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语文,到底要教会孩子们什么——我看《中小学语文课本应当增加红色经典作品教学内容》
附:《中小学语文课本应当增加红色经典作品教学内容》
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
艾克拜尔·米吉提委员的发言--中小学语文课本应当增加红色经典作品教学内容
中小学语文课本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之一,担负着对未成年人进行语言文字、思想品德、审美情趣、意志情操等综合教育的重任。红色经典作品作为中小学语文课本的重要内容,曾经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未成年人学习和成长历程中的主要精神营养。但是,我们正在面临一个令人不无忧虑的现实。
目前,北京市中小学语文课本仅有《黄继光》四年级(下)、《狼牙山五壮士》五年级(上)两篇红色经典作品。而在全国各地,中小学语文教材鲜见红色经典作品。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所学的《朱德的扁担》等作品已经悄然走出了中小学语文课本,在北京地区的教材中,只保留在辅助教材里。教育了众多人的《星火燎原》丛书,曾经有36 篇文章被选入中小学课本,但目前只留有《飞夺泸定桥》一篇在教辅教材里。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数据。许多孩子,已经不知道曾经为几代人耳熟能详的红色英雄人物。“删除”红色经典课文,曾引起社会强烈反响,2008 年9 月,新浪网做过一次调查,95%以上的网友持反对意见,网民认为“英雄是不倒的丰碑”、“红色经典应该教育子孙万代”,不应该删除这些红色经典课文。
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和《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材的革命传统教育(红色经典作品)篇目有量的要求,没有具体规定。因此,审查通过的语文教材看上去都有革命传统教育(红色经典作品)篇目,只是不同版本选择的篇目不同。
一些教育教学单位为了突出教材的“时代感”,“为变而变”。有的地方把改编教材、推出新教材,作为一种“教改业绩”来完成。新教材变化幅度之大、变化之频繁令人目不暇接。前一本教材使用的时间还不到两年,使用效果还未来得及评估,新的教材又被推出,让教师和学生均难以适从。有的地方教材,哪些内容进入教材、哪些内容予以剔除,几乎就是由几个参编者决定,缺乏听取各方面意见,进行广泛论证环节。
首先应当修改现行《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和《语文课程标准》。教材也是一种“公共产品”,教材编写必须经过社会选择程序,不能简单地由几个编写者决定取舍。目前,教材编写是由教育主管部门聘请编写人员组成编写组,编写组组织教材内容,最终交由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审核专家审核。红色经典课文的减少,也是这样一个人为程序造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专家往往局限于同一学科内,没有跨学科专家的参与,导致教材编写中存在一些硬伤。例如在小学二年级数学课便要接触的文字,在语文教学中,到了三四年级才作为生字来教,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和学习。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既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日新月异”地去变。
要加强红色经典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份量。少年儿童崇尚英雄,英雄形象往往会影响少年儿童一生的成长。红色经典作品曾在少年儿童成长中起到鼓舞和引导的作用。现在,由于语文课文减少了红色经典作品,孩子们崇尚的英雄形象少了,以致沉迷于电子游戏中的极端个人英雄主义行为,走向心理扭曲和犯罪,导致出现一些校园暴力、自杀、少年犯罪团伙等行为。因此,呼唤红色经典作品多进入语文教学课堂,弘扬英雄主义精神是培育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当务之急。
要建立理想的教学阅读红色经典作品环境。红色知识谱系的传承已出现了隐性断层。社会虽然一方面在倡导并坚持与红色经典作品一脉相承的价值观,但由于年代渐趋久远,加之红色经典作品逐渐淡出课堂,少年儿童对那段革命历史、生活场面、行为方式、包括名著等的理解越来越困难。这就要求我们从教材入手,让孩子们通过学习红色经典课文去认识那段历史,把革命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之一。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家》主编
我首先说一下我的几点疑问:
我们首先说一下语文课的教学目的。我个人感觉语文课的教学目的无外乎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汉语进行非文学性阅读、论说、非文学性叙述和说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涵养,塑造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气质,让学生在学习经典语文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和提高对文学、对语言的感悟。
至于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是否要加入红色经典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这些红色经典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多大帮助,而不是看它是不是红不红。当然在语文的学习中要兼顾学生人生观,认识观的改变和提高,但这不是语文课的核心目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小失大,一味执着,造成语文教育的浪费。是想文革期间的语文教材里,充斥的都是所谓的红色经典,而那些红色经典在语文的范畴内,有多少又能称得上是经典呢?当然红色经典如果也是语文经典、文学经典,那我们绝对要拿过来用,那些文学经典即使再经典,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那我们也不能选用。这里选择的标准应该是以语文素养的培养为主,兼顾世界观,但绝对不能为了红色而红色,那样只能说是语文教育的悲哀!
我们总喜欢给语文赋予更多的使命,甚至于经常的迷失方向,看一看现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可以感觉出来。这么多年的红色语文教育,没见的学生的思想有多大的进步,到时造就了太多的连汉字都认不全的“文盲”。希望能还给语文一个单纯的面孔,希望语文就是语文。
Ⅱ 中学语文教材文本的特殊性和局限性
——小学语文教材漫论之一
一
我国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课文)现存的主要形态有:选原文,节选文,改写文,删改文,创作文。选原文指的是直接把原有文本选入作为课文,不加任何修改,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节选文指的是选入原有文本时作了删节录为课文,但不作修改,如杜甫的《春雨》(原题作《春夜喜雨》);改写文指的是根据原有文本进行重新创作改为课文,保留的只是基本情节和素材,如《林冲棒打洪教头》;删改文指的是将选入的文本进行删节修改成为课文,似乎保留了原有文本状貌,实际已是面目全非了,如《桂花雨》;创作文指的是根据教材编写者的目的意图的预设,由作者为教材编写专门创作的文本,而后编入教材成为课文,如《说勤奋》《我给江主席鲜花》等。
创作文本编成教学内容(教材课文)的历史很悠长,但主要出于识字和常识教学的目的,如识字教材:《史籀篇》《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等;常识教学教材如《兔园策府》《蒙求》《书言故事》和《幼学歌》等。当然,《三字经》和《千字文》则兼有识字和常识教学的两种功能(池小芳:《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页203——269)。出于道德教育的目的,创作文本编成教学内容(教材课文)的情况也不在少数,最有名的是南宋大儒朱熹编的《小学》,更早的有《太公家教》,其后则有清人李毓秀编的《弟子规》昌行一时(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教材的评价问题非本文所关注,将另文详为讨论)。
除此三种情况外,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即非出于识字和常识教学及道德教育目的之外,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没有发现创作文本编成教学内容(教材课文)的现象。而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些创作文本作者均为当时代的文化名流或著名学者,这些创作文被编入教学内容(教材课文)时均有作者的姓名赫然在焉!
现代语文教育肇始于1905年科举废除之时,叶圣陶则是在1906年进入苏州草桥小学(当时叫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堂)就读小学(尚金林:《叶圣陶传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页20), 1911年叶圣陶第一次发表了关于教育和语文教育的论文(《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卷二”,教育论文所收最早者为1911年8月发表的《儿童之观念》), 1915年叶圣陶应商务印书馆所请第一次编写小学语文教材(朱泳焱:《叶圣陶语文教材编写的实践与理论》,《课程·教材·教法》,1988年第4期)。1988年叶圣陶逝世,1992年江苏教育出版社25卷本《叶圣陶集》出版。
为便于本文及继其后关于语文教育和语文教材相关问题论述,笔者将中国语文教育分为传统语文教育和现当代语文教育两个时期,传统语文教育时期至1905年止,现代语文教育从1905年始至今。笔者将现代语文教育试分为三个阶段:1905年至1915年为“前叶圣陶”时代;1915年至1992年为“叶圣陶”时代;1992年至今为“后叶圣陶”时代,其中1988年至1992年为过渡期。
现代语文教育时期,叶圣陶编写小学语文教材阐述其目的时认为,“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叶圣陶:《开明国语课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着眼于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语文教育目的的传统语文教育时期,教材课文只是选原文和节选文两种形态。在最著名的语文教材《千家诗》和《古文观止》中,前者均为选原文(所选都是诗歌,此处“文”指文本作品),后者有如《屈原列传》少数节选文,多数仍为选原文。“叶圣陶时代”,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始有创作文本编为教材课文的情况,叶圣陶自己就是探索者。
“叶圣陶时代”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乃至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出现创作文本编为课文的情况有其时代特殊性。1919年新文学运动开始,新的语体文即白话文,成为社会交流语言表达形式的方向和主流,语文教学的时代使命发生了变化,学校教育使用语文教材的方向与主流也趋向以白话文课文为主要语言表达形式的“语文”教材,而其时白话文作品的总体数量积累尚不够丰赡,公认的优秀之作尚在产生形成之中,所以,叶圣陶为了阅读和写作的目的而编写语文教材在选文上所受到的局限很大,能够备选的作品很少,而适合小学语文教材所用的现成作品就更少了。可见,作为作家,新文学运动文学创作中的一位活跃者,叶圣陶自己动手为小学语文教材创作文本是肩负着时代责任的不得已而为之的便宜之策。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一纲多本”,改变了具体的某一套语文教材进入语文教育的路径。1989年开始审查通过初中语文教材,1992年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送审通过。所以,“叶圣陶时代”的语文教材和“后叶圣陶时代”的语文教材进入语文教育的路径是不同的。
在“叶圣陶时代”,为语文教材专门创作文本的作者大多为作家或各学术领域的学者,所创作的文本一经编为课文,自然也就正常郑重署名了。笔者在调查 “叶圣陶时代”语文教材时发现,其中的创作文没有署名的情况是少数甚至极少数,即便这些没有署名的课文,我们通过一定的检索途径还是能够查核出其作者情况的。
二
语文教材中还有一类不署作者姓名并且无法查核出作者姓名的课文(创作文本),笔者姑且将称之为“无主文”。
恕笔者孤陋寡闻,至今尚未见到任何一套“后叶圣陶时代”的语文教材编选者对这一类“无主文”的作者情况和编写意图作过介绍。作为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课文,这种情况下,无疑是截断了作者和文本的关系,从而学生的阅读也就失去了具体的“人”的背景,教学者和研究者只能从教材中这类文本所处的单元和年级年段去揣摩作者意图目的,从而选择确定具体的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其阅读教学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其写作能力提高的楷范性也就大大削弱。因为,一篇没有作者的课文就像是生物课堂上的动植物挂图,而不是活生生的阳光雨露中蓬勃生长着的动植物。
基于以上述论,基于编选文本为课文的目的是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提高,笔者以为,在“前叶圣陶时代”的语文教材中出现创作文甚至“无主文”,是时代的局限性所致。在“后叶圣陶时代”,白话文的典范之作——包括文学性作品和实用性作品已经有了极多的数量积累,同时一百年的白话文创作的历程,规范的白话文表达形式已经大体定型,优秀作品的标准也已经有了共识,优秀的白话文作品不断出现。所以笔者以为,“后叶圣陶时代”语文教材应该逐渐地减少课文中创作文的形态,这是基于课文典范性和审美性的考虑。甚至,同时,杜绝“无主文”的存在,是出于“文责自负”的约束,即便是教材编写组成员的手笔也应该署上主笔者的姓名。
当然,根据教材编选的意图,编者应该尽可能选择已有的文本作品编为课文,在确实“无米为炊”时请有关作家、学者或者编写组成员创作文本也未尝不可。但创作文本编为课文之后应该署上创作者的姓名,这是作者和教学者的唯一系联讯道。课文呈现之后,或有商榷,或有指谬,这都将对教材的不断完善大有裨益。
近年来对教材尤其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批评此起彼伏,撇开情绪性的抨击不论,大多数批评的矛头均直指这些“无主文”。固然这样的批评确实携裹着一定的力量,但总体说来批评之后修改的情况很少。笔者以为,这样的批评犹如铁拳打在棉絮上,因为,这些“无主文”原本没有作者,也就是没有作品的责任人,所以尽管批评很多,也未见有责任人承担修改的责任,甚至没有隐身的作者提出对商榷的回应。“无主文”的尴尬在于此!
其实,这并不是大家潜意识里以为的“有个作者名字和没有作者名字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没有什么本质差别”这样的简单,就像一个模糊的影子或一个成员不清的团队做糟了一件事,我们连批评时需要的被批评者(课文不能作为“孤独的”被批评者,它只是一个中介,最多是被批评者的一个部分)和修正承担者都无法找到。否则,我想任何一套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都会虚心听取意见,之后认真修改的。而这些被批评的“无主文”几乎没见过修改,也没见过答辩和回应,我想原因大抵于此吧。
三
也许这样的“无主文”还将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也许再多的批评也不会立刻改变这样的“无主文”占课文相当数量的小学语文教材的糟糕状态,但理性的批评总是一种前进的力量。笔者不妨从语言表达规范性的视角,试以具体课文例证略呈一管之见。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语言文字教学,着重于对语言文本的理解和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规范性教学,那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应该首先力求规范,这是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的基础。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无主文”由于隐身作者本身的语言修养不够,文本的创作能力较差,从而导致了这些“无主文”不能卒读。
如《田园诗情》(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看上去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教学者大多把这篇课文讲得“神采飞扬”,然而仔细推敲,其文字的“粗糙”令人惊悚。
文章开头一句成段:“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貌似很美的语言,然而,“美言”真是“不信”。这是一句承前省主语“荷兰”的句子,是三个并列关系分句组成的一个复句:荷兰是水之国;荷兰是花之国;荷兰也是牧场之国。显然此处“花之国”前的“是”是不可少的。可见,这是一个病句。
第二段开头:“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笔者怀疑这样的句子是从英语文本中直译而来的,“是”前面的主语缺失,或者“是”须改为“有”,存现句在英语和汉语的表达中形式上存在着差异,这是一种汉语表达中典型的病句。同样的句子本文还有:“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是大片大片的郁金香。”同一段之中同一类型的病句竟有两处。
还是第二段,“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着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准确的语言是没有歧义的,正确的句子在表述事实上具有唯一性,当然,作者特别需要的歧义效果除外。在这一前提之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语言的推敲实在马虎。作者的意思是说:有的牛,脊背上盖着毛毡,在吃草;有的牛,站着不动。但还可以理解为:“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这时候主语则是“牛背上”,“牛背上”就不能“吃草”了吧。固然这样的吹毛求疵未必合适,但是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如果没有吹毛求疵,那么“规范性表达”何在?其实这里只要加一个逗号,“有的牛,背上盖着毛毡,正在低头吃草……”就没有歧义了。所以,这至少是一个表达不够规范的句子。
这一段还有一句表达不够规范:“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这是使用成语不够严谨的句例。“仪态端庄”固然可以形容老牛,但这一成语在修饰人的时候一般仅限女性,一般只用来形容老太太,不能用来形容老爷爷。似乎,此处的老年奶牛都是雌性,牛群的家长是清一色的“牛奶奶”吧。这样的表达也不够规范。
像这样词语有失推敲的地方还可再举一例,第三段开头一句:“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本来,“低地”专指那些低于海平面的地域,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等国家由于海拔比较低,所以称为“低地国家”。而此处的“低地”与倒数第二段中“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几处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中的“低地”意思相同,显然不是专指低于海平面的地方,而是一处相对较低的又不像沟壑那样深的地方,这在汉语里最恰当的一个词是“洼地”,而且汉语很少用“低地”指称地势较低的地方。这两处“低地”在汉语词法上不够规范。
在修辞上,这篇“无主文”也有不尽如人意处。如“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牛犊本来就是小牛,“牛孩子”像顽皮的孩子,这样的比喻句好像太“跛脚”了吧。或有教学者说它是拟人句,而从拟人句的一般表达形式来看,就更不合适了。这样的句子还有:“成群的骏马剽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这是一句比较句,意思是说骏马的腿和树桩一样的粗壮。而大多教学者将这个句子作为比喻句来分析,那么,这一比喻,似乎骏马的腿没有了膝盖,只是硬邦邦的粗大的树桩。这样语言上欠推敲的句子在客观上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潜藏的障碍。
笔者曾揣度这篇“无主文”是从一个英语文本中翻译而来,后查证原作者为捷克作家恰佩克。这是一篇翻译文本,教材并没有署翻译者的姓名,因此仍视为无主文。而为语文教材专门创作的文本编为课文的“无主文”在语言规范上的问题更是不胜枚举。
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无主文”形态在“叶圣陶时代”已经完成了使命,在如今的“后叶圣陶时代”,如果我们仍然不思进取,而且以“叶圣陶”的名义继续相沿此种现象的话,笔者以为,那就是当今的语文教材编者没有承担起自己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当然,笔者也许是在一厢情愿地揣摩编者的“心思”,也许编者未必是这样做的,也许笔者的分析也有“误读”和“误解”的地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都是“好心”,想把“教材的事”“办好”,所以笔者期待一场开诚布公的教材编者与教师及研究者的对话。我想,这样的对话“是时候了”,一味地互相埋怨,甚至指责,并不利于教材的建设;平心静气地坦诚地对话和理性地研究,才是我们这一代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Ⅲ 《快乐寒假天天练》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答案《假期乐园》编写组 编
题目?
Ⅳ 小学语文有哪些名师
: 上海特级教师贾志敏 江苏特级教师于永正、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双金 天津市特级教师靳家彦 上海特级教徐善俊 特级教师支玉恒 北京特级教师,窦桂梅
斯霞,女,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斯宅乡,取名碧霄;8岁时,进族里办的"斯民小学"读书,改为斯霞。1922年考上浙江省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到绍兴第五中学附属小学任教,1929年转浙江省嘉兴县集贤小学工作。次年经人介绍到肖山湘湖师范学校工作。婚后转到南京东区实验小学教书,不久又转入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工作。1947年,又回到南京中央大学实验小学(1952年学校改名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工作。1956年被评为南京市先进工作者,小学一级教师,同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并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会。1963年,《江苏教育》、《人民日报》先后刊登《育苗人》、《斯霞和孩子》的报道,着重宣传介绍斯霞和学生的关系。1973年,江苏省教育厅调她到省教材编写组,编写小学语文教材。1977年底,她回到南师附小,担任一年级班主任,次年,被评为小学特级教师,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劳动英雄,全国"三八"红旗手,南京市人民政府任命她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0年辞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职务,次年因病住院,不得不离开了心爱的讲台。主要著作有:《斯霞教育经验选编》、《我的教学生涯》。
霍懋征,女,汉族。中共党员。1921年9月出生。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任北京第二试验小学教师、副校长,至今从教60年。是我国50年代就蜚声全国教育战线,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全国首批特级教师,荣获北京市教育工作者一等奖。多次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她光荣地被评为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霍懋征老师一家三代八人选择了教师这一光荣职业,1991年这个教师之家当选“全国优秀教育世家”。
霍懋征老师是一位成功的人民教师,她在半个多世纪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教改实践,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经验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袁瑢(1923-)江苏南通人。女。交通大学肄业。建国后,历任上海实验小学教师、副校长校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妇联执委会常委。特级教师。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1983年两次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于漪,1929年生,浙江人,1951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教育系。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历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等职。著有《于漪文集》、《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
李吉林,女,1938年5月生,1956年8月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毕业后在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1978年被评为江苏首批特级教师,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李吉林老师长期坚持教学改革,创立了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得到教育部领导及专家的高度评价。出版《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等6本专著,发表近二百多篇论文,计300多万字。这些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国家教委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新闻出版暑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等。她主讲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电视讲座21集,由中国教育电视台通过卫星向华语地区播放,1999年获全国电化教材师范最高奖。她应邀外出讲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受到教育界普遍的欢迎与尊重,是基础教育界卓有影响的小学教育专家。
支玉恒,1939年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1959年于河北体育学校毕业后在小学上体育课,后由于种种原因,1977年,近40岁时改教语文课。当时他连汉语拼音都认不全,于是虚心地向低年级老教师求教。踢球多年的脚很灵活,而用手写字却很费劲,于是苦练三年,无论写教案、改作业、批作文、写总结等,均用小楷毛笔书写。语文教学起步较晚,然而他以勤补缺,刻苦钻研,终于天道酬勤。他走出了张家口,走出了河北省,成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
贾志敏,上海市人,汉族人,1939年出生。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民进市委普教委员会副主任,民进浦东区委委员。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已有46个春秋。由于他创造性的劳动,出色的工作而多次受到政府嘉奖。1994年,获上海市特级教师称号。1999年“五一”前夕,获“浦东新区开发建设特殊奖”。2000年获“浦东名师”称号。现任上海金苹果学校小学部校长,浦东新区首届政协委员。贾志敏同志一生坎坷,几经磨难。文革期间,贾志敏教师在政治上受迫害,身心上受摧残,但是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矢志不渝。42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他的课堂形成“以学生为主,以训练为主,以激励为主”的风格。在作文教学中形成了“高、趣、真、活、实”的特色。提任校长以后,他大胆试验,积极探索,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经验获得了成效。1992年,上海电视台录制的电视系列片《贾老师教作文》,1994年上海教育台录制的作文教学系列片《锦上添花》相继在许多省市播出,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1999年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又录制了《贾老师教小学生作文》的光盘并面世,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前年暑假,贾老师应邀赴新加坡为当地华文老师传授语文教学经验,并获得极好的反映。
于永正,男,中共党员。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现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1985年,于永正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于永正同志勇于革新,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缕清新的风。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形成了“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在小学作文教学上,他实践了“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教育电视制作中心、吉林教育电视台将有关教学实况拍成电视片向全国发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于永正老师多次应邀赴外省、市讲学,他的课和报告受到专家、老师们的赞誉。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于永正同志曾出版《教海漫记》、《于永正课堂教学与经验》等专著,并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靳家彦,男,1944年12月生,毕业于天津教育学院中文系。从教38年,现任天津南开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荣获天津市模范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国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学专家。创立“小学语文导读法”,应邀赴30个省、市及大专院校讲学,做示范教学,受到广泛赞扬。出版《小学语文导读法》等专著17部,发表《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教小学语文》等论文200余篇,多篇获全国及省市奖。《中国教育报》开辟专栏介绍“靳家彦教育教学艺术”。参加多种教材编写,培养徒弟20余名,均取得优异成绩。
张化万,男,江苏扬州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杭州市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全国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代小学语文>编委会主编,杭州市小语会副理事长.曾荣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浙江省优秀教研员、浙江省十佳校长、区劳动模范、杭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994年,倡议并参与组织实施了"杭州市上城区跨世纪园丁工程";5次代表浙江省在全国小学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的观摩会上执教示范课;先后带出了浙江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曹晓红、王莺,培养了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省教坛新秀虞大明等一批省内外有相当知名度的优秀教师. 曾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上示范课,作学术讲座;有60余篇论文发表或获奖;主编或撰写<写好作文的金钥匙><猪八戒学作文><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小学教育研究入门><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基础><小学语文典型课示例>等;出版专著<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出版<张化万阅读教学><张化万作文教学><中国名师张化万>等课堂教学录像资料;主编<浙江省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11、12册)<现代小学语文><小学语文国情教育补充教材>等教材12本. 王崧舟,男,1966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现任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王崧舟校长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他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他的语文课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播出,《语感教学法》入选教育部《中国名师》音像专著工程。他认为“语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人文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他认为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他主张语文教学应在继承传统的“双基”教学的前提下,着力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积累”和“语文基本习惯”的培养;他认为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依学定教、发扬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鼓励创见、引导质疑、敏于点拨”,并独创“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
窦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从教于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现任清华附小副校长。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国家九五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的编委及编写人员。国家“十五”课题“现代教学艺术研究”课题组专家组成员。海淀中心学区课程改革领导组副组长。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全国反馈教学研究会理事,吉林省教育学会理事,吉林省青年教师研究会副理事长。从1994年开始搞“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具体目标是“继承工具性,打牢语文基础;注重人文性,弘扬主体精神;体现民族性,遵循汉语学习规律。”
孙建锋,男,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骨干教师培训对象。曾获江苏乍小学语文说课比赛一等奖,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一等奖;近年来,他应邀到山东,河南,浙江,江西,内蒙古等地上课,课堂教学扎实,灵活,富有创意,深受一线教师的喜爱。在《小学语文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河北教育》等刊物发表文章60余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吉春亚,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中文本科学历。1964年生于美丽的太湖南岸,那“千山千水千秀才”的江浙人文沃土孕育的了她的聪慧灵气,再加上她博采众长、开拓进取,使她教学自成一派——带有浓浓“语文味”的且不乏诗情画意的“言语学习型”的教学风格。吉老师有很强的科研能力,曾主持和参与“语文思维训练”和“小学学科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等6项省级课题,其成果获得全国小语会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并由国家出版社出版。北京小学,是北京市最好的一所小学。吉春亚老师就是这所学校的唯一特级教师。
薛法根,男,1968年生,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从教以来,潜心研究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曾先后在《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发表教学论文100多篇,著有《智慧教学》一书。1995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98年荣获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金奖,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名教师,2001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002年获第五届全国“十杰教师”提名。
孙双金,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曾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江苏省小学语文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事迹收入《江苏教育名人录》、《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录》和《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录》。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200多篇文章,出版了《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和中华名师丛书《美丽课堂》等专著。
盛新凤,女,1970年生。著名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浙江省湖州市湖师附小,大学本科毕业,中共党员,湖州市第四届政协委员。她潜心研究,硕果累累,先后独立进行了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的研究。30多项研究成果和论文公开发表,80多次在省内外公开示范教学,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城市。事迹曾多次被《语文教学通讯》、《小学教学设计》、《浙江教工》、《湖州日报》、湖州电视台“奉献”、“关注”栏目等报刊杂志、新闻媒体作专题报导。出版个人教学专著《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虞大明,男, 1972年4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省教坛新秀。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副校长。1995年5月获浙江省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同年10月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荣获一等奖;1999年获浙江省首届学科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2004年荣获浙江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才艺大赛金奖;2004年被评为上城区首届特级教师。工作10余年来,一直以开拓、创新、勤奋的态度实践着“用心成长,享受课堂”的理想与追求。应邀拍摄“名师讲坛”、“中国名师”专辑,出版发行。应邀赴全国各地讲学百余次,获广泛好评。2003年出版个人第一本著作《走过10年——我的语文教学求索之路》,参与主编《新班级教育的实践探索》。10余年来共有30余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Ⅳ 为何新版语文教材不再用《尊严》等争议文章
近日有公众对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尊严》一文提出的质疑,人民教育出版社7日回回应称,新答版语文教材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文章不再选用。
声明说,教育部从2012年开始组织全国一流专家新编写了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没有选用《尊严》一文。新版语文教材已于2016年9月开始使用,将陆续替换原语文教材,旧版教材不再使用。在编写新版教材过程中,编写组对选文严格把握标准,教材送有关领域专家严格审查把关。在新版教材中,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文章将不再选用。(完)
Ⅵ 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体上有哪些变化
一、教材传达新理念
重视阅读、关注思维的发展,在细微处引导家长、教师,这是新教材传达的理念。
二、教材的深度体现在思维发展上
从第一课《中学时代》开始,新教材的编排设计就体现出具体方法技能的学习指导,通过设计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综合运用角色扮演、讨论辨析、反思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表达、善于思考、习得方法、努力践行。
三、教材的变化,对基层教师的理论功底提出新的挑战,对他们教学理念、教育意义等方面的理性思考能力进行着深层次的“拷问”。
(6)人教版语文编写组扩展阅读:
教材制度沿革:
这“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教材发展情况,要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教育部制定统编教材,各地教材也初步百花齐放,语文课刚刚恢复独立设置。
198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指导下,开始改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第二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改革统一的教材制度,也就是要在统一要求和审定的前提下实行教材的多样化。
到了1991年,九年义务教育的“五四制”和“六三制”两套教材诞生于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投入使用后,广东、四川、上海、浙江、北师大等各自出版的教材经过送审,也在各地进入了课堂。1999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引入教材的竞争机制,各地又开发了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
2000年秋季的开学季,新的语文教材出现在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同时正式实施,已经对古诗词教学做了更高要求,并且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而北京在2007年使用的本地新教材中,就曾进行过关于鲁迅文章的篇目调整,放弃了《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名篇,选择了《铸剑》。另外,还加入过金庸小说的内容。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导下,教育部再次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版)。
这个于2012年秋季开学执行的语文新课标中,对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有所降低,但增加了需要背诵的篇目。
这一次,耿玉苗特意先看了下识字的部分,“一年级上册要求学生认的字是300个,但只要求会写其中的100个,突出了多认少写。”这一点,符合她对孩子年龄和心理特征的认知,“6岁左右的孩子,手上肌肉群还不是很发达,他们写字是很麻烦的,认字倒很快。”
在给新生下发课本的那一天,耿玉苗记得,孩子们比较容易被插图和大字吸引,便于集中注意力,“插图改变很大,画得挺可爱,更符合儿童的特点,画风上还结合了民国课本的一些内容。”
而其中的古诗文篇目比重依然是加大了,小学教材中共有129篇,初中是132篇。教育部教材局回应《中国新闻周刊》称,这是基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让孩子在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多接触古诗文,多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然后精选古诗文,语文课程标准里推荐的古诗词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诗词,又有反映热爱祖国、积极奋进的名家名篇,都是需要我们传承的。”
基于“人文精神”和“语文要素”双线结合的选文要求,编写组此次放入了鲁迅的《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朱自清的《春》《背影》;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文章,兼顾经典性和时代性。
整体而言,课文数量是有所减少的,但又增加了课外衍生阅读。比如,小学阶段新增了“和大人一起读”等栏目,初中设置了一定量的自读课文和名著导读。
Ⅶ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第一课不是散步吗!!!
初一语文改版了!!!第一课是莫怀戚的散步!!!在山的那边被调到第四单元了,还有许多课文都被删了!!!!
昨天上午,青春中学语文老师周慧更新了一条QQ状态:新初一的语文课本大调整,新换上的课文太好玩了,这一届初一真幸运!语文课会很有趣!
周老师说:“早上教初一的老师拿到新课本后,我借来看了一看,单元打乱了,和原来完全不同,课文换了很多,而且都很不错。”
对比两个版本的初一语文教材,封面几乎没有差别,用的都是徐悲鸿画的两匹马。采荷中学的李香娥老师昨天对两本教材做了一个比较——
两本书都有三十篇课文,总量没变,但更换了八篇课文,还有一篇课文有改动。
其中,删掉的课文有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两篇》(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梁衡的《夏感》、蒲松龄的《山市》、鲁迅的《风筝》。
新增的课文有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魏巍的《我的老师》、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马及时的《王几何》、贾平凹的《风雨》、选自《礼记》的《虽有佳肴》、纪昀的《河中石兽》、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
改动的是原先的《论语》十则,现在是《论语》十二章,节选内容有一些变化。
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新教材有了单独的写作板块。
一些语文老师认为新课本比老课本好玩
这位老师说,从上课的气氛看,学生喜欢的课文有几类:一是故事性强的,比如《皇帝的新装》;二是有趣的文章,比如《羚羊木雕》,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孩子把家里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小伙伴,家长要她把礼物拿回来,同学们讨论很热烈。
新课本选择文章的标准:
经典、符合学生的年龄需求、适合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官方网站上有《201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修订情况介绍》,这份介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的王本华老师写的。王老师是这套教科书的学科编委会副主任。
介绍写道,2004年、2008年、2010年编写组三次前往各地调研。2011年3月申报统编教材。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统编教材启动、编写、审查、修改。
这次修订选择文章的标准有三条:经典、符合学生的年龄需求、适合教学。
这次修订教材主要是根据2011年新课标要求,有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改变过分夸大教材人文性的倾向,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方法、习惯等。
二是重视阅读,强调“读书”,包括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如数据表格、图表和图解文字、广告、地图等。)
三是增加关于语音、文字、词汇、文体、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四是要避免走进一些误区。比如不应该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该用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防止逐字逐句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等。
青春中学的周慧老师说:“2003年新课改,我们开始使用人教版的教材(以前都是浙教版),10年来,我教过五届学生了,其中有两届是中途接班,其他三届学生从初一带起来的,每届课文都有变动。但是今年的初一变化最大,整个单元体系彻底变动。原来虽然也经常有课文变动,但只是微调,而且单元体系不变。”
周老师说:“这次教材文章的替换也很合适,亲情主题中,去除了鲁迅的《风筝》,放入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鲁迅的《风筝》太难了,对于主题的解读也是多角度的,初一学生由于缺少生活阅历,又不了解时代背景,很难理解。《秋天的怀念》与学生距离更近,情感真挚,更能打动学生。”
《秋天的怀念》节选——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可以发现,删除的一些课文,不是说不好,但要么太难,要么太简单,要么说教意味太重,老师不太好教,学生也不太乐意学。这次新增的几篇课文非常贴近学生,有的还很好玩。比如《河中石兽》这篇文言文,还能和科学中的‘浮力’、‘重力’联系起来。如果语文老师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力的示意图,是不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有些文章很有意思。《小圣施威降大圣》中,孙悟空和二郎神各显神通,非常刺激过瘾。现在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我做过统计,完整看过四大名著的,10年前一个班还有不少学生,但现在屈指可数,完整看过其中一部的,也很少,大多只是看电视剧或白话文精简版。相信学了这篇课文后,学生们会被古典名著《西游记》的魅力所吸引。语文本来就是很好玩的。”
亲情主题“文化味”更浓
建兰中学语文教研组长王旭东老师说,之前说语文课本会有改动,老师们猜测变化不大,这次拿到课本,还蛮惊喜的。这次的改动中第一单元特别好,主题是“亲情”单元,基调很好,强调传统文化。香港、台湾等地都非常重视中学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主题,这很能体现编者的理念。以前的课本中,第一单元是《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文章味”很浓,这次把《散步》《秋天的怀念》放入第一单元,“文化味”更浓。
老课本《走一步,再走一步》节选——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新课本《散步》节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新教材增加了写作单元
王老师说,新教材中增加了写作单元,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原来的教材中根本没有写作指导,老师只有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教学,比较随意,缺少系统性。这次的教材,把作文教学和单元中的课文联系起来,“读写结合”,对学生的写作应该有帮助。
学生喜欢故事性和趣味性强的文章
采访中,有老师谈到教学中的困惑。一位老师说,之前的教材中有些课文不好教。比如,初一的《在山的那边》(这次变动中没有被撤换),太容易懂了,很多同学拿到后读一遍就理解了,这种课文对他们缺少吸引力。有些文章读起来像口号,老师和学生都不喜欢。备课交流时,经常有老师说文章太枯燥,自己都不喜欢,怎么讲给学生听?
(都市快报)
Ⅷ 北京市顺义区高中语文教科书用北京版还是人教版
这里的一个上教学用书;一个是实验教学用书一。北京市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初中教科书序号年级书名版别版次备注068初一*初中语文一开明2001年版069初二*初中语文三开明2001年版070初二初中语文三人教(京)2001年3月第1版071初二初中代数二人教(京)2001年3月第1版用一学年072初二初中几何二人教(京)2001年3月第1版用一学年073初二初中思想政治二上人教(京)2003年6月第3版074初二初中地理三人教(京)2001年12月第1版075初二初中地理地图册二地图2002年6月第3版配人教版教材076初二初中地理三填充图册人教(京)2002年6月第3版配人教版教材077初二中国历史三人教(京)2001年12月第1版078初二中国历史地图册三地图2002年6月第3版079初二中国历史填充图册三人教(京)2002年6月第4版080初二初中物理一人教(京)2001年3月第1版用一学年081初二初二物理实验报告册知识1996年10月第1版用一学年082初二初中物理(初二分册)首师大2002年版用一学年083初二初中生物二人教(京)2001年10月第1版用一学年084初二初中生物实验报告册二知识1996年10月第1版用一学年085初二初中英语二上人教(京)2001年12月第1版配磁带4盒086初二初中英语二上(朗听)3盒人教2003年制作087初二初中英语二上(阅读训练)1盒人教2003年制作088初二中学美术三人美2001年版089初二初中体育与健康二人教(京)2001年11月第1版用一学年090初二中学音乐三(简谱)人音2001年版091初二中学音乐三(线谱)人音2001年版092初三初中语文五开明2001年版093初三初中语文五人教(京)2001年12月第1版094初三初中代数三人教(京)2001年12月第1版用一学年095初三初中几何三人教(京)2001年12月第1版用一学年096初三初中思想政治三(全)人教(京)2003年6月第3版用一学年097初三世界历史一人教(京)2001年12月第1版098初三世界历史地图册一地图2002年6月第4版099初三世界历史填充图册一人教(京)2002年6月第4版100初三初中物理二人教(京)2001年12月第1版用一学年101初三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册知识1996年10月第1版102初三初中物理(初三分册)首师大2002年版用一学年103初三初中化学(全)人教(京)2001年3月第1版用一学年104初三初中化学实验报告册知识1996年10月第1版105初三初中化学(全)北京2000年版海淀区教委、基教研中心106初三初中化学(全)实验报告册北京2000年新版107初三初中英语三(全)人教(京)2002年12月第1版配磁带6盒108初三初中英语三(朗读)3盒人教2003年制作109初三初中英语三(阅读)2盒人教2003年制作110初三初中英语三(听力)1盒人教2003年制作111初三中学美术五人美2001年版112初三初中体育与健康三人教(京)2001年11月第1版用一学年113初三中学音乐五(简谱)人音2001年版114初三中学音乐五(线谱)人音2001年版二。北京市普通中小学实验教学用书目录二、初中实验教科书序号使用年级书名编写单位备注中1七年级语文第十三册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中2七年级数学第十三册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中3七年级英语第十一册北京教科院、北师大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中4七年级*英语第十一册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中5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册北京教科院、首师大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中6七年级*历史第一册(修订版)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按《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课改实验区用中7七年级地理第一册北京教科院、中国地图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中8七年级美术第十三册北京教科院、人民美术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中9七年级音乐第十三册北京教科院、人民音乐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中10七年级科学第九册北京教科院、首师大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中11七年级生物第一册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中12七至九年级信息技术第四册(配光盘)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中13七至九年级信息技术第五册(配光盘)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中14七至九年级信息技术第六册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中15七至九年级劳动技术木工设计与制作(中级本)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中16七至九年级劳动技术金工设计与制作(中级本)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中17七至九年级劳动技术陶工设计与制作(中级本)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中18七至九年级劳动技术种植技术(中级本)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中19七至九年级劳动技术电子技术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中20七至九年级劳动技术数码影像制作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中21初二代数(实验本)三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编写组全一册暂用中22初二几何(实验本)二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编写组全一册暂用中23八年级*语文第十五册(修订版)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按《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课改实验区用中24八年级*数学第十五册(修订版)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按《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课改实验区用中25八年级*英语第十三册(修订版)北京教科院、北师大出版社按《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课改实验区用中26八年级*物理第一册(修订版)北京教科院、北师大出版社按《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课改实验区用(全一册)中27八年级科学第十一册北京教科院、首师大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中28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册北京教科院、首师大出版社按《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课改实验区用中29八年级*历史第三册(修订版)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按《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课改实验区用中30八年级*地理第三册(修订版)北京教科院、中国地图出版社按《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课改实验区用中31八年级美术第十五册北京教科院、人民美术出版社按《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课改实验区用中32八年级音乐第十五册北京教科院、人民音乐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中33八年级*生物第三册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按《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课改实验区用中34初三代数(实验本)四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编写组全一册暂用中35初三几何(实验本)三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编写组全一册暂用中36九年级语文第十七册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中37九年级*数学第十七册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中38九年级*英语第十五册北京教科院、北师大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全一册中39九年级化学全一册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全一册中40九年级*物理第二册(修订版)北京教科院、北师大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全一册中41九年级历史第五册北京教科院、北京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中42九年级美术第十七册北京教科院、人民美术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中43九年级音乐第十七册北京教科院、人民音乐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中44九年级科学第十三册北京教科院、首师大出版社课改实验区用
Ⅸ 解读新教材:“部编本”语文教材新在哪儿
新学期,约五成小学生和六成初中生将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
新教材,新在哪儿
记者 葛亮亮《人民日报》( 2016年08月18日11 版)
今年9月初新学期开始后,全国将有数百万小学生和初中生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部编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为什么要编写“部编本”?教材内容有何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记者采访了“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
现有的“一纲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编本”想起到示范作用
记者:目前语文教材有多个出版社的不同版本,为何还要编写“部编本”?
温:“部编本”是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除了语文,还有德育和历史。现有的语文教材编写出版还是“一纲多本”,小学有12种版本,初中有8种版本。这些版本现在也都做了修订,和“部编本”一同投入使用。“部编本”取代了原来人教版,覆盖面比较广,小学约占50%,初中约占60%。
实施“一纲多本”,虽然调动了地方和出版社的积极性,教材的编写出版呈现活跃的局面,但也出现一些问题,教材的选择使用受到经济等因素左右,不能真正做到选优。
另外,教材主要由出版社组织编写,受到一些条件限制,影响到编写出版的质量。为此,中央决定组织编写德育、历史和语文三科教材。“部编本”教材力图在多种教材并存的情况下,起到示范作用,促进教材编写质量的提升。
记者:能说说编写队伍组成和编写的过程吗?
温: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和主要编写人员是全国申报遴选、教育部聘任的,编写组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学科专家,包括一些大学教授、作家和诗人,二是优秀的教研员和教师,三是人教社的编辑。前后参加编写组的有60多人,另外还有外围的各学科的咨询专家、学者,人数就更多了。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从2012年3月8日正式启动,到现在4年多了。以往教材编制都由出版社来实施,请个主编,搭起班子,最多也就用一二年。教材编写经过复杂的程序,包括确定大纲和体例框架、拟定样张、选文、进入具体编写等。起始年级初稿出来后,先后经过14轮评审,还请100名基层的特级教师提意见,最后才提交给教育部。
教材编写不只照顾人文性,还注重训练必需的语文能力、写作口语
记者:“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是什么?
温:概括起来有4点。
一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教材编写实质上是国家行为,所以教材编写立意要高,要立德树人。
二是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在确定编写方案之前,编写组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但对于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某些问题,也注意“纠偏”。比如,现在语文教学普遍是两多一少:精读精讲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新编语文教材注意到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改进办法。
三是加强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编写组学习和继承了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并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实行“编研结合”,还特别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比如,新编一年级教材的识字课文就采纳了北师大关于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在教材中,努力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整个编写过程都是一边研究,一边编书。
四是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比如,如何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如何过滤信息,都在教材中有体现。
记者:和其他版本语文教材比较,“部编本”的框架体例有何不同?
温:现有各种版本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题单元结构,多照顾到人文性,而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的规律。选文也往往只顾一头,只考虑所选课文是否适合本单元主题,难于照顾到本单元应当学习哪些知识、训练哪些能力。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必要的梯度。“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即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传统文化篇目多了,很多经典课文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少了
记者:语文教材的选文历来被社会关心,您能介绍一下选文标准吗?
温:“部编本”的课文选篇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此外还适当兼顾时代性。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记者:部编教材怎么处理语文教学中知识体系的问题?
温:这套教材注意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
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很活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尊重。但又出现另一趋向,就是知识体系被弱化。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训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系列。
“部编本”语文教材很重要的一点改进,就是让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
这套新教材的编写一开始就注意这个问题,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哪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有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配合课文教学,以补白形式出现。努力做到“一课一得”。现在不是强调“语文核心素养”吗?“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已经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
记者: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严峻问题是学生读书少,部编教材在鼓励读书方面有何举措?
温:举措就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比如,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则加强了“名著选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选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选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导。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这可能是一个突破,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但也还需要老师们去“加码”。建议老师们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
记者:写作教学比较难,历来语文教材的写作部分容易引起争议。“部编本”的写作教学安排有何新意?
温:我们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1次。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人物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每次都突出一点,给予方法,又照顾全般。和以往教材比较,现在的编法是希望有一个系列,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比较有“抓手”,比较方便教学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