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理解小学语文教师的交往角色
摘要:由于我国的语文教材沿袭的是古代读经式的文选阅读课程形态,注重读者的涵泳内和感悟,所以教师容对于文本的解读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角度和深度,直接决定着一节语文课的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并非天然生就,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进行提升的。大体上,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可以沿着解读前的背景知识准备、解读时的方法技巧、解读后(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反馈三个环节来进行。
㈡ 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
1、语文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
这应该是作为一个老师的必要条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教师要善于倾听,敏锐地捕捉学生在表达中存在优势与不足而加以鼓励与引导。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口语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因此能说一口标准、规范、流利的普通话,掌握一定的口语表达技巧,是一个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我们很多语文教师的话语没有语文味,刻板,粗糙,不打动人心,无法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可爱。如果教师的语言不打动人心,无法让人有倾听的欲望,怎么能要求学生好好地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呢?老辈人形容教师,是“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这不无道理。当代一些优秀的教师如斯霞、李吉林、霍懋征、于永正、王崧舟等都非常重视口语表达技巧,他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探索语言运用的规律,努力追求语言的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风格。可以说,他们教学上的成功,在极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对语言的运用。所以,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技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比如,朗读是否能做到声情并茂,有效传递出文章的情感,为静止的文字赋予生命的活力。讲解是否能做到清楚地表情达意,在准确地用语言完成教学内容的流程中,同时使学生身心得以的灌溉与滋养。其实,讲解也好,朗读也罢,身为语文老师,应当把每一节课当作自己语言素养修炼的课堂,将课堂上的每一处的讲解语、小结语、提示语都做精心地准备,将每一篇课文都当作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反复品读其中的滋味,熟读甚至成诵。于是,面对手中的语文教材,也许不要学生长篇大论地发言,或没完没了地质疑,慢慢的,也许你会以朗读的方式和学生对话、以交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慢慢地,你和学生的语感就这样涵养起来了——这也许是我们最简单可行的语文方式。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做到“低吟而体其味,诵读而达其情”,真切动情地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本表达的特色,读出文本的价值。
语文教师必须能写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笔字、钢笔字。字要写得端庄大方,笔顺要正确,你要求学生有一个眉清目秀的作文本面,可自己的板书龙飞凤舞,杂乱无章,你哪里还有说服力呢?
语文教师会写、擅写应该是分内事。不仅要写教学论文、教育故事、教学随笔、教育案例,积极探索教育规律,研究科学、高效、有序的教学方法。还要写杂感、诗歌、小说等,尤其是下水作文。语文教师写文章不是为自己增添一层油彩,而是从心底深处去感应、领悟和阐释教学生活和人生;语文教师能写,不仅在于指导学生作文,还可以产生“青出于蓝”的“桃李效应”,语文教师写文章,还有更深层次的作用,那就是能影响自己对教材的分析把握,或是影响自己讲课时的层次安排、语言表述和课堂结构设计等。叔本华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变为自己的东西。”能写的人往往对教材的分析比一般人要深刻得多,对作品的本质特征获得高于一般人的敏锐感悟力和评判力。
2、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解读文本的能力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一个好的教师,要想高质量地传道、授业、解惑,必须要具备较强的钻研教材的能力。钻研好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可以说教师钻研教材的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只有钻研教材深了、透了、广了,才能很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
我们备课时的资料往往就是课本、教参、网络上下载来的教案,教师没有深入解读文本,缺乏个性体验,没有见解力和创造性阅读。这样的话,教师就不能文本知识进行有效的扩展和深化,教学自然就没有深度和厚度。备课时,首先要深入文本与主人公对话,读出个性体验来,理解主人公的内心情感;而后透过文本与作者对话,作者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写作意图是什么?最后,我们要思考编者的意图是什么?把它编入小学课本的目的是什么?搞清楚这些,我们再去备教案,效果会好的多。
3、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之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可以说教学设计能力是最能彰显教师智慧和素养积淀的。
所以教师要有以下教学设计能力:
1.设定具体教学目标的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的设定应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针对性、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自觉地达成目标。能从认知、情感和心理驱动这三个领域,制定出更好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达到高级的认知水平,从而成为更有深度的思考者和更成功的问题解决者。
2.确定教学结构的能力
教学结构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结构。横向结构指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流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内容的相互联系。纵向结构是教学环节的相互联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流程。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自然应包括学生的预习、导入、讲解或讨论、作业布置、小结等各个环节,也就是主题的呈现、主题的展开、主题的完成。在研究教学结构对课堂教学的作用时,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节奏紧凑。该花力气的地方要舍得花力气,在不必纠缠的地方作简洁处理。
3.选择教学策略的能力
㈢ 阐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材解读时如何扮演好三大角色
小珊迪(课文) 佚名 故事发生在爱丁堡。 有一天,天气很冷,我和一位同事站在旅馆门前谈话。 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不,我们不需要。”我的同事说。 “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可怜的孩子请求着。 “可是,我们不需要火柴。”我对他说。 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 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答应买一盒。可是在掏钱的时候,我发现身上没带零钱,于是对他说:“我明天再买吧。” “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男孩了乞求道,“我给您去换零钱。” 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想可能上当了,但是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晚上,旅馆的侍者说,有个小男孩要见我。小男孩被带进来了。我发现他不是卖火柴的那一个,但可以看出是那个男孩的弟弟。小男孩在破衣服里找了一会儿,然后才问:“先生,您是向珊迪买火柴的那位先生吗?” “是的。” “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4个便士。”小男孩说,“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了,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还有7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 我让小男孩吃了些东西,跟着他一快儿去看珊迪。这时我才知道,他们俩是孤儿,父母早死了。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 我握住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他死了。 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不受感动呢?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
㈣ 结合实际,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角色有哪些变化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角色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尊重学生的创新风格,关注个体差异,营造良好的学习课堂氛围。
㈤ 小学语文今天的教师角色怎样定位
教育的对象是发展的人,是带有个人兴趣爱好、思想情感的社会人。这就要求我们内的语文老师必须尊重容学生的人格、人性,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新课程标准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老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做法。
㈥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
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师不应该只做一个教书匠,而应该作为一个杂家。什专么都要知道一些,什么属都要懂一些,什么都要关注一些。
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随时给学生补充各种知识、随时引导学生对事件的看法、随时指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㈦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学习好语文知识,教师应充当好以下五种角色:
1.教师充当参与的引领者
教育家皮亚杰说过"学生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语文教师应当在语文活动课中充当参与的引领者,学会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参与"提供充分的条件。
2.合格的引导者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目标得到尽可能的发展,教学足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坚持"在活动过程中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已学知识的巩固,更应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成为组织学生自主分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通过合作促使语文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在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应当采取多种多样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办手抄报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创新的点拨者
《语文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小学语文活动课程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上重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和幻想,当好创新教育的点拨者,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比如,为了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可以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发现问题,并把其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定期上交老师批阅。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又能增长才干,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一定会被激活,创造性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
4.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实施课改之后,自然和社会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为多样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语文活动课程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应树立大教育观。把学生的成长看作是一种社会责任,充当学生活动空间的拓展者,引领学生从教室走到室外、从校内走到校外,根据本校实际、班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各种场所、努力开发各种教育资源,为丰富学生的语文活动服务。让学生从生活中参与语文活动课程,然后将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成长。
5.评价的组织者
《语文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指出:综合活动课程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小学语文活动课程的性质也是综合性的。因此,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对儿童的评价必然是多样化、综合化、鼓励化的,教师应主动地组织学生进行自我以及学生彼此之间的评定、鉴赏,将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情感表现、取得的体验和经验成果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作为评价的依据,制定不同的评价目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促进每一位学生在语文活动课程中知识得到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6.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这句话一语道破了成功的关键。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终日处在家长的精心呵护下,不愿意与人合作交流,也可以说是不懂的怎样去与他人合作交流。所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恰恰有利于对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常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之一。
7.重点关注差生
教师最主要的就是对学生充满爱心,尤其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更需要呵护,很多学习活动中,往往是优生踊跃积极,差生一旁做观众。究其原因不外是:差生有自卑心理,再加上某些方面确实不懂。自卑就不敢去想,不愿去想,不相信自己,以为自己想的答案都不可能对;老师可以想办法把这些"听众"改变过来,变成"演员",利用一切机会,对差生进行辅导,教他们思考的方法和思考的胆量,帮助他们提高成绩。
总之、新课程期待着老师们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能与生为善;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期待着老师们正确地发掘其内涵,变通地实践其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素养套餐。期待着老师们米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㈧ 小学语文教师必看的书有哪些谢谢了
小学语文教师必看的书有:
一、教育名著
1.《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2.《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苏霍姆林斯基 著 译者:蔡汀 王义高祖晶 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
4.《终身教育引论》[法]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版[教育管理专业必读书目]
5.《明日之学校》(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
6.《民主主义与教育》(写于1916),[美]杜威,王承绪 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1版
7.《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杨汉麟译,作者:(英)伯特兰·罗素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1年6月
6.《爱弥尔》[法]卢梭,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 1978年版
9.《教育过程》(美国,布鲁纳)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月
10.《教育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 吴文侃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1
11.《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美国]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3.
12.《学习,别听学校的》(德国,菲拉·费·毕尔肯比尔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注:此书为德国中小学教师必读书)
13.《和老师的谈话》(赞科夫)[苏]JI.B.赞科夫著 杜殿坤 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4.《多元智能》 [美国]加德纳 著,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出版
15.《教育诗》[苏]柯著磊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三七作家,专门在 2003-02-13的《南方周末》上推荐此书)
16.《大教育论》1957年,[捷克]夸美纽斯,人民教育出版社加以修改,用《大教学论》的书名重新出版。影响历史进程的一百本(社会科学类)
17.《普通教育学》[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8.《教育论》(英)斯宾塞《教育论》HerbertSpencer1820--1903),19世纪下半期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胡毅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19.《教育漫话》(汉译世界教育名著丛书) [英] 约翰·洛克 著/ 徐诚 、扬汉麟 译/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年:1999
20. 《人的教育》,福禄倍尔(福禄倍尔:幼儿教育之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1.《审美教育书简》,席勒著,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二、理论视野
22.《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获得国家图书奖
23.《陈鹤琴教育论著选》,吕静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4.《爱心与教育》1999年,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出版,这本书同时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和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李镇西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25.《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72,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英)埃德蒙·金著,王承绪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7.《中国教育思想史》郭齐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6[专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曾先后在大陆和台湾出版,获全国第一届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及全国首届优秀教育理论著作优秀奖,以后又被外文出版社译成英文。
28.《教育基础》(江苏教育出版社)
29.《教育心理学》
30.《儿童发展》(江苏教育出版社)[美]劳拉·E·贝克著,2002年12月
三、教改实践
3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32.《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六大焦点问题》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33.《教育中国——50名流素质教育访谈》夏欣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7月
34.《素质教育学习提要》(教育部编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
35.《当代教育学》(修订版)袁振国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6.《教育理想与信念》(肖川)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6月
《我的教学生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斯霞著(1910-?))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年
37.《我的教学生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斯霞著(1910-?))江苏教育
38.《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李吉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39.《向孩子学习》主编:孙云晓;副主编:康丽颖。晨光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本书荣获共青团中央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图书)奖。
40.《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叶澜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41.《创造性思维与教学》《创造性思维与教学》陈龙安(台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42.《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2002年1月(美国)布鲁克菲尔德 普瑞斯基尔 著 罗静 褚保堂 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43.《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4.《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藤田英典[日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5.《中外教育小说选》(已经编写好)
46.《中外教育散文选》
四、教育人物
47.《孔子评传》匡亚明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12出版,此书获得中国图书奖
48.《中国教育家评传》沈灌群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1989年全国优秀教育理论著作奖;1995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类硕士必读教材)
49.《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获1997年国家优秀图书奖
50.《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朱永新博士(市长)主编
51.《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朱永新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52.《教育的奇迹》(主编朱永新)
53.《窗边的小豆豆》南海出版公司,黑柳彻子[日本]2003年8月
54.《仁爱一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里萨修女传》屈雅君、刘铁英编译,珠海出版社,2002年7月
增补:
1.《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皮亚杰著,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傅统先译。
2.《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的教育科学图书
4.《国际教育新理念》 2001年10月。由顾明远和孟繁华主编的一书,海南出版社出版了。
5.《我的教育思想》(于光远)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6.《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蔡克勇著 1999年10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7.《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徐辉、徐仲林撰写 1997年1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8.《教室的革命——语文主题活动新探索》(浙江教育出版社褚树荣老师主编)2002年9月
9.《现代课程论》(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初版/1998年第五次印刷,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1991年繁体字版)
10.《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鲁洁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
㈨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我认为小学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
一、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多时候扮演的是管理者与控制者,师生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者的关系,尤其是小学生,贪玩好动,自制力差,这的确需要教师来调控,但是教师却将此简单地理解成管理,认为服从管理的就是好学生,不服从管理的就是坏学生。小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其思维被局限在课堂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应试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唱着独角戏,而学生只是课堂的听众与看客,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从属地位。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出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这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切实的要求,即要由以往的管理者与控制者转变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把课堂这个大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角,而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教师是这台舞台剧的主持者与设计者。这样的课堂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习有了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正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所不断追求的。
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对提问的质量与评价标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提问只局限于表面层次,通过阅读文本便可解决,教师对问题答案以对与错来判定,学生处于被动消极地位,所学到的知识虽然说也是通过学生的阅读来解决的,但是这些问题只是肤浅、表面的,教师没有将问题引向深处,其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很难实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我们要将学生引向深层次思考,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这对教师指明了方向,需要教师实现两个转变:第一,创设愉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新形势下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构建过程,而不是书本知识的复制过程,我们要将知识的单向传递转变为多向交流,要注重课堂生成的处理,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把学生的课堂反应引向更高的层次,让学生学会主动地发现问题,学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第二,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新课程标准提倡以人为本,倡导发展性评价,以使学生增强信心、体会成功。因此我们要摒弃以往教学中的终结性评价,落实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间的个性差异,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发展。
三、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我们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为学生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放任自流,教师不管不问,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不是强制学生学习,而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来,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小学生知识基础薄弱、认知能力较差,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此时教师要为学生理清思路,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促其改正错误,清除障碍,勇往直前,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成为师生良性互动的过程,从而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这样既实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注重的是“传道、授业、解惑”,年复一年地将书本上不变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新课程改革倡导动态生成的课堂,提倡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要摆脱教书匠的角色,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开发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积累总结经验。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的实施者,还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学生与课程,学习新理念,运用新手段,开发新资源,成为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身创造性运用教材的能力,由课程的执行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只有具有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才能深入挖掘教材,整合教学资源,将创新教育融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