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让语文课情境式导入语更精彩
如何让语文课情境式导入语更精彩
情境式导入语是语文课导入语的常用形式,它通过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感意境,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文采美
唯有文采,才能使客观事物发出美学的光辉;唯有美学的光辉,才能产生美学的震憾。请听某教师在讲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的导入语:“公元1079年,在黄州,在赤壁,一代中国文化名人苏东坡向我们走来。他是在突破了官场上四面受敌的重围之后向我们走来的,也是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向我们走来的。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他一路狼狈,浑身疲倦……由此,黄州这个昔日的古战场便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次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和人生探讨,文学便注定要记下这一段悲壮的吟唱。苏东坡这位披枷带锁的文人,在苦难中,以其内心的高贯和屈辱的身体为我们注释了‘大江东去’式的雄奇奔放的生命意蕴。今天,让我们共同来领略东坡居士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段导入语,文辞优美,通过苏轼写“赤壁怀古”的历史背景的一个横断面加以文学叙说,展示苏东坡抵达黄州的遭遇与心境,让学生从课堂教学的一开始便感受到了历史的那种凝重与沧桑,为全课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情感美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作为语文教师,在导入语中应当具备强烈崇高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披文入情、以情动情。请听某教师在讲明代古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的导入语:“生活中,我们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家人欢聚,共享天伦,其乐融融。可是,当这些一旦离开,你会追忆那一份快乐、那一份热闹。常人如此,内心情感异常丰富的作家更是体会颇深。明代著名古文家归有光在寂寞凄凉的时光里,回忆起家中许多往事,历历在目,挥之不去,然物是人非,触之不及,情之所至,悲从中来,写下了‘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佳作《项脊轩志》。”这位教师讲这课时正值深秋,枯叶在教室门口打转,一束无力的斜阳懒懒地倚靠在讲台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饱含感情的导入语结束后,教室里异常寂静,导语的情与眼前的景诱发了学生的主观情感,这种情感又渗透到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使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情感交流融合,共鸣升华。
三、画面美
艾略特说:“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之象,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语文教师在情境式导入语中应当通过描述一系列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心临其境、情景交融。某教师在讲授《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在黑板上挂出周总理的遗像后说:“1976年1月8日,为人民劳累了一生的周总理去世了。他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中,红旗覆盖着他的身躯。1月11日,周总理的遗体送八宝山火化,披着黑纱的灵车,缓缓地开出来了。那年冬天特别冷,寒风猛烈地吹着,但是首都几十万人涌上了街头,默默地站在人行道的两旁,等待着,等待着,等待着灵车开来,向敬爱的周总理送别。人们心里明白,从今以后,再也看不到周总理慈详的面容,再也听不到总理那亲切的声音了。十里长街到处是白花,就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低低地哭泣。……同学们,你们没有经历那叫人悲痛、叫人心碎的日子,但是《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会叫我们知道当年的情景……”这段导入语紧扣课题,教师用富有浓郁感情色彩的描述,生动再现了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几组镜头。
四、音乐美
教师导入语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声韵、节奏、节调三个方面。“只有在音乐中,感情才被激动。”因此,语文教师的导入语中应表现“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云振”的音乐美。请听某教师在执教《长江三峡》时的导入语:“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长江,我们的母亲河,她不仅创造了壮丽的景色,也孕育了中华灿烂的文明,而长江上景色最为瑰丽多彩、最让我们魂牵梦绕的,还是三峡。千百年来,人们为三峡留下了无数的诗篇。杜甫写道‘众水会万涪,瞿塘争一门’,写尽了瞿塘峡水的赫赫声势;李端的‘巫山十三峰,皆在碧崖中’,则概叹了巫峡的缥缈朦胧。而同学们最为熟悉的,应该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如果说,历代诗人们描写了飞流直泻的三峡、烟雨苍茫的三峡,那么,刘白羽先生笔下的三峡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刘先生的笔触走进三峡、畅游三峡吧。”这段导入语,通过“采、概、大海、峰、中”等韵脚,加上教师抑扬顿挫的吟诵,在整齐与参差、抑扬与定格、铿锵与宛转中,形成了美的交响乐,使人浮想联翩,由声而入情,不知不觉进入了老师描述的艺术境界中。
Ⅱ 小学语文课怎么导入更好
分年级,
一二年级一视觉听觉为主,可以动画,视频,歌曲,故事
三四年级内以激发情趣为主,问题,谜语,一容种情况,老师的话,对话
五六年级要根据学生情况,可以一种思考,一种现象,当然也可以老师结合某事物讲话导入。
Ⅲ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有哪些
解题导入法
解题导入法是教师利用文章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来导入新课的方法,教师还可根据文章的题目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Ⅳ 小学语文课导入方式有哪些及举例
1、由精彩的描述导入
精彩的描述,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阅读兴趣,引起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自然进入文本。
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设计了如下的导语:我们喜欢春天。喜欢春风轻吻脸颊的轻柔,春雨淅淅沥沥的清爽,春花争奇斗艳的烂漫,小草鲜嫩逼眼的新绿……朱自清先生描绘的一幅幅春景图更是美不胜收,让我们来欣赏《春》,来体会春天的美好吧。
2、由轶闻趣事来导入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轶闻趣事兴趣浓厚。要投其所好,根据文本,选好与课文相关的轶闻趣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又引起了对文本的兴趣。
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我讲了文章的来历。唐代,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权贵,被贬为和州通判。按规定,应住衙门里三间屋子。知县是势利小人,见刘禹锡被贬,便多方刁难。先安排刘禹锡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很高兴,特撰写一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的举动气坏了知县,又把刘禹锡的住房调到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房子在河边,附近还有柳树。刘禹锡因景生情,又写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调到城中,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那么《陋室铭》一文有什么精彩的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3、从欣赏歌曲导入
歌曲以其优美的歌词、动人的旋律,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教学过程中,根据文本需要选择恰当的歌曲让学生欣赏,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自然导入。
如在讲《小巷深处》时,让学生欣赏歌曲《母亲》:“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儿,有人给你擦……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
不管你功劳多高,不论你成就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咱的妈。”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诉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们。这时,我满含深情地说:“母爱是无私的、博大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巷深处》去感受那真挚的爱。”
4、由观察插图导入
新编语文教材有很多插图,这一教学资源,常被忽略。要善于利用这一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巧用插图导入。这些插图形神兼备能帮助我们感知、理解文本。我们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形象描绘、合理想象,这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学习《周庄水韵》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文本中的彩图,要求学生描绘画面的景物:窄窄的河道漾动着斑斓的光点,纯朴的船娘摇着弯曲的木橹,小小的蓬船从圆拱石桥划出,悠然滑进方形石桥……
通过插图学生对周庄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自然导入: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赞叹“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周庄的美让中外游人神往,让我们走进周庄去感受她独特的美。
5、由温习相关诗词导入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还可以通过温习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诗词来导入,这样,既巩固了古诗词,又初步感知了文本,自然导入内容。
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与乡愁有关的名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积极思考回答踊跃:“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词的联想积累,唤起了学生们的情感。我因势利导,满含深情地说:“离乡在外的游子,日夜思乡念亲。乡愁像一弯月,钩起一串串回忆;像一条蚕,咬噬着那颗孤独的心,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感受《乡愁》。”
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导入
提高教学质量复的方法颇多,制我们要因材施教,实事求是地采取适合本校条件、情况的具体措施来完善常规教育教学。然而,提高自我,研究课标,活化教材,融洽师生关系,活跃教学气氛,优化课堂结构,狠抓落实,始终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只要付诸具体行动,持之以恒,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Ⅵ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有哪些
具体而言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情境型 指教师根据文本的意境,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想象优美的意境,体验美好的情感.简言之,通过导入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描写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教材所描绘的情境,无疑对优化课堂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中受到感染,教师就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在阅读课的导入中时常是通过营造出一种气氛,或再现一个场面,从而把课文描绘的意境再现出来,把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和追求美的情趣激发出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顺利进入到课文学习中去.
1、看图导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每一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配有教学挂图,通过网络资料还可查阅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它们作为直观教材,比形象的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可以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导入时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2、 借助媒体导入 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现代的课堂趋向于“声情并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我们的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创设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
3、意境导入 也称激情导入,在教学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时,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 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名师在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抒情散文时,常常用一段富有诗情画意的导语,将学生带入课文的那种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处于一种良性的情感准备状态.如孙双金老师在教《春望》一诗时的导入:“同学们,今天孙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课件出示《春望》全诗)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叛军攻入长安城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都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在第二年的春天杜甫来到长安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接着配上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春望》.孙老师用短短的几句话作为导语,却震撼了全班学生的心灵,同时在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很快进入诗情诗境.
(二) 质疑型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运用提问质疑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质疑激起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达到以趣促思的目的.在质疑的同时,适当运用悬念,还能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问题是思维的开端,一个恰当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南宋时的教育家陆九渊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问号.”
1、提问导入 它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来进入课堂.教师可对学习内容进行提问,通过设立一个疑点激发学生的思考,也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迅速进入新课.如邱老师在教《海底世界》一课时,一走进教室就用兴奋的目光扫视学生,然后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学生说:“喜欢”邱老师兴致勃勃地说:“我也喜欢大海,大海是那样的辽阔美丽,望着这美丽的大海,我忽然产生一个想法:这大海的深处是什么样子呢?当学生说也想知道时,邱老师相机诱导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海底世界》,它将向我们介绍海底深处许多新鲜、有趣的事,那么海底究竟什么样呢?让我们来细心读课文吧!”在本案例中,邱老师一进课堂便向学生提问,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调动着学生的思维能力,诱导着学生由疑而思.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2、悬念导入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好奇心更强,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吊起学生的胃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上例中邱老师设置的“大海的深处是什么样子?海底究竟什么样呢?”激发起学生急于探索海底世界的兴趣,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巧设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吸引到悬念上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激趣型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
Ⅶ 语文课的导入方法都有哪些越多越好!
1、由精彩的描述导入
精彩的描述,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阅读兴趣,引起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自然进入文本。如:我们喜欢春天。喜欢春风轻吻脸颊的轻柔,春雨淅淅沥沥的清爽,……朱自清先生描绘的一幅幅春景图更是美不胜收,让我们来欣赏《春》,来体会春天的美好吧。
2、由轶闻趣事来导入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轶闻趣事兴趣浓厚。要投其所好,根据文本,选好与课文相关的轶闻趣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又引起了对文本的兴趣。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可以先讲文章的来历。
3、从欣赏歌曲导入
歌曲以其优美的歌词、动人的旋律,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教学过程中,根据文本需要选择恰当的歌曲让学生欣赏,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自然导入。如在讲《小巷深处》时,让学生欣赏歌曲《母亲》。
4、由观察插图导入
语文教材有很多插图,兼备能帮助我们感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形象描绘、合理想象,这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周庄水韵》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文本中的彩图,要求学生描绘画面的景物。
5、由温习相关诗词导入
可以通过温习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诗词来导入,这样,既巩固了古诗词,又初步感知了文本,自然导入内容。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与乡愁有关的名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课文导入的作用:安定学习情绪;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沟通师生情感;明确教学目的;确定全课基调。
Ⅷ 小学语文课有何好的导入方法
具体而言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情境型 指教师根据文本的意境,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想象优美的意境,体验美好的情感。简言之,通过导入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描写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教材所描绘的情境,无疑对优化课堂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中受到感染,教师就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在阅读课的导入中时常是通过营造出一种气氛,或再现一个场面,从而把课文描绘的意境再现出来,把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和追求美的情趣激发出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顺利进入到课文学习中去。 1、看图导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每一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配有教学挂图,通过网络资料还可查阅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它们作为直观教材,比形象的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可以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导入时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2、 借助媒体导入 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现代的课堂趋向于“声情并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我们的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创设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 3、意境导入 也称激情导入,在教学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时,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 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名师在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抒情散文时,常常用一段富有诗情画意的导语,将学生带入课文的那种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处于一种良性的情感准备状态。如孙双金老师在教《春望》一诗时的导入:“同学们,今天孙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课件出示《春望》全诗)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叛军攻入长安城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都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在第二年的春天杜甫来到长安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接着配上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春望》。孙老师用短短的几句话作为导语,却震撼了全班学生的心灵,同时在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很快进入诗情诗境。 (二) 质疑型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运用提问质疑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质疑激起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达到以趣促思的目的。在质疑的同时,适当运用悬念,还能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问题是思维的开端,一个恰当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南宋时的教育家陆九渊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问号。” 1、提问导入 它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来进入课堂。教师可对学习内容进行提问,通过设立一个疑点激发学生的思考,也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迅速进入新课。如邱老师在教《海底世界》一课时,一走进教室就用兴奋的目光扫视学生,然后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学生说:“喜欢”邱老师兴致勃勃地说:“我也喜欢大海,大海是那样的辽阔美丽,望着这美丽的大海,我忽然产生一个想法:这大海的深处是什么样子呢?当学生说也想知道时,邱老师相机诱导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海底世界》,它将向我们介绍海底深处许多新鲜、有趣的事,那么海底究竟什么样呢?让我们来细心读课文吧!”在本案例中,邱老师一进课堂便向学生提问,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调动着学生的思维能力,诱导着学生由疑而思。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2、悬念导入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好奇心更强,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吊起学生的胃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上例中邱老师设置的“大海的深处是什么样子?海底究竟什么样呢?”激发起学生急于探索海底世界的兴趣,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巧设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吸引到悬念上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激趣型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一堂生动的语文课离不开学生浓厚的兴趣,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维护学生学习动机,达成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进课文中,才能转化成巨大的动力。在教学中,可以用生动活泼的故事、寓言、谜语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讲故事导入 精彩的故事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对学生而言,则更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倾听欲望,因为喜欢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从儿童时期到少年、青年、老年,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人们沉醉其中、乐在其中。小学生更爱听故事,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甚至教师自己根据教材编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例如,《太阳》一课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寻自然奥秘的愿望。《将相和》一文用“和氏璧”的故事导入,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所以,语文老师应该独具慧眼,善于发现课文中的相关故事题材,或与课文题目相关、或与作品的主人公有关、或与课文中介绍的某一山川景物有关的故事,都可以作为“课堂导入”先行讲述,讲述时,在语言上应注意做到形象生动,做到声情并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由于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持久性差,因此,所讲故事要短小精悍,人物事件要高度集中,而且还要融知识性、趣味性、启迪性于一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故事的魅力。 2、谜语(游戏)导入 猜谜语是小学生特别喜爱的一项游戏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某一知识点编成谜语而导入新课。如袁晓君老师上《青蛙》一课,先让学生猜青蛙的谜语,当学生猜对时,老师在黑板上画青蛙简笔画并板书课题“26 青蛙”。这样的导入自然有趣,既可以调动儿童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 知识型 1、启动原有认知导入(复习导入) 即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或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导入新课的方式。例如学习《新型玻璃》这一课可以这样导入:玻璃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同学们知道玻璃有哪些种类以及各有什么用处吗?让学生自由回答后揭示课题。启动原有认知导入新课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而且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复习、联系旧课或已有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 以旧启新、以故引新、温故知新,有时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地去学习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也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2、简介背景、作者导入 对于那些社会背景距现在较远,寓意含蓄,学生不易理解的课文,而了解写作背景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于这类课文,可先直接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者或背景,然后再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加深理解。中国历来有“知人论世”的传统,并且课文中的许多作者无论是文章还是人品都堪称学生学习的典范,导语以此为切入点,必使学生对作者肃然起敬,从而愿意走进作者,渴望读他的文章。如《春望》的导入,孙老师通过诗人、背景的简介,即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学诗的热情,又为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做了铺垫。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背景材料层层铺垫,相关材料互相渗透,有时学生会很容易理解到文章的精髓,语文课堂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五) 释题型 释题,就是引导学生从分析理解课文题目入手,由题目生发开去,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揭示文章的主旨,有的能引起联想,内涵极为丰富,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如《只有一个地球》《草船借箭》等课文的课题往往是文章的重点,具有广博的含义。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从探讨题意入手,通过抓住课文题目的关键词语,进行“借题发挥”,引导学生分析课题,从而导入新课。从课题导入课文,一般能让学生迅速地抓住重点,把握中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六) 直观型 即运用实物实景导入。这种导入方法适合于讲授直观的、能看到差别的教学内容。如《蓝树叶》《荔枝》等课文以实物导入,能吸引学生的视线,可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真实可信。实物还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在学习课文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便于理解。 (七) 直入型 也称开门见山导入,就是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说明新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程序。如教师进入课堂后就板书课题,告诉学生今天上哪篇课文,请打开教材多少页。这类直白式的导语多用在所上新课与前面的课文联系不紧或受时间限制不宜过多讲解时采用。这种导入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但启发性、趣味性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