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语文必修一人教版通假字归纳

语文必修一人教版通假字归纳

发布时间:2020-12-19 20:22:40

『壹』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二,三册的所有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的整理 用表格的形式

我有这方面的资料
短消息联系

『贰』 高中语文的全部通假字、词类活用

文言文复习•词类活用
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近期目标力图使学生弄清楚关于词类活用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名词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远期目标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给学生复习文言文一点方法指导。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把练习中的句子所属的名词活用类型正确归类,分析总结出名词活用的常见规律,并加以概括化。2、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

教学内容:以名词活用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同时引导学生课后以此为例,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

教学步骤:
一、明确考点
1.明确考纲要求,使学生知道“考什么”。
2005年《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要求有:
1、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明确高考题型,使学生知道“怎么考”。
主要有两大类:(课件展示)
⑴单独设题。
比如,1998年上海高考试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束氏日市肉啖之”一句中“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
A.则群聚而笑之
B.吾得兄事之
C.令两个蹲踞而背倚之
D.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⑵用某些实词作为题眼设置在翻译题中。
比如,2005年高考:
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东: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东败逃)
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暮、朝:名词活用为状语)
明确:近几年的高考更多地是采用这种设题形式,而且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切相关。

明确本课内容:以名词活用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同时引导学生课后以此为例,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锦囊妙计
引导学生由概念走向课文内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

提问:一、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课件展示)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⑶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⑷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⑸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⑹左右欲刃相如。
⑺人皆得以隶使之。
⑻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⑼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⑽范增数目项王。
⑾吾师道也……
⑿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⒀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⒁吾从而师之。
⒂常以身翼蔽沛公。
⒃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⒄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⒅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⒆无乃尔是过与?
⒇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学生讨论归类,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引导归类: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⑴、⑷、⑹、⑻、⑽、⑾、⒃、⒅、⒆
名词活用为状语:⑵、⑶、⑺、⑼、⑿、⒀、⒂、⒄
名词活用为使动词:⑸
名词活用为意动词:⒁、⒇

提问:对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状语中的句子还可以再归类吗?请找到归类的标准。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类,思考、归纳活用的规律。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劝学》)
⑹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⒃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咽下)(《六国论》)
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课件展示)

⑷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⒆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季氏将伐颛臾》
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课件展示)

⑻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过秦论》)
⑾吾师道也……(师:学习)(《师说》)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断等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课件展示)

⑽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鸿门宴》)
⒅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齐桓晋文之事》)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课件展示)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劝学》)
⑿日削月割。(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六国论》)
⒀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南:向南,西:向西)(《过秦论》)
规律五: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课件展示)

⑶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耳:亲耳)(《石钟山记》
⑺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
⑼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船)(《黔之驴》)
⒂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
⒄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船:乘船)(《石钟山记》)
规律六: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课件展示)

⑸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使……为臣)(《韩信拜将》)
⒁吾从而师之。(师:以……为老师)(《师说》)
⒇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为宾客)(《《伤仲永》)
规律七: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课件展示)

提问:以上归纳的规律能用更精炼的语言表述以便记忆和运用吗?
教师明确:(课件展示)
名词活用歌
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
不能带兵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
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
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三、牛刀小试
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疑难,以形成能力。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课件展示)
(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⑴夜缒而出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夜:名词活用为状语,在晚上)
⑵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鄙: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把……作为边境)
⑶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东:名词活用为状语,在东边;封:名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成为边界)
⑷秦伯说,与郑人盟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盟:名词活用为动词,订盟约)

(二)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自《国语•鲁语上》

⑴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翻译:季文子在宣公、成公时期做国相,家中没有穿丝绸的妾妇,马也不喂粮食。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⑵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人们大概会认为您是吝啬,而且使国家也显得不光彩。华:名次活用使动词,使……光彩)
⑶无乃非相人者乎(这恐怕不是做国相的人应该做的吧!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

(三)齐女徐吾者,与邻妇合烛①夜②织,吾贫而烛不继,邻妇请先无与夜③。徐吾曰:“妾日④起常早,去常后,扫尘以待,为贫故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益明,去一人烛不为暗,何爱东壁馀光?幸分之!”邻妇遂复与织。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

(翻译:齐国有一个叫徐吾的女子,跟邻家的妇女合伙出钱买蜡烛晚上织布。徐吾家贫,不能继续出钱买蜡烛,邻家的妇人就叫她晚上不要来了。徐吾说:“我每天常常是很早就来,常常是最后回去,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来等待织布,就是因为贫穷啊。现在整个房子里边,增加一个人蜡烛不会更加明亮,减少一个人蜡烛不会因此变暗,何必吝惜照在东边墙壁上剩余的烛光呢?请把它分给我吧!”邻家的妇人于是跟她一起织布)
①烛:名词活用为动词,买蜡烛;②夜:名词活用为状语;③夜:名词活用为动词,夜织;④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四、布置作业 (课件展示)
1、阅读《高考备考指南》(系统复习)P92-131、《手册》词类活用内容,按照本课的做法自己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
2、完成《高考备考指南》(专题训练)P77-96有关词类活用练习题。

词类活用课堂练习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⑶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⑷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⑸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⑹左右欲刃相如。
⑺人皆得以隶使之。
⑻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⑼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⑽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⑾吾师道也……
⑿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⒀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⒁吾从而师之。
⒂常以身翼蔽沛公。
⒃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⒄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⒅范增数目项王。
⒆无乃尔是过与?
⒇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二、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
(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夜缒而出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秦伯说,与郑人盟。

(二)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自《国语•鲁语上》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无乃非相人者乎!

(三)齐女徐吾者,与邻妇合烛①夜②织,吾贫而烛不继,邻妇请先无与夜③。徐吾曰:“妾日④起常早,去常后,扫尘以待,为贫故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益明,去一人烛不为暗,何爱东壁馀光?幸分之!”邻妇遂复与织。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

『叁』 高中语文必修1-5通假字

1到都有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肆』 高中语文选修1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总结

1、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
邹忌修八尺有余(有,)
徐公来,孰视之(孰,)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
曾益其所不能(曾,)
衡与虑(衡,)
法家拂士(拂,)
指通豫南(指,)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
甚矣,汝之不惠(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一厝朔东(厝,)
无陇断焉(陇,)
裨补阙漏(阙,)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
发闾左 戍渔阳九百人(,)
为天下唱(唱,)
固以怪之矣(以,)
身被坚执锐(被,)
2、古今异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
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狱,)
忠之属也(忠,)
可以一战(可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
窥镜而自视(窥,)
暮寝而思之(寝,)
今齐地方千里(地方,)
能谤讥市朝者(谤讥,)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钟,)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征于色(征,)
发于声(发,)
而后喻(喻,)
河阳之北(阳,)
达于汉阴(阴,)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
荷担者三夫(荷,)
北山愚公长息(息,)
虽我之死(虽,)
惧其不已也(已,)
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由是感激(感激,)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痛恨,)
临表涕零(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
诚宜开张圣听(开张,)
臣本布衣(布衣,)
遂许先帝以驱驰(驱驰,)
3、词类活用
用法归纳:
(1)使动用法:分为A、动词的使动用法;B、名词的使动用法;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意动用法:分为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名词的意动用法;C、为动用法
(3)名词活用为动词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5)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6)名词活用为状语:分为:A、表示方位、处所的名词作状语;B、表示工具或依据的名词作状语;C、表示对人的态度的名词作状语;D、表示比喻的名词作状语;E、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的名词作状语。
技巧提示:结合具体语境去理解、记忆。
特别警示:在复习与解答此部分试题是一定不要鼓励地去死记硬背,要学会用练习的观点,将字词以及其他基础知识放到句子中,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放到具体的篇章中,放到具体的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与记忆,这样才不至于偏离具体的轨道。

例句: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名词活用作动词,参与)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名词做动词,击鼓)

朝服衣冠(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痛苦)

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

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

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向着,对着)

此皆良实(良实:)

优劣得所(优劣:)

攘除奸凶(攘除:)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

『伍』 求高一必修一语文人教版所有古文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判断句式,词类活用,最全的

买本课外教材最直接了。这里没人那么闲的全给你总结出来的。书本很齐全

『陆』 高中必修一通假字及解释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7、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12、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 同上。
15、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bīnxiàng) ,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1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 同上
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 同上。
21、 轲既取图奉之 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同上。
23、卒起不意 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 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 同上。

《鸿门宴》
26、距关 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柒』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 文学常识 急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 (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
3.且贰于楚也
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一词多义

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
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 “以……为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
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
许:
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杂然相许(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
五、文言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兼词,于何)
⑤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4.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土地)
5.其
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
君知其难也(这)
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
失其所与(指代自己)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6.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递进,况且)
六、特殊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B.(晋惠公)许君焦、瑕
C.敢以(之)烦执事
D.夜缒(烛之武)而出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四、文言句式: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小结2六、重点实虚词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2、故
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
鲰生说我……故听之 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故人具鸡黍 老,旧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的确,确实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常态,气度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6.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7.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七、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2.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
3. 荆轲有所待( 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6.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
l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二、古今异义词
沛公居山东时 古:崤山以东地区 今: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河北省、河南省
约为婚姻 古:儿女亲家关系 今:男女结婚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意外的情况 今:表程度,很、甚
而听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说来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 12个 )
1.军
沛公军霸上: 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 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 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
忽击忽失: 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 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 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名词,碰撞。
3.内
毋内诸候: 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 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 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 名词,内心,心里。
4.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 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 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 动词,及、比得上
5.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 副词,愈加。
6.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动词,感谢。
7.意
然不自意: 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 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名词,神态,神情。
8.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 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 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 介词,因为。
9.举
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尽。
举所佩玉 以示之者三: 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 动词,列举、举出。
10.胜
沛公不胜: 杓 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 副词,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形容词,优美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 动词,胜过、超过。
11.斗
玉斗一双,献与亚父: 名词,酒器。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 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动词,争斗。
12.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动词,放弃、丢下。
置之坐上: 动词,安放,放置。
乃置酒大会宾客: 动词,摆、设。
四、古今异义
1.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6.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四、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 原义军队,此处义为 军队驻扎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原义话语,此处义为告诉
沛公欲王关中 原义大王、首领,此处义为做王
不可不语 原义言语,此处义为告诉
吾得兄事之 原义事情,此处义为侍奉
道芷阳 原义道路,此处义为取道
籍吏民,封府库 原义簿籍,此处义为登记
范曾数目项王 原义为眼睛,此处义为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 原义为刑罚,对犯人的体罚,此处义为用刑罚惩处
B.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那样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在夜里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向上
道芷阳间行 从小路
C.形容词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 原义为好,此处义为善待、交好
D.形容词作名词
君安与项伯有故 原义为旧的,此处义为老交情
E.使动、意动句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以(之)为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之)活下来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百余骑)跟从
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使(他)停止下来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使(关中)被攻破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长于臣(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吾)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其”)
六、固定结构
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2.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比,哪一个……”)
3.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七、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八、古代文化常识
坐席: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
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 张良)

不好意思答案太长,只能分开发

『捌』 高一人教版文言文必修一到必修四通假字及其解释有哪些

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 板:同内“版”;字版。容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

『玖』 人教版7年级上册语文言文实词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文
《世说新语》古今异义
1:儿女古义:子侄辈,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今义:指子女
2:因 古义:趁,乘,凭借今义:因为
3:文义古义:诗文 今义:文章的意思
4.去 古意:离开 今意:到、往
5.委 古意:丢 下、舍弃 今意:委屈、委托
6.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
7.引 古义:拉 今义:领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文《世说新语》通假字
1、尊君在不 “不”通“否” 读fou(二声)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文《世说新语》词类活用
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2、门外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3、寒雪日内集,内:名词作状语,在家里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文《世说新语》一词多义
1、则:A.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就是) B.学而不思则罔(就)
2、信:A.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守信)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3、日:A.谢太傅寒雪日内急(日子)B.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太阳)
4、是:A.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是,判断词)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代词)
5、时:A.元方时年七岁(当时)B.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
6、乃:A.去后乃至(才)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7、而:A相委而去(然后,就)
《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文《论语十二章》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悦”的古字,愉悦,高兴。
2、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3、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3]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文《论语十二章》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有朋自远方来:(朋)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彼此有交情的人。
为人谋而不忠乎:(忠)古义:做事尽心竭力。今义:忠诚。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书信,相信。
不亦君子乎:(君子)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饭疏食饮水。(水)古义:泛指冷水。今义:冷水和热水的统称。
《论语十二章》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诫子书》通假字
非澹泊无以明志:澹,通“淡”。

《诫子书》古今异义
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安静,精力集中。今义是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险躁则不能治性:险,轻浮。今义:危险,不安全。
淫慢则不能励精:慢,懈怠懒惰。今义:速度缓慢。[6]

《诫子书》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广,使动用法,活用为使……广的意思,即为增长的意思。
《狼》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增笑耳:止,同“只”。
《狼》词类活用
1、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2、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3、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动词,钻洞)。
5、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
6、[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盖上)。
7、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夫,宰杀牲畜卖肉的人)。
8、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傍晚)。
9、[弛]担持刀(形容词作动词,卸下)。
《狼》古今异义
1、去 (一狼径去)
古义:离开
今义 : 到某—地方
2、少(少时)
古义:稍微
今义 : 数量小
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
今义 :几何学的简称
4、耳(止增笑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5、股(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
今义: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
6、盖(盖以诱敌)
古义:原来是
今义:遮蔽、覆盖
7、弛(弛担持刀)
古义:卸下
今义:放松、松弛
8、薪(场主积薪其中)
古义:柴草
今义:工资
9、暴(屠暴起)
古义:突然
今义:强大

『拾』 人教版语文必修1,2 '3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一词多义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④qu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
⑤qu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⑥jué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
⑦jué 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二)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 以其无礼于晋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 佚之狐言于郑伯
(三)省略句
1.省主语
①(晋惠公)许君焦、瑕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烛之武)夜缒而出
④(烛之武)许之
⑤(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2.省宾语
①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
②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
3.省介词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六、固定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何……之有:表反问的句式,译为:有……的呢)
《 荆轲刺秦王》
一、 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粹”,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3)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5)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6)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8) 故振慑 同上。 (9) 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bīn xiànɡ) ,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10)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12)秦武阳奉地图匣 同上。 (13) 奉之 同上。 (14)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同上。 (15)卒起不意 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16) 卒惶急无以击轲 同上。 (17)卒惶急不知所为 同上。 (18)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二、 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 12个 ) (1) 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动词,亲近,接近。 (2) 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形容词,刻毒。 (3) 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 动词,解除,解救。 (4) 教 乃今得闻教 名词,指教,jiào。 (5) 敢 人不敢与忤视 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6) 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动词,回来。 (7) 还 秦王还柱而走 动词,通“环”,绕。 (8) 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 名词,资财、钱物。 (9) 振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动词,通“震”,害怕,恐惧。 (10) 图 图穷匕首见 名词,地图。 (11) 室 拔剑,剑长,操其室 名词,剑梢。 (12)诏 非有诏得不上 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13)被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动词,遭受。 三、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5)左右既前 同上。 (6)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7)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8)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9)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2 (10)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1)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12)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 (13)乃欲以生劫之 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四、 古今异义词 (1)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7)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8)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9)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10)秦王购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 五、 常见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以” ) (2)取之 ( 以 ) 百金 ( 省略介词“以” ) (3)欲与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 (4)待吾客与 ( 之 ) 俱 ( 往 ) ( 同上 ) (5)皆 ( 穿 ) 白衣冠以送之 ( 省略谓语 ) (6)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之 ) 留待 ( 省略介词宾语 ) (7)嘉为 ( 之 ) 先言于秦王曰 ( 同上 ) (8)乃 ( 穿 ) 朝服,设九宾 ( 省略谓语 ) (9)见燕使者 ( 于 ) 咸阳宫 ( 省略介词 ) (10使 ( 之 ) 毕使于前 ( 省略兼语 ) (11) 群臣侍 ( 于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省略介词 ) (12)献 ( 于 ) 秦王 ( 省略介词 ) (13)比 ( 于 ) 诸侯之列 ( 省略介词 ) (14)而 ( 按 ) 秦法„„ ( 根据文意省略) (15)皆陈 ( 于 ) 殿下 ( 省略介词 ) 3、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 4、 倒装句 (1)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2)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3)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4)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定语后置 ) (6)群臣侍殿上者 ( 定语后置 ) (7)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 5、固定结构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3)将奈何 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4)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 ( 东西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 “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5)将军岂有意乎 表反问,是否„„呢。 (6)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7)仆所以留者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8)事所以不成者„„ 同上。 六、成语典故 (1)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 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亦作怒发冲冠。 (4)图穷匕首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5)无可奈何: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6)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7)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
《鸿门宴》
一一一一、、、、通假字通假字通假字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 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 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却。 却,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二二二、、、、虚词实词虚词实词虚词实词虚词实词 (一)实词: 1.飨土卒(飨;犒劳) 2.夜驰之(之:到,往) 3.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4.从沛公(从:跟从) 5.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6.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7.与臣游(游:交往) 8.吏民(籍:登记) 9.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10.具言(具:详细,完备) 11.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12.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13.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14.坐须臾(须臾:片刻) 15.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16.督过之(督过:责备) 17.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1.固不如也(固:当然) 2.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3.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4.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5.因言曰(因:趁机) 6.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7.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8.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9.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10.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11.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三三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1.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 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四四四四、、、、文言句式文言句式文言句式文言句式 ((((一一一一))))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二二二二))))省略句省略句省略句省略句:::: 1.沛公军(于)霸上。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为(吾)击破沛公军。 4.具告(之)以事。 5.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 6.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7.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8.还军(于)霸上。 9.项王受璧,置(之)于坐上。 10.竖子不足与(之)谋。 11.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12.如彘肩上 ((((三三三三))))被动句被动句被动句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四四四四))))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辞为? ((((五五五五))))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五五五五、、、、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六六六、、、、一词多义一词多义一词多义一词多义 ((((一一一一))))为为为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 动词,是, 使子婴为相 动词,做,担当, 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 谁为大王为此计 动词,出,制定, 且为之奈何 动词,对付, 何辞为 句末语气词,呢, 为击破沛公军 介词,替,给, ((((二二二二))))故故故故 故听之 连词,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 副词,特意) ((((三三三三))))辞辞辞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未辞也(告辞,辞别)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四四四四))))幸幸幸幸 妇女无所幸(宠幸) 故幸来告良(幸而)

阅读全文

与语文必修一人教版通假字归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