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放羊的孩子小学语文

放羊的孩子小学语文

发布时间:2020-12-17 16:40:00

㈠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牧童》古诗资料

作品原文
编辑
牧童⑴
草铺⑵横野⑶六七里,笛弄⑷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⑸黄昏后,不脱蓑衣⑹卧月明⑺。[1]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⑴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⑵铺:铺开。
⑶横野:辽阔的原野。
⑷弄:逗弄,玩弄。
⑸饱饭:吃饱了饭。
⑹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⑺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2]

白话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创作背景
编辑
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3] [4]

作品鉴赏
编辑

文学赏析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

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

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5]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3] [5] [6]

名家点评
《唐诗鉴赏》:吕岩的《牧童》写尽了牧童的轻松闲适,一派无牵无绊的天然随意。[7]

作者简介
编辑
吕岩,一名岩客,字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号纯阳子,自

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吕洞宾本儒生,因科场不利,而转学道,隐居终南山,活动于关中等地。好以诗言内丹旨要,对钟吕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全唐诗》录存其诗四卷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第四册 文章《春雨沙沙》读后感

春雨沙沙读后感
春雨沙沙读后感
1.今天,我们全体师生去礼堂看了一部电影,叫《春雨沙沙》,这部电影使我记忆犹新。
电影主要讲了一位叫周志诚的老师在农村教物理。他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讲了第一节课。这节课吸引了班里所有的同学,同时也吸引了在室外放羊的孩子——谷雨。周至诚最终发现名叫谷雨的这个孩子有物理天赋。不但允许他带着羊上学,还帮着他参加县里和省里的比赛。多年后,让周老师引以为豪的谷雨在现代化的教室里用周老师当年的教具讲了第一堂课……
周老师知道谷雨吃不饱,就给他坐红烧肉、煮面条。自己却不舍得吃。周老师把自己的新衬衣给了谷雨,自己却穿补了又补得旧衬衫。
同时,谷雨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虽然出身贫寒,但他热衷于物理,成绩突出,并考了物理研究生,谷雨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周老师的帮助,终于完成了它的物理梦,也完成了周老师的承诺。
我们新世纪的小学生,也应像谷雨那样发愤图强,报答恩师,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2.我们常说母爱伟大,父爱如山,当我看了《春雨沙沙》这部电影后,使我感受到了师恩也是与父爱、母爱并存的一种恩情。
偏远的山村,泥泞的道路,一辆自行车,一双破布鞋,一盒实验道具,那是乡村教师周志诚的真实写照,他原本有一个很好的前程,但是他热衷于教育事业,放弃了大好前程,毅然来到了乡村教学。乡村艰苦的教学环境没有让他退缩,学生的求知欲让他看到了希望。
谷雨,一个放羊娃,家境贫寒,但是谷雨对物理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周老师毅然决定让这个孩子免费入学,并且用自己微薄的生活费给孩子买了学习资料。周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着谷雨。谷雨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刻苦认真的学习连续两次在省市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周老师的关心,谷雨的努力学习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十年后周老师因脑血管破裂永远离开了他所热爱的教学岗位,周老师离去了,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激励着下一代。
放羊娃谷雨由此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要以此来报答周老师的恩情,继续完成老师未完成的事业——让更多渴望知识的孩子有书读,有学上。改变着乡村,改变着孩子,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情。周老师的事迹,感召世人,虽然没有惊天地泣鬼神,虽然没有董存瑞、黄继光那样英勇壮烈,但是周老师的精神,照亮了乡村,激励着后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充满爱!
我们的教室宽敞明亮,我们的校园像花园,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心中充满了幸福,只有好好学习,这样才能报答为我们辛勤耕耘的老师们啊!
一名普通的老师,三尺讲台是他的所有,放弃优厚的待遇,一心一意的教学,是他的品质,而培养出的一批批学生却是他的一生幸福。多么可爱的人,多么令人敬佩的人!周老师虽然走了但精神永存。
老师对学生的情,是恩情?是亲情?是介于恩情与亲情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比恩情还要高,不是亲情胜似亲情,这种情感就是世间最无私的爱,师恩!
春雨沙沙,滴到土里,滋润万物;春雨沙沙,滴到心里,清透心灵;春雨沙沙,滴到脑海,唤起师恩……老师对我们的恩情,不单像母爱那样无微不至,不单像父爱那样慈祥、严厉,师恩是父爱和母爱结合起来的一种更高境界的情感。
来源于http://www.oh100.com/a/201202/59666.html

㈢ 小学语文卷子 第3、4小题 求答案

长城、羊、牧羊童、笛声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

作品原文编辑牧童⑴草铺⑵横野⑶六七里,笛弄⑷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⑸黄昏后,不脱蓑衣⑹卧月明⑺。[1]注释译文编辑词句注释⑴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⑵铺:铺开。⑶横野:辽阔的原野。⑷弄:逗弄,玩弄。⑸饱饭:吃饱了饭。⑹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⑺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2]白话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创作背景编辑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3][4]作品鉴赏编辑文学赏析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5]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3][5][6]名家点评《唐诗鉴赏》:吕岩的《牧童》写尽了牧童的轻松闲适,一派无牵无绊的天然随意。[7]作者简介编辑吕岩,一名岩客,字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吕洞宾本儒生,因科场不利,而转学道,隐居终南山,活动于关中等地。好以诗言内丹旨要,对钟吕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全唐诗》录存其诗四卷

㈤ 小学语文课本中狼来了的故事

从前,有个放羊娃,每天都去山上放羊。
一天,他觉得十分无聊,就想了专个捉弄大家寻属开心的主意。他向着山下正在种田的农夫们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农夫们听到喊声急忙拿着锄头和镰刀往山上跑,他们边跑边喊:“不要怕,孩子,我们来帮你打恶狼!”
农夫们气喘吁吁地赶到山上一看,连狼的影子也没有!放羊娃哈哈大笑:“真有意思,你们上当了!”农夫们生气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故伎重演,善良的农夫们又冲上来帮他打狼,可还是没有见到狼的影子。
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们又上当了!哈哈!”
大伙儿对放羊娃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谎十分生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
过了几天,狼真的来了,一下子闯进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极了,拼命地向农夫们喊:“狼来了!狼来了!快救命呀!狼真的来了!”
农夫们听到他的喊声,以为他又在说谎,大家都不理睬他,没有人去帮他,结果放羊娃的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1]
主要内容:一个孩子经常用狼来了去糊弄人,让大家都放下手中的工作去救他,但是到后来大家都不信任他了,当有一天,狼真的来了的时候,没人相信他,最后,他的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㈥ 狼来了的故事听过吗

对一个自故事或作品的理解其实不同人都会有不同的一些前提假设。或许是不同人自己已有的观念、思想、经验所决定的。
假定村民不知道狼是否真得来了,只是从少年的呼叫中去判断并做出行动,那就是一个信任被破坏的寓言故事。假定村民早就知道狼是否真得到来,纯粹是为了从少年处获利而做出的行动,则你的理解也是个不错的寓意。
但我还是更支持第一种假设的理解。因为我觉得更贴近生活常识。利益说还有点不足,故事中并没有交待村民能从少年的羊获得什么利益的情节;少年非富非贵非权,村民也似乎没有巴结少年的充分理由。以此比喻人心贪利并不恰当。

㈦ 狼来了的故事是那本书里的

《狼来了》来源于 伊索寓言《牧童与狼》。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搜集所有古希腊民间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七篇,由传教士带入中国的。

㈧ 六年级——语文园地三作文范文

<<狼来抄了>>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是一袭个放羊的孩子撒谎欺骗人们,导致羊最后被狼吃掉的故事。小时候,大人们每次讲完这个故事都会告诫我们说,做人一定要诚实,否则就会像那个放羊的小孩一样被狼吃掉。大人们的话是正确的,诚实是做人的根本。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很多情况下我们必须学会撒谎。适当的时候,我们要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一些善意的谎言能让我们以及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生活得更美好。
出于美好愿望的谎言,是人生的滋养品,也是信念的源动力。它让人从心里燃起希望之火,确信世界上有爱、有信任、有感动,因而找到更多笑对生活的理由。善意的谎言,是赋予人性的灵性,体现着情感的细腻和思想的成熟,促使人坚强执著,不由自主地去努力去争取,最后战胜脆弱,绝处逢生。生活中,经常能碰到一些善意而美丽的谎言,这些谎言构成了人生的另一种风景。它丰富了人们生活的情趣,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生活更愉快和美满。在灾难突然降临时的谎言,有时就是救命的谎言。

㈨ 1964年小学语文课文放羊的孩子神笔马良

哇,哈哈我小学的时候学过。好遥远啊……

阅读全文

与放羊的孩子小学语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