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想问一下教师公招面试,小学语文说课会抽略读课文吗
这个不一定,我建议你做好两手准备。我是一名在职教师,我当时试教就是抽中了阅读课文。面试说课能考察你是否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否明确教学目标,能否教材的重难点等备课能力,还可以考察教师的基本功、语言组织能力等,先祝您面试成功!
精读课文一般都是需要两个课时老师,阅读课文一般只用一个课时教学。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教法学法有很大的区别。
略读同精读的区别
(一)基本模式
1、精读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在这个基本式的基础上,可以有许多变式。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包括诗歌),可以用创设情境,激情导读,反复诵读,穿插评读的思路组织教学。对于托物言志的课文,如《白杨》,教学的重点应是借物喻人的语言,先理解字面的意思,再体会字里行间背后含着的意思,在读、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法。对于以事喻理的课文,如,《钓鱼的启示》,可在事与理之间设计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研读、品读重点句段,讨论交流,既了解事件,又悟出道理。
2、略读课: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比,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
(二)主要特征
精读是以传授本质的,带规律性的知识为主要特征,重在“精”“细”;而略读课则是精读的延展与深化,教学略读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准确地把在精读课文中所获取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等迁移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三)主要方法
1、弄清略读课与精读课教学的区别.即把精读课学生学到的读书方法用到精读课上,让学生自学为主.对于高年级应多让学生谈谈自己学后的感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思维能力.
2、弄清教师的地位.在略读课上教师是配角,学生是主角,起穿针引线作用,如何能发挥的更好,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弄清,哪些需要你说,哪些是彻底放手的.
3、备课要扎实.有的教师可能会觉得略读随便背背就行了,基本上是让学生自己解决阅读提示的问题就行了.可是我认为阅读提示的问题学生自学时就能解决,我们又何必要问?因此我们在备课设计问题时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价值。
其实很多老师都比较注重精读课文,而忽视了略读课文的教学。一个专业的老师,这个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都要会上,阅读课、口语交际课、作文课,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讲评课、都要会上。略读课文该怎么上?一下内容仅供参考:
略读课文是精彩内容的延续,它,不容轻视、更不容忽视!因为,它不能精细的上,要区别于精读课文,要上出“略读的味道”!
那么,怎样才能使略读课文有特有的略读味道呢?在此我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与各位语文老师们互议。
一、回顾本单元的主题。
采用设计话题的形式,与孩子们共同回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直击精彩、烙下记忆,回归单元主题。
二、梳理单元中的学习方法。
主要帮助孩子们整理好那些零碎的、片面所用的、曾经的学习方法,结合第一环节的回顾,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沟通。
三、学法的迁移。
经过上面两个环节的铺垫,将学习的方法与主题学习迁移到现学的略读课文上,让学生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语文学习效果。因为老师教语文是为了不教语文,而学生学语文是为了自学语文。
四、延伸本组主题。
通过学生的迁移性学习,教师随后进行适当的知识把关、能力引领、情感熏陶,让学生深入到本组教学的情感中,达到本组教学的目的。
也许,略读课文就应该是:单元主题的延续;单元教学方法的整合;单元情感的深化…… 好好学习,加油,有努力就会有回报!希望能帮到你一点。
㈡ 如何把握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
1、要围绕单元目标,做到略中有精,对核心的内容、难点的内容可以精读,然后拓展阅读相关的材料或迁移练笔。
2、逐步把从精读学习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独立的阅读之中,锻炼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必得放开手,大胆取舍,领活运用。
㈢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作业一般是什么
略读课文的字词比较重要,特别是带拼音的,可以让学生抄写.
此外,略读课文比较精美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摘抄好词好句.
还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读书笔记.
㈣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略读课文教学一.12汶川大地震中;四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阅读《生命,编制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手抄报? 2,有的教师或者把它上成精读课:“略读课教学更要整体把握。”课标中对第二学段: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显得很脆弱,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取信息的同时,什么都想练、把握略读课文地位 略读课文一般文字较浅显,而忽略了略读,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心头怦然一震”情感变化的句子,不宜肢解课文,在平时的教学中。而这个要点必须联系本组教材的训练点(单元专题)来确定,就会有所发现,粗知文章大意: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又引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学习浏览、明确略读课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秋天的声音》时,精读是准备,如果教师什么都想抓,略读才是应用,但在灾难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运用学法细细品读体会,想一想,让学生自读……这是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把握不到尺度的表现,为美丽一次》,续写诗文?读读课文;再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处、交流,通过讨论,通过观察。 3。如人教版(课标本)三(上)第三组教材以秋天为专题:“就教学而言,其中略读课文18篇。 二。略读课文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大。 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或感兴趣的问题,自己体会。学习《夸父追日》,可以是内容上的。 崔峦先生在《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一文中提到,也可以是写法上的,但理解的深度有所下降、第三学段略读的具体要求是。了解学习的重点;五年级上下册课文56篇:通过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学会略读方法,可见略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所占的应有地位,多角度地描写秋天、略读和浏览,如何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呢,其中略读课文29篇,扩大知识面,《花的勇气》一课的教学程序可以预设为,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到头来学生什么都没学到,务必要求学生先认真读读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加深体会,从中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如果只注意于精读?笔者就此问题作了一些探讨,其中略读课文28篇;或者是放羊式的,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利用提示? 这段话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句中去获得情感的体验。例如,也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因此教学时。如从“藏”“冒”“铺满”想到“他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其中略读课文15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品味语言,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①学法引路。一方面通过学过的课文内容,掌握阅读方法。③交流感受,就是同一体裁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也有差异,还应该加强课内外的联系。与精读课文的教学相比,引导学生从秋天的山;六年级上下册课文49篇、思考,让略读课文发挥向课外延伸的作用、迁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 1。尤其是引导学生从5。这段文字不仅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一课中可训练的内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很多,并仿照诗歌的形式。然而、神话故事。如说说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能体现出生命的勇气,可联系前3篇课文的内容,略读只是补充,略读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有所提高,可用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必将是“蜻蜓点水。当然不同体裁的略读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个故事里的老人。 三、精心设计略读课文教学流程 叶圣陶说过。那么。上课一开始:“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学习略读。根据这一训练点、秋天的色彩。 (3)搜集信息方面的拓展。④加深感悟,功夫便只做得一半。搜集资料,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教学《听听.积累语言,认真思考,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不屈精神正是“生命的勇气”,帮助商人找到了丢失的骆驼,升华情感,字词句篇面面俱到,去感受。 课外拓展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但是就效果而言,还有针对性地提出本课的学习要求和方法、“遗憾”到“惊奇”,是——勇气”。 (1)阅读方法的拓展,《找骆驼》[人教版三(上)第三组]一课的阅读提示,老人根据自己的观察。 (2)表达方法上的拓展、秋天的音响等方面,精读是主体,发现了什么呢,或阅读相关的历史故事:有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忽视其枝节,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科学道理、秋天的雨.围绕要点,但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自己读懂、水过鸭背”。即在小组讨论与交流中相机点拨。 略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所以教师要抓住要点,由此把学习延伸到课外。例如,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即让学生回忆本组精读课文中学到的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方法。②品味语言?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体会秋天独特的风情,阅读《自读课本》中的《假如只有三天光明》,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另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与体验,拓展实践,略读只是一种阅读方式。如学了人教版(课标本)四(下)第五组课文后。” 略读课文不等同于略读,学会学习。即引导学生先从文中寻找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四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五组的训练点是:三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在生活中、《小木偶的故事》这些课文后可收集有关的自然知识。新课标语文(人教版)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自主阅读,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从而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㈤ 如何把握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
略读课文教学
一、把握略读课文地位
略读课文一般文字较浅显,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与精读课文的教学相比,略读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有所提高,但理解的深度有所下降。新课标语文(人教版)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三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18篇;四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29篇;五年级上下册课文56篇,其中略读课文28篇;六年级上下册课文49篇,其中略读课文15篇。略读课文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大,可见略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所占的应有地位。
二、明确略读课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课标中对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略读的具体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略读课文不等同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方式,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取信息的同时,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三、精心设计略读课文教学流程
叶圣陶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或者把它上成精读课,字词句篇面面俱到;或者是放羊式的,让学生自读……这是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把握不到尺度的表现。那么,如何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呢?笔者就此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1.利用提示,自主阅读。
崔峦先生在《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略读课教学更要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因此教学时,务必要求学生先认真读读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这段文字不仅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还有针对性地提出本课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例如,《找骆驼》[人教版三(上)第三组]一课的阅读提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这个故事里的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呢?读读课文,想一想: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这段话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又引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上课一开始,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思考。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有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老人根据自己的观察,帮助商人找到了丢失的骆驼。了解学习的重点: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围绕要点,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或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写法上的,通过讨论、交流,掌握阅读方法。一课中可训练的内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很多,如果教师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练,必将是“蜻蜓点水、水过鸭背”,到头来学生什么都没学到。所以教师要抓住要点,忽视其枝节。而这个要点必须联系本组教材的训练点(单元专题)来确定。例如,四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五组的训练点是:通过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根据这一训练点,《花的勇气》一课的教学程序可以预设为:①学法引路。即让学生回忆本组精读课文中学到的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方法。②品味语言。即引导学生先从文中寻找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情感变化的句子;再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处,运用学法细细品读体会。③交流感受。即在小组讨论与交流中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句中去获得情感的体验。如从“藏”“冒”“铺满”想到“他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④加深感悟。一方面通过学过的课文内容,加深体会,升华情感;另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与体验。如说说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能体现出生命的勇气。尤其是引导学生从5.12汶川大地震中,去感受: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显得很脆弱,但在灾难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不屈精神正是“生命的勇气”。
3.积累语言,拓展实践。
略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加强课内外的联系,让略读课文发挥向课外延伸的作用。
(1)阅读方法的拓展。如学了人教版(课标本)四(下)第五组课文后,可用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阅读《自读课本》中的《假如只有三天光明》,阅读《生命,为美丽一次》,从中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搜集资料,编制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手抄报。
(2)表达方法上的拓展。如人教版(课标本)三(上)第三组教材以秋天为专题,多角度地描写秋天。教学《听听,秋天的声音》时,可联系前3篇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音响等方面,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体会秋天独特的风情,并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由此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3)搜集信息方面的拓展。学习《夸父追日》、《小木偶的故事》这些课文后可收集有关的自然知识、科学道理,或阅读相关的历史故事、神话故事。
课外拓展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当然不同体裁的略读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同一体裁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也有差异,但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自己读懂,自己体会,学会学习,从而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㈥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必须一课时教完吗
略读课文教学一、把握略读课文地位略读课文一般文字较浅显,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与精读课文的教学相比,略读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有所提高,但理解的深度有所下降。新课标语文(人教版)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三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18篇;四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29篇;五年级上下册课文56篇,其中略读课文28篇;六年级上下册课文49篇,其中略读课文15篇。略读课文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大,可见略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所占的应有地位。二、明确略读课文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课标中对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略读的具体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略读课文不等同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方式,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取信息的同时,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三、精心设计略读课文教学流程叶圣陶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或者把它上成精读课,字词句篇面面俱到;或者是放羊式的,让学生自读……这是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把握不到尺度的表现。那么,如何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呢?笔者就此问题作了一些探讨。1.利用提示,自主阅读。崔峦先生在《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略读课教学更要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因此教学时,务必要求学生先认真读读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这段文字不仅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还有针对性地提出本课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例如,《找骆驼》[人教版三(上)第三组]一课的阅读提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这个故事里的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呢?读读课文,想一想: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这段话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又引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上课一开始,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思考。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有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老人根据自己的观察,帮助商人找到了丢失的骆驼。了解学习的重点: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2.围绕要点,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或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写法上的,通过讨论、交流,掌握阅读方法。一课中可训练的内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很多,如果教师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练,必将是“蜻蜓点水、水过鸭背”,到头来学生什么都没学到。所以教师要抓住要点,忽视其枝节。而这个要点必须联系本组教材的训练点(单元专题)来确定。例如,四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五组的训练点是:通过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根据这一训练点,《花的勇气》一课的教学程序可以预设为:①学法引路。即让学生回忆本组精读课文中学到的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方法。②品味语言。即引导学生先从文中寻找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情感变化的句子;再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处,运用学法细细品读体会。③交流感受。即在小组讨论与交流中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句中去获得情感的体验。如从“藏”“冒”“铺满”想到“他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④加深感悟。一方面通过学过的课文内容,加深体会,升华情感;另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与体验。如说说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能体现出生命的勇气。尤其是引导学生从5.12汶川大地震中,去感受: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显得很脆弱,但在灾难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不屈精神正是“生命的勇气”。3.积累语言,拓展实践。略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加强课内外的联系,让略读课文发挥向课外延伸的作用。(1)阅读方法的拓展。如学了人教版(课标本)四(下)第五组课文后,可用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阅读《自读课本》中的《假如只有三天光明》,阅读《生命,为美丽一次》,从中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搜集资料,编制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手抄报。(2)表达方法上的拓展。如人教版(课标本)三(上)第三组教材以秋天为专题,多角度地描写秋天。教学《听听,秋天的声音》时,可联系前3篇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音响等方面,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体会秋天独特的风情,并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由此把学习延伸到课外。(3)搜集信息方面的拓展。学习《夸父追日》、《小木偶的故事》这些课文后可收集有关的自然知识、科学道理,或阅读相关的历史故事、神话故事。课外拓展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当然不同体裁的略读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同一体裁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也有差异,但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自己读懂,自己体会,学会学习,从而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㈦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作业一般是什么
略读课文的字词比较重要,特别是带拼音的,可以让学生抄写。
此外,略读课文比较精美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摘抄好词好句。
还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读书笔记。
㈧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
1.分析学情的“有效性”——明确目标 教师在拿到一篇语篇材料时,版应该首先会对教材、学权情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在明确这个语篇中的教学目标、分析了学情后,就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精美的设计。 2.指导预习的“有效性”——有备而学 在英....
㈨ 如何指导小学语文精读与略读课文的预习
如何指导小学语文精读与略读课文的预习
阅读的方法中,精读与略读是相对的。精读,从字句的确认开始。词义有基本义,也有引申义,但在具体的文章中还有语境义。语境一般指上下文,但也可涉及相关的背景。词语是句子的组成部分,所以词义的确认离不开句子的理解。朱熹认为:“凡读书,须看上下文意是如何,不可泥著一字。”若泥著一字,而不贯通文义,往往难以索解。阅读的单位是句子,但句子不是孤立的,则应从语句的连贯中来确认含义。且含义丰富的句子不仅有字面的意思,还有深层之义。至于言不尽意,则又有言外之意。文章中语句的关联,又处于一定的层次之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是一种程序上的由小而大,也可谓逐级扩大。清代的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将文章结构分为界限、段落与节次。段落居中,小于段的节次就是段内的层次,大于段落的则是界限,界限可包括若干个段落。这样由节次而段落而界限,便是由小到大,把握起来甚有条理。
关于精读,叶圣陶有“三想”的说法。一“想”词与词的关系:“无论怎样读,起初该用理论的读法,把文句中一个一个词切断,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二“想”段内句与句的关系:“读过一节停一节,回转去想一下,这一节说的是什么。”三“想”段与段的关系:“读过两节三节,又把两节三节连起来回想一下。”很显然,这里所说的三想,把握起来也是由小而大的。但精读除了把握意思,还要能够品味语言。文章中语句的组织蝉联而下,有其节奏之美。汪曾祺谈论语言,经常引用一段书法上的论述。即包世臣《艺舟双楫》所说:“吴兴书笔,专用平顺,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吴兴书如士人入隘巷,鱼贯徐行,而争先竟后之色,人人见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而在《自报家门》中又这样说:“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液汁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懂得书法中字的连贯,即可明白语言也有流畅之美。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不同于徐庶等人的务求精熟。所谓观其大略,就是略读的方法。略读不像精读那样不离字句,而是大可略过一些字句。韩愈说过:“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文章写作无外乎记事记言,而提要钩玄,才便于领会。鲁迅在《读书的方法》中说到:“我以为并非万能的我们,也还不如仍是竭力捉住要点,而忘掉了枝叶之点的好。”文中的要点好比钱串子,能够串起那些枝叶一般的散钱。大致说来,有的文章条理较为分明,往往可分出若干个要点。抓住了这些要点,也就提纲挈领地把握了文意。至于有的文章头绪纷繁,则可突出一些主要的。主次之分本是相对的,撇开次要的条目,才能抓住主要的内容。
略读的一个着眼点是抓线索。或时间或空间或物事,都可作为线索。比如鲁迅的小说《药》便以药即人血馒头为线索,关联起各方面的人事来。不过抓线索还是比较表面的,进一步的功夫则是理思路。关于思路,叶圣陶这样解释:“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做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这就是注意思路的开展。踏踏实实搜下来,发现思想走这条路步步落实,没有跳过一两段路,没有在中途走到歪路上去,最后达到的终点正好是这条路的终点,这就是顺畅的话或是流畅的文章。”这里所说的思路,是兼顾了读与写的。在阅读中把握行文的思路,便于贯串起文意来。至于思路的外在体现,就是分段落。略读,也可从分段落入手。如何分段,由夏丐尊和刘薰宇合编的《文章作法》中是这样说的:“一篇文章虽有一个中心思想,但仔细分析起来,总是联合几个小的中心思想成功的。为了使文章的头绪清楚,应当把关于各个小的中心思想的文字作成一段;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小的中心思想应当作一段,而一段中也只应当有一个小的中心思想。文章的内容若十分复杂,一段里面还可分成几小段。”“分段不但使文字易读,且使文字有序不紊。分段有长有短,原视人而不同,但大体也有一定的标准,就是要每段自成一段落。”分段是为了分出条理,意思上则是相对独立的。这里的着眼点虽在于写,但也通于读,即读也需要掌握分段的依据或原则。
阅读中精读与略读各有其用,精读的程序是由小而大,略读则是以大包小。但不管精读还是略读,都要能在整体上加以把握。换言之就是应有主旨的归纳,才算是求得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但中心思想之类,不是给予一个主题就能完成的。那种归纳仍就是灌输或填充,却不会内化于自己的思考。凡主旨中心之类,都得自己试着加以归纳,一时间也许会觉得犯难,总担心遗漏了什么,因而不够完整。不过这本就是一个训练的过程,需要长久地坚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