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学语文教师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语文学习对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语文教改出现了新思路、 新观点、新方法、新经验异彩纷呈的局面。但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还是不如人意,社会各方面对当今学生的语 文能力及其素质状况,持非议颇多。现代语文学习的失误,是我们无论继承和创新,都带有一种盲目性,没有 站在语文学习发展的“昨天”与“明天”的新旧契合点上去寻求自己的更新与发展,没有将传统成功的做法与 现代学习理论相结合,去适应社会发展。
有些人看问题片面,凡一涉及到教学改革,就认为要发展就必须排斥传统,一提到传统语文教学,便自然 而然地把它同“陈腐、落后、死板、僵化”等同起来,很少去探究它的“理”。然而,没有继承何来发展?发 展是对传统的“扬弃”,是在继承传统中有益东西之基础上的创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教学思想不仅是中华 民族的珍贵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理所当然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十分重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强调文道不可偏废。古人认为“文”是手段,“ 道”是目的,是根本。正确的“道”必须有高明的“文”来阐发、传播,人们必须通过“文”来理解“道”, 因此,两者不可偏废。这种思想使得传统语文教学本身就具有浓重的教育氛围,无论是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 还是卷帙浩繁的学术典著,都记录着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斗争历史,表现着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 情和精神气质,其中蕴蓄的民族哲学观、历史观、人生观、伦理观、文化观和朴素辩证的思维方式,正是通过 语文教学的一点一滴,逐步渗透在学生心中,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这种文道合一的思想如今也是具有现实 意义的。
现在的语文教学不但有优秀范文作教本、学本,而且较传统语文教学有了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更为多样 的教学媒体,更为广阔的语文活动空间,语文教学的效率理应更高些,学生理应学得更好些。遗憾的是,应试 教育的干扰使语文教学出现了令人忧虑的现状。确实,应试教育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但并不是说古人 就不重视思维。传统语文教学思想有许多合理部分可供吸收和借鉴,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启发性”原则。孔子 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传统语文教学要求学生自行阅读、品味、领悟、熟记。老师“待其人心 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从而把握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的真正意蕴和表现手法。“启发性”原则运 用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成败。在今天,有部分人追求近期效果摒弃传统教学的精华,不讲涵咏 、品味,而是靠喋喋不休的先入之见去诱导学生作机械的被动的理解、模仿,一篇课文下来,学生只记得几个 句式、修辞格,几项文学常识,整个教学给人以文化浅、底子薄、眼光短、素质差的感觉,失去了语文教学应 有的文化氛围和艺术韵味。不但有违“为学之道,必本于思”的教学规律,而且与我们今天培养具有积极思维 素质的人才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集中识字、强化阅读、整体感悟、注重体验、强调隅反、因 文悟道、词意并重、训练偶对是很宝贵的经验,事实证明,在基础阶段重视学生对经典语言材料的积累,利用 儿童记忆力极好而理解力较差这个特点,使他们大量阅读、熟记课文,再反过来咀嚼、消化和吸收。在提高阶 段重视对语文材料的自悟、熟读、精思、博览、多作作文。这一教学思想与“死记硬背”有着本质的不同,它 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遗忘规律,又有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生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的培 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 是这一道理。我们应当发扬这一教学传统,在课堂上少一些无的放矢、舍本求末的说教,多一些阅读、熟记, 让学生确确实实在认真读书上下功夫,当然,为提高阅读效率,还要重视对学生的研究。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还十分重视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研究,并总结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有的达到了比较成 熟的理论水平。仅《学记》中提出的问答法、讲解法、练习类比法等,就值得我们借鉴,从中可以领略到古人 论述的“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古人是很善讲的,孔子杏坛讲学,大传一代讲学之风,在现今课堂教学中 怎样看待“讲”?毋庸置疑,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的布道传经是时代所需,但变“受之于鱼”为“授之于渔 ”的精讲也是不能忽视的。我们今天在谈到“学法”这个问题时,其立足点大多在教而不在学,有的当然也会 谈到学,但谈学却是为教,是为教服务。而古人研究的“美读、遵路、入境、悟文、勤笔”的学法至今仍在生 辉,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B. 如何使小学语文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
引言:由于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下,致使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也相对的趋于功利化。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语文教学的地位也逐步工具化。因此这就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一方面凸显出急功近利的灌输式教学,另一方面也开始向基础技能型教学转变。但是显然这都不利达到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亟需回归到美学教育、人文关怀、哲理思辨的教学正轨上。鉴于此,本文通过一定的事例研究,重点着墨于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策略,试图为小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提供动力。
一、小学语文存在的困境
1、课堂主体的把握 就现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在这一点的把握上许多教师都做得不尽如人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中片面的强调学习的自由性而忽略了教学的约束性,另一方面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导致了有的课堂教学,虽然表面上其乐融融但是一堂课下来,学生几乎毫无所获;而另外一种课堂教学,气氛肃穆学生也一丝不苟的学习,但是实际的操作中却缺乏创新。显然这都是不合理的教学模式。
2、教学资源匮乏或运用不当 众所周知,我国是人口大国,因此相对而言我国的人口基础较大,所以接受教育的适龄儿童也为数众多,一般的教学自然班级人数都存在数量严重超标的情况。这样的窘境难免就导致我国的教学资源严重匮乏,还有就是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这主要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优秀教师资源的匮乏和分配失衡,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优秀师资的配比存在严重的失衡,好的师资几乎都被所谓的名校所占据,而普通学校的师资就相应要略显弱势,贫困的学校甚至是一个教师任教数个学科。另一方面则是自然教学资源的匮乏,就语文教学而言主要是阅读资源的贫乏,还有就是对信息化教学设备使用不当。
3、评价方式的局限性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对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的检验办法只有考试这一个办法,并且在考试中也仅仅将高分作为评判的标准。自然这也导致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功力化,和教学模式的单一化。
二、走出小学语文教学困境的策略
1、教学主体的合理把握 就现目前教学改革中提出的要求来看,解放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逐渐成为了教学的重点。但是这样的“解放”,不应该等同于放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任然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譬如在实施现目前较为流行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教师在学生谈论过程不能置身事外,应该走动监督并及时与学生互动,在学生遇到瓶颈时应该及时伸出援手予以帮助。此外,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而具体制定教学的策略。譬如在讲授《狐狸和乌鸦》(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这类课程时,由于其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并且其思考维度较大,学生可以从同的角度去分析。因此这时就可以采取,小组谈论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是如果在学习古诗词时,由于其理解难度较大,并且也存在许多学生认知能力无法企及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多的引导学生学习。
2、建立师资队伍完善师资分配 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对学生今后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就语文教学而言,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优秀的教师不仅可以教会学生基础的知识,同时也能以自身的修养影响学生言行及写作能力,从而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因此想要走出现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困境,首先就应该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政府应该鼓励优秀大学生加入到教育工作中去,并对在贫困地区任教教师加大补贴力度,这样才能实现师资力量均衡,从而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
3、注重诗歌意境教学 普通学生生读诗歌,往往不能觉察其内在的美感,甚至于有的人在读完一首诗,感觉空洞无物没有得到丝毫的体会。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常人读诗歌都是流于表面字词的理解,对诗歌涉及的意象的深层次含义,没有进一步的挖掘,这就使得学生的体会相对的肤浅抑或甚至没有。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诗歌意境教学是诗歌教学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通过意境教学,学生才可以更加清晰的理解诗歌深层次的含义,否则仅仅停留在读字词的解读上,这就完全的将一首诗歌“糟践”了,就好比吃鸡蛋不吃蛋黄一样,学生只能认识到诗歌表面的韵味,却丢弃了诗歌内在的醇香。譬如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中杜甫就利用了诸多意象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如“涕泪满衣裳”、“喜欲狂”、“巴峡穿巫峡”等,这些意象都表现出了浓烈的思乡之情,但是除此外还应该有爱国之情融于其中。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意境,从而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
4、合理使用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因此我国也逐渐实现了信息化教学,即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辅助教学。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对此的运用似乎还不够科学,抑或说是运用度不高但是适当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化,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例如:学习《雾凇》(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一课时,许多学生都没有亲眼见过这样的景观,因此便不能通过文章清新的感受到那一份美感。此时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的影像资源,尽可能的为学生构建一个冰雪世界。于是他们就可以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世界里驰骋;也可以感受“寒风吹拂,雾气缭绕”的清冷。总的来讲,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
C. 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什么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博精深、源远流文化底蕴构建、提高整体文化素养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回各种素影响前教模答式文素养缺失问题已经相严重加强教传统文化渗透使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基础树立起确观与价值观提高自身习兴趣同培养良品格完自身文化底蕴构建基础自觉抵制各种精神污染蔓延完阅读教培养文底蕴、提高文化素养教任务加强阅读教传统文化渗透谓意义重
D. 小学语文传统教学存在什么问题
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将知识剁碎传授给学生
学生不加思考
直接接受
E.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重视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学科性质所担负的责任,更是历史所赋予的神圣职责。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文、诗、词、曲、赋的内容本身可谓传统文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时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们读古文,吟古诗,吸取古人思想的精髓,让他们走进迷人的童话、绮丽的诗歌、精彩的小说之中去体会美丽的生活情趣。学生们在阅读学习成语故事中积累语言、在学习神话故事中感受神奇、在浏览学习寓言故事中明白道理。让学生们阅读神奇的科学、绵延的历史、丰富的人生等故事,使他们感受到历史的变迁与文明的传播,不禁由衷的赞叹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让学生们在语文课上一边学习知识,一边感受传统文化带给他们的神奇和美妙。作为教师的我们,教给学生一些相对比较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对吸引学生听课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有莫大的帮助。
一.教学汉字之形,感悟汉字之美
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如何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汉字有形声、假借、会意等之分,对于出入学的学生,我们当然不可与他们讲这些,那么做学生会觉得无聊,甚至对汉字产生厌烦,所以,我们不妨在学生学习汉字之时,给他们讲讲关于汉字的小故事。如:“家”字中的“豕”是今天的“猪”,但是涵义不同 ,“猪”在今天代表又脏又笨,但古人在造“家”这个字时,上面的“宀”是房子,下面放的却是一只“猪”。为什么呢?中国人从古代就喜欢猪,也喜欢养猪、吃猪肉,其实在古人心目中的猪,是聪明又勇敢的。
又如:汉语中表示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的汉字都从心旁(或心的变形),如:想、忘、忠、恕、怨、愁、忆、恼、悦、恭……这是古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观念的反映,先人认为心这个器官是专管思考的,心是思维的器官。再如,低年级的看图识字教学,图与字自然有些许相似之处,所以在学习时要先出示图,再与字进行比较,这样便于学生识记字形。通过此,学生不但对汉字产生了兴趣,还会对古人的智慧由衷地佩服,从而乐于学习。
二.教学古诗之意,体味诗人之情
古诗作为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其不单是诗人的才华展示,借物抒怀,其中也包含了诗人的伟大抱负与志向。陆游是南宋伟大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他的多首诗歌被选入教材,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两首诗均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诗中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通过对古诗意思的教学,我们可事先让学生查阅有关于陆游的得一些资料,对诗人有初步的了解。当然,在没讲古诗之前,学生对它的认识可能仅是手中的资料文字,并不能从内心深处体味,但当我们教学完古诗,再次回头来重读关于陆游的资料时,学生便由了更深的体悟。此时,我们不妨再向学生介绍一些风格类似的其它诗歌供学生选择阅读。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除了它读起来朗朗上口之外,便也会在对内容和诗人情感的体会上下些功夫。
三.诵读经典韵文,完善人格品行
众所周知,《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一个中国人的遗产。虽篇幅短小,但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它易于诵读,脍炙人口。据说已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广为流传。它教育我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勤奋好学,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字经》中不止有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它更是涵盖了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常识。
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诵读《三字经》,起初只是觉得它易于上口,未曾多加关注,可是时间久了,发现学生的知识积累逐渐丰厚了起来。究其原因,就在于《三字经》的诵读。也因此,诵读《三字经》便成为了一项很好的素质教育作业,与其他作业不同,并不是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组织学生利用晨会、班会等时间来说说在诵读《三字经》中收获了什么。如“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母为了孟子的发展而三则其邻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而“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便又告诉我们环境固然重要,但一个人自身的努力是更重要的。通过《三字经》的诵读,学生们不仅吸收了诸多知识,还懂得许多为人的道理。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还不只这些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方法来教会学生感知感悟,从而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我国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历史,有着无比深厚的底蕴,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让我们去开采、去发展,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将我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我们的各项教学中。
F. 小学语文教学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拙见。
一、立足于课堂教学
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 “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它应当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一)写字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用毛笔写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学理念,不论是上书法欣赏课还是临摹课、练习课我都要重复一句歌词“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最爱做的事是报答咱妈妈,走遍天涯心不改,永远爱中华。”让它这一丰厚文化底蕴和情感感染学生,使他们对书法艺术产生浓浓的兴趣与向往之情后,再让学生由一笔一画做起,由“欣赏”到“临摹”,从“字”法到“章”法。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正确的书写姿势,也不只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例如:字的结构方面,很多字由于结构的要求,产生了需要变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让”,形成巧妙的顾盼与呼应之美,这正如做人需要有宽大的胸怀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样。使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是弘扬祖国文化传统,从而对祖国的文化更加热爱。
(二)古诗词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
古代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1、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讲就索然无味。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大白话讲,一会儿抬头看月亮,一会儿低头思念故乡,意思没变,意境全部破坏了。记得在一次评优课活动中有这样一节课:做课教师讲的是《渔歌子》,教学过程大致是:明诗题、知作者、读诗文、解诗意。当时真是有一种索然无味的感觉,可是,就在这时,做课教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那就是让学生去读,反复读、对比读等等多种读法,教师参与其中,帮助学生了解背景,同时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这两首词对比来读,师生对读。当时,学生读出了意境,使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志和为何不须归。只有读,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休会到诗之妙。同时不知不觉地自身也起了变化。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2、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读读背背中积累传统文化
“读读背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教师不应忽略。
1、调动兴趣,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要我背”为“我要背”,可以联系生活,可以讲述故事,也可以发挥想像续编,创作。
2、丰富形式,化枯燥为生动。机械记忆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但如果我们能丰富背诵的形式会使学生的积累活动焕发生机活力。
3、学用结合,化静止为运动。有些“读读背背”中的词句,是描写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品质或文章中的某种情境,我们可以让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加深感知和理解。生活是最生动的教科书,带学生游玩时,可以引导学生触景生情,切身感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美,还可以让学生验证“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词句的准确性。
二、在个性化阅读中汲取营养
我们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孩子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
《新课标》强调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用心灵去体验文本,从而发现美和欣赏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而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
语文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选编的课文有反映领袖事迹的,有体现关爱他人的,诚实守信,传统美德的,有反映革命传统的等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性美,无不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等……这取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她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信息,泛着人文素彩的光芒。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位。
三、举办多彩的活动是弘扬传统文化长效的载体
1、搜集文化名人故事,讲故事。
2、古诗词摘抄、诵读。 3、利用假期精读一本优秀古典小说,写读后感。
4、举行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比赛
一次“诗词诵读”,可能是学生一次快乐的心灵体验,一副“佳联妙语”,可能是学生一个激情创作的瞬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必经之路。
总之,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就能使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G.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论文
一、扎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只有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的培养,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础。首先,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的生僻字,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读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古今不同义的字词,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如谚语、俗语及成语等。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二、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进行因材施教。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著,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选择适合小学生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就如大海中航行的轮船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并不是所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作都在适合在小学阶段读,所以,在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时,我们要慎之又慎,既有培养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又要蕴含做人做事之道理。并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如: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百家姓》;三年级学习《千字文》;四年级学习《弟子规》,背古诗词20首;五年级学习《孝经》,背古诗词20首;六年级学习《增广贤文》,背古诗词20首。而《老子》是经典中的经典,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它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无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则适合各年级学生诵读。三、开展多样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必须多样化,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游戏、课本剧、歌谣、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在游戏中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我们可以在班队会上树立典型:如自强不息的、勤奋好学的,助人为乐的等等。以榜样的力量去带动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学生。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中华传统节日相结合。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一个节日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表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此为载体,搜集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诗歌、故事,让学生诵读、领会,对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地形成一定很有效果。这才能实现课程标准倡导的建设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中,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经典诵读、背诵、赏析。同时,我们也务必搞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只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过多的形式化也许会成为孩子们学习的负担。孩子们真正的收获应该是潜心下来,快乐诵读,并有所收获。四、借助先进的现代教学媒介,提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以我国传统的文化作为依托,必然会出现一些令孩子难以理解的生僻的词语。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孩子的学习兴趣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当前的科技,将国学内容制作成短片或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漫,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充分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国学学习。借此培养孩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效果。我国当代音乐家谷建芬老师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把国学经典用音乐的形式演绎,情真意切地再现古诗、古文的韵律美。既淡化了读诗时的枯燥无味,又增添了语言文字的意境美。这不失是用现代媒介,为国学经典的一种创新。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注重整体教育氛围营造,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打造书香文化校园。利用名言警句、书画作品等大力丰富国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创设浓厚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学校部分宣传栏、班级“文化展板”专栏,专门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栏,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意义、方法等等。总之,我们应该把小学语文中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看做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成是知识体系,更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昙花一现。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得不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回归的重要性。
H. 在小学语文中,传统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教学法有何不同
传统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系统,细致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大量知识的教学方法,形式比内较单容一,一般都是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教师自由度比较大,而学生只有拼命的努力的听的份,介于这一点,传统教学法也常常被戏称为填鸭式教学。
I.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把传统文化逐步分类写入小学课文中,先简单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