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参考文献有哪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和语言的敏锐性。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朱自清先生在《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体会出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 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读书的过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一篇好文章,不经过反复阅读,就很难掌握其中的含义。读得越熟悉,领会越深,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也能更好地被学生所理解,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以指导学生读书为核心,要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
2. 大语文背景下的小学生策略答案
我认为学前学最合适。学前时间最丰富,孩子脑袋最灵活。给他们简单的启蒙经典教育最合适不过,年级越高,需要做的事情越多。妈妈总动员有很多大语文环境下的启蒙课,帮助宝宝更好的做好幼小衔接,培养语感和兴趣。
3. 如何培养小学语文中年段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
朗读能力是语文学科最为基础的能力之一。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习惯十分重要。学生通过朗读能够准确地掌握课文内容,感受文章中所描述的情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意图,也能够通过有效的朗读让小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小学中段学生在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上是一个关键时期,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方法促使小学中段学生在语文朗读中茁壮成长。
一、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从“要我读”转为“我要读”的良好的朗读意识。为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可以从加强学生对朗读作用的认识开始。其实,学生在识记理解文章方面,朗读比看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大声、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触动学生思维,充分地挖掘文章的灵魂所在。同时,朗读是提高演讲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能弥补言语的缺陷,锻炼口才,提高自已表情达意的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中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保证朗读时间
“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这就是说要想学生学会朗读,首先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然而,在有的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要真正让学生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要把更多的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因此,要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课堂上就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去掉那些繁琐的分析,努力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三、加强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应注重方法的指导,才能有目的地解题释疑。如果读而无法、读而不得法,那么就算读了又读,但那种味道还是难以深深地品味出来。因此,在朗读训练时,教师一定要灵活而有效地指导朗读,提示朗读的方法,及时进行点拨。
1.示范法:即通过教师的范读,促使学生模仿朗读,这是对中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一种有效方法。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声有色的朗读,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这些都会强烈地影响学生,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教师在范读时还要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朗读并不是对文章内容的简单复述,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比如: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等等。 朗读的技能技巧是练出来的。所以,对不同课文、不同段落、不同句子的停顿、语气、语调、语速等的处理教师要反复推敲,悉心指导。让学生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尤其是了解和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使学生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实践证明,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模仿,才能掌握朗读的技巧。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受教师感染的成分最高,所以,教师要把每堂新授课当作舞台,充满激情地表演,特别是范读时,声情并茂,有时加上自创的动作,以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声音去感染学生,这样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致,让他们乐于模仿教师的言行了。
2.比较法:即借助教师或学生不同的朗读方式比较,让学生从中领悟正确与否。通过朗读比较,进行情感和语调的对比,以提高学生朗读技巧。例如在老师范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老师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为什么?也可以在学生感觉困难的地方,适机指导朗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我读得怎样?还可以恰到好处地抓住契机介绍自己的朗读方法,说:“你们想知道我怎么读得这么好吗?告诉你们吧,我是边读边想象,我是把自己当做课文里的什么等。”这样便在平等、宽松的气氛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读书的方法。再如在几个学生朗读之后,可以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你认为他们中谁读得好?哪里读得好?他读得不好的地方你能读读吗?这样,通过学生之间的对比和互相切磋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例如在学习四年级课文《欲速则不达》时,文中有明显的几处表现齐景公的着急,可以请几名同学来读,读后让其他同学评选出读得最好的。通过对比评议,其他同学会发现齐景公的“急”、“十分着急”和“心急如焚”着急的程度应该逐渐加深,这样才能较准确地反映人物当时的心情。
3.情境法:即为朗读创设情境,结合恰当的导语,渲染合适的气氛,使学生耳语目染,自然入境。如用图片、背景音乐、故事铺垫、表演或多媒体等形式,对一些情节曲折生动,形象鲜明的课文可编制表演或制成课件,以借助手势、表情、动作、道具等,将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画面,以诱发学生读出真情实感。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的古诗《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以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接着,老师介绍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音乐与美文相得益彰,创设美的情境,陶冶情操,打造高雅的审美享受。
4.欣赏法:即组织学生聆听优秀的朗读录音,使他们感受朗读中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以及语言的气韵和美感,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巴金的《海上的日出》时,可以先播放本课的课文录音,让学生仔细倾听,感受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美丽景象,同时也感受语言之美。当学生感受到来自课文之美时,学习积极性自然也会提高。
四.注重朗读评价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有区别的,有的学生能够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却读得干巴巴的。我便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贯穿于朗读过程的始终,但不能作为主导。教师的评价具有导向作用,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要中肯,能启发学生的思考,给学生以提醒、暗示,要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评价有口头评价、暗示评价和分层评价。口头评价一般指教师上课时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激励学生投入朗读,敢于质疑、勤学好问。暗示评价指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无声的评价。它发自内心的,牵动着学生的心,这是一种被评价者最容易接受的评价形式,它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分层评价是指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朗读水平上的高低,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分层次的评价。比如对朗读基础较差的学生,着重从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评价是从“感知体验”方面着手。对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可从重读、轻读、语速、语调等方面进行“情感共振”的评价。
2、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突现学生思维火花的过程。教师要正确对待这些评价,既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他们的评价意见,又要注意使学生的评价不偏离课文,围绕文本及和文本相关的内容进行评价,还要注意规范学生的评价语言。
五、朗读与理解相结合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恶,通过小女孩的命运抒发出来,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教学时要使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使其自然地感受到亲切爱怜、压抑、愤懑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感情朗读。
六、朗读形式要多样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教学说明文,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童话,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教学散文,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教学对话多的文章,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锻炼口才……此外,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
总之,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保证朗读时间让学生多读,加强朗读的有效指导,注重朗读评价艺术和读悟结合,巧用多种朗读形式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获得朗读的技能技巧,从而形成言语能力,促进学生语感形成,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好培养方案,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地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4. 如何培养小学语文中年段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朗读训练是否有效,是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目前,朗读教学已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如人意。多数学生能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但能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的学生却是极少数。那么,如何强化朗读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极强。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还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高年级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但教师的范读仍很必要。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录音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实践证明: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二、充分保证课堂上读书的时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提高无不要求教师以教材为根本,以课文为依托。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语文课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然而,很多教师的语文课变成了一问一答的问答课。有的语文课上,教师一会儿让学生听录音,一会儿又让学生看影视,一会儿让学生去表演,学生朗读的时间少得可怜。还有的教师生怕学生对文本不理解,文章讲不透,不厌其烦地讲解,把学生朗读的时间变成了教师的演讲。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则自晓其义也。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讲解,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文质兼美,可读性强,人文性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章体裁、内容的不同,设计朗读的目标和要求不同?。说明文、科普小品文一般适用于介绍性的语气读,不宜进行朗读训练。而叙事写人的作品,言辞优美,故事情节曲折,感情变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语言华丽,感情色彩浓厚;古诗文和现代诗歌节奏感强,含义深远。这些题材的文章都适合进行朗读训练。一般说来,体现文章中心的段落和语句,最能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教师把这些内容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更能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每段内容进行朗读训练的目标也要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月光曲》最后三个自然段时,是为了启发想象,体会意境;指导朗读《燕子》一文的第二段时,是为了领会写作技巧及表达方法。 四、 积极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要使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美,教师就必须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创设朗读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有效地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以及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提示语等。我在引导学生读《荷花》一课第四自然段时,我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学生立刻被我的激情感染,想象自己也变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后,我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配乐表情朗读课文,学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中。引导学生读《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我采用煽情的“挑拨”提示语:“一儿不服曰”、“一儿扯着嗓门曰”、“一儿脚跺地曰”,让两组小儿的辩斗愈读愈激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学生也是在反复地读,但读的效果与我们平时机械的读截然不同。 五、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齐读、领读、轮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一般说来,低年级常运用轻声读、齐读,分角色读,以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年级宜采用个别读,默读,有利于静思默想,潜心思考。一节课中,教师可采用几种朗读方式交叉使用,但要以某一种方式为主。如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适合个人朗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或片段,则适合分角色朗读,如《陶罐和铁罐》;节奏感强,感情饱满的课文,尤其是诗歌,则可进行集体朗读;而词句艰深,含义深刻的课文,则需要教师适时范读或创设情境导读,如朱自清的《匆匆》。 六、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 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训练时引导学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来设计重音、停顿、语气和语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