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么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小学阶段教育目标来讲,小学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法制观念也越来越强,知法、懂法以及用法已经成为了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小学生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开展法制教育的关键时期。只有帮助他们树立法制意识,让他们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同时能够灵活的运用法律知识,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所以在小学阶段我们应当将法制教育工作当成是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来落实,努力增强小学生的法律素养,让他们明白知法守法懂法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体现。
另一方面,开展法制教育工作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任何不良习惯的产生基本上都是由长期的经历而形成的。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语文课程教学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不但要让他们学习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还必须要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一些案例,同时利用一些教学手段来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为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1]。
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法治教育的对策
(一)借助实践活动渗透法制教育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够确保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所以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实践活动的方式来渗透法制教育,一般我们选择开展的实践活动包括下面几种:第一是组织学生动手制作班级黑板报,在黑板报中设置法律专栏,要求学生们自己去收集和整理与他们实际生活相关的法律常识,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这些法律知识,潜移默化的接受法制教育;第二是组织进行演讲比赛,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和法律都相关的主题,比如说《诚实和诚信》,从他们身边的故事讲起,让他们自行收集素材,教育他们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也可以选择《远离网吧》等主题的演讲;第三是学生参与表演,我们结合小学生好动爱玩的天性,在语文课堂中将生活中的一些素材用话剧的形式让学生表演出来,或者让学生自己表演生活中所看到的好人好事或者不良现象,让他们在游戏中收到法制教育。
(二)习作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作文教学的思想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笔者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融合法律案例,将与法律相关的社会问题放到写作课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仅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还提升了他们的法制观念。比如说小学三年级的看图作文,我们可以为学生展示一幅图片:小猪让小狗不要在旅游景区的文物上乱写乱画,这一副写作素材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爱护公共财产,保护名胜古迹,同时高速他们损坏文物是违法行为。又比如可以选择日记法,培养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在日记中能够记录自己真实的心情,能够将自己的错误写在上面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再犯;第三是课堂讨论法,在作文课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个观点或者讲一些最近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让他们就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人或事发表意见。比如说就假冒伪劣产品阐述自己的观点等,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对相关法律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2]。
(三)结合教材内容渗透法制教育
对一名语文教师来说,必须要确保语文课堂教学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我们可以从语文课本之中选择出一些和法制教育有关的素材,以此为基础来开展法制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其实很多课文都是可以渗透法制教育的,这便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研究教材。比如说笔者在教学《景阳冈》这篇课文时,就可以渗透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法律,让学生思考,假如武松在现代,他打死老虎的行为还会受到人们欢迎吗?另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一些捕杀野生动物的新闻案例,让学生展开思考,进而帮助学生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把法律意识内化为他们主动守法的行为。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同时还可以让他们了解到相关的法律知识,可谓一箭双雕。
三、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能够有效的增强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对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来说,必须要真正意识到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和整合法制教育资源,进一步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各种课堂时间活动来融入法制教育,让法制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② 小学语文哪些课文渗透了法制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我国青少年教育和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较低的.但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日渐突出,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也对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如何做好法制宣传、培养出具有高度民主法制意识的新型公民,是社会教育的一大课题,也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一项任务.更是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三位目标体系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紧密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使之从小具备法律意识,提高分辨是非和遵纪守法能力,逐步形成积极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回想二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爱国主义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被纳入我国根本***《宪法》.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有关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维护民族统一,反对分裂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法律意识.如我在教学《小英雄雨来》、《珍贵的教科书》、《冀中的地道战》等战争题材的课文时,让学生在了解了战争年代中人们的艰苦生活、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后,及时教育学生今天的安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形成激励爱国之情,树立爱国之心,立下报国之志,成建国之才的系列教育.又如在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历史英雄人物课文时,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就要维护民族统一,反对分裂,及时渗透《反对分裂国家法》的有关内容.《圆明园的毁灭》等文化古迹教材时,告诉学生战争给我们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和侮辱,从而激发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之情.
二、国情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在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从思想上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三是从小培养儿童的自然意识.如在学习《庐山的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等歌颂祖国山川壮丽的课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同时,应及时介绍我们国家虽然地域辽阔,但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严重匮乏,五十六个民族过去饱受战乱之苦,底子薄,人均耕地、森林、矿产资源等都居世界末位等基本国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推翻了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压迫,拯救了中华民族,建立了新国家,才有辉煌的今天.
又如在学习《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一课时,让学生了解乱砍滥伐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必将收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要自觉保护自然环境,教师还应及时向学生介绍我们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环境保护法》.如在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泉水》.描写潺潺的清泉,汩汩地流淌,向学生灌输保护水资源,宣传《水利法》知识.如《奇妙的动物世界》激发了学生了解动物、爱护动物的情感等.以及治理自然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并布置学生搜集或查找有关内容,使他们从小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造福人类的观念.养成节约资源、不乱抛废物、不破坏花草树木、热爱劳动等意识,了解有关法律知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人文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把法制教育充分发挥语文课堂上,确保语文学科法制教育资源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具有高质、高效.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很多人文法制教育资源.四年级语文义务教育课标版第二单元《中彩那天》一文中,故事以汽车的失而复得和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当父亲幸运地成为获奖者,而且奖品又是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时,对我来说是多么高兴.然而,却看不出中彩给父亲带来的喜悦,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最后父亲毅然通知真正的获奖者库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懂得,诚信是人的精神财富,懂得比物质财富更珍贵.非法所得、非法占有也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让法制教育在孩子大脑中升华.
利用教材内容教育孩子做一个品质优秀的好少年.例如:《画家和牧童》、《我为你骄傲》、《三个儿子》等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哲理,努力启发学生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让他们懂得谦虚,勇于承认错误,孝敬父母及关爱他人这些优秀品质,并以故事中的人物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努力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少年.
例如《万年牢》故事是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父亲自己经营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工艺,手艺高超,保证质量,合法经营.再将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及时教育学生感受真诚地为人和做事的道德风范,像这样人文教育事例很多,把这些内容定位在学生生活之中,紧密联系在法律法规上,《工商管理条例》《合同法》等.合理分配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一、词中窥"法"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必将会使用到不计其数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词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某一个词语意思的同时,不妨尝试一下用法制视角来解释分析这些词语.如拾金不昧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进一步从法制视角去讲解,如果我们捡到别人遗失的贵重物品不想返还并且占为己有,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这种行为就属于盗窃行为.为此,不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讲,我们都需要对生活中的词语进行最详尽最全面的了解.
再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思是:比喻用对方使用的手段还击对方.讲完了字典中的意思, 还要从更高层次的法制层面来解析这个词语的意思.如果别人挖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也一定要去挖掉别人的眼睛.这样看似合情合理的以暴制暴的做法,在古代法制不健全的社会情况下也许行得通,但是在法制相当完备的现在,却没有任何立足之地.
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就应该果敢地拿起法律这个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要求侵犯我们权利和利益的人赔偿我们的经济损失甚至是精神损失.
总之,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在今后语文教学中,继续结合法制教育,联系学生思想动态,不断地增强少年儿童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将法制教育作为永恒的主题进行到底,为培养合格、守法的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
③ 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 利用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充分挖掘小语课文中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
二、开放练习,巧妙渗透。
开放性的练习题具有多样性和明显的层次性,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语文知识,而且学生在解答过程会出现很强的探索性。引入开放性练习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法律的意识和能力。这样通过引申拓展,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了环境保护法方面的教育。通过这样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老师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情况下应该怎样做,什么情况下不应该怎样做,对学生进行了遵纪守法教育。
三、写作训练,有机渗透。
在小语习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善于用法律标准来明辨是非。在习作中,我还利用写日记这一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学生在写日记时说的是真话和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教师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在口语交际中讨论,确定法制认知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口语交际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从事物的表象认识到事物的内层,会在自己的心理形成一种强烈的认知。在学生激烈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同时,教师只需要再往深处引导一下,思考产生犯罪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而然地就把学生的思维转向了对规则的认知上来,使他们学会遵守法律、法规,一切行为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从而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强化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适时、适度,点点滴滴地渗透法制知识,持之以恒,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一定会让法制教育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行。
④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 利用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充分挖掘小语课文中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
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一课时,在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的含义,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弄懂这个难点。在学生读通课文后,主要抓住这三个问题来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1)公仪休喜欢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2)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
(3)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鲤鱼?
在学生找出写公仪休喜欢吃鱼的语句“(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通过对这些词句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
接着讨论第二个问题公仪休喜爱吃鱼,这就有人送鱼来了。他又为什么拒收?
出示公仪休拒收鲜鲤鱼原因:“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学生反复朗读,理解公仪休拒收鲜鲤鱼的原因,让学生抓住关联词语来理解这段话,“因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还能……”。这里公仪休作了两步假设: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而难免会违犯国家法纪;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鱼了。由此得出结论:“不能收人家的鱼”。公仪休承认自己爱吃鱼,但想吃鱼就必须自己去买,这样才会一直吃到鲜鱼。为了表达自己的主张,公仪休运用了反问句加强语气,朗读时要注意指导,体会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
在教学《诚实与信任》时,抓住重点句了
1“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它毕竟是停着的,责任应该在我。”“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
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出了事故,不逃避责任,而是严于律己、光明磊落地留下自己的姓名、电话,所以作者“我”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张字条,还留下了——诚实和信任。
2、“很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车的反光镜碰坏了。”(有礼貌,承认自己的错误。)
·“请你把购货单据寄来,好让我把钱寄给你。”(说到做到,态度诚恳,主动提出赔偿。)
·“这笔费用应由我来支付。”(诚恳,坚决,一定要赔偿小红车的损失。)
小红车的主人给“我”打电话的目的不是索要反光镜的钱。而是(表示感谢)
是的,我的诚实与信任换来了小红车主人的理解和尊重,他也同样回报了我诚实与信任。这种彼此的诚实和信任,使一场纠纷化解了。
无人知晓,无意碰坏,却主动要求赔偿;车子遭撞,物件被损,却打电话致谢。同学们,这篇课文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诚实是无价之宝,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就是作者要以“诚实和信任”来作为课题的原因。想一想,课文还能换个题目吗? 生自由说
学完课文,老师希望同学们能时刻记住,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再读课题。让学生受到法制教育。
二、活跃教学气氛,渗透法律意识。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开展法制渗透教育就是要在教书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研组、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查找可以渗透的法律法规,主动渗透到教学中去。一位老师在教学《翠鸟》时,初读课文后,学生们纷纷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能把喜鹊抓来养着,我们照样给它吃喝,好好保护它,不会伤害它啊?”对于这个疑问,于是就对学生说:“这是国家针对动物保护有专门的法律规则,比如说禁止伤害益鸟;不能随意抓养鸟类等等。”学生对我的解释还是一脸狐疑,一双双亮晶晶的小眼睛充满了对这“新鲜事”的疑惑,有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但是我们并不伤害它,抓它来是为了保护它啊,这不是更好吗?”这位同学的观点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纷纷附和道:“就是就是,抓它来又不伤害它,可以与我做伴,挺好啊。”“又没有人看着我,我想抓就抓咯。”更有一学生激动的炫耀:“暑假里,抓到好几只鸟呢。”……面对学生们这些突如其来的辩驳,告诉他们:这是不文明的行为,也是不允许的,它是有法律依据的,以后决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在发生。 我沉重的思考:在我们这个法制意识淡薄的国家,孩子们的“真情告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怎能片面的要求他们在这样的社会“出淤泥而不染”呢?来自学生深处,根深蒂固的无视法律尊严的思想仅仅靠一番说教就能改变?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到底还应该让学生获得什么?是鹦鹉学舌般地告诉他们;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于是,我引领学生深入研读,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从孩子们喜欢的喜鹊,体会到孩子们不抓喜鹊并不后悔,而是希望喜鹊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快乐的生活空间。更深层次体现了孩子们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通过“你赞同孩子们的做法吗?”“喜欢这些孩子们吗?”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理解,看似简单的“赞同不赞同”、“喜欢不喜欢”这样的问题,却蕴藏着思辩的火花。这是是与非的判断,是善与恶的鉴别,更是他们如何做人的一次考验。随之,在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发问:“你们喜欢这些孩子们吗?为什么?”“喜欢,喜欢,因为他们懂得爱护鸟类。”学生大声回答。我又反问:“可是这样他们就不能天天看见漂亮的喜鹊,多可惜啊。”“但是这样是为了让喜鹊有更幸福的生活。”“对啊对啊,我们也是社会的小公民,应该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假如说我们平时上课不遵守纪律,那课堂不是乱套了。”…… 学生的回答声声是那样悦耳动听。听着孩子们那一声声稚嫩而又深刻的陈述,我的脸上欣慰无比。因为我见证了学生们想法渐渐深厚的全过程。
⑤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哪些课文是渗透法制教育的
一)法制教育渗复透点
1
.
第
5
课
《翠制鸟》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法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
2
.第
7
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
林法实施条例》
。
3
.第
18
课《她是我的朋友》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
法》
。
4
.
第
26
课
《一面五星红旗》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上述法律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初步应
用于学习生活中,养成学法、守法的良好习惯,向家长宣传自己了解和学到的
法律知识
⑥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颇多,我们要因材施教,实事求是地采取适合本校条件、情况的具内体措施来完善常容规教育教学。然而,提高自我,研究课标,活化教材,融洽师生关系,活跃教学气氛,优化课堂结构,狠抓落实,始终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只要付诸具体行动,持之以恒,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⑦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 利用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充分挖掘小语课文中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
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一课时,在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的含义,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弄懂这个难点。在学生读通课文后,主要抓住这三个问题来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1)公仪休喜欢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2)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
(3)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鲤鱼?
在学生找出写公仪休喜欢吃鱼的语句“(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通过对这些词句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
接着讨论第二个问题公仪休喜爱吃鱼,这就有人送鱼来了。他又为什么拒收?
出示公仪休拒收鲜鲤鱼原因:“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学生反复朗读,理解公仪休拒收鲜鲤鱼的原因,让学生抓住关联词语来理解这段话,“因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还能……”。这里公仪休作了两步假设: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而难免会违犯国家法纪;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鱼了。由此得出结论:“不能收人家的鱼”。公仪休承认自己爱吃鱼,但想吃鱼就必须自己去买,这样才会一直吃到鲜鱼。为了表达自己的主张,公仪休运用了反问句加强语气,朗读时要注意指导,体会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
在教学《诚实与信任》时,抓住重点句了
1“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它毕竟是停着的,责任应该在我。”“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
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出了事故,不逃避责任,而是严于律己、光明磊落地留下自己的姓名、电话,所以作者“我”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张字条,还留下了——诚实和信任。
2、“很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车的反光镜碰坏了。”(有礼貌,承认自己的错误。)
·“请你把购货单据寄来,好让我把钱寄给你。”(说到做到,态度诚恳,主动提出赔偿。)
·“这笔费用应由我来支付。”(诚恳,坚决,一定要赔偿小红车的损失。)
小红车的主人给“我”打电话的目的不是索要反光镜的钱。而是(表示感谢)
是的,我的诚实与信任换来了小红车主人的理解和尊重,他也同样回报了我诚实与信任。这种彼此的诚实和信任,使一场纠纷化解了。
无人知晓,无意碰坏,却主动要求赔偿;车子遭撞,物件被损,却打电话致谢。同学们,这篇课文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诚实是无价之宝,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就是作者要以“诚实和信任”来作为课题的原因。想一想,课文还能换个题目吗? 生自由说
学完课文,老师希望同学们能时刻记住,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再读课题。让学生受到法制教育。
二、活跃教学气氛,渗透法律意识。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开展法制渗透教育就是要在教书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研组、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查找可以渗透的法律法规,主动渗透到教学中去。一位老师在教学《翠鸟》时,初读课文后,学生们纷纷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能把喜鹊抓来养着,我们照样给它吃喝,好好保护它,不会伤害它啊?”对于这个疑问,于是就对学生说:“这是国家针对动物保护有专门的法律规则,比如说禁止伤害益鸟;不能随意抓养鸟类等等。”学生对我的解释还是一脸狐疑,一双双亮晶晶的小眼睛充满了对这“新鲜事”的疑惑,有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但是我们并不伤害它,抓它来是为了保护它啊,这不是更好吗?”这位同学的观点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纷纷附和道:“就是就是,抓它来又不伤害它,可以与我做伴,挺好啊。”“又没有人看着我,我想抓就抓咯。”更有一学生激动的炫耀:“暑假里,抓到好几只鸟呢。”……面对学生们这些突如其来的辩驳,告诉他们:这是不文明的行为,也是不允许的,它是有法律依据的,以后决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在发生。 我沉重的思考:在我们这个法制意识淡薄的国家,孩子们的“真情告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怎能片面的要求他们在这样的社会“出淤泥而不染”呢?来自学生深处,根深蒂固的无视法律尊严的思想仅仅靠一番说教就能改变?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到底还应该让学生获得什么?是鹦鹉学舌般地告诉他们;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于是,我引领学生深入研读,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从孩子们喜欢的喜鹊,体会到孩子们不抓喜鹊并不后悔,而是希望喜鹊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快乐的生活空间。更深层次体现了孩子们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通过“你赞同孩子们的做法吗?”“喜欢这些孩子们吗?”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理解,看似简单的“赞同不赞同”、“喜欢不喜欢”这样的问题,却蕴藏着思辩的火花。这是是与非的判断,是善与恶的鉴别,更是他们如何做人的一次考验。随之,在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发问:“你们喜欢这些孩子们吗?为什么?”“喜欢,喜欢,因为他们懂得爱护鸟类。”学生大声回答。我又反问:“可是这样他们就不能天天看见漂亮的喜鹊,多可惜啊。”“但是这样是为了让喜鹊有更幸福的生活。”“对啊对啊,我们也是社会的小公民,应该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假如说我们平时上课不遵守纪律,那课堂不是乱套了。”…… 学生的回答声声是那样悦耳动听。听着孩子们那一声声稚嫩而又深刻的陈述,我的脸上欣慰无比。因为我见证了学生们想法渐渐深厚的全过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课堂知识。老师多给学生一些思辩的空间。那样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学生在受到美的感情激发和熏陶后,适时把语文教学中美的景象与现实中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丑恶现象(如白色污染、沙尘暴频虐城市、酸雨影响人民生活等)进行对比,自然而然就会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热爱,懂得了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动物与我们人类的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变得这般美丽,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保护动植物,让我们生活的地球更加美丽。这样既提高了阅读兴趣,又使学生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引入法制教育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慧耳濡目染一些社会现象。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还必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的渗透德育内容和法制教育内容。
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要求学生积极收集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违法事件的资料,开展讨论交流,通过广泛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法律知识,接受一次次的法制教育。比如学完《公仪休拒收礼物》,我又叫学生演成课本剧,把它表演出来。让小记者去采访,从而让每个同学受到法制教育。
《诚实与信任》学完后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都是比金钱更重要的,说说看有哪些?生自由说。并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演一个有关诚实与信任的小品。
增强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四、拓宽课堂层面,把握渗透技巧。
老师不仅将保护环境、善待自然的理念贯穿在所教的课程中,而且应该经常带孩子参加实践活动。采用接触式、对比式、实验式等新型教育方法,加大学生的参与和渗透力度。要自然融入,有机渗透。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景交融,非常感人,能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如在教学《九寨沟》、《趵突泉》、《望庐山瀑布》等这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欣赏描写自然美丽景致的语句,并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法律渗透教育作为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一种方式,对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能起到一定作用,同时,不间断的生动的渗透教育方式更能增强学生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由此增强学生的依法维权意识。
五、探究学习式:激发学生内在的自主需求,师生在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中发展。
如《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个“盗”字会组成“盗贼、盗窃”,这些都是违法的,而课文却来赞美他?激发兴趣,学习课文后让学生明白,当时普罗米修斯盗火是为了人类。所以他才去盗火,既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又让学生明白了课文内容。
二、口语交际中谈论法治现象,迁移学生的法制认知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口语交际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深化对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的认知。通过交际他们会从事物的表象认识到事物的内层,会在自己的心理形成一种强烈的认知。但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呢?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例如直面惨不忍睹的交通肇事案件,孩子们小小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会发自内心的感慨,表述自己对事件本身的看法;面对明目张胆的偷盗抢劫案件,他们往往会咬牙切齿地表达自己对受害人的同情,对犯罪者的痛恨和对产生这种社会现象的义愤……那么在学生激烈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同时,老师只需要再往深处引导一下,学生便会“向青草更深处漫溯”,思考产生这种案件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而然地就把他们的思维转向了对规则的认知上来,学会尊重规则,尊重法律,遵守法则,遵守法规,一切行为都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强化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教育好下一代,不光是使他们学到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教育好他们如何做人的道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⑧ 如何在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论文,举一课例来说。
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法制观念,知道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知道自己的行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否则就触犯了法律,要受到法律的惩罚。让学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教材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从而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法制教育。语文教学在法制教育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我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三年级下册课文《李广射虎》,讲述了飞将军李广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拈弓搭箭,把一支白羽箭深深地射入老虎(石头)中的故事。我在带领学生体会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与神勇无比的同时,将问题深入一步,问学生:“老虎是国家珍贵的保护动物,我们是不能伤害它的。现在有些人铤而走险,捕杀老虎、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来谋取暴利。你们怎样看待这件事情呢?”学生经过讨论、交流,明白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懂得了捕杀野生动物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是犯罪行为,学生的法制意识得到增强。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讲述一个叫汤姆的孩子钓到了一条大鲈鱼,但是没有到允许钓鲈鱼的时间,后来在他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我在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感受汤姆心情的变化,认真品味他父亲话语的含义,使学生从中受到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自觉遵守各种法律规章制度的思想。
教学《争论的故事》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道理:做事应抓住时机,不要因无谓的争论而浪费时间、贻误时机。故事中兄弟俩想射杀大雁,并争论如何吃大雁?到底是烤好吃还是煮好吃呢?这些问题虽然不是课文教学的重点,但是很有必要在思想上加以纠正。我于是及时引导教育学生:大雁等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它们,随意捕杀鸟类是违法的行为。这样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法制教育。
二、让习作教学与法制教育结合
三年级下册《习作1》是看图写一篇习作。本次习作提供了两组图,其中第一组图说的是小熊劝小猴不要在文物古迹上乱涂乱写。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习作时,结合教材,顺水推舟,教育学生要养成爱护公共财物,保护名胜古迹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破坏文物不但在道德上受到谴责,而且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
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我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
教学中,我积极开展“演讲、征文、讲故事、编课本剧”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等良好习惯。比如开展“诚实与信任”演讲比赛,全班同学就这个议题收集了大量素材,较全面地讲述了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决心作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通过开辟法律专栏,组织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法律宣传咨询、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让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起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⑨ 小学语文要渗透哪些法制教育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适时有度。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如:教“赡养”一词时,教师要与“抚养”联系起来,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养的权利,但也相应的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从而明白享受权利就要尽义务的道理。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因课而异。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环境保护、赞美大自然的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在读书中享受自然美,也应让他们明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
2、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做个知荣辱耻的人,同时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
3、在作文教学中引进法制事件,规范法制行为。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讨论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纪守法。
⑩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合理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所在,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而近些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行为日趋上升,这一问题已引起国家以及社会的高度重视。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知识、长身体,而这一时期同样也是塑造他们三观以及法制观念的重要时期,而使得他们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关键在教育[1]。因此,小学教师在向小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应该科学合理的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因素,并适时适度的将法制教育渗透其中,真正将法制教育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紧密相连。而小学语文教育在法制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同时,有效的结合相关法制内容,帮助学生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养成正确的法制观念。
2.小学语文课堂渗透法制教育应该遵循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并非单纯的将一些法律常识或知识硬性的强加到教学中去,而是应该把握教材的特点,适时适度的穿插一些法制教育,而要想合理有效的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的课题教学中,则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2.1目的性原则
教学活动是一项有方向性及目的性的活动,将法制教育合理的渗透到小学语文课题同样也是一项有目的性的教育教学活动。而它对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将法制教育列入到课题教学的目标之中,在备课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教材所包含的一些法制因素,合理的进行法制教育,并将法制教育目标与文化教育目标衔接在一起,不断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2]。
2.2有机性原则
教育教学活动讲究一定的有机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的渗透法制教育就必须将语文这一学科的主要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不能将小学语文教育单纯的上成法制课,也不能只重视学科内容教学而忽视了其中蕴含的一些法制教育因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以及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把握好尺度,将法制教育合理的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制教育的熏陶,逐渐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2.3情感性原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应该遵循情感性原则,必须讲究一定的氛围,在教学的过程中动之以真情,让学生在饱含情感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应该有知识方面的交流,同样还需要有一定的情感交流。而这种情感上的交流对于法制教育的合理渗透是十分有利的,可以引导学生知理明情,从而达到“内化”法制内容的良好效果。
3.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合理渗透法制教育的具体策略
3.1切实抓住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对小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最为重要的场所,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重要的人文教育功能,并且在教材内容中蕴含着诸多的法制内容。而近些年法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面对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欠缺行为自律意识等问题,这就对法制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导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需要把握时机将法制教育合理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因此,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在向小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把握时机,使得小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应有的法制教育。
例如,在学习《鸟的乐园》这一篇课文时,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认识了各种鸟类,例如喜鹊、杜鹃、燕子等。当讲到以上鸟类吃什么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这些鸟都是益鸟,而益鸟的就是指对人类有益的鸟。益鸟可以吃掉农田里的害虫,而且能够有效的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大家要保护这些益鸟。当讲解丹顶鹤的时候,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目前丹顶鹤的数量十分稀少,而我们国家已经将丹顶鹤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时,教师还应该告诉学生非法猎捕或者食用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这些行为都是违法的,告诫学生要做一个文明守法的好孩子,好学会保护这些鸟类。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普及一些知识,即每年的4月22日至28日这七天为“爱鸟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唤醒更多的人去保护鸟类。而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意识到爱护鸟类的重要性,这就达到了法制教育的目的。
3.2拓宽小学语文的课堂层面,把握好渗透的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课文情境交融,非常的感人,而这些简单的文字却能使得小学生们与文章的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既能有效的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3]。课文中有许多内容涉及到环境保护,而小学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将保护环境的理念贯穿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还应该经常带领小学生们去参加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引导学生积极的保护环境。
例如,在讲解《望庐山瀑布》以及《趵突泉》这一类涉及自然风光的课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的欣赏描写大自然美好风光的语句和词汇,并且用赞美的语气读出自己对于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唤醒小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并激发他们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情感。在学习之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游览公园,让他们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好,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告诫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要保护人类共有的大自然,只有保护好自然,自然才会回馈给人类更多的资源。将法制教育有效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能够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并在遵循法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的行为举止。
3.3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有机的渗透法制教育
在小学语文的写作练习中,多数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的日常生活,要求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写作的题材,而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有效的指导小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实践调查活动,通过多种渠道来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善于用法律的标准来对一些事情进行正确的判断。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在写日记的时候说的都是自己的心里话,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求真务实。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联系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不文明行为甚至是违法犯罪的现象,通过日记来阐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及观点。而教师则需要认真批阅学生的日记,对于学生的一些疑问提出可行的对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4.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在强化小学生法制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挖掘出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因素,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的渗透一定的法制教育,切实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帮助他们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成为一名知法、守法的学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