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语文课外阅读技巧 概括方面 小学 如何找关键词
阅读没有界限。因为有些题不标准。比如会跳舞的火炉,,就是内容。要有阅读技巧。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 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 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 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 划分层次:(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 总分总(掐头去尾)
7. 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 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 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 填写读书卡片。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4) 平叙(略)
11. 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 写作手法及作用:(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 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 句子含义: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6.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1) 承接上文。(2) 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 为后文作铺垫。
17.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气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三、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 实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自己多发挥!就能学好。。我有经验
❷ 小学语文课文说课时的注意点是什么
1、预读是必须的过程,只有在课前阅读的基础上,才有所谓“说课”的阶段;2、做课前阅读阶回段,应当答让学生找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这也可以说是所谓的“难点”3、每篇课文都有题目,因此,教师应先行考虑作者或编者为何要拟定这样一个题目?通过这样一个题目,作者或编者想要向读者揭示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这就可谓是“重点”;4、带领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和在以往学习过的课文中没有学到过的新的表达方式;所谓“关键词”,就是能够代表课文中每个段落核心思想或主旨的那个词;找到了“关键词”,也就找到了所谓的段落“重点了”;5、语文教学的重点不外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一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6、至于“教学过程”如何开始,如何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每个老师都可以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和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做自身有创造性的发挥。总之,能够实现上述两个“提高”教学任务的教学过程,都是好的教学过程。
❸ 小学一年级语文同步练习勾关键词
一年级是孩子学习的起步,可谓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孩子许多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在此时。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有待于我们父母去进一步引导,去发现,才能勾画出宏伟的蓝图。由刚刚入学时a、o、e都不认识,到一学期,既能读书又能写字,一年级老师的功劳可谓大。那么如何让每一个孩子学好语文,通过这一个月来对冀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的认识,我感触很深。
一、牢固掌握.拼音基础
拼音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必不可少的,它同传统的学习一样但又区别与传统。学习大纲里要求孩子们做到正确拼读音节,并不要求会默写,不等于学习拼音就可以放松,因为拼音是孩子今后识字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拼音学不好,那么孩子今后学语文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如何学好拼音呢?除了要学好声母韵母外,还要培养孩子的拼读能力。组织一些小游戏:让孩子准备声母韵母卡片,做拼读练习。久而久之,拼读就会成为一种能力,可以说这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
二、识字学习结合语境、抓反复
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识字量加大,要求孩子会认的字有356个,识字量加大,这是语文学习的一大难点。有些字含义不太具体,有些太抽象,孩子不易理解,记起来更是难。因此在学习中,把识字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除了让孩子采用自己的好方法,如抓字形、编儿歌、猜字谜等方法记字形外我还把字组成词语或句子,让孩子反复来读,以达到加深印象,记忆字音的目的。另外,根据自己孩子爱遗忘的特点,让他勤复习、抓反复,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三、用好《描红》书,让孩子写好字
写字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年级可以说是影响学生写字好坏的关键时期。每次写字之前,我都先让孩子观察、分析字形再写,我们一年级课本每课之后都有写一写,并且配有《写字描红》书,这样每课学完之后,及时完成《写字》书,父母要做到认真检查、指导,培养孩子养长良好的写字习惯,是很容易养成的。
四、把课文还给孩子
让孩子自己先去读
2.让孩子大胆去问
3.让孩子大胆去说
“说”是语文的一项重要基本功。一年级的“说”也是为今后的写打基础。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深化了孩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年级的孩子年龄较小,辅导他们学习语文,要注意方方面面,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培养能力,而且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只是我做为家长的一点个人体会,还有更多的好办法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学习沟通交流。
❹ 小学语文抓住关键词方法是概括法吗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第38课《望梅止渴》中的课题:望梅止渴,就是一个中心词,也是全文理解上的关键词语,掌握了这个词语,就能够带动学生对于全文的理解。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第40课《责任》,课题“责任”这个词语就是全文围绕的主题。小男孩不慎砸坏了邻居家的玻璃窗,用劳动还钱来弥补过失。这篇课文向我们传递的就是要有责任心和责任感。因此,课文用“责任”为题,结尾还通过小男孩的话凸显了主题“……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这一词语的理解,全文的主旨也就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了。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9课《医生的心思》一文中,“心思”就是一个统领全文的关键词语。抓住了这个词语进行提问:谁的心思?什么心思?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心思?然后再让孩子从文章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和线索,来解答这几个问题,那么“医生的心思”就会显而易见地被孩子们把握住了。再有文章中还有3个也是相对关键的词语:简练、简洁、简短。这三个关键词从另一个角度对于医生的心思做了注脚,让医生的一心为病人着想,不想浪费不必要时间在反反复复的病情描述上的心思,轻而易举地被学生掌握了!
类似的还有很多,课本里几乎不胜枚举,二下的《掌声》、三上的《全神贯注》、《起死回生》;四下的《列车上的“人造屏障”》等等都是抓住了关键词就可以得到把控全文的结果的。所以,希望孩子们能够培养自己的一双慧眼,能够在阅读文本中找到“关键词”,能够准确地寻找到关键词,将为你的阅读题目提高至少五分左右。可不要小瞧了关键词的作用哦!
找到关键词后做什么?
1、围绕关键词提问,凡是跟关键词相关的内容都可以提问。用提问的方法就能够找到文本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2、把关键词和文本中的人和事件想联系,整理成通顺的句子,你会发现围绕关键词和文本主人公以及事件所组成的句子几乎就可以表达全文的主要内容。不信你试试看!
3、关键词和阅读题中的后两道题目直接相关,把关键词放到阅读文章的最后两道题里,共同思考,你会研究出关键词就是一把钥匙,可以解答那两道各分最高的题目哦!这个可是个秘密,别怪我没告诉你哦!
关键词藏在哪里?
1、课题上。
2、人物的语言中。
3、开头第一小节,或者结尾最后一节。
4、过渡句或者过渡段中。
需要提示的是:无论关键词在哪里,你不找它,它是不会自己出来到你眼睛里的,一定要仔细看文章才能找到哦!
❺ 小学语文中,关联词有哪些
虽然……抄但是……
尽管…袭…还是……
尽管……但是……
…… 却……
……然而……
……但是……
如果……就……
要是……那么......
即便…...也……
❻ 小学课标中的关键词具体指什么
一、关于“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 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 、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第一,对话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传统的教育 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是"告诉"者,学生 是"理解"者;老师 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 是信息 的接受者。学生 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聆听"老师 的教导。而对话则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
第二,对话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和教师自己的理解,生硬灌输给学生,这种灌输带有强制色彩:学生 的阅读理解不能越雷池一步,必须按照教参和老师 的规定、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其结果是造成了学生对课文内涵把握的千篇一律,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然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 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识储备,肯定会对课文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语文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 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 和启示。 这里比较难理解的是师生和文本的对话。有老师 问:文本是客观事物,人能够和它对话吗?我们不妨用具体的课文来代替文本的概念,进而准确理解这一阐述。一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我们来阅读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来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也就是和作者的一种间接对话。当我们读懂了文章,也就是和作者达成了心灵沟通,取得了情感共鸣。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所谓的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笔者的理解就是:学生 、教师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共同进人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对文本中的思想内涵进行个性化解读。
二、关于“互动”
互动也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用语词。所谓互动,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在新课程改革中,它的意义有了升华和丰富。笔者理解,教育 教学中的互动就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它既是校园里一种人际关系的反映,又是一种实践活动的形式。互动有两个要素不可或缺:
其一,互动必须是民主的、平等的。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互相推动。试想,一个生命个体总希望控制另一个生命个体,或凌驾于其他群体之上,他们之间怎么可能有互动呢?例如,一个小学班主任 ,以各种严厉的手段管理自己的班级,对学生动辄批评训斥,学生对他望而生畏,那么他和学生 之间永远不可能有互动。由此可见,互动实际上是民主精神在教育 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 其二,互动必须是积极的、自主的。互动不存在任何"被动"的因素,它必须是双方自觉自愿、积极参与的一个过程。
教育教学中的互动,主要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即在教育 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改变了传统的老师控制课堂、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而是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 也给老师 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生生互动,则是学生 之间摆脱了“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互相推动,从而共同提高学习效益。
三、关于“整合“
整合就是将系统中的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发挥出系统更大的功能。它的核心内涵是打破原有各要素之间的封闭状态,促进各要素之间的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
❼ 小学语文论文,要有关键词和内容提要的那种,急,在线等。
浅谈小学低年级看图作文教学
内容提要:看图作文是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
关键词:看图作文 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看图方法
作文是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作文教学是小学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作文中,作文的形式有很多种,如:看图作文、片段作文。在九年义务教材“新课标”作文序列训练中看图作文训练比例相当大,因为看图作文是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
为了使学生写好看图作文,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训练学生看、说、写,然后组合成为内容具体、符合图意的看图作文。
在教育中,我是这样完成看图作文教学的。
一、 教给看图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而细致的观察能力。
看图作文关键要训练学生看好图,要教给看图方法,如抓重点、抓特点,按一定的顺序等。引导出学生正确、细致的观察,把图看懂。才能正确理解图意,才能写得具体。这是训练学生观察能力的基本要求。
1、 根据不同的画面确定不同的观察顺序。
看简单的单幅图,按从背景到人物的顺序,如:观察《植树》这幅图时,就应先由背景(远)到人物(近)的顺序观察的,先由人物,远近的物体确定植树的时间、地点、人物,最后观察近处的两个同学栽树动作,看简单的连幅图,可按总体到部分的顺序进行观察,如:观察一幅描写植物的图画时,也应指导学生先观察植物的整体,然后再仔细观察它的枝、叶、花、果实部分,最后再从整体的形状、颜色等方面抓住特点观察,所以说指导看图时,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图意、不同的表现形式选择并确定不同的观察顺序,这样对学生分析图意抓住图意有一个良好的帮助。
2、 掌握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观察方法
先整体看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一件什么事,以求了解画面的基本内容。
接着具体观察景物认清画面中的环境。想一想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情况,再具体观察人物,看人物的外貌、身份、年龄,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想他在干什么,怎么干的,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
最后再从整体全面看图,说明什么意思,从画面深入到画中体会。这种从粗到细的观察过程,就是指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观察的。
二、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想象是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低年级看图作文中,由于学生年龄小的特点,他们往往就说图学图说出或学出的经常的平淡无味,如果适当引入想象,就会使表达的内容丰富生动起来,如:在教学看图写话《堆雪人》时,就图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丰富的想象,通过孩子们的动作、表情,以及环境,展开合理的丰富的想象,把它说出来,在运用学过的词写下来,这样,想、说、学相结合,又详细又具体,学生的作文兴趣就越来越浓了
观察的方法掌握了,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常言道“兴趣和爱好是做好每件事的重要因素”在掌握观察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养成按照方法,善于观察,并且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能进行口头叙述,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会不断的提高。
富兰克林曾说:“人们往往很注重做每件事情的结果如何,其实他们做事情的过程则更值得注重和回味。”我们低年级作文教学也上结于作文教学的重要过程,如果按以上方法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循序渐进,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❽ 小学语文关联词有哪些
表示并列关系的:又……又……
既……又……
不是……而是……
一面…回…一答面……
一边……一边……
也……也……
表示因果关系的:因为……所以……
既然……就……
……因此……
由于……因而……
之所以……是因为……
表示条件关系的:只有……才……
只要……就……
除非……才……
无论……都……
不管……总……
表示转折关系的:虽然……但是……
尽管……还是……
……却……
表示选择关系的:是……还是……
不是……就是……
或者……或者……
要么……要么……
宁可……也不……
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
不仅……还……
不仅……而且……
不但……反而……不光……还……
……甚至……
表示假设关系的:如果……就……
即使……也……
要是……就……哪怕……也……
假如……就……
倘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