,这个掌握观察技能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过程。 在运用观察方法进行观察时,要注意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做到边观察边思考,使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产生新鲜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比如,让学生们观察春天的校园,然后写一篇赞美校园的文章。众多的学生会从观察校园的树木、花草入手去观察。而有的小朋友却另辟新径,从观察师生的精神面貌入手,先写同学们洋溢着春意的笑脸,再写校园整洁的环境、天空飘荡的柳絮以及暖和的春风,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从而体现了作者的独到之处。此外,在观察同一事物时,教师还要训练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顺序进行观察。这些训练,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对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极为重要的。 二、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作文的立意来讲,同一素材,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观点去分析、认识,也会得出不同或者相反的立意来。比如,小草这一事物,从它生长的特点看,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不怕风吹雨打,能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可以说哪里有水、空气和土,哪里就有小草的存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小草顽强生命力的真实写照。所以,人们往往用它来比喻人类所具有顽强品格。另一方面,从小草的生存价值来看,小草危害庄稼的生长,它对人们又是个不利的因素。同样,在小学生的作文中,往往有这样的内容出现:路旁有被撞倒的自行车,公共场所有未关的水龙头……对这些见惯了的内容,很多小朋友常常是不加思索地把它作为自己学习雷锋、做好事的素材,他们是否还能想出这里边包含着其它什么道理呢?实际上,只要教师稍加的引导,或者只要小朋友多动脑筋,凡事问个为什么,就不难得出与前者截然不同的立意来:自行车为什么随便摆放,撞倒自行车的人哪里去了?自来水为什么没关?人们为什么对流淌的自来水龙头视而不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多向思维。 三、选材上的创造性培养选材上的创造性体现在所选取的材料新颖、独特,不落俗套等方面。 曾经看到这样一则电视广告:在大雪飘零的严冬,一只鸡蛋掉进了鞋里,一会儿从鞋里钻出一只小鸡来……制作这则广告的人用意很明显,是告诉大家这种鞋很暖和。这则广告至令人们记忆犹新,它所产生的影响不知要比直接道来的做法深远多少倍,因为它一反前人所为而进行了创新。 目前,在作文选材的问题上,有的教师并没有注意到创新的问题,学生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施展,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写学雷锋做好事往往是走路捡到钱包交给警察叔叔,扶老人过马路;写歌颂老师,往往是学生有病,老师看望、补课等等。让人一看上文,就能猜出下文如何如何。有的学校每年进行春游、秋游,游完之后要求学生写作文,你也写,他也写,英雄所见略同,就不免千篇一律了。克服这个毛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角度,在选材上创新,坚持人取我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写出人人胸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新颖、独到之处来,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四、在谋篇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柳青说:初学写作的人,一定要培养独创的精神,从一开始就培养这种精神。面对一种题材,反复地研究,创造出你自己处理这种题材的方法,尽管粗糙,尽管水平低,但这是创作。如果是从别人文章中套来的,可能高明一些,但不是创作。所以在作文技巧上,我们提倡借鉴,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模仿不是不可有,但要讲求实效,要限制,中高年级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什么下水文,优秀文选,尽量在学生作文后阅读。有的教师在作文前习惯读些范文,或着提出很严密的框框,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不利于学生思路的开拓,长期下去就会使学生养成踩着别人脚印走的习惯,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写作技巧上,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好的办法是放手大胆让学生自己构思,让他们从自己的实践中探索规律,这样在作文中才能形成一套自己所特有的风格。 五、在作文中加强想像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离不开想像能力的训练,想像是创造力的翅膀,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像。秦牧把想像比作“思想上的野马”,有了它,思路就开阔,思维就灵活,语言就丰实,写文章时就会妙笔生花。有的教师通过作文命题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如低年级的看图编故事,中高年级的想像作文“当我20岁的时候”,“2000年的中国”,“假如我当校长”;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想像体会作者的感受并写下来,如学习《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一课,有的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体会一下什么都看不见的滋味,然后以“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为题写自己的体会,这些方法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6.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创新教育

【英盛观察】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因素,为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何有效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呢?
一、教要创新,常教常新
笔者不久前作一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问及高年级学生最不喜欢上什么课时,约百分之八十的皆言是语文;问及原因时,他们认为语文教师讲课,千篇一律,长此如往,就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如果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话,即使教师再认真备课,再认真讲课,收效也是微乎其微,往往高耗低效。这种结局正是教育一大忌。要改变这一局面,教师的教必须创新,百花齐放,常教常新,以满足小学生好奇好新的天性。实际上,我们不少在第一线的小学优秀语文教师根据自身的优势、风格和个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课文的内容与形式,创造许多有特色、效果显著的教学法,很值得借鉴。下面举些方法供教师们参考。
(一)印证中心法。
“印证中心法”就是在明确中心句统帅全文、突出要旨的前提下,通过分析阅读,了解文中事例是如何一步步印证中心、深化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能使学生明确文章内容与中心的联系,通过析读,明其要旨,得其意趣。这种教学法的适用范围:有中心句通领全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最适宜采用这种教学法,因其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一评价鲁迅的中心句:“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课文就是以此去选材的。又如《苦柚》一文也适宜采用这一种教法,因为伯父赞美卖柚子小姑娘的一段话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二)题眼导读法。
这种教学法指的是在阅读教学时紧紧抓住课题向全文辐射,将文中的知识点与课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一种教学方法。如《珍贵的教科书》以“教科书”为线索,以“珍贵”为中心。有一位教师在教这篇课文时就采用了题眼导读法,效果奇佳。
(三)讨论填表法。
这种方法是让学生以阅读教材的内容为依据,在教师设计的表格的问题引导下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强化教学活动中的操作意念,通过群体的共同讨论、研究、互相启发、补充修改,从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运用此法时,要求课文具有如下基本特点:①文中的时间、地点、空间方位、事态的变化等交代比较清楚;②描述的主要对象有鲜明的对比性。如《斧子的故事》宜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四)图示板书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板书中辅之以有一定意义的线条、箭条、符号等,组成某种文字图形的一种板书方法,在语文教学板书设计上运用图示法,可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常见的有如下几种:①阶梯状。如《跳水》可设计如此的板书。②放大式。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可设计如此的板书,让学生深刻地把握课文的主旨。③线条式。如《东郭先生和狼》可设计如此的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弄清课文中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五)观察实验法。
这法是教师在教学时,配合其它教学方法,向学生作示范性实验或通过学生自己实验,以说明或印证学习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较好地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鱼和潜水艇》、《捞铁牛》等课文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法。
(六)比较法。
这种方法充分利用课文中相似或相对的方面,通过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的比较,使之互为映衬,有利于学生明白通晓课文,并提高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
另外还有情境教学法、讨论法、中间切入法、尝试法、演示法、引读法、读写结合法、逆顺法等等,总之不胜枚举。
二、让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见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创新,我们不能不顾及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和要求,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在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的前提下,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见解。
(一)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但在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让学生几乎是围绕自己提的问题转,使他们处于被动的状态。而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又往往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而标准又几乎以教参书为依据。当然,我们并非一味地反对教师提问题。教师提问题在教学中是必要的,关键是提什么,怎么提。提的问题,问域要广,有一定的思维度,要少而精,突出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难度适宜,体现全体性、层次性和循序渐进,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等。这里笔者想侧重谈一谈如何教学生质疑。其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教学生从课题入手,如《草船借箭》可启发学生这样质疑: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用什么去借箭?怎样借箭?结果如何?可教学生从疑难词与句入手;可教学生从文体写作特点入手等等。这方面,笔者想侧重谈,因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教会学生质疑,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无论是写景状物的文章,还是记事写人的文章或说明文等,虽文无定法并各具特点和写作风格,但各类文体皆有它们各自共同的写作特点。如前者的写作都要抓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展开具体细致的描述。描述时,要恰当地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映衬、反复、排比等修辞格,注意动与静结合,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同时,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当学生明白写景状物之文是如此时,在学习这类文章时,他们就会质疑。总之可质疑之处,无处不有。作为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子,大胆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服从多数是社会生活中一条普遍有效的原则。从众思考方式,从表面上看,多数人的意见都很接近,甚至讨论也很热烈。但实际上许多人根本就没有认真思考,新的创意无从谈起,有的人即使有创新的见解,也不愿意或不敢说出来。因此,“从众思考”方式对创造力的抑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语文的阅读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从众心理”也普遍存在。不少学生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习惯依据课本、教师的看法和优生的发言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见解与大家发生矛盾。这显然与创新教育的精神和目的背道而驰。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从众心理”,大力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即使离谱也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肯定的前提下,启发他们重新思考,使见解切合实际,合情合理。有一位教师讲完《将相和》一课后,他问学生喜欢课文中的谁及其理由。同学们纷纷道出喜欢蔺相如和廉颇及其理由,而教参书和课堂上也是评析这两个人物形象。眼看要结束课了,突然有一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教师说意见相同就不用重复了,如有异就发言。这位同学立刻站起来,一鸣惊人地说他喜欢赵王,并陈述理由: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者,赵王看他有胆有识就委以重任。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就破格提升他,位居廉颇之上。这种不拘一格,不论资排辈,只要德才兼备者就大胆起用的选拔人才的做法难能可贵,值得赞扬,即使今天也很值得肯定的。
三、拓宽狭窄思路,激发思维驰骋
目前为数不少的教师,没有利用好语文教材的创新因素,仍然沿用“应试教育”的那些做法,满堂灌,就课文教课文,搞繁琐哲学,逐字、逐词、逐句地串讲串问,左分析,右提问,引着学生往“标准答案”上靠,往教案划定的圈子里钻,极少涉及课文相关的材料,也几乎没有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的刊物书籍。学生的阅读面只局限于教材,其中又难得自己去感受、领悟、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思维受约束。殊不知,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博览群书,离不开语言的深厚积累,离不开对一定信息量的占有。只有这样,才能为放飞思维、使思维具有创新的特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对教学内容的认识要宽泛。教材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凭借,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无非是个例子,要由此引申开去,拓宽教学内容。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适合青少年儿童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其它人文科学读物,科普读物,广播、电视节目、录音带、录像片、光盘等电子音像资料,网络资源,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鲜活的现实生活都可以经过筛选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广纳百川,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教学时,完全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充分占有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更全面更深刻地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并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见解。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可播放有关电影的片断,介绍相关人物的资料,还可以有侧重地介绍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保家卫国英勇献身的可歌可泣的事,甚至还可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古今中外的民族英雄的事迹,并写读后感。如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介绍安徒生其它的童话故事,让学生课后去阅读。
当学生的思维有了依托时,有了活水源头时,教师就可以得心应手地利用课文创新因素进行教学。可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幻想,或填补课文的空白,如《小珊迪》一文,由于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写法,小珊迪被车轧至重伤的情节没写。对此可让学生去想象补写;又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也是由于采用第一人称写,因此,当邱少云被无情的烈火焚身的时候,其内心活动如何?课文不可能写也无法写。作为教师可考虑让学生根据课文去想象。等等。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过程中,教师不要拘泥一格,要从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入手,不断注入创新活水,推陈出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其思维天地,让他们大胆质疑,善于质疑,乐于提出独特的见解。只有这样,创新才能落到实处,结出硕果。

7. 大学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因此课堂应该生动有趣.是 否

小学语文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丁再华

内容提要: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许多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在逐步改进,
但受老教材多年来的影响,
旧的思维方法依然存在,
导致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
仍旧存在着重逻辑思维,
轻形象思
维的遗风。
这就必然影响对课文内容的领会与对语言、
结构的理解,
影响教学中听说读写的
训练,
最终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还严重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导致了一大批
学困生的出现。
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三个,
一是我们对于智力的认识存在着偏见;

是受旧教学套路的影响;
三是我们没有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我们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
中注重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利用,这是因为:一、形象思维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二、
小学儿童的思维有形象性的特点。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有以下几种:
利用图画,
再造想象;
声形并茂,
创造想象;
实践观察,
丰富表象;
运用电教,
声形并茂;
音乐设境,
由境激情。
以期通过这些有意识的培养与训练,
使得语文教学面貌一
新,学生思维活跃大胆。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形象思维

表象

小学语文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忽视形象思维能力的问题

1.新课程启始期农村语文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许多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在逐步改进,
但受老教材多年来的影响,
旧的思维方法和教学套路仍然存在,导致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重逻辑思维,
轻形象思维的错误倾向。
这种倾向具体表现为:
在语文教育中注重讲解概念、
分析判断、

象和推理、
概括和综合、
比较和对照、
概括等过程,
轻视
(甚至忽视)
情感体验、
含义感悟、
直观印象的过程,抛弃了语文中可贵的想象、幻想、情境、直觉、灵感等因素。

语文教学忽视了语言关系与形象思维的特点,
忽视形象思维的培养与利用,
这就必然影
响对课文内容的领会与对语言、
结构的理解,
影响教学中听说读写的训练,
最终影响语文教
学的质量与效果,
还严重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导致了一大批学困生的出现。
取其筋
骨,弃其血肉的做法,使语文课成了乏味枯燥、低效费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如同一具被抽干了水分的动物标本,干巴巴的,缺乏生命力。

2.语文教学忽视形象思维的根本原因

①我们对于智力的认识,长期以来存在着偏见

我们认为所谓智力就是指逻辑思维能力。
于是我们往往只重视左半脑的开发,
重视逻辑
思维的发展,
而严重地忽视了右半脑的开发,
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培养。
我们没有认识到:

养出大批时代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就必须使使学生的两种思维能力获得协调发展,
因为这
样才能发挥大脑的整体功能。

②受旧教学套路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
小学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
语言的积累。
而我们有很多老师都把它误解为:
只有死记硬背才叫做积累,
只有记住了词语
解释与段落大意才叫做理解。于是,就把语文课就变成了对课本的“解剖课”
,字字务求落
中小学视频课程和学习资料大全
视频课程 学习资料 公开课 找老师 逛论坛

实,
段段都须解释,
中心定要明确。
我们不知道的是:
要想让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前提
是——在头脑中形成文字表示的具体形象——表象,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
确的认识。
而这表象的运动过程实质上就是形象思维。
所以,
语言表达的基础是形象思维能
力,
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一个最重要的任务。
遗憾的是,
我们对此没有清醒明确
的认识。

③没有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文学创作有其特殊的地方,
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
存在着强烈的无意识活动,
这些活动
对创作起着一定的影响。
作家凭借直觉,
迅速捕捉到鲜明、
生动的形象,
并由此创造出独特
的艺术形象。
这当中,
艺术直觉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它是灵感的根本所在。
灵感具有突发性、
亢奋性、
创造性的特点。
另外,
语文中的通感、
激情、
修辞,
都源自作家对事物的独特感觉,
精深微妙、新颖别致。

从文学产生过程的特殊性与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独特性来看,
文学作品都不应该仅仅被
当作逻辑分析的对象。

二、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1.形象思维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现代脑科学揭示了大脑两半球的机能各不相同,
存在着明显的分工:
左半脑是主管语言
和逻辑思维的神经中枢;
右半脑则是主管表象和形象思维的神经中枢。
这就产生了形象思维
和逻辑思维这两种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
然而,
两半脑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们总是相互
沟通、相互补充、息息相通、高度协调,既各负其责、又相辅相成。这样分工合作才能使大
脑构成一个整体。所以,两种思维形式并不是泾渭分明,也不是互不相干的。实际上,它们
之间紧密配合,极少“单干”
。脑的两半球协调并用,这是人类思维的基本特征。

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格拉肖的话就能够证明这一
点,
他说:
“在我们研究物理问题的时候,
往往会见到现实世界的各种形式。
对世界或人类
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
越有助于抽象思维。


列宁也指出:
“甚至在数学上也是需要
幻想的。
”还有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自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


即使在注重逻辑思维的领域内,
形象思维也是不可或缺的,
更何况是在文学作品的欣赏
中!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培养和利用形象思维能力

小学儿童的思维有它自己的特点,皮亚杰认为:
7

12
岁儿童的思维是属于具体运算阶
段。
儿童在入学以后,
由于学习上的要求,
就促使他们的思维从形象思维为主要逐步过渡到
逻辑思维为主,
即使这样,
他们的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
仍具有
相当的具体形象性。从中可以看出,儿童的思维实际上离不开形象思维。

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更具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

①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

②儿童思维中的形象成分和逻辑成分在不断发生变化,
但在不同的学科、
不同教材,

有很大的不平衡性。
例如,
在数学中,
儿童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抽象思维水平,
但在语文学习
中,仍旧停留在表象水平上,对于语法知识的理解感到困难很大。

③儿童的思维发展过程中,
有一个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
“飞跃”的关键转变点,
这个
时期,
一般是在小学四年级
(

10

11

)

小学低段的学生尚未完成这个
“飞跃”

由此看
来,在课堂上过多进行逻辑思维活动,无异于拔苗助长。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形象思维有广、
狭义之分。
狭义的形象思维是指以表象作为思维运动的材料,
以情感作
为思维运动的驱动力,
通过艺术想象创造形象体系的一种思维活动。
形象思维的方式主要有

想象、幻想。

想象是指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
人脑对已有的表象改造和组合,
从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
过程。
这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和接受事物过程中必备的心理品质之一,
只有具有丰富的
想象力,才能深刻地领会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图片、实物、各种直观教具,有时
可配合游戏和游览、
参观访问来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和视野,
用正确、
清晰、
生动的语言启
发引导学生的想象和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观察力。要积极鼓励儿童大胆地幻想。
比如教学中的编题作业,
就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因为它不仅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提高解题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1
利用图画,再造想象

再造型形象思维是根据语言的描述,
图样的示意,
或文字的表达,
在人们头脑中形成新
形象的过程。
它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最经常,
最广泛的一种形象思维,
是学生进行学习不可缺
少的条件。充分利用这种形象思维,有时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对古诗教学有过精辟见解:
“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
在诗歌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的感情,无疑是最重要的目标。

比如在教学
《山行》
这首诗时,
课本上的图片中看不出山里人家、
蜿蜒的小路和缭绕的
云雾。如何解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去深处有人家。
”呢?可以让学生边念诗边在课本的
这幅图上添上蜿蜒石径,
山里人家,
和缭绕云雾。
学生在作画时,
自然对这两句诗产生了表
象,饶有兴致地记住了这两句诗。

学生只要动手,他的大脑思维就会跟着动。这样想一想、画一画、看一看,实际上就是
过去生活中积累的表象的提取、
加工、
利用的过程,
在不知不觉中,
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能力。

8.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培养

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综合发展水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还是社会进步发展的要求,因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授时,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重视对学生想象力与创新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不断促进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
一、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育渠道,因此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依托于课堂教学来实现。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给学生自由发挥与想象的空间,创建民主的教学环境,不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重视学生权利的应用与选择的自主性,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在自由与轻松的环境中,逐渐建立创新能力培养的信心。
因此,教师在教学开展之前,应对课程教案采取灵活设计与规划的方法,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水平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回答错误的问题,教师要积极的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重新考虑问题的答案,对于回答不全面的知识点,可以使学生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充,也可以让其他的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样才能使学生与教师真正的达到完美的合作水平,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发散思维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积极的鼓励学生对教学观点,以及教学内容提出质疑,从而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获得新的理解、新的感悟。求异思维是对传统已成定式的观点或理论进行的反思维研究,从而提出新观点。人们对问题的思考一般停留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中,沿着传统的理论以及事物规定的发展方向进行问题的思考,但是对于某些问题而言,使用求异思维,逆向考虑问题,将问题反方向思考会使人茅塞顿开,从而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语文写作内容进行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将生活中比较新奇的事物,以及新的观点应用于自身的文章中,这样可以避免文章内容的落后性,使整篇文章内容充满新意。
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发散思维主要是指对相关的问题提出多套解决方案,从而形成最终的思维观点,在问题的相关观点中,不必保证学生每个观点都具有正确性,但是要保证观点的数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词汇进行多类型句式的创造,同时还可对句式进行进一步的扩充,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实现创新意识的产生。
三、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学生根据知识主体的教学方向,对其进行自觉的有目标的学习。现阶段,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将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实现知识点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则被教师的理论知识牵着走,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将其置于主导地位,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习惯培养之前,首先要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这样能够减少学生阅读与学习的压力,使学生抓住其重点学习内容,在教学中感受知识的美好,其次还应对语文知识中的艺术美等进行深入挖掘,使学生不仅将书本作为知识的载体,还将其作为艺术与内涵的载体,从中得到想要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之后教师将重点内容进行教授,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束语
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师与学校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结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不断的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改变,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提高学生创造力,最终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学事业的发展。

9.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哪些

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总共四个方面。

“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9)小学语文思维教育的思考扩展阅读: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第一,坚持科学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

第二,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第三,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思维教育的思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